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16

第16章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2)

苻坚身边读书的人很少,他虽然聪明好学,但是儒家经典把礼教之术和仁义道德都混在一起,一个自学青年又如何能看出其中的本质?

苻坚在崛起的过程中,抓一个敌人放一个,运用儒家的仁义精神笼络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势力,尝到了甜头。因而他过于相信仁义。很多本该斩草除根的敌人,他都放虎归山了。

淝水之战的细节是,苻坚派了个东晋帝国的降将去说服晋军指挥官,结果那个降将到了晋军军营里立刻表白忠心,和晋军指挥官一起定下了计策。后来也是这个降将混在前秦的军队里大喊“兵败了!”,才造成秦军的溃退。

这个降将,就是那个守襄阳,最后被苻坚重用的朱序。

淝水之战后,朱序回到了东晋帝国,当上了大将军。苻坚带着10万残兵败将回到了首都长安,遇到了更大的危机:

苻坚是氐族人,本族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很小。而且为了维持领地的稳定,苻坚又把大量的本族人派到帝国各地驻守。自己身边基本上没有能信任的人了。

苻坚信奉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招有时候确实有用,比如对那些特信奉儒家道德的人,你一仁厚,一以德报怨,他就被感动了,就觉得不报答你不行了,就臣服了。

但问题是,苻坚的手下多是游牧民族,他们并不遵守儒家道德。你对他们使用宽厚之术,能有用吗?

这些游牧民族是因为苻坚实力强大才臣服于他。如今苻坚实力尽去,没坏心的人还要暗暗琢磨他倒了以后该如何自保,更不用说大部分异族臣子和他都有灭族之仇。

淝水之战后的两年里,前秦帝国叛乱四起。数个苻坚该杀却没杀的少数民族头领纷纷自立,再加上东晋帝国的反攻,苻坚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一年底,慕容氏的军队包围了长安,苻坚拼死抵抗。到了来年年初,长安城内已经严重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据说阴历正月苻坚宴请大臣,有的大臣舍不得吃肉,把肉含在嘴里,为的是回家喂自己的妻女。

阴历二月份,74岁的道安在战火纷飞的长安城中去世,据说是“无疾而卒”。在去世前不久,道安还忙于翻译、校订汉译佛经。但他终究没能见到鸠摩罗什,更没能见到质量优秀的译经。因此道安的佛学成就也就有限。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时代没有提供条件。

不过,道安给中国佛教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传统。

僧人出家,要抛弃世俗的一切,也包括世俗的姓名,出家后就不能再使用原来的姓名了。但是僧人之间也要区分称呼啊,所以要重新起“法名”。道安之前的名僧大都是外国人。他们来到中国后改说中国话,也得起个中国法名。

道安之前佛教界的习惯是,这个和尚来自于什么国家,就姓什么。比如来自天竺就姓“竺”,来自月支就姓“支”,来自康居国就姓“康”,等等。汉人如果出家,就随师父的姓。道安认为,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徒弟,因此无论师从何人,都应该姓“释”。后来中国的僧人就慢慢的都姓“释”了。这个习俗被沿用到今天,您可以回忆一下您知道的僧人,看看是不是这样。

【三】

道安去世六个月后,苻坚兵败被杀,前秦帝国彻底灭亡。

此时鸠摩罗什已经41岁了,在学术和声望上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他原本有机会到长安的。

就苻坚被杀的前一年,吕光已经攻陷了龟兹国,也找到了鸠摩罗什。此时苻坚虽然败于淝水之战,但还没有到弹尽粮绝的境地,大部分领土还都插着前秦帝国的旗帜。按照汤用彤先生的说法,假如吕光这时听苻坚的话,立刻派人护送鸠摩罗什,那鸠摩罗什早就到长安了。

但吕光没这么干。

他此时或许已经看到了苻坚败落的征兆,或许只是惫懒懈怠,安于享乐。总之他扣着鸠摩罗什不放,在西域一直待到苻坚兵败被杀。

听说苻坚兵败,吕光有了称霸的心思。西域离长安很近。吕光带领军队向长安进发,在今天的甘肃一带和前秦帝国尚在的守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吕光看到进军中原不那么容易,于是就自立国号,在西北割据了。

吕光并不信仰佛教。据《梁高僧传》说,吕光见到鸠摩罗什的时候没有一点尊敬之心,非逼鸠摩罗什喝酒,还逼他娶了龟兹国王的女儿。印度佛教并不禁止吃肉,只是严禁女色和饮酒。吕光这是做是故意让鸠摩罗什破了两大戒来寻开心。

但石勒重用佛图澄、苻坚重用道安的事吕光肯定知道。苻坚要吕光把鸠摩罗什带到长安的叮嘱也尚在耳畔。吕光自然能意识到,鸠摩罗什具有巨大的政治价值。况且罗什又给吕光提过一些有用的军政建议。因此吕光不肯放鸠摩罗什离开。

鸠摩罗什就这样被吕光困在了今天的我国甘肃省。既没有研究佛法的条件,也没有外出的自由,只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汉文,研究手头可以找到的汉译本佛经。

趁这个时候,我们先回到中原。

道安已经去世,继承他佛学精华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慧远。

在秦军围攻襄阳的时候,慧远告别了不能出城的道安,独自踏上了求法的道路。秦军在北边,为了躲避战乱,慧远自然要向南方走。他一路向东南方进发,来到了位于今天江西省、安徽省、湖北省交界处附近的庐山,看到这里环境优雅,决定就留在这里了。

从此以后,慧远在庐山居住,一直到去世。

早在拜入佛门之前,慧远和兄弟就有到南方隐居的念头。庐山生活满足了他的夙愿。在居住庐山的35年里,慧远关起门来专心研究佛法。所谓“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从不出庐山一步。

关于这点还有个传说。

慧远居住的寺庙前有一条小溪,叫做虎溪。据说慧远送客出门的时候以虎溪为界,不过虎溪。

中国国画有个很有名的题材,叫“虎溪三笑”。说有一次慧远送陶渊明和陆修静出寺,三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走。慧远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这时山间传来了老虎的叫声,三个人才发现慧远越界了,于是一起大笑。

这个故事虽然好听,但是编出来的。慧远和陆修静差了70岁,自然不可能在一起聊天。中国文人津津乐道这个莫须有的故事,是因为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佛、道、儒三家。此故事能体现佛道儒三家相合,其乐融融的景象。

顺便一说,您可以到网上搜搜“虎溪三笑”的图片。比较同一题材的不同艺术作品,也是一件好玩的事。

我们之前讲佛图澄,讲道安的时候,一直说朝廷有多么敬仰佛教,高僧受到诸般礼遇。那是因为我们讲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轮到东晋的汉人政权就不同了。

佛教对汉人统治者也有好处。

一个是汉人权贵也怕死,也盼着信佛能求解脱。

二一个是同少数民族政权一样,汉人皇帝得到高僧的认可,同样可以增加统治的合法性。虽然前面说过,佛教在这方面的效果远不如儒家,但佛教深入民心已经是既成事实,让高僧说句皇帝“真乃当世明君”总比不说好嘛。

但是,汉人统治者支持佛教的前提是儒佛两家不发生矛盾,如果发生正面矛盾,统治者大多会支持儒家。

所以汉人政权从上到下,反对佛教的压力一直都存在。慧远居住在东晋帝国的领地内,即便只是关起门来研究佛学,仍要同各种对佛学的非议斗争。

当然有非议并不是坏事,有争论才能有进步。我们讲讲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论题: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的意思是:一个人做好事,就会得到奖励。一个人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

不只是古印度,人类各个文明在早期,都有类似因果报应的概念。

为什么呢?

我们今天身体里的基因,大致形成于原始部落时期。那时,人类以几十人的小部落为单位生活,还没有产生复杂的语言和文化。

残酷的生活让原始人类意识到,人们只有结成一个小团体,互相帮助,才能够活下去。

可“互相帮助”的意思是,“今天你虚弱的时候我帮助你,明天我虚弱的时候你帮助我”,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不是同时的。那么,部落就要面临一个巨大的威胁:假如有人在自己弱的时候接受帮助,在别人弱的时候不接受帮助,那怎么办?

从进化的角度讲,带有“只接受别人帮助,不去帮助别人”基因的人,比其他成员有更大的生存优势——他们吃的比别人多,付出的比别人少。那么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部落里带有自私基因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全部落谁也不帮助谁,这个部落就会分崩离析,最后整个部落就都灭亡了。

所以一个能生存到今天的部落,里面的成员一定会带有一种叫做“道德审查”的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类,对于成员之间谁付出了多少,谁索取了多少特别敏感。对于那些只索取不付出的人,会产生本能的、难以遏制的痛恨感。

这种基因保存到了今天,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特殊的习惯。比如我们都欢聊八卦,而且八卦的内容,大多是在批评周围人的道德问题。这其实就原始时代“道德审查”的表现。再比如我们在新闻里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明明和自己无关也会非常强烈的愤怒,一些明显有失公平的案件,往往会激起全社会的众怒。

我们心里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冲动:我们非常希望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如果见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浑身不爽,怨气冲天。

问题是,现实世界里明明有很多好人没好报,坏人享清福的事情。遇到这种让人愤恨的事时,古人怎么办呢?怎么能解决基因带给他们的巨大怨气呢?

古人只能寄托于幻想,寄托在“有神仙或者老天管理人间,保证善恶自有报”的神话传说里。

所以在佛教来到中国之前,我们中国古人早就有了类似于“因果报应”的观念。那个时候中国古人认为主宰因果报应的是“天”[3]。“天”应该是公平的,所以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有时会说“老天爷你怎么不公平呢”,“老天爷你开开眼吧”。

可问题是,现实中明明就是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啊,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嘛。老天明显就是不公平的啊,那该怎么解释呢?

司马迁就质疑说:假如真是善有善报,那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为什么会饿死在山中呢?颜回为什么寿命这么短呢?盗跖这样的强盗为什么能长寿呢[4]?屈原也用历史上忠臣受苦,奸臣享乐等事实质问老天:老天哪来的公正呢[5]?

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

中国人的解决方法是,把家族看成受报的整体。

也就是说,一个人做的好事和坏事,其报应不仅会施加在自己的身上,也会施加在家族其他人,以及未来的后人身上。一个人经受的好事和坏事,也未必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可能是祖宗当年做下的事情所致。

用《周易》的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中国人才注重祭祖,注重修祖坟、修祠堂。这不光是因为尊重祖先,也包含了祈福的成分。祭祀的时候会请“祖宗保佑”,遇到好事会说“祖宗积德”,“祖坟冒烟”[6]。

古典小说里,有人发毒誓会说“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这也是家族承报的思想。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圣经》中有多处出现“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之类的文字[7]。而且按照《圣经》的观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家族承报的基础上:是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所以上帝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并让他们的子女——也就是我们全人类——世世代代都要承受痛苦。

把家族作为受报整体,可以让家族成员更加团结,人们更以亲情为重,这符合儒家思想。

但是这不符合佛学理论。

中国人重视家族,总想着“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所以你拿家族受报警告他,他会在乎。可是印度人没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你要说子孙会替你受报,自私的人会觉得无所谓:子孙倒霉关我什么事?

所以佛教反对家族呈报的说法。

《般泥洹(huán)经》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都强调业是个人承受个人的,亲人不能代受。

但是,这又出现之前的问题了:该怎么解释好人有坏报的问题呢?

东晋的艺术家戴逵就专门写了驳斥因果论的文章送给慧远,他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例,总结说,好人未必得好报,有时候坏人反倒能得好报。

戴逵使用的是证伪法:你不是讲因果报应么,我给你举出反例来证明你是错的。

慧远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慧远依照佛经的说法,把因果报应的范围推广到了前世和来生。

慧远写了《三报论》,说有人世间一共有三种报应:

第一种是“现报”,人做了业,今生就受报。老百姓常说的“现世报”就是这个。

第二种是“生报”,业力弱一些,来生才受报。

第三种是“后报”,业力更弱,以后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世,到那时候才受报。

由于一个人的前世和来生都经历了什么是无法考察的,因此这套因果说是不可证伪的了,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成立:

好人受坏报,就解释成这是他前生造业的结果。坏人没受恶报,就说他来生才会偿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