书城文化轻轻松松学国学
6806000000003

第3章 不可不知的哲学知识(2)

天命

“天命”指上天之命,中国古代哲学把天当作神,认为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天命说起源甚早,至殷周时期天神崇拜的形成而成为至上的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天命常被用来表明新兴政权的合法性,其主张王朝更替乃是上天的旨意,如果统治者腐败,则违逆天意,就将由有道明君来取代。历史记载中最早诉诸天命为其合法性辩护的是周武王。

中庸

儒家的一种主张,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地发挥本性,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汉武帝时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根据“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称“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以“阴阳五行说”,确立了“纲常”理论,曰:“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又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后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正式定“三纲”之说,确认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白虎通义·三纲六纪》称“三纲者何?……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宋代朱熹始连用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即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与行为。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封建“道统”,最后导致“礼教杀人”。

内圣外王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反而是由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里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三大纲领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君子

君子在周朝时期本为贵族的统称,到了春秋时期则变成士大夫的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孔子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自此,君子定义转变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邦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世也将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誉称为君子。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

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简称“理学”,也称为“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教和佛家的思想。

宋明理学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载、罗钦顺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主条目为程朱理学;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控制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于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发挥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程朱理学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

二、道家知识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强调“整体论的”“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汉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糅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黄老学派则意为以黄帝为依托,发扬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该学派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分歧,这个学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近年来将黄老学派定义为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在西方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该学派主要探讨社会政治问题。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这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道”字见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如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帖。”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有道路的意思,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简单地说,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德,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与道有密切的关系。没有道(道理,道路)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好的品格。无德是因为无道。反之,有道必然有德。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军马运粪肥田。天下无道,戎马战乱。最大的祸在于不知足。

老子反对只讲表面的礼。德是内在的,而不应是形式的。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