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69761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2008年,我应复旦大学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家训一百句》。接受这本书的写作,首先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太大的变化,维持了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推行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已经面目皆非。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由父母和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爷爷奶奶这一辈经历过疾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他们把千年的传统破除得差不多了;父母这一辈在青少年阶段没有接受过多少传统教育,他们对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教相当陌生。这样的两代人一起抚育新生的独生子女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以上好几代人的希望,要他们长大后圆祖辈的梦想,家长唯恐他们身体不够强壮,恨不得把最好的营养补品都塞进孩子的嘴里,对于他们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简直到了予取予求、百依百顺的程度。这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缺点,他们以为这个世界都得听自己的,独占欲望强烈,看不起别人,没有礼貌。

有一次,在一列地铁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上车,一位老人起身给孩子让座,男孩毫不客气地坐上去,妈妈要孩子向老人道谢,小孩装着没听见。到了下一站,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上车,妈妈要孩子给这位妇女让座,孩子硬是不肯,妈妈把他从座位上拉下来,他便号啕大哭,妈妈一脸无奈,茫然地看着孩子。这一幕让人长叹,从小就培育孩子的爱心和礼貌是多么的重要。生活上受到过度溺爱,行为上不懂规矩,性格上自私自利,精神上骄傲脆弱,这样的孩子有再多的知识也无法承担人生的重任。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在制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片面地强调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全社会对于知识灌输几乎到了病态。孩子小学入学,不认得几百个汉字,不会讲一口英语,不会运算加减乘除,就会被好学校拒之门外。人们发现入学是越初级越难,大学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而进什么小学几乎决定了后面的人生。这已经成为社会现实,称得上正常吗?我们的家长欢迎这种情况吗?显然不是,但他们也无可奈何,不知道社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学入学的激烈竞争,导致我认识的好多家庭让孩子从两岁就开始学习。有的学汉字,数以百计;有的学英语,开口便讲;有的学算术,运算飞快,乃至上学天文下学地理,不一而足。大家熟知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到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这几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是,大多数人有意无意地把这段话的第一句给漏掉了,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明白怎么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该不会是孔子讲错了吧。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之大,少有人能够与之比肩,可他自称是“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十多岁才读书学习的。看来十多岁才正式读书是古人的通例。放眼世界,当今文明发达的国家,好多都立法规定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灌输。从长大成才的比例来看,这些国家占据了世界人才的高端,而他们并不急于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教育上,我们首先要适应人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能任意做人为设定。今天的我们心太急了,总想一举成功,相互攀比,口中念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反而是经常抢跑,可是,在成才的终点上,我们赢了吗?

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反省,还需要静下心来理解古代教育的精髓。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有一则感动中国近千年的故事,讲的是宋代文人政治家司马光,童年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巧有一位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大缸,在危急关头,其他小朋友都不知所措,只有司马光非常冷静,他捡起地上的大石头用力砸破大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这个故事反映出司马光沉着机智和爱护别人的品质。长大以后,司马光编著了不朽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还担任过北宋的宰相,他能取得这般成就与他童年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孩提时对小朋友的关爱,长大后变成对于民生的高度关切,使他能够做到不顾个人政治得失,为民请命;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能够客观地理解和分析历史,明察事物发生演变的来龙去脉,知晓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成长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明了学龄前是人成长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孩子在扩展对于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在树立价值观,人文与自然知识互动,培养理解与领悟的能力。就像农民种田,播撒下什么种子,日后便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如果我们急于灌输知识,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会制约孩子悟性的发展,而孩子幼年时的品质,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长的方向。难怪中外成功的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幼年时期的品质教育,而此时最有效果的便是家教。

家教不但是孩提时需要,而且伴随一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常常听人说到“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不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吗?小时候没有受到品行教育的人,不懂得规矩与分寸,不知“止”便胆大妄为,随便侵犯他人的利益,任性而自私。见到这样的人,人们会说“没有家教”。显而易见,家教是教人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首先是与人相处时的行为准则。人们都在追求自由,但一定要知道自由并非没有限度,每个人的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边界的。因此,损人利己是不可以的。有些人认为自己不伤害别人,尽管侵占公共利益,谁也管不着。他们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载歌载舞,把自家的垃圾扫到门外马路上……凡此种种都会被视为粗俗无礼。其次,这些规范是自我保护的经验提炼。比如,古人告诫我们“不立危墙”,也就是不要站在危险的地方。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到处看到立于危墙的行为,例如行人不走人行道而走车行道,助动车与汽车抢道,行人站在路中间说话等,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结果意外伤害事故一直居高不下。

主导行为规矩的是为人处世的理念。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不同于流动性很大的游牧或者经商民族,春耕秋收,一粒种子播撒下去就要守候到秋天收割,人们只能定居下来,相互依存,共同生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必须相互关爱和协作,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应该本着相互礼让的原则协调处理。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居住形式,在一个大院落里聚居着同宗同姓的几代人,更需要相互帮助,尊老爱幼,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的人伦礼仪规则,目的在于形成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让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舒心坦然,其乐融融。儒家特别强调“仁”与“礼”,它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形态,被广大中国人所认同,共同遵守,成为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家训则是从这些优良传统中提炼而成。

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仁爱礼让的美德首先在家教里具体地展现出来。每一代人都想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子孙,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自己更强,生活更美满,祈求家族荣耀富庶,长存于世。于是长辈自然会基于个人的阅历,尽心收集祖上世代积累下来的真知和感悟,总结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千锤百炼,提取为家训格言,传授给子孙,要求他们代代身体力行,严格遵守,不走弯路,早早踏上人生坦途。由此可知,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它们属于传家秘籍,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付诸实践。我们无法想象祖辈会用虚伪的东西教育子孙,因此,家训高度真实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因为家训是经验之谈,所以,与一般说教的书籍不同,它读起来亲切而踏实,融合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处世经验,很少有大话虚饰,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独家心得,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寄望殷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