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32

第32章 世界是一个整体?(2)

【三】

天台宗还有一些有趣的观点,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是“无情有性”说。

所谓“无情”,指的是植物、细菌以及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前面介绍六道轮回的时候说过,六道轮回的众生不包括植物和细菌,更不包括没有生命的物体。佛教讲普渡众生,这个“众生”也不包括植物、细菌和非生命体。《大般涅槃经》说:“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意思很明确:墙壁瓦石是不具备佛性的。

那我们前面说一念三千,说最细微的事物也包含了三千法界。还引用《华严经》“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说一粒微尘中包含了一切法界。那么,这一切法界中不也应该包含着佛性吗?这么说来,任何“无情”的事物,应该也包含着佛性啊。

我们还可以用“八不中道”来解释:事物“不一亦不异”,是谈不上相同还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对万物属于“有情”还是“无情”的划分,就是一种偏执。既然众生都有佛性,草木也就应该有佛性了。

天台宗的一位高僧湛然就提出了“无情有性”说,认为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应该具备佛性。他的具体证明过程和我们讲的不同,比较复杂,就不介绍了。

下面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我们后面不会涉及。但您在阅读其他佛教书籍的时候,有可能会遇到,所以略加介绍。

我们前面说过,龙树的中观学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不能取极端,既不能认为事物实有,也不能认为事物虚无,对事物的看法应该取“中道”。

龙树在讲解这个观点的时候,说了四句话。流传最广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今天的佛学家们结合可见的梵文原本,一般把这句话理解成:

“事物的本质是空的,所谓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假名(或者意为:空这个概念也是假名),这才是中道义。”

换句话说,在龙树的这四句话里,“空”是主语,而“假名”和“中道”是用来解释“空”的。

但是智(左岂右页)不熟悉梵文,他是直接根据中文译文理解的这四句话。因此,他可能把这四句中文里的“因缘所生法”理解成主语,而后面的“即是……亦为……亦是……”,三句理解成了并列的关系。所以他认为这句话是在说,“空”、“假”、“中”是“因缘所生法”的三个并列的属性[13]。

再加上印度传来的佛经《仁王经》和《璎珞经》里,也有“三谛”的概念,所以智(左岂右页)认为,事物的本质有并列的三种属性:“空”、“假”、“中”。它们合称为“三谛”。

天台宗认为三谛是不能割裂开的。因为我们一念之中包括了整个大千世界,所以我们没法说,我们只看到事物三谛中的一谛。任何时候,我们都同时看到了事物“空、假、中”的三种属性[14]。这在天台宗中,叫做“一心三观”。

同时,当一个事物呈现“空”的时候,“空”这个属性同时也具备了空、假、中这三个属性。所以天台说,任何事物同时都具备空、假、中,三个属性。这三个属性是互相包容的,而不是对立、冲突的。用术语说,三谛是“圆融”的。所以叫“三谛圆融”。智(左岂右页)认为中观学过于说空,而三谛圆融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四】

天台宗简略地说完了,下面是华严宗。

前面说“八不中道”的时候,我们说“不一亦不异”。光说“不异”好理解,就是说事物之间没有差别。但“不一亦不异”说的是,事物之间既不是有差别的,又不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该如何形象地理解呢?

华严宗有一个比喻,说帝释天的宫殿里用宝网装饰覆盖。宝网上,每一个孔都缀着宝珠,宝珠很光滑,所以每一个宝珠都出现其他所有宝珠的影子[15]。也就是说,所有的宝珠的影子都能映照在同一个宝珠里。每一个宝珠都受到其他所有宝珠的影响,也都能反映出全体宝珠的样子。

华严宗的大师法藏在给武则天说法的时候,在大殿中央放一个佛像,在佛像周围上下都安放了镜子,镜子互相面对,中央再用烛光照耀。这样,每面镜子中都出现了无数的佛像和烛光。

这两个比喻都形象地说明了华严宗所认为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事物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一个镜子映照出其他镜子的影像),又互不干涉、各自独立(镜子和镜子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差别(不同的镜子并不是同一个物体),事物和事物之间又没有差别(所有的镜子映照的都是相同的烛光);个体事物可以反映全体事物(一个镜子可以映照出其他全部镜子的影像)。

对于事物的这些属性,华严宗一共总结了十个属性,叫做“十玄门”。除了上文对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的讲解外[16],还包括对时间[17]、空间[18]等概念的破除。

简而言之,华严宗的世界观和天台宗有些类似,都在试图描述一个破除了空间、时间等概念的世界[19],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比天台,华严的世界观要更彻底、更“完善”一些。

天台说十界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互相包含,所以是“十界互具”。“十界”的存在我们能理解,这是佛教自己的神学设定,不容辩驳。

但是,当我们破除了事物之间的区别以后,十界之间不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吗?那为什么还要说一界具足十界,所以形成“一百个”法界呢?这种用具体数字去计算法界数量的做法,不还是在强调各个法界之间的不同吗?再说了,为什么只是一界具足十界,为什么就不能百界中的每个法界再各自具足十界、百界呢?

或许可以解释说,“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中的数字,都只是教化大众的方便说而已[20]。我们说“一念三千”,实际上说的是“一念万法”。

相比之下,华严宗对时间和空间等概念破除得更为彻底。

既然破除掉了空间的概念,事物不再有大小的区别,不再有个别和整体的区别,所以华严宗就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说最细、最微小的个体,也能包含一切[21]。

所以修行者能“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把一个念头的功德扩展到无限,为修行者打开一片宽广的世界。

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华严宗也得出了和传统佛教不同的结论。这段您也只需简单了解下,不需要记忆。

在传统佛教里,因缘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果。因缘和合,事物就生,因缘离散,事物就灭。

但是在破除了时间和空间概念以后,我们就没法说一个事物产生了另一个事物。只能说世间万物是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因此事物也就无所谓生和灭了。按照法藏的话说叫“缘合不有,缘散不无”。也正是八不中道里的“不生亦不灭”。

既然不能说一个事物产生了另一个事物,那么事物之间也就不存在A引起B、B再引起C这样线性的因果关系。

所以华严宗认为,种种事物是交融在一起,互为因果的状态。

万物是互为因果的一体,这个一体既是众生,也是万法,也是佛性,也是终极真理。华严宗给这万物取名叫“一真法界”。

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产生万物,所以世界观叫“赖耶缘起”。

华严宗的世界观就叫做“法界缘起”。

而且因为事物是交融在一起的,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法界缘起”的这个“起”字其实是不准确的。“法界缘起”其实是“以不起为起”,没有“起”这个状态的。

【五】

我们简单地说,天台宗和华严宗是在试图描述一个破除了时间、空间等理性概念后的世界。

因为我们人类的任何理性思维、任何概念都不可能脱离时间、空间等概念存在。所以我们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描述脱离了时空概念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去试着讨论一个脱离了时空概念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天台和华严在我看来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们能用无法脱离时空概念的人类语言,去努力描述上述世界,而且这个描述还有一定的道理。

更了不起的是,这两宗还使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从感性上大略地理解了,什么叫“不常亦不断”,什么叫“不一亦不异”。

在天台和华严的世界里,万物是没有层次,没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天台和华严都管自己叫“圆教”,形容万物的关系为“圆融无碍”。修行者对佛法的追求也没有层次阶段,而是一步跨越式的顿悟,叫做“圆顿”。

既然无论是唯识还是中观,都把空间、时间等理性概念当成应该破除的对象,那么天台和华严“圆融”的世界观,就是对破除时空概念后的世界最为合理的推论。也正因为这两宗的教义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之上,因此两宗虽然是中国人所创,却能在千百年间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都有大量的学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