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概论
6865700000020

第20章 论北宋名家词(1)

晏殊及其词

当北宋社会升平、经济文化得到恢复繁荣之时,诞育了一位天才的文学家晏殊,宋词的序幕是由他揭启的。与晏殊同时代的大词人还有柳永和张先。柳永的生年不可确考,张先约长晏殊两岁;但晏殊少年得志,青云直上,其创作活动早于柳永和张先,而且继西昆诗派领袖杨亿、刘筠之后成为文坛的重要人物。从他称柳永为“贤俊”(门生之嘉称,见《画墁录》卷一)和张先为其词集作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的情形来看,其实际创作活动是很早的。清人冯煦认为: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蒿庵论词》);近世词曲家吴梅也说:“宋初如王禹偁、钱惟演辈,亦有小词……虽有佳处,实非专家,故宋词应以元献(晏殊)为首。”(《词学通论》第68页)因此,可以认为:晏殊是宋词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词人。

晏殊,字同叔,谥元献;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抚州临川(江西临川县)人。他的高祖晏墉于唐末咸通中进士第,自此宦居江西,曾祖晏延昌始迁居临川县。从曾祖至父亲晏固,三世都不显达,到了晏殊才重振家声。晏殊是属于那种早熟的天才,七岁时便因学识与文章出众而被推为乡里的神童。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巡视江南,探访得知晏殊,遂以神童向朝廷推荐。次年三月,宋真宗亲自廷试,赐晏殊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以便让他在皇家书库内继续读书深造。这年,晏殊才十五岁。从此,晏殊深得真宗皇帝的赏识和爱护,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经学士院考试而授集贤校理,迁太常寺丞、入史馆、知制诰、判集贤院,三十岁时便官拜翰林学士。他曾作了许多歌颂升平祥瑞的词赋,如《东封圣哲颂序》《大酺赋》《河清颂》《惟德动天颂》等。他同杨亿、刘筠等都是真宗皇帝的文学侍臣。在翰苑与词林的良好环境里提高了晏殊的文学修养,发展了文学才能。他是当时文化高涨中培育出的正统文学的优秀人物。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的神童,大都如一朵过早开放的空花,转瞬就陨落了。晏殊在北宋治世的环境里避免了许多神童可悲的命运,而是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去世,仁宗赵祯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圣。这时晏殊三十四岁,各方面都趋于成熟,遂开始了真正的政治生命,卷入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里去。从总的仕宦情况来看,晏殊的地位在仁宗朝仍是逐步上升的,位居宰相,终至显达,但其间不是没有波折的。第一次政治挫折是因仁宗初年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逆刘太后意旨。刘太后微贱时张耆有恩于她,后来她得到真宗皇帝的宠幸,并在真宗去世之后暂时主持军国重事,遂大大升迁张耆。晏殊认为像张耆这样的庸才,可以享受富贵,却不可居军国要职。他的疏论表达了朝臣对于佞幸的公愤,而却因此被罢去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出任应天府(河南商丘)知府。第二次政治挫折是在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死后,晏殊受命撰写志文,据实以书,未言刘氏诞育仁宗赵祯之事——仁宗实为李宸妃所生,当时尚是宫廷秘密,连仁宗也还不知。因此触仁宗之怒,罢去晏殊参知政事之职,以礼部侍郎出任亳州(今属安徽)知州。第三次政治挫折是在庆历四年(1044)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政敌攻击晏殊曾被诏为李宸妃撰墓志不言其诞育赵祯(当时刘太后临朝,不敢泄露此事),又诬晏殊役使官兵修治府第,于是被罢去宰相职务,以工部侍郎出任颍州(安徽阜阳)知州。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经常充满阴谋、陷阱、倾轧,进行着错综复杂而又微妙曲折的斗争。晏殊由于圆滑和具有官场生活的丰富经验,虽有几次波折,却很快转危为安,始终保持住显贵的禄位。他的门生欧阳修作的《晏元献公挽辞》云:“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居士外集》卷六)但是晏殊还是比较正直的,经常在圆滑保身与正义之间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而最后的选择则是趋于正义方面的。以下两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这点。天圣六年(1028),大理评事范仲淹上书论时弊并提出政治改革方案,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王曾很器重范仲淹,并且知道他曾是晏殊门客。当晏殊荐人充馆职时,王曾认为应推荐范仲淹,晏殊便依从了;范仲淹遂得为秘阁校理。次年十一月,仁宗皇帝率领朝臣于会庆殿向皇太后拜寿。范仲淹疏论此事,以为有失君臣之礼,“不可为后世法”。因晏殊是范仲淹的举荐人,为其直言深感恐惧,责备他“狂率邀名,且将累荐者”。范仲淹义正词严地辩解,又以书信申理,最后晏殊受到感动,同意他的做法并表示愧谢。

晏殊主要是一位文学侍臣,尽管位居宰相之职,被列为名臣,但他并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能,所以在五十年的政治生涯里无有显著而重大的建树。史称他“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宋史》卷三一一)。范镇赞誉说:“生平欲报国,所得是知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事实上也是如此:范仲淹与孔道辅是其荐拔的,富弼与杨察是其女婿,欧阳修是其门生,王琪、张先、梅尧臣等是其诗文之友。在庆历新政之时,晏殊身为宰相,与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余靖、欧阳修等志同道合,进行政治改革。新政实施过程中,他虽不如范仲淹等人那样激进,但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是称赞宰相晏殊的。可见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和赞助者,新政失败他也因之而被罢相。庆历之前的康定元年(1040),西夏侵扰北宋西北边境,时局紧张。晏殊时为三司使,“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乃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以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殊奏悉罢还度支。事多施行”(《太平治迹统类》卷八)。这些都可说明晏殊的政治态度。

庆历四年(1044)九月,晏殊被罢相后,出知颍州(安徽阜阳)、陈州(河南淮阳)、许州(河南许昌)、永兴军(陕西西安)等地方职守。仁宗至和二年(1055)正月于都城东京病逝,年六十五岁。(以上关于晏殊生平事迹的叙述,所据材料有: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大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居士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宛敏灏《晏同叔年谱》,《安徽大学月刊》第1卷·第6期,民国23年版;夏承焘《二晏年谱》,《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真宗与仁宗两朝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造成的宋代太平盛世,其中是有贤明而忠于职守的晏殊的一点贡献的;所以当其病逝后,仁宗皇帝“尤哀悼之”,谥曰“元献”。

晏殊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影响是大大超过其政绩的。在北宋前期,他是一位著名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喜为诗。”(《六一诗话》)他“有文集二百四十卷”(《晏公神道碑铭并序》,《居士集》卷二二)。晏殊在当时的诗坛上是很有影响的,人们甚至以为其诗甚过西昆诗派领袖杨亿(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六引《钟山语录》:“晏相善作小词,诗篇过于杨大年:大年虽称博学,然颠倒少可取者。”)。同时代的宋祁说:

天圣初元以来,搢绅间为诗者益少,惟丞相晏公殊、钱公惟演、翰林刘公筠数人而已。……晏丞相末年诗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未有;然晏不自贵重其文,凡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之酬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七引)

晏殊的诗歌曾在北宋社会广泛流行,其中最受人们喜爱和称赞的是: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示张寺丞王校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寓意》)

这两首诗音韵和谐、辞藻华美、纤弱含蕴,最能代表晏殊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明显有着西昆体的时代文学风尚的影响。《西昆酬唱集》结集之时,晏殊仅十七岁,尚未参与酬唱,但多与杨亿、刘筠等前辈诗人交往,诗风接近西昆体,以致北宋时便有人将他列入西昆诗人里。刘攽说:“祥符、天禧(宋真宗年号),杨大年(亿)、钱文僖(惟演)、晏元献、刘子仪(筠)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商隐),号‘西昆体’。”(《中山诗话》)可惜晏殊的诗文集早已散佚,未流传下来。清初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词之外有文六篇、诗七首。清代道光间劳格补辑文十二篇,诗一百三十余首。晏殊的词集一直流传至今。他晚年亲自编定的词集《珠玉集》,由友人张先为之作序。序虽早佚,词集却由明人毛晋据宋人旧本收入《宋六十名家词》,改名为《珠玉词》,经近人补辑,现存词共一百三十九首(晏殊词,毛晋汲古阁本为一百三十一首,毛扆等校汲古阁本为一百三十六首;唐圭璋《全宋词》据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校毛扆本,去掉二首,又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补入二首,为一百三十六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补入三首,共为一百三十九首。),其中有少数作品与他人相混者尚待考辨。

由于晏殊诗文的散佚,在我们今天看来,他是一位词人了。他的确非常看重自己的词作,所以集名冠之以“珠玉”之称,它是珠圆玉润的精美作品。宋人就曾以为其词“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碧鸡漫志》卷二),甚至说“晏元献小词为本朝之冠”(《艇斋诗话》)。珠玉词自宋以来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其中许多名篇是脍炙人口的。并非它的风格过于圆融平静没有激情,也不是因作者富贵显达的身世不能满足一般人对诗人之“穷”的预期和对诗人之“穷”寄予同情的快感,遂不易得人欣赏。我国人民是能欣赏珠玉词的。

我国古代的词论也具有明显的崇古的倾向,表现在评价宋初词人时往往以他们艺术上逼近“花间”或南唐而倍加推许,特别是谈及晏殊词时只见它所受五代词的影响,致使其艺术个性为陈旧的色彩淹没。刘攽说:“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中山诗话》)周济说:“晏氏父子(晏殊与晏几道),仍步温(庭筠)、韦(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艺概》卷四)冯煦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蒿庵论词》)近世台静农先生与詹安泰先生已指出前人只见晏殊词受五代影响的一面,“不过随举一端而言”,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已有重大的差异。(参见静农《宋初词人》,《中国文学研究》,年商务印书馆1927年;詹安泰《简论晏欧词的艺术风格》,《宋词散论》第189~19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晏殊词创作的时代正是北宋前期词坛最冷落沉寂之时,青黄不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是这时期继往开来的词人。继承五代以来词的艺术创作经验是进行新的创作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艺术上的继承,新的创作便不可能超越前人艺术水平的。所以珠玉词在内容方面表现的花间尊前、遣兴娱宾、流连光景,在艺术形式方面用调、词语、表现技巧等都保持着唐五代词的某些特点。例如: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消尽两眉愁。(《浣溪沙》)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渔家傲》)

这些词真率、自然、婉约,有花间词人韦庄、欧阳炯、李珣等词的特点,还带着江南民歌的风味。又如: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采桑子》)

这首词构思纤巧,词情凄婉,雅致含蓄,有似冯延巳同词调的“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的情调。珠玉词中确有不少词风格接近“花间”与南唐的,但这并非其主要成就,也非其基本方面。作为宋代的第一位大词人,晏殊在词史上的意义主要是创新方面。他在艺术上的创新,不仅表现了个人的特色,也表现了社会新的审美心理特点。

晏殊以“珠玉”名词集,人们有时联想到“鱼目混珠”的成语。于是真有学者在珠玉词中发现了不少的“鱼目”,以为那些寿词、咏物词、歌颂升平的词就属鱼目。也有学者只见晏殊词庸俗的一面,以为他享尽荣华富贵,因此所写的词也就充满了俗气。这些指摘都属事实,而且许多名家词集里都存在此种情况。但是,我们评价一位作家的成就时,绝不能仅仅只看到其时代与个人的某些局限,而对其真正的艺术面目却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