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05

第5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5)

【如今最好,别说来日方长】

我的书架上,有一排位置很特殊。里面放着我的所有作品,有报纸,有书,还有几个节目的脚本。之所以把它们放在那里,并非为了展示或收藏,而是因为我一直希望把它们送给一个特殊的人,虽然这个愿望已经很难实现。

那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我的高中是一所私立学校,学校里的老师们大多是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而王老师在其中显得最为特殊。

王老师教语文,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她就是专门为这份职业而生的,因为她本人身上焕发着一种韵味悠长的传统之美。王老师很苗条,这在她那个年龄的女性中很难得。平日里,她很喜欢穿那种材质考究的长裙,整个人透出贤淑的气质,说话也慢声细气的,三年内,从没有人听过她大声训斥过谁。

另外,王老师还是华尔兹爱好者,桌子上一直摆着她参加舞蹈比赛的照片,我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觉得跳舞的女人很美,后来很多年,一直没有见过哪位年近60岁的老人,可以优雅成她那个样子。

因为写作上的特长,王老师一直很喜欢我,在学校的时候,她常和我探讨一些文学上的问题。那个时候,我的文风属于“暗黑忧郁系”,文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关于仇恨和死亡的内容,王老师就经常向我推荐一些清新大气的书,但当时的我根本就对那类东西不感冒,每次客客气气地收下书,实际上却只翻开看过几眼,就扔在了一边。

现在想来,她是为我当时过分的迷茫和桀骜感到担忧吧,希望我可以乐观积极一些,但又顾及一个少女的自尊,所以才用这么迂回的方法劝解我。

虽然那时我未能理解她的苦心,但是她说过的很多话我却牢记至今,并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生活:

“女人必须得有自己的工作,否则就没有尊严。”

“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愉快。”

“陈静,你应该写书,你必须写书。”

“等你出书了,一定要给老师看哦,我一定摆在我家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

……

这些话时隔多年,仍然在我耳边回荡。可以说,我走上写作的道路,并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和当年老师的叮咛不无关系。要自强、要勇敢展示自己,这些概念,我都是从那时开始才慢慢形成的。

高中毕业后,我回去过几次,去看望王老师和其他老师,但是后来联系便渐渐少了,到后来,我连电话都不再打了。不是我不惦念,而是那时我心里存了一个愿望:我希望等有一天,自己真的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再回去看她。

我希望,等我再见到王老师时,能亲手奉上我印成铅字的作品,最好,我能亲眼看到她将我的作品摆在自己的书架上。我希望那一刻阳光普照,当年的约定以最美好的方式得到实现。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希望酝酿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却忘了,结局往往并不受自己掌控。

5年前,我的一位高中同学突然在QQ上给我发信息,说我们这届毕业生打算举办一次师生大聚会,问我愿不愿意参加,我当即兴奋地答应下来,然后记下了时间、地点。说起来,我和大家也有好多年未联系了,便挨个问她那些老师和同学的近况。

当问到王老师的时候,她告诉我:“其实,这次聚会也是王老师的愿望,那时候她住院的时候我们去看她,她就说过,很希望和大家再见一面。”

我赶忙问王老师得了什么病,对方告诉我,是胃癌。

我觉得脑子一下子蒙了,怎么会得癌症呢?她那么健康乐观,怎么会?我当时忽然就有了一种冲动,要马上请假,去看看这位多年未曾见面的老师。

可是,很快我就看到对方打出了这样一句话:

“前年春天,王老师已经去世了。”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忍了好几秒,还是忍不住痛哭起来。直到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依然忍不住流泪,噩耗来得猝不及防,但在我的悲伤中藏着后悔,却只有我自己知道。

同学告诉我,王老师去世前,好几次提起了我,夸我有才华。我听完之后又大哭了一场,那个时候,我甚至有些恨自己,如果我不是那么偏执地想等到“功成名就”后再去看她,如果我肯每年给她打几个电话,如果……可是一切如果,全都没有了意义。

我们总爱说“来日方长”,以为好多事情现在不说或不做,将来也一定会有机会。

但是,其实很多人在那年挥手说过“再见”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带走他们的是距离,是时间,有时候,甚至是我们不能逆转的生死之隔。

而今,我有了自己的作品,还有我倾注心血编辑出的书籍,每一本上面都有我的名字,可那个当初和我约定好的人,却再也不能看到它们了。

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想告诉我的这位恩师,我想让她知道,我已经学会欣赏那些明快乐观的文字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桀骜的小女孩了,我早就学会了敬畏和珍惜,我现在很努力地生活,我始终保护着自己的尊严,我已经成为一个能让自己愉悦的人。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希望人有灵魂,俗世之外还有天堂,这样,我的这一切变化,就都能让她知道了。

我专门收拾出了一层书架,把我的这些作品全都放在上面,每一次看到它们,都仿佛在提醒着我,这辈子,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来得及”。不是所有遗憾都能找到弥补的机会,不是所有事情都有那么多明天可供实现,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就不要犹豫,无论事关未来、梦想,还是为了一位心中惦念的故人。

希望我们都学会珍惜,希望我们说过的每一次“再见”,都真的能换来下一次的重逢。

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其余不感冒的,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要,这样挺好。

【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前几天,我修改了一个剧本,改得我精神都快崩溃了。

整整一半的篇幅,都用来描写一大家子人如何劝女主角生孩子,主力干将,则是女主角的亲妹妹——一个嫁了富二代的全职太太。她每次一见姐姐的面,就是,“女人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改完剧本,我就给导演打电话,说下次有这样的本子必须加钱,这简直就是对我精神的摧残。

我已婚,有娃儿,但是每次见到这种“女人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的论调,还是气得鼻子都快歪了。

尤其是这种话从女人嘴里说出来时,更是立刻想掀桌子,“直男癌”生在女人身上,往往更多了些“相煎何太急”的凶残。

曾经我在没生娃时,我爸妈一直没有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不然,以我的逆反心理闹不好第二天就去结扎了。其实,我烦的不是生娃这件事,而是一大堆人捶胸顿足地告诉你,这事你要是不干,这辈子有多遗憾,到老了就会死不瞑目……

够了,人生哪有什么完整。假设这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有100件,我们一辈子不停地忙活,能做完其中50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人催着我们往一条叫作“完整”的路上狂奔,如果你真按他们的话去做了,就会发现,“完整”这条路根本没有尽头。

未婚的时候,一堆人告诉你没结婚不完整;

结婚了没生娃,一堆人告诉你不当爸妈不完整;

生了娃,一堆人告诉你再生一个吧,有儿有女才完整;

……

每次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我都想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问上一句:

那没出轨算不算不完整?

没离婚算不算不完整?

没当过小三儿算不算不完整?

我的圈子里,有两个人就过着别人口中“不完整”的生活,一个36岁了还未婚,一个结婚10年了还是丁克。未婚的那个是个女的,人美、家境好、还特能挣钱,一有空,她就满世界旅游去,穿着比基尼躺在海滩上秀好身材。最开始,好多人都觉得她那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说她一个大龄剩女内心肯定备受煎熬,但其实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真的不着急。说她是还在等待爱情也好,说她是享受自由也好,人家压根儿不觉得结婚这事和幸福指数有什么关联。

我曾经觍着脸问她:“那,没有人对你说过‘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这样的话吗?”

她忽闪着一对大眼睛:“当然有啊,尤其是逢年过节,家里长辈们几乎次次都集体对我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但那又怎么样,听完就忘了呗。”

我心中默默给她点了32个赞,看人家这心理素质。

另外,那个丁克,是个男的,他丁克的原因是他老婆不想要孩子。俩人养了条大金毛,每天回家吃完晚饭一起遛狗,周末开着车带着狗去公园玩上半天,还别说,也有点儿三口之家的意思。

我曾偷偷问过他:“老人都不催你们啊?”

他点点头:“催啊,但是我们觉得这样挺好,时间久了,老人也就不干涉了。”

我想了半天,还是“恶毒”地问了一句:“那你不怕回头再过10年想当爹了,可是你老婆却生不了了?”

他笑了:“起码现在我知道我爱我老婆,我尊重她的决定。再说了,即使有了孩子,谁能保证10年后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一语惊醒八卦的我啊。

对于身边这俩活得特别“不完整”的异类,我倒觉得,他们的快乐指数比很多人都要高得多。反倒是那些因为恨嫁而结婚,因为家长催促而生娃的,为了“完整”拼尽力气,而今却大多活得苦大仇深。

就在前些天,我刚听了个奇闻,一对小夫妻结婚3年了,99%的时间都分房睡,有数的几次同床,还是为了欺瞒偶尔来小住的父母。然而,即使同床,他们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不仅睡不到一块,这俩人事事都各顾各的,钱分着花,朋友分着聚,连晚饭都自己做自己的,简直还不如一对合租的男女。

据说,当初这俩人相亲时候,谁也看不上谁,倒是对方父母对其“一见钟情”,于是,在一片催婚声中,他们迫于“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的压力,想着横竖也是结,至少找个爸妈中意的吧。就这样,匆匆忙忙领了证,过上了有名无实的婚姻生活。

我听得冷汗都下来了。这种完整,还不如残缺来得舒服,日久天长的,简直要要得神经病的。只是不知道赶明儿父母想抱孙子了,这对小夫妻会如何应付。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都被一句“人生完整”给蒙了,其实,即使我们每个人活到500岁,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全都体会一遍,所以,完整这种事,压根儿就不存在。而一心追求“完整”,反而会导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跑偏,放弃了很多原本想干的事。

说白了,人活于世,不是为了求得所谓完整,而是为了拥有内心的丰盈。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其余不感冒的,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要,这样挺好。

要是再有人说一句,“你不×××人生就不完整”,就干净利落地回上一句:切,我干吗要那么完整的人生,这又不是逛网店,还得凑单包个邮。

情怀,决定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而这种投入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能站得多高、走得多远。

【有情怀的人生,视野更开阔】

前一段时间,一部曾经默默无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忽然间风靡一时,里面涉及的诸多真实人物,更是成为另类的“网红”。

全片我也看过,其实就拍摄手法和内容主题来说,这部片子算不上有多么大的新意,但是之所以俘获了那么多人的心,就是因为片子中透露出的浓浓情怀——无论外面多么喧哗、如何变化,我只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物的热爱,安安静静地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天地。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我们已经久违了这样的情怀。

我身边的很多人也很喜欢说情怀,但是真问他们情怀是什么,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情怀这东西,说起来真的特别虚,可以是对一件事情的执着,对一个领域的喜爱,对一种生活或工作方式的向往。总结起来,情怀类似于理想,但比理想更加诗意,是残酷现实中撑着我们感知人生美好的那口气。

有情怀,有什么用?

在短期之内来说,情怀确实没有什么用。办公室里遵循的是数据和业绩,是硬性的指标,是让企业得以生存的效益;生意场上讲的是利润和胜负,是市场占有率。构成这些事情的是数字和方案,是谈判桌上的激烈火花,甚至是背后的暗箱交易,但唯独找不到情怀的位置。

情怀不仅不能直接带来利润,甚至连谈恋爱时候也不怎么好使。无论是“撩汉”还是“撩妹”,人们大多开始使用各种套路,各种技巧和秘诀,以往颇具情怀的恋爱路数,逐渐被弃用了。

坦白说,很少有人能说清情怀和利润或者幸福之间应该如何换算,但是我可以举出两个与情怀相关的例子,来侧面印证一下情怀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东西。

我有两个同学,在三年前先后选择创业,而且所涉及的领域也差不多。最开始的时候,我还引荐他们认识,觉得他们应该可以一起做些事,然而合作了不到半年,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我问他们原因,两个人说得差不多:理念不同。我没创过业,不知道“理念不同”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怎么就让两个人无法继续合作了。

直到后来,看了他们两个人的发展轨迹,我渐渐理解了。

其中的A,继续之前快销的路数,低买高卖,寻找各种销售平台,资金回笼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