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习惯学习法
6969400000014

第14章 学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荐(5)

37.江郎才尽

古时候有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虽然家境贫寒,可他读书却很用功,诗文写得极好。

江淹看到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渐渐骄傲自满起来;尤其做洪禄大夫后,更加不像以前那样刻苦了。到了中晚年,江淹的诗文越写越差劲,退步非常明显,根本没有写出过什么象样的作品。

历史上关于他诗文退步的原因,还流传着几个故事:相传他有一次坐船出游,船停泊在禅灵寺外的岸边。夜晚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取一匹绸缎,他从怀里掏出剩下的最后几尺。从此以后,他写出的文章就枯燥乏味了。又传说他有一次在冶亭睡午觉,梦见一个身躯魁梧的男子汉,自称郭璞,向他借一枝五彩笔,他从怀里掏出笔交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的诗篇就缺乏诗味,绝无佳句了。

江淹年轻时很有才能,到老反而明显退步,文思迟钝,大不如前。因此,当时就有人说他“江郎才尽”。后人就将某某人文思枯竭,学问日下称为“江郎才尽”。

38.一字千金

吕不韦是秦国的丞相。当时,秦王年幼,吕不韦大权独揽,气焰逼人。为了树立他的威信,吕不韦让他的门客汇合诸子百家学说编写了一部杂家著作。书编好之后,他就亲自命名为《吕氏春秋》,以区别于孔子写的《春秋》。为了扩大这部书的影响,他下令把全书反复修改定稿,然后抄在竹简上,公开陈列,让天下人阅读。吕不韦命人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南门外,把无数块竹简,用丝绳贯穿着,或用牛皮带连结着,分上中下三排,靠着城墙一字儿摆开,连绵数里。还将一千两黄金悬挂在城楼上,由士兵守护着,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要是能够给这部书增添一个字或者删减一个字,增减后文辞超过原文的,立刻赏以千金。

从咸阳城内和全国各地赶来读《吕氏春秋》的人络绎不绝。可是过了10天,还是没有一个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千两黄金依旧在城楼上闪闪发光。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历。

后来有人认为,这部书虽然写得很精炼、生动,言之有物,但也不是好得连一个字也不能增减。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害怕相国吕不韦的显赫权势,怕得罪了他,招来不测之祸,自讨苦吃,所以竟没有一个人敢大胆地提出修改的意见。

39.两袖清风

明朝后期吏治很坏,许多地方官极力搜刮,敲榨勒索,无所不为,害得广大百姓叫苦连天。

当时,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于谦。他很关心农民的生产,体恤百姓的艰难,在地方上替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他每次进京只坐一辆轻便马车,除了自身要用的行李物品外,什么礼品都不带,进京后无论朝见皇帝还是会晤官僚,一个子儿也不送。

有人惊奇地向他问起这是怎么回事,于谦哈哈大笑,举起两只袖子晃了晃,诙谐地说:“我只有这两袖清风!”接着又吟了一首诗,题目叫做《入京》:

绢帕落茹并线答,本奏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后来就作为成语,意思是做官清廉,除俸禄别无外快。“朝天”,指入京朝见天子。“闾阎”,里巷的门,泛指街巷、市井,这里借指普通老百姓。

于谦的英名跟“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一道流传了几百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

40.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

我们从外表来看,植物的叶子大都呈绿色,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叶肉里有一颗颗绿色的小粒,人们称它为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色素。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把其它色素都掩盖了。色素对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说来也怪,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吸收较多,而对绿光却不吸收,还要把它反射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在一般情况下是呈绿色的。可是,当秋天来临时,秋风带来了一阵阵寒气,叶子里面的叶绿素抵挡不住低温的影响,开始变得呆滞起来。新的叶绿素很难形成,原有的叶绿素又被破坏,而叶黄素这时却依然如故,没有遭到破坏,相比之下,绿色减退,黄色加浓,大部分植物的绿色衣衫换成了黄色。枫树、乌柏树等叶子,为什么又变成了红色呢?原来,这是它们在巧妙地做过冬准备。当冬天到来之前,这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41.猿声为何啼不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发现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叫,直到邻近的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它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叫,以免招来异性。不过,当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有时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叫: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呼唤离家的子猿。

1987年,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考察组在三峡一带发现了长臂猿的下颔骨化石,证明长江三峡过去有过长臂猿的活动。因此,李白途经三峡时听到猿啼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42.狄更斯脱离困境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作家,不但文才出众,而且机智过人。有一次,狄更斯正在一段江岸上钓鱼,一个陌生人走到他身边问道:“怎么,你在钓鱼?”狄更斯不加思索地说:“是啊!今天真倒霉,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可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到了15条鱼哩!”陌生人说:“是吗?你昨天钓得不少啊!”接着,陌生人又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个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是禁止钓鱼的!”说着,这个陌生人就拿出了发票簿,要给狄更斯开票罚款。

狄更斯看到这情景,灵机一动,连忙反问:“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陌生人被他这一问搞得摸不着头脑。狄更斯紧接着对他说:“我就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我说的事是虚构的,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

陌生人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只好让狄更斯走了。

43.小孟郊巧对挫钦差

唐朝有个才子叫孟郊,虽然出身寒微,但读书用功,文才卓著。一年冬天,家乡闹灾。皇上派钦差大人来了解灾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

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时候,身穿破绿衣裳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眼珠一瞪:“去去去!来了个小叫花,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唷,小叫花,你不要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是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哼,就判你私闯公堂,打断你的腿!”钦差大人阴阳怪气地接嘴道。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怕。

钦差大人摇头晃脑地说:

“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不慌不忙地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大人一听,气得浑身像筛糠,但有话在先,不好发作,三杯酒入肚,又神气活现,他斜了眼小孟郊,说道:

“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人,看着溜须拍马的县太爷,怒气冲冲地回道:

“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人、县太爷不听则罢,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再也神气不了啦。原来他们吃的正是救灾的银子啊,做贼心虚嘛!

44.李白和崔颢赛诗

李白和崔颢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

诗人崔颢到黄鹤楼游览。他登上高楼,举目北望:在夕阳的返照下,对岸汉阳的龟山上,树木历历可见;江中的鹦鹉洲头,芳草萋萋而生。诗人飘泊江湖,去国怀乡,一股猛烈冲动的感情促使他提起笔管,在墙壁上题了一首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了不久,大诗人李白也来到武昌,登楼远眺,正想写首诗留作纪念,忽见壁间崔颢的题诗墨迹淋漓。李白一口气读了两遍,感到自己要说的话已被崔颢说尽了,再写一首已不能压倒对方,于是只在崔诗的旁边题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写完这两句就匆匆下了楼。他是不是服输了呢?没有。他心里老惦念着怎样才能赛过崔颢。为了跟崔颢赛高低,他竟一连写了好几首七律,其中一首叫《鹦鹉洲》,上半首是古风体,下半首才是律体,诗云: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一首是李白东下金陵,游览凤凰台后写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以上两首诗感情深沉,格调峻峭,气势充沛,跟崔颢的《黄鹤楼》诗相比,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了!

45.杜甫咏千古警句

杜甫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虽然胸怀雄心壮志,却苦于生不逢时。依然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连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大问题。

这年十一月某一天的半夜,诗人从长安出发,往东赶往奉先。天寒地冻,北风凛冽,草木凋零,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也不能打结。他一口气走了60里,赶到骊山脚下,天刚黎明,借着熹微的晨光,他看见骊山崖谷里大雾迷蒙,山顶温泉宫上空水气蒸腾。

诗人思绪万端,血液沸腾起来,眼前仿佛出现了两幅图: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反复吟诵几遍,不觉来到渭水的官渡口。他归心似箭,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奉先。一进家门就听见妻子在嚎啕大哭,原来是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邻居们也为此而伤心流泪。自己作为父亲,怎能不感到悲痛和惭愧呢?他想到自己好歹还是个八品的参军,享有一定的特权,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这样的家庭尚且饿死了人,更何况那些穷苦的、失业的和防守边疆的人家呢?刹那间,沉重的忧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于是,诗人毅然提起巨笔,把他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一首长诗,把路途上吟出的几个警句也放在当中,这就是杜甫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6.骆宾王的传说

骆宾王是唐朝初年与王勃齐名的诗人。

武则天称帝后,唐朝旧臣徐敬业起兵讨伐武氏。当时骆宾王郁郁不得志,于是投奔帐下,替徐敬业写了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李敬业即徐敬业,其祖上归唐,赐姓李),抨击了武氏专权跋扈的罪行,激昂慷慨,文采斐然。其中“有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话,最后两句是:“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读了这篇檄文,感到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好的文章了,不禁问左右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武后就感叹地说:“有如此才能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宰相的失职啊!”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到了杭州,出家进了灵隐寺。

有一年秋天,诗人宋之问路过杭州,当晚借宿在灵隐寺。皓月当空,丹桂飘香,诗人徘徊在长廊下,欣赏夜景,决定写一首诗留念。于是吟道:“鹫岭郁岹蛲,龙宫锁寂寥。”刚吟得两句,千头万绪,一时竟接不下去,正在苦思冥想,这时有个老和尚在附近打坐,对宋之问说:“客官这么晚了,还在苦苦地吟诗么?”宋之问说:“我想写一首题为《灵隐寺》的五言诗,刚吟了开头一联,还没有想出下文。”老和尚笑笑说:“何不吟‘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说完就起身走开了。宋之问猛吃一惊,想不到这个和尚的文思竟如此敏捷,脱口就说出这等妙句,一定不是个等闲之辈。他受了这两句的启发,就一口气吟下去,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全诗。

第二天早上,宋之问去寻访这位老和尚,要向他请教。可是别的和尚说他大清早就离开寺庙,乘船泛舟,不知去向了。宋之问大失所望,后来终于打听到这个老和尚就是失踪多年的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