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6865200000021

第21章 隐没的中国古代文明(11)

唐代法制格文在敦煌地方政府保存,说明当地在执法过程中曾按格文规定施行的,它是唐代法制精神在边远地方的体现。

◎敦煌的政治制度

河西诸州的行政长官是由中国王朝直接任命的,全权行使朝廷的政策并贯彻朝廷的政治意图。唐代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皇帝去世。当时河西肃州刺史(太守)刘臣璧尚未得到消息,他面对吐蕃的侵扰,请窦昊代写了《答南蕃书》(P.2555),义正词严地指责吐蕃背盟和伤害两国关系的行为。这封书信具有极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表现了河西地方政府以中国王朝的名义慎重地处理邻邦的关系。书有云:

昔我开元圣文神武太上皇帝(唐玄宗)登极之际,与先赞普(吐蕃王弃隶蹜赞)神运契和,豁辟天关,开荡宇宙,礽四海寰廓,并两国一心。公主(唐金城公主)下降于紫霄之中,远适于黄河之外,隽铭列土,誓不相侵。尽日照为天疆,穷沧溟为地界。是知舅甥(唐公主和亲至吐蕃,双方为舅甥关系)义同,天然有之。乾坤道合,星象所感;缅览明信,碑契犹存。五十年间,其则何远?去开元十有五载,悉诸罗不恭王违天背盟,暴振干戈,横行大汉,陷瓜州黎庶,聚土积薪;灌玉门军城,决山喷浪。自以为军戎大壮,扰攘边陲,为害滋深,已六七年矣。及哥舒翰(唐将)出将,天寄榷旄,拥关西之师,凌威奋伐,集龙驹岛,入宛秀川,开地数千,筑城五所。谋力云合,指挥从风,使蕃不聊生,亦八九年矣。向若无悉诸逻先侵,岂见哥舒翰后患?

书信后半部分,刘臣璧指出,吐蕃乘中国安史之乱,河西兵力空虚,遂出兵侵扰。现在肃宗皇帝平定了安史之乱,势必调集大军,平靖河西。现在河西节度使吕崇贲神资武略,勇而至仁,愿两国谨守疆土,永不相侵。书信追溯了中国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表明了中国的友好态度,批评了吐蕃背盟的不义行动,突出了中国的战备,希望吐蕃以双方长远利益为重。(邓小南:《〈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这样有理有节有备地对待吐蕃的挑衅,充分显示了唐王朝的气度。

唐王朝在凉州设置河西节度使以总持河西诸州军政。安史

之乱后,凉州于广德二年(764)陷没于吐蕃,河西节度使移镇沙州。从永泰元年(765)至大历元年(766),朝廷尚未任命河西节度使,特派了专使巡抚河西,暂时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安家瑶:《唐永泰元年——大历元年河西巡抚使判集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这位河西巡抚使在沙州主持军政时,留下了许多重要公文的批示,即《唐代河西官文书》一卷(P.2942)。我们从判词里,可见到巡抚使遵循朝廷意图,正确而及时地处理了该地区的事务。例如关于“肃州请闭籴,不许甘州交易”判云:

邻德不孤,大义斯在;边城克守,小利须通。岂惟甘、肃比州,抑亦人烟接武。见危自可奔救,闭籴岂曰能贤?商贾往来,请无壅塞:粟麦交易,自合流通。准状仍榜军州。切勒捉搦,少有宽许,当按刑书。

甘州于永泰二年陷没于吐蕃,肃州官员请求禁止和甘州贸易,而且建议逮捕商贩。巡抚使从长远的政治利益考虑,决定开放两州之间的贸易,以便利人民;特别指示强令停止逮捕商贩,若有违者,按法律惩处。这样确保了两州人民正常的经济往来。关于“管内仓库设宴给纳馆递撙节事”判云:

艰难以来,军州凋弊,支持不足,破用则多。非直损于公途,亦乃伤乎人庶。若无先见,何至后图。俭约之资,公家所尚;信用之费,文簿虽明。各牒所由。

“馆递”即馆驿递马。来往官员须在馆驿换马,补充物资。关于仓库主管部门提出节约宴请驿递过往官员之事,巡抚强调了在战乱艰难岁月里,节约用费,但应用开支须账簿注明并上报。这可见河西长官及下属均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应付现实的困难局面,所以沙州能与吐蕃对抗十余年。关于“沙州诉远年什物征收不济”判云:

碛中什物,并是远年管内破除(除去),皆非今日,所由恳诉,须为商量。人既云亡,物无征处,徒行文牒,恐惧孤穷,并放。仍与洗削文案,杜绝萌芽,俾其后昆,免有牵挽。

政府向民众征收什物,有的拖欠未缴,而人已死去,以致账籍上的积欠难以处理。巡抚使认为主管部门可依例消除账籍,做一了结,不再追索,以免给孤穷之后人带来牵连。这是很明智的处理办法,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仁政。关于“思结首领远来请粮事”判云:

思结首领,久沫薰风。比在河西,屡申忠赤,顷驰漠北,频被破伤。妻孥悉无,羊马俱尽。尚能慕义,不远归投。既乏粮储,略宜支给。李都督惠甘肃州斛斗一千石。

思结原为匈奴部落,曾在河西效忠唐王朝,后来并入回纥,其部落衰败伤亡,再到河西归投。巡抚使从唐王朝与思结的关系及其现实困难状况考虑,决定收留思结首领并给予粮食资助,以让西北民族部落归投大唐,在西域产生政治影响。当时河西的处境是很困难的,而给思结的资助是义不容辞的。巡抚使正确地贯彻了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关于“朱都护请放家口向西并勒男及女婿送”判云:

人惟邦本,本固邦宁。时属艰难,所在防捍。稍有动摇,谁不流离。朱都护久典军州,饱谙边务,何自封植,扰紊纪纲?进退由衷,是非在我。老亲少女,或在迁居;爱婿令男,无凭弃职,奴婢量事发遣,奏傔傔(跟从)不可东西。殉节宁冀忘家,临难终期奉国。将子无努,义不缘私。

唐代在西域设六大都护以统辖西域诸国,安史之乱后,西域都护撤离,吐蕃占有西域。此朱都护当是河西某军州之长官,在甘州陷没后,河西形势孤危。他准备将家属及儿子、女婿等送往西域安置,遣散了奴婢,任侍从自谋出路。巡抚专使其职权高于节度使,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严厉指责朱都护疏散家属,这将会动摇军心和民心,要求他以身家性命誓死守卫疆土,为国殉难。因而不准朱都护放家口西行。

这位姓名无考的河西巡抚使在河西困难时期处理军政紧急事务,坚决贯彻中原王朝的政治意图,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水平和责任感,使这边陲之地与朝廷保持联系,成为中国汉族权政的一部分,动员了河西官吏和军民与吐蕃强大的军事威胁进行了卓绝的斗争。因为河西的位置重要,情况复杂,故中原王朝派遣到此的地方长官皆是极有才能的,例如肃州刺史与河西巡抚使在千载之下,其业绩犹让我们钦佩,并为之肃然起敬。

◎河西走廊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