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11

第11章 和尚 比丘与头陀有什么区别?(1)

【一】

道安36岁的时候,他的老师佛图澄去世。游学在外的道安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后赵帝国的首都。到了第二年,后赵的皇帝也去世了。

新皇帝靠血腥的军事政变上台,政权并不牢靠。他立刻就想到了模仿父辈利用宗教巩固皇位的做法。前任国师佛图澄刚刚去世,于是新皇帝看上了他的弟子、佛图澄之后全北方最有威望的僧人道安。

趁着道安还在首都,皇帝赶紧把高僧迎请到了自己的皇家园林中。这座园林由前任皇帝动用了16万民夫、10万辆车的庞大人力修造而成,陈设极为奢华。道安本人也像他的老师那样,在帝国拥有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佛图澄是个对政治很敏感的人。

据说石勒称帝前,在中国儒家经典中找不到少数民族在中原称帝的前例,因而犹豫不决。

于是佛图澄立刻声称:石勒上辈子吃斋念佛,做了善事,所以这辈子理应称帝。

反应很机灵嘛。

道安跟随佛图澄多年,同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道安虽然身处皇家园林,但他一直密切注意着政治形势。他发现当今皇帝地位不稳,作为政治筹码,自己也难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于是道安只在皇家园林中居住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离开了首都。

果然如道安预测的那样,那位供养他的皇帝只在位了180天就被自己的兄弟杀死。随后帝国陷入到不断的权力斗争中。没过几年,整个后赵帝国都灭亡了。数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的北方展开了权力争夺战。

作为北方的佛教权威,道安的处境非常微妙。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自然也想把道安纳为己用。但对于道安来说,在政局没稳定的时候就支持某个政权有极大的风险。

因此在随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道安一直带着徒弟在各地游学,避免接近权力的中心。因为战乱不断,道安的游学生涯十分动荡。这15年来,道安从河北跑到河南,从河南跑到河北,又从河北跑回到河南……

他怎么就不换地儿呢?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那道安完全可以到南方去。此时的南方由汉人建立的东晋帝国统治,战乱较少。

他为什么不南下呢?

这是个颇为尴尬的话题。

道安非常重视传播佛教,即便是在游学期间也不断收徒,他身边逐渐积累起了多达500人的庞大僧团。

人多了当然好,可是,这500人该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

从佛理上说,佛教认为一切财物乃至人自己都虚妄不实,不值得依恋。

但是要传教、要研究佛法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吧?僧人可以忍饥挨饿,吃穿差一点没关系。但条件再差,终究还是得有东西可吃有衣物可穿才行。佛学家研究佛法总需要看书点灯,写作总需要纸笔。更不用说建立寺庙这类大项目,就更需要钱了。

但是钱从哪来呢?

在印度,僧人不允许生产、经商,只能乞讨[1]。但这对道安僧团太不现实了。500人吃饭,就算特别省特别省,一人一天吃4两,一天也是200斤粮食。古代人口稀疏、生产力低下,再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哪个村子能经得起他们这么吃?

中国的僧人不大遵守印度僧团不能积蓄财产的规定,道安的时候,有的中国寺庙已经拥有自己的庙产。寺院和地主一样,靠收取地租、甚至直接役使农奴来维持经济。然而道安在乱世中,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地租可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赖豪强富族的供养。

为什么道安总在河北、河南跑呢?就是因为后赵帝国的首都邺城和道安的家乡都在这个地区。这里道安的声望最高,他一直都没有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即便这样,生活还是很窘迫,僧团“山栖木食”,很是辛苦。当时有徒弟给道安送了一点“灯烛之费”,道安立刻喜形于色地夸奖他[2]。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划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这才来拜访。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道安最喜欢的弟子。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也许能意识到一个问题: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在讲道安的时候不是都解释过了吗?不是都绕了一大圈子费劲地解释佛学为什么比儒学和玄学好吗。那慧远一听到佛法就弃儒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学嘛。

我们前面在解释道安出家动机的时候说过,道安出家的时候只有12岁,避难应该是他出家最大的动机。

但慧远就不同了。

慧远拜师的时候已经21岁,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不需要避难。

那么,他出家的动机何在呢?

【二】

原因在于,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它还是一门宗教。

我们在上一章介绍了一条佛学的基本理论:“万法缘起”。下面我们来介绍第二条。

这两条理论的区别在于,第一条理论属于哲学。第二条属于神学。

也就是说,不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接受。

而属于神学的第二条理论,则像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

这条神学理论也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植物和细菌除外)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于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类似于神仙)、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经过佛教多年的熏陶。轮回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百姓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轮回的概念。

比如对恩人说“来生为你做牛做马”,对情人说“下辈子还在一起”,对仇人说“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概念。

轮回虽然是佛教的神学理论,但和前面的“万法缘起”的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为了能说明轮回说和万法缘起的关系,我们要先用上几段文字来介绍一个叫做“因果报应”的新概念。

先说两个术语: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做“业”。“业”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做“果”,或者“报”。

在唯物者的观念里,一个人杀了人,这件事的后果是受害者死了。而在佛教的因缘说看来,一个人做了恶业就会受到恶报。凶手杀了人,不仅受害者死了,将来凶手也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倒霉事。这个倒霉事才是凶手杀人得到的果报。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和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间万物是有因果联系的,但具体的联系规则却不一样。唯物主义的因果规则是物理学,没有人去亲手惩罚罪犯,罪犯就可以一直逍遥。而佛教的因果规则是它自己的道德标准:好人受好报,恶人受恶报。

而且佛教认为,这种因缘规则的运行是极为准确的,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因为佛教看待因缘规则就好像是唯物主义者看待物理规则那样,是先天的、既定的、非人力神力能控制的,不可能存在运转错误的情况。

这套因缘规则就是我们俗称的“因果报应”。

佛教还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说的就是普通人不知道因果规律,所以当恶报来的时候非常恐惧。而高僧大德明白因果规律,知道因果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要提防的不是恶报,而是会引起恶报的那个因。

这就是明白因果报应和不明白因果报应的区别。

关于因果报应,我们先多说几句,讨论一下可能引起的疑问和误解,然后再接着讲。

第一个疑问是:因果报应能不能推出决定论?

所谓“决定论”,意思是说,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其他事物因缘和合的结果。

这个观点的思路是,佛教不是讲万法缘起吗?那么我们自己的思维也都是由其他因缘决定的了。

比如一个人内心善良,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里,人们都教他向善的道理。假如他生在一个以恶为美的世界里,那么他也就会心怀邪恶了。因此,一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这不是他自己能自由决定的,而是看他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用佛教的话说,这个生活环境就是产生这个人思想的因缘。

再比如,您今天能看到我这本书,看到了这一行,也充满了各种因缘:可能是因为有人向您推荐这本书,或者您正好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心中一动,或者是您在朋友家随手一翻。这些都属于因缘。所以佛教徒会把传教叫做“结缘”。当您对佛教表示出兴趣的时候,僧人会夸您和佛教“有缘”。

决定论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我的一切思想都是由我生活的环境决定的,我的一切行为都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什么都是注定好的,那么我不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了吗?

按照这个说法,当我拿起面前的杯子的时候,我以为是凭借自己意志拿起来的,其实,这个拿起杯子的念头,不过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按照因缘规则运行的、无意识无感情的机械体。

更重要的是,佛也属于万法,也遵守因果报应规律。那岂不是说,佛也受因缘操纵,也没有自由意志了吗?

这个说法成立吗?

不成立。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粗暴的解答:

为了要求信徒修行,任何宗教都不会认同决定论。

这是因为,如果人没有了自由意志,那么人也就不需要主观努力了——反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其他因缘决定好的。那么皈依宗教也是命中注定,不皈依也是命中注定,早就定好了,何必还要为自己信仰什么宗教费心呢?

同样的道理,人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强盗杀了人,大可以辩解说:“我杀人不是因为我是坏人,而是其他因缘导致的啊,不是我能控制的啊!”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又该怎么劝人向善呢?

所以,佛教一定要承认人拥有自由意志。

这在理论上也说得通。就像辩证唯物主义一面认为有不可违背的物理规律,一面也承认人有自由意志一样,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自由意志也可以并存。

在辩证唯物主义里,苹果一定会掉在地上,这是不可违反的物理规则。但是要不要松开手把苹果扔出去,这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不受外在的物理世界的影响。同样,在佛教看来,因果报应规则是不可改变的,但人的行为还是自由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多做符合佛教要求的事,从而利用因果规则让自己多获得好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科学家不能改变物理规则,却可以利用物理规则制造出航天飞机一样[3]。

我们再说说关于因果报应的另一个常见误解。

两个人,A杀了B。站在B的角度,按照因果报应来说,B被杀是B之前造下恶业而得到的恶报,是他活该。那能不能说既然B活该,所以A杀B就没有罪呢?

《大般涅槃经》就有这个说法,说有个国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害怕受到恶报。佛就劝他:你的父王被杀死,是因为他自己先前造下的恶业,是他应该受的恶报,你杀他怎么会有罪呢[4]?

佛经的说法成立吗?

我认为不成立。

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世间的一切恶行,起码是杀人放火这种伤害别人的恶行,都可以不受恶报了。

我们前面说过,人是有自由意志的,A应该有能力阻止自己去杀B。如果A是故意杀的B,A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受恶报的。

比如我们过去有个习惯,家长骂自己没出息的孩子,会说“我真是上辈子欠了你的”。一些佛教徒在宣传的时候也说,这辈子孩子不孝,和家长反目成仇,那是因为做父母的上辈子欠了债啊。

这话听着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可是再一细想,就不对了:栾保群先生就说,这孽子上辈子别人欠了他的账,就够倒霉了,结果这辈子他还

先要给欠债人做儿子,叫上多少声爸爸才能要回一些,须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把账讨完,而且必须一边讨一边糟蹋;及至人家把债还清,自己却是两手空空,然后就背着不孝不肖的坏名声到阴间去做穷鬼饿鬼。这真让人不明白,他来世上这一遭儿究竟图的是什么[5]!

这个所谓的不孝子,多倒霉啊!

佛教怎么解释这种困境呢?

正确的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个不孝子虽然上辈子是债主,被轮回“创造了条件”找这辈子的父母要债,但是他还有机会选择孝顺,选择不要债。这样按照因果报应说,他下辈子就应该得到好报,也就不再倒霉了。

但这么回答还有问题。

佛教对于因果报应,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欠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