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10

第10章 佛教故弄玄虚还是遵守逻辑?(5)

[4]老子生活在什么时代,《老子》的作者是谁,书中包括了多少老子的思想,这几个问题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庄子》中一些篇目的作者同样有争议。所以我们没法严格的知道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到底有哪些,也就不应该用“老庄哲学”这个词。本书权且使用了“老庄哲学”,一是为了行文方便,二是因为魏晋学者多认为《老子》和《庄子》就是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我们对于《论语》等书的处理方式也是类似。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在下面,为避免卖弄之嫌,在援引《老子》时,我还是援旧例称:老子如何如何说,如同我们今天仍旧用‘日出’‘日落’这些语词,虽然我们知道,太阳在太空中并没有出,也没有入。”

[5]《老子》通行本第一章。《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帛书乙本《道经》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6]《老子》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老子》帛书甲本《德经》五十六:“[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帛书乙本《德经》五十六:“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7]《老子》通行本第五章。《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五:“多闻数穷。”帛书乙本《道经》五:“多闻数穷。”

[8]《庄子·知北游》。

[9]《周易·系辞上》。

[10]《老子》通行本第七十三章。《老子》帛书甲本《德经》七十五:“不言而善应。”帛书乙本《德经》七十五:“不言而善应。”

[11]《庄子·知北游》。

[12]这种总结必然会给老庄原意带来一定的歪曲。就像葛兆光先生在《中国经典十种》中说的,先秦思想家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本没有“体系”,后人为他们总结的“体系”“只是‘后见之明’,是后人硬从里面整理出来的”。

[13]《老子》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帛书乙本《道经》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对于“道”没有名字这个问题,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一个很精彩的论证,照抄如下,供您参考:“‘道’既是万物之所由来,它就不是万物之一;如果它是万物之一,它就不是万物之所由来。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

[14]《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帛书本相同。《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15]《老子》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二十五:“人法地,地法[天]。”帛书乙本《道经》二十五:“人法地,地法天。”

[16]《老子》第五章。帛书本相同。

[17]《老子》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二十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帛书乙本《道经》二十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王弼在《老子注》中说:“自然者,无义之言,穷极之辞也。”大意是,“自然”就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终极真理,是一个意思。也有学者认为,“道法自然”的意思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19]《老子》通行本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帛书甲本《道经》十二:“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而此。”《老子》帛书乙本《道经》十二:“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耳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20]《老子》通行本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帛书甲本《道经》十:“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老子》帛书乙本《道经》十:“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庄子·人间世》:“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21]《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22]《庄子·大宗师》:“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23]《老子》通行本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老子》帛书甲本《德经》四十一:“[反也者],道之动也。”帛书乙本《德经》四十一:“反也者,道之动也。”

[24]《老子》通行本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帛书甲本《道经》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帛书乙本《道经》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5]《老子》通行本第八十章。《老子》帛书甲本《德经》六十七:“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帛书乙本《德经》六十七:“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葛兆光《茶禅续语》。

[27]郭象注《庄子·大宗师》:“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28]玄学也有类似“无我”的观点。《老子》通行本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帛书甲本《道经》十三:“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帛书乙本《道经》十三:“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29]释慧皎《梁高僧传·支遁传》:“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

[30]《庄子·天地》属于《庄子》的外篇,一般学者认为是后人假托庄子所做。

[31]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