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6976100000002

第2章 序言(2)

其次,家训具有实用性。许多美好的道德、崇高的理想,如果不能贯彻,便只是空中楼阁,停留于观念之中,甚至是伪善。家训用于切实地调教子孙,就必须把美好的道德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小做起,毫不含糊,最终成为生活习惯,无须刻意却能自然而然地遵守。良好的道德一旦变成生活习惯,便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正是因为如此,家训特别重视日常的行为规范,点点滴滴。诸如一家人吃饭,大人没到,甚至家人没到齐,先到的人就不能先吃;长辈没有动筷子,孩子就不敢夹菜。这些规矩的背后要给孩子树立的第一个观念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辈。中国古代讲“孝”,它最朴实的含义是善待父母,在家有孝,在外才会敬业。第二是培养协作精神,要懂得关心别人。一家人借着吃饭的机会相聚相亲,多么美好。如果先到先吃,后到的只有残羹剩饭,会是什么感觉呢?第三是学习分享与自律。远古时代,物质生活没有今天丰富,吃饭是分享成果的时候。动物吃东西的时候最为紧张,要是靠近它,立马翻脸咬你。在利益面前,人的动物性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现在虽然物质丰富了,但是某些习性还会保留下来,例如有人在饭桌上尽拣好菜吃,拿着筷子在菜盘里面挑挑拣拣,全然不顾他人。一些很有绅士派头的人,到了利益关头就把真相暴露无遗。难怪有一位企业家跟我说,他绝不聘用在饭桌上“挑肥拣瘦”的人,因为这种人自私自利,没有团队精神。一次看似简单的聚餐,里面包含这么多的道理,人的品行修养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所以,“做人”真正需要从娃娃抓起。

复次,家训还具备有效性。我们的家训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从来引领潮流,不曾落伍。像古代的弘农杨氏,自从东汉出现了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以来,严谨持家,诗书耕读,代代出人物,绵延数百年,为世人敬重。近代如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是我们能够亲眼见到的实例。曾家自曾国藩兄弟以下,190多年间,涌现了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没有出现过纨绔子弟或者败家子。梁启超是近代承前启后开风气的大学者,九位儿女中,有三位院士,另外几位也是著名的学者、专家,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家庭。从古到今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家训家教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家训是从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它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在人类古文明中,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一脉相传绵延至今,实不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成为这个民族的根,深入而坚韧,虽几经劫难,仍不绝如缕。再看世界历史,多少曾经称霸一时的民族或国家都早已烟消云散,不见踪影,究其原因同样在于文化。没有强大文化的民族,无论军事力、经济力如何强大,最终都会衰败。所有传承至今的民族,都是依凭文化的智慧而生生不息的。生存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依靠的是智慧的导航。

中华文明延续到今日,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过许多次的改朝换代,甚至发生过统治民族更替的情况。朝廷崩溃了,但中国文化却一直传承下来,堪称奇迹。其原因就是家庭这个社会基层细胞一直坚韧地维续着。在家族内部,人们恪守中国的文化传统,通过家训家教,顽强地坚守住自己的根本,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不管外面的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胸中跳动的依然是一颗中国心。只要家没有被摧毁,我们的文化就将薪火相传,而家训家教则扮演着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和平年代讲“仁义礼智信”,外敌入侵时讲“精忠报国”,为人一生,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清风明月,屹立苍穹。

家训于私于公都如此重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家训的编撰。我曾经在乡村进行家族的调查,各地不少的宗族祠堂还保存着古家谱,至于像上海图书馆这样的大型收藏机构,更是收藏了数十万种的家谱。这些古家谱往往开卷便有立家的格言,作为一个家族的宗旨,自立一格;后面则记载治家原则,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诸如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除恶等方方面面,大大小小,无不尽心点拨,要求子孙代代遵守,照此规矩做人,这就是今日统称的“家训”。家训短的寥寥数语,长的卷帙浩繁,但在基本的道理方面大同小异,都讲究忠孝仁义、行善积德。至于具体的为人处世、家庭教育等问题,则各有不同,充满人生经验的智慧。除了这些正式的家谱家训之外,古人的家书、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诗文、史籍等,虽然不是专门的家训著作,但其中也包含许多教人处世的劝诫,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出于对家教的重视,古人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家训类论著,不是专门的研究学者,几乎难以通读。

把这些家训故事收集整理,抽取对于当代仍有启示、必须发扬的部分,编写成书,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和人生修养,汲取培育少年儿童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事情,社会上对此的需要也很迫切。我解读的《家训一百句》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全国各地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讲更多古代家教的故事,启发心智,并且联系社会现实,以对新时代家教家训的形成有所帮助。受到广大读者的鼓励与鞭策,我从中国古代历史中选取了众多生动的故事,揭示家训背后的道理,编写了这部新书。

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本小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更多地选取了当今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盲点,以及在快节奏的功利社会需要特别加强的地方,这些都属于做人和家教最基本的方面,并尽量展开来深入讲解,结合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希望把其中的要义真谛说透彻。

阅读家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不能用功利之心读家训,以为既然是家族内部秘而不宣的训示,一定有什么高明的绝招,特别是那些历经磨难后成功的大人物,肯定有终南捷径和驭人之术传给子孙。那些渴望快速成功的人,恐怕要大大失望了。说一位大家都知道的人物——创建汉朝的刘邦,他鄙视文化,善于驭人,临终留给儿子的遗书,最应该是政治权谋的锦囊妙计吧。然而,这封遗书非常简练,就是告诫儿子好好读书,本分做人。

这封遗书应该让许多耽迷于功利的人有所清醒。从古至今,不管世道如何变幻,谁曾见到伤天害理而被千夫所指的家族长存于世呢?有些家族虽然发家史见不得人,但是能够早早醒悟,回心向善,严格要求后代安分守己,多做善事,才得以传承下来,故家训并无奸巧之处。本分做人是为人处世乃至家族绵延不绝的正道,别无他途。因此,用功利的猎奇之心去读家训,如果是大失所望,弃之如敝屣,便说明此人已无药可治;如果明白过来,老老实实做人做事,见贤思齐,即可大有收获。

第二是不要拘泥于形式。古人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早睡。因此,家训中不乏要子弟天亮即起的规矩,晚起会被长辈训斥为懒惰。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工作到深夜,早上迟起成为常态。要把古代家训严格套用在今日,恐怕有不少年轻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例很多。古今生活习俗变化甚大,不能样样以古律今。其实,早起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朝气蓬勃,这才是其真髓。所以,我们应该掌握家训背后的精神实质,而无须墨守成规。

家训既然是智慧的结晶,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冰冷严厉的强制,让人望而生畏。造成这种错觉,是因为我们不知从何时开始误读了“训”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训”字往往具有强制性,诸如训斥、训话、训令、训诫、教训等。这么严厉的“训”字,为什么是由“言”字旁和“川”组成的呢?“言”是劝说,是讲故事,引导人们走向大道,与“川”结合,指的就是宽广的河水可以自由自在地奔流。显然,在古代,“训”并不令人畏惧,而是给人讲故事,导向美好,言者谆谆,让听者从善如流,备感温暖。《论语·子罕》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家训也是如此,它通过讲透事理,循循善诱,令人由衷向往,通过学习,身体力行。见识广了,人也会越发谦和有礼,与人为善,以往不顺的事情、矛盾的人事关系也都会变得和谐顺畅。什么道理呢?你想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美好的生活,从这里开始。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家训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