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04

第4章 黄巾民变的大漏洞(3)

但即便是如此妥协,佛教还是摆脱不了“蛮夷”的恶名。来自于“夷”就是佛教的原罪。攻击佛教的人引用孔子的话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话相当于说:“宁当中国狗,不当外国人。”[27]

在这么残酷的言论环境中,一些在中国的佛教拥护者,产生了把佛教和中国古人联系在一起的想法。

早在春秋的时候,中国人就有崇古的毛病,认为越古的人越了不起。孔子想说“礼”,就说自己的理论来自于周朝的周公,讲《周礼》。墨子要超过孔子,就说自己的理论来自于更早的禹。后来的孟子就找了更早的尧、舜。他们只有这样做,才显得自己的理论可信。

中国古代的众多学说中,老子庄子的理论和佛教最近。再加上《史记》里还有老子西出函谷关的说法。于是,一个用来推广佛教的“老子化胡说”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这就是佛教徒提出“老子化胡说”的原因[28]。

东汉时代的佛教是个什么样子呢?

虽然在名义上,佛教在东汉时已经来到了中国,但当时的人们打开佛经一读,会发现佛教跟儒学、跟江湖方术没什么区别。

早期的印度佛教不主张施法念咒。但是中国民间早就流行炼金施咒之类的法术。因而汉时就有《佛说安宅神咒经》之类的打着佛教旗号的咒语书,里面竟然还包括了日月五星、二十八宿、青龙白虎等等中国民间的神话,和真正的佛教完全没有关系。

当时学者对佛的描写,也完全照搬中国本土神仙的样子[29]。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佛”不过就是中国传统神灵的另一个名字而已。

那时有一本为佛教辩护的书籍说:

“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

——它说,“佛”是“三皇神”“五帝圣”死后封的谥号!

这本书又说:“佛乃道德之元祖。”[30]

“道德”是老庄道家的用语。说佛是道德元祖,还是在借老庄来抬高佛教的地位。

为佛教辩护的书籍尚且如此混乱,其他书中的误会就可想而知了。

就连汉族佛教徒也不能完全分清佛道的区别。

南北朝的僧人慧思投身佛门后,还要兼修道家法门。他立誓说,希望能先炼丹修道,修成道教的“五通神仙”,然后再学佛[31]。他的思路大概是,道教的目标是长寿。那么他先长寿了,有的是时间了,再慢慢学习佛教高深的知识。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干脆就被称为“佛道”、“释道”、“道法”,佛教徒被称为“道士”。直到唐宋的时候,还有佛教徒自称为“贫道”[32]。

因为以上种种误会,使得汉代的学者们以为,佛教不过是一门用来趋吉避凶、占卜算卦的法术。他们把佛教和五行八卦、炼丹占卜等等其他95门方术并列在一起,没瞧出佛教有什么特别的来[33]。

现在我们能解答刚才的疑问了: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了一百多年,汉政府的官员们却对它一无所知?

因为汉代的佛教和中国方术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就算是当时饱读诗书的学者,也未必能明白所谓的“佛道”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当黄巾大军突然出现的时候,东汉末年那些被卷在历史漩涡中的群雄们,谁又会想到历史的玄机竟然藏在一门毫不起眼的法门之中?

【六】

184年是一个充满了奇幻色彩的年份。汉政府惊讶于一夜之间遍地而起的乱民,张角惊讶于太平道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他们以为自己站在了历史大潮的浪尖上,却想不到其实是那个96门江湖道法之一的“佛道”,才是大潮的真正作者。而皇帝刘宏和道士张角,只不过是被大浪偶然卷起的扁舟。

因此他们都没有做好迎接这场大潮的准备。不光是朝廷反应极端幼稚,张角也被飞速壮大的教团冲昏了头脑。他不会想到几千公里外一个外邦宗教和自己的成功有什么关系,也就不会明白,这制度只能供他传教,远不足以组织一场战争。更何况中国百姓极少有虔诚的信仰,他们崇拜张角是因为相信张角善于治病,信了教就等于有了免费医疗——可连病都怕的信徒,怎么可能不怕死呢?

所以说汉政府有一半还是判断正确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的黄巾军,就如同散沙一般,根本无法和政府军队对抗。张角虽然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了若干个集团军,但是军队之间全无配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崩溃。战场的主角又变成了从政者们熟悉的豪门贵族:曹操、孙权、刘备、袁术、董卓等等,他们全都是家境显赫的贵族,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

历史似乎又回到了汉代官员们习惯的轨道上。

然而,历史不应该从这里转折吗?

张角是一个毫无资本的道士,只是因为模仿了中国僧团的组织形式,就在短短几年里组织起40万人。宗教这么件好东西,为什么帝国的统治者们不知道善加利用?为什么不设立一个由国家控制的道教,扶植一个臣服于皇帝的教主,每日祭坛做法,向民众宣布:当今圣上是天上玉帝派来的使者。这样,江山岂不是更加稳固?

有了张角的示范,此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其实答案很简单,您一定能想到:

中国的大部分王朝,都坚持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因为儒家道德比宗教更好用。

儒家不讲神鬼,只讲“天道”——前面说了,早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天”的概念就已经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内心。中国老百姓都相信,这些来自上天的道理,都是“天”经地义的。

儒家主张的“天道”是什么呢?

儒家告诉老百姓说:你看,这自然万物是不是各有各的位置?鸟在天上飞,牛在地里耕田,人在生产劳动,世间每一个东西,都天生有自己的位置。

假如万物不遵守自己的位置那会怎么样?

假如鸟儿去耕田,牛睡上了人的炕,人反倒想要到天上飞,那会怎么样?那就是天下大乱,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灾难。

儒家说,我们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是一样的啊,都要遵守万物各安其分的“天道”。当儿子的,就得听父亲的话。当父亲的,就应该给儿子做出榜样。当老百姓,应该勤恳劳动。当皇帝的,应该爱民如子。你们谁也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如果改变了,就会造成各种灾难。

这就是儒家倡导的“三纲五常”。

你想,你要是皇帝,你是不是很喜欢这套东西?有了它,老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给你交税。万一有一两个人动了歪心眼,就会有其他老百姓怒斥他: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安分!”

用宗教协助统治,效果就次一等了。

儒家道德的最大优势在于,人们对道德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

今天,我们一个人没有了工作、得了疾病、年老体弱、遇到盗贼,我们都可以求助于各种政府组织,由政府来保护我们。

但是在古代,有限的生产力支撑不了庞大的政府。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政府都没有办法救济。老百姓靠谁呢?在大部分时候,老百姓靠的是自己的家族。

古代的家族相当于是一个自治社会。有自己的义学、义田;会出钱修桥补路,进行社区建设;甚至还有自己的执法机构——家法和家丁。遇到战乱的时候,家族还会修筑城堡、储存粮食、训练壮丁,保护成员的生命安全。

当然,家族成员也要负担相应的义务。他们必须听从家长的管理,在必要的时候出钱出力。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自然会认为,三纲五常的儒家秩序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因为家族就是靠三纲五常来维持秩序。没有了三纲五常,就没有家族;没有了家族,大家就都得死。

这是儒家道德在民间最牢靠的基础。

那宗教呢?

宗教对于老百姓的说服力,主要来自于神迹。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所谓神迹就是谣传和魔术。比如民间最流行的“降神”、“黄纸显字”之类的巫术,在今天都是很容易破解的骗术。

当然,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魔术的效果很好——连前面说的秦皇汉武都上了方士的当嘛。

可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坏就坏在这个效果好上了。如果其他人掌握了魔术技术,擅自向民众展示神迹,那不就成了朝廷的威胁了吗[34]?

而且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对百姓来说,能亲眼看见的“神迹”,可比远在首都的官方教主有吸引力多了啊[35]。

实际上,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都各种非正统的民间宗教和巫师。被朝廷称为“淫祠”,受到严厉打击。即便如此,民间还是长期存在“白莲教”之类的组织,时常武装反抗朝廷。

这还是朝廷成天嚷嚷着“真正的信仰是仁义道德,不是巫术把戏”的情况下。要是朝廷带头展示“快来瞧瞧神迹这东西就是好就是好”,那下面得乱成什么样?

因为儒家思想对于巩固统治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汉代以后的历史里,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们都把儒家思想当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谁敢违反儒家思想,谁就是大逆不道。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才我们说到佛教初入中国时,因为和儒家思想有各种矛盾而遭遇窘境,最后不得不和95个不起眼的江湖法门挤在一起。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教和儒家有巨大的矛盾,既然佛教都被挤到角落里了,那最后佛教为什么又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甚至后来能“佛道儒”三家并称呢?

注释:

[1]范晔《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馀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2]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3]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谶记之兴实始于秦人,而盛于西京之末也。”

[4]范晔《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张角)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