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15

第15章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1)

【一】

道安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里,北方的战乱渐渐平定,硝烟散去,一个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屹立在中国北方。

这个政权的发源地和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领土相近,因此在建立帝国之后,沿用了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国号“秦”。历史上称为“前秦”。

前秦帝国崛起迅速,帝国的统治者苻坚自称“天王”,而非中国古人习贯使用的“皇帝”。苻坚志向远大,梦想能建立如秦汉一般强大的帝国。相比之下,征服南方的东晋帝国统一中华,仅仅是他伟大事业的一小步。

在道安66岁,慧远34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的军队包围了襄阳城。进攻的军队大约有20万,而襄阳的守城部队只有2万。双方实力悬殊,秦军很快就占领了襄阳的外城。襄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朱序只能退守内城。攻守战争极为艰苦,据说连朱序的老母、婢女都登城巡视,协助防守。

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形势危急的时候,道安打算带着徒弟们出城,朱序允许别人出城,偏偏道安不可以。

我们今天不知道朱序这么做的动机,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朱序想要利用道安的“法术”帮忙抗敌。那是个人们普遍相信神奇法术的时代,军队求高僧施法的例子并不罕见。

无奈之下,道安只能把自己的一众徒弟全都打发到各地去分散传教。据《梁高僧传》记载,道安对每一批离去的徒弟都一一嘱咐。轮到嘱咐慧远时,道安却一言不发。慧远跪下来说:为什么师父到我这里,独独没有嘱咐?道安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1]?

从此,慧远离开了道安,踏上了自己的求佛道路。

朱序是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以悬殊的兵力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襄阳南200多公里的地方,驻扎了7万人的东晋军队。但是军队指挥官恐惧前秦帝国的兵力,按兵不动。直到襄阳城被围了近9个月,在朝廷的压力下,才派了一支8千人的部队前去增援。这区区8千人也畏战不前,根本没上前线。

苦守了10个月后,朱序手下的一位将领叛变,襄阳城被攻破。朱序和道安都成了秦军的俘虏,被一路押送到前秦帝国的首都长安。

对于道安来说,这一路行进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从此开始了身处前秦帝国的新生活。而在于他正在命运的安排下离鸠摩罗什越来越近。

道安的徒众在围城期间都安全地离开了襄阳城。那么如果朱序没有扣押道安,道安也会安然出城。为了躲避战乱,他只能往更南方走,也就不可能被秦军所俘前往长安。那样的话,道安只会离西域越来越远,恐怕连听说鸠摩罗什的机会都没有了。

道安和朱序等人作为俘虏来到长安,见到了天王苻坚。

和石勒一样,苻坚也是少数民族首领。不同的是,苻坚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极为热衷儒学。

热衷到什么程度呢,苻坚掌权之后,下令在官员中普及儒学。儒家的各个学科都找到了老师,只有《周礼》没有人会讲。最后发现一个大臣的母亲会讲,可按照儒家礼教,内眷抛头露脸不合适。于是苻坚就让人在这位老太太家拉起一个纱帐,让老太太隔着纱帐给大臣们上课。确实做到了求知若渴。

我们说过,儒学是古代最适合统治中国的学问。熟读儒学的苻坚和其他少数民族首领相比,在政治上占了不少便宜。这也是秦帝国能迅速壮大的一个原因。

苻坚尝到了儒学的甜头,就对儒学推崇得有些过分。

儒家礼教里面的“三纲五常”,第一个就是“君为臣纲”,忠诚是最大的大事。所以苻坚一见到朱序手下那个叛徒,就下令拉出去杀了。他反倒认为朱序忠贞不二,是儒家道德的楷模,重用朱序为帝国的财政部长。

对于道安,不怎么读书的石勒尚且能明白佛教国师对统治的重要,用功甚勤的苻坚自然就更加明白了。苻坚以国师之礼对待道安,待遇和之前的后赵帝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这点有两个小故事,未必是真事,您就这么一听。

据说苻坚打下襄阳后曾对属下说:“我用十万大军攻打襄阳,只是为了一个半人而已。”

属下自然知趣地问:“那一个半人都是谁啊?”

苻坚回答,一个是道安,另半个是道安的一个朋友,也是很有学问的习凿。

有些佛教史对这话信以为真并津津乐道,说苻坚就是为了道安才打的襄阳,这么想当然就不现实了。

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的首要目的是征服领土、消灭敌人。道安固然重要,也不至于需要发动几十万人的大战。联系前秦帝国前后的行动来看,占领襄阳不过是一连串有步骤的军事行动中的一环而已。

退一步说,假若苻坚真的想要道安超过襄阳的话,那在发动战争之前一定会先通过外交手段要个试试。以当时东晋帝国那么点儿实力,也没理由不给。

因此,假如苻坚真说过这话,那也多半是他说便宜话来收买人心而已。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天苻坚带着道安同坐一辆车出游。道安不是长得很丑么。就有大臣进谏说:道安相貌丑,出身低,您贵为天子,不应该和他坐一辆车。苻坚听了很生气,说:能和道安先生同坐一辆车,是我的光荣!还命令那进谏的大臣亲自扶道安上车。

这两件事都出于专门夸奖僧人的《高僧传》,因此我们很难知道其中夸张的程度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道安在前秦帝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

更妙的事情还在后头。

就在道安来到长安的那一年。有两位到西方求取佛经的中国僧人也回到了长安。

这两位僧人到过西域的龟兹国。他们向苻坚报告了龟兹国佛教的盛况,特别提到已经闻名西域的鸠摩罗什[2]。

我们不知道,道安此时是不是意识到这个小他20岁的外国僧人,就是那个他苦寻不着的翻译人才。反正道安在苻坚面前极力推荐罗什,希望有机会能把他迎接到长安来。

苻坚表面上当然不会拒绝,多拥有一名高僧对他也没什么坏处。但是龟兹离中原太远,又未臣服,苻坚听了这么一耳朵,这事也就算了。

但事情很凑巧,道安来到长安三年后,西域的几个国家发生矛盾。有两个小国的国王亲自来到长安向苻坚称臣,甘当带路党,愿意为苻坚的军队带路,去征服西域的其他国家。

苻坚如果理智的话,他不应该答应这个要求。

纵观中国历史,西域对于中原的重要性并不是很大。自然,占领西域可以加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可以获得贸易的利润,获取来自西方的稀有商品。但西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控制西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只有强大如汉唐的时候,中原政权才能把影响力延伸到西域。

而此时的前秦帝国还没有统一中国,南方还有偏安一隅的东晋帝国。现在去占领西域太早了。

苻坚的弟弟就劝阻说:西域那个地方又遥远又荒凉,也种不了庄稼。汉武帝征服西域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你占领那干吗?

但是,苻坚这辈子实在是太顺了。前秦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迅速壮大,统一了北方不说,国力比东晋帝国多出十倍还不止。因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统一中国那么简单。他希望能建立像秦皇汉武那样的千秋功业。

反正咱要当的是秦皇汉武,西域早晚也得占。苻坚决定步子迈大一点儿,他不听从众人的苦劝,决定派大将吕光带领7万军队攻打西域。

对于帝国来说,这是个冒险的决定。但对于中国佛教,对于鸠摩罗什来华,这却是个好消息。

军队临行前,苻坚特别嘱咐吕光:征服龟兹国后,要把那里的高僧鸠摩罗什请来见我。

【二】

当然相比西域,征服东晋帝国,赶紧统一中国才是更要紧的事。

由于秦晋两国国力相差极为悬殊,基本上没人会怀疑战争的结果。但苻坚有些轻松过分了。赢得战争已经不是他的目的,他要把这次战事当做一次风光的游行,一个记在自己名下的功勋。

他决定御驾亲征。

大部分官员都反对这个决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道安也出面劝说苻坚。道安首先反对的是战争本身,他希望苻坚不要南征,说作为一个明君,不应该打仗。苻坚反问说:难道历史上伟大的帝王都不打仗吗?

道安于是退了一步,说您出兵也就算了,何必御驾亲征。派个文官去招降,对方拒绝再派武将征讨就可以了。苻坚依旧没有听。而且说干就干,在派吕光征讨西域的第二年,他就向东晋帝国发动了最后的战争。

这场战役,苻坚组织了近90万人的庞大部队。

我们前文说过在古代组织军队的巨大困难和惊人耗费。苻坚这支史无前例庞大的军队,与其说是用来作战,不如说是用来炫耀国力。与此相对比的,是东晋帝国的迎战部队只有区区8万人。诚如道安所说,苻坚完全没有必要御驾亲征,只需要随便派个武将征讨就足够了。

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场没悬念的战争。苻坚的前秦帝国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统御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领土。在苻坚的支持下,佛教也将大放光彩。

然而您应该想到了。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率领的秦军在一次战略撤退的时候,突然有人在秦军中高喊“秦军败了!”以致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军彻底的溃败。90万人最后只剩下了10万残兵败将。

这场结果离奇的战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个急转弯,也彻底改变了鸠摩罗什的命运。

因为这场战争事关中国佛教,结果又太离奇了,我们多说两句。

从数量上说,90万人消灭8万人如同碾死一只蚂蚁。

从经验上说,苻坚是多年征战的将军,怎么可能因为一句谣言就兵败如山倒,这打仗是儿戏吗?

说到底,战争失败的几个原因都和苻坚的性格有关。

苻坚之前的政治生涯太过顺利,以致自我膨胀,想要把对东晋帝国的战争变成一场好大喜功的仪式。这场战争原本派一员将领和几十万军队就可以搞定。他不应该御驾亲征,更没必要组织90万人。

士兵往那一站是需要占地方的。当士兵多到一定程度以后,战场就没地方站了。更何况军队移动、驻扎还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90万士兵根本无法在同一个战场摆开,还是要分成几个集团军,依次前进。实际上,淝水之战和晋军真正接触,也是后来发生溃败的部队只有30万人。

无论淝水之战是否发生大溃败,另外的60万部队对于前秦帝国来说,只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壮声势的作用。而征召、维持这支部队需要惊人的资源,基本上属于毫无意义的额外负担。

当然,仅仅是这一个错误,苻坚还败不了,顶多就是多花点钱罢了。

但苻坚的自我膨胀还耽误了另外一件事。

古代军队因为恐慌而发生溃败是一件常事。这是因为古人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指挥官和各级部队之间没有步话机。传达命令主要靠舞动旗帜、鸣金敲鼓和传令兵。前两者能传达的命令十分简单,后者的传递速度慢。

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学一般一两千人,您回忆一下您中学做课间操的时候,一两千人占了多大的面积,再把这个面积乘以150到200——这还不算马匹装备,还不算宿营的面积,还不算地形崎岖——您就可以大致明白,要想给30万人传达号令,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当听到溃败的呼声四起、当看到友方部队迅速后撤的时候,接不到命令的部队会产生恐慌,加入到溃退的行列里,因此会产生可怕的连锁反应。

但问题是,假如真的这么容易溃退,那我们在古代战争中,干嘛还要交战啊?双方只要尽可能多培训一群大嗓门的人,到对方阵营里大喊“逃跑”不就完事儿了吗?

其实,防止大溃退也不难。我们在军训的时候,都花了很长时间在站军姿、走正步上。肯定有人会苦恼:站军姿、走正步和打仗有什么关系?上战场上难道还需要站军姿不成?

训练站军姿的真正原因是,通过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机械的训练,让士兵对军事命令产生条件反射。一听到命令就本能地遵守。在战场上团长一喊“冲锋”,就算你害怕,你潜意识里不敢违背命令,也就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了。电影常有这种情节:一个人让战友先跑,战友不跑,这个人就怒斥:“这是命令!”对方就痛苦不堪地跑了,是类似的道理。

古代的士兵未必会站军姿,但同样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古代打仗才有“练兵”一说。经过正常训练的士兵严格听从指挥官的命令,指挥官也同样严守军纪,不会擅自下达撤退的命令。那么谣言式的溃败也就不会产生了。

但苻坚的这支90万人的部队,举倾国之力而成。在发动战争的一两个月前,苻坚还下令在全国征召男丁。苻坚为了凑不必要的人数,忽视了军队的训练,也就使集体大溃败成为可能。

不过就算是这样,苻坚也未必会败。只要他运气好,一路稀里糊涂地杀过去,踏也能把东晋帝国踏平了。

但苻坚读书读太死了。

儒家思想对于帝国的统治,最重要的是“三纲五常”,是等级制度,是“仁义礼智信”里的“礼”。但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一个熟读儒学的人都能明白。因为儒学经典没有把话完全说透,总在表面说一大堆漂亮话,把“仁”放在最前面,强调什么皇帝要爱民如子啊,君王要宽以待人啊之类的。

在一般的汉人王朝里,统治者并不会头脑混乱。因为朝廷的官员都是知识精英,是聪明人,大部分人都能明白道德只是表面的姿态而已,真正做事应该当个实用主义者,借着儒家道德的名义去干法家的事,比如以仁义道德的名义去攻击自己的政敌之类。一个自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汉人知识分子,耳熏目染,只要不是像海瑞那样的榆木脑袋,很快就能看穿其中的门道。

但苻坚生活在少数民族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