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6976100000004

第4章 古代家族何以传承(2)

鸿门宴以后,项羽把刘邦打发到汉中。汉中四面崇山峻岭,项羽准备让刘邦插翅难飞,终老于此,断了争夺天下的念想。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刘邦反而凝聚起一批人:张良、韩信、陈平等,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奔向了刘邦。像韩信、陈平等人,原来是项羽的部将,为什么在刘邦落魄的时候会去跟随刘邦呢?问题主要出在项羽身上。

项羽力能拔山,豪气盖世,自以为打仗靠武力,跟刘邦一样鄙视文化与士人,所以他手下的将领个个跟他一样,都骁勇善战,没什么见识。项羽根本瞧不起韩信、陈平这些儒生之流。这些人在项羽手下肯定得不到提拔重用,他们便转向了刘邦。

刘邦虽然也反文化,但他有一个优点:胸怀宽大,能够容人。因此,他手下各式各样的人全有,有文的、有武的、有儒生、有战将,三教九流,无不具备,这才能够把韩信、陈平等人吸引到自己的麾下。靠着这批人,刘邦最后灭了项羽,而十面埋伏的总指挥就是韩信。

韩信也是一个贫寒子弟,出自乡下,人长得瘦弱,家里很穷,吃不上饭,就喜欢读书。在当时反文化的社会风潮下,一个乡村的穷孩子酷爱读书,我们也许会夸奖他难能可贵,但在那个时候,在乡人看来,韩信简直就是个败家子,穷光蛋还读什么书,连乡村的流氓都要欺负他。他读书不惹人,可流氓见到他,拦在街头,挑衅道:“你有本事现在拔剑杀了我,没有本事便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打不过人家,只好从胯下爬过去,受了奇耻大辱。但是,这番奇耻大辱更激励他刻苦学习,把书读好。后来,韩信成了中国古代最具天才的统帅,帮助刘邦扭转颓势,以弱胜强,带出一支千锤百炼的队伍,最后在江苏徐州到安徽和县绵延千里的战线上,彻底围歼项羽。韩信的胜利告诉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文化战胜了野蛮。所以,文化非常重要。

收揽的人才多了,队伍壮大后,刘邦对于文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刘邦从河南向关中迂回挺进的时候,一直想绕过强敌驻守的城池,好迅速挺进关中。河南地处冲要,有很多秦军布防,绕不过去,刘邦发愁了。

就在这时候,有个人来到了刘邦的帐前求见。外面的卫兵进来通报,说门前有一个穿着宽大衣服、戴着高帽子的人,像个儒生,他想求见。刘邦一听就生气,吩咐道:“跟他讲,我忙得很,没空见儒生。”卫兵出去说了,那人知道刘邦因为他这身儒生打扮而不想见,便对卫兵说:“你再进去重新给我通报,告诉刘邦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人,就是谋士郦食其。

卫兵再进去通报,刘邦听说是高阳酒徒,很高兴,马上召见。于是郦食其走了进来,到帐内一看,刘邦在忙什么呢?两个美女把他搂在怀里,替他洗脚。而刘邦回头看见进来的是书生,怒火中烧。他跳起来直接奔到郦食其跟前,摘下他的帽子在里面撒尿。

郦食其任凭刘邦撒野,他冷静地对刘邦说:“您如果不想得天下,就尽管撒野;如果您想得天下,对长者、对文人就得客气点,以礼相待。”刘邦听了内心暗惊。郦食其问他是不是遇到困难,是不是遇到强敌了?他一道一道地分析,把刘邦彻底说服了。这是刘邦起兵以来听到的第一堂文化课,让他知道打仗并不靠蛮力,更重要的是会动脑子,原来文化还是很重要的。

刘邦懂得了文化的重要,慢慢也就懂得收揽人才了。他收揽了一批有文化的人,一批智勇双全的将军。在正面战场上,他和项羽相持多年,项羽攻不破汉军的防御,非常着急。有一次,项羽挺身到阵前,向刘邦喊话:“天下分裂这么多年,就因为我们两个人争天下,让老百姓受苦了。今天干脆这样吧,你出来,我们两个人单挑,再也不要连累老百姓了。”刘邦笑着对项羽说:“我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勇。”刘邦已经懂得要斗智,就是要斗文化了。刘邦在这么一批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辅佐下,最后打败项羽,夺取了天下。

建立汉朝以后,刘邦遇到了不少危机,那些跟他打天下的诸侯一再发动叛变,他得亲自去平定。镇压了这些叛乱的诸侯,刘邦心里清楚,跟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个不是英雄豪杰,都很厉害。刘邦在世,他能够镇得住这些人,可是他要是不在了,那怎么办呢?刘邦忧心忡忡。

问题出在哪里?刘邦的继承人,后来的汉惠帝,是一个厚道人,能不能镇住这批开国元勋呢?刘邦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心,那就是自己的夫人吕后。吕后跟刘邦一起打天下,朝廷中的将领也可以说是吕后的部下。吕后跟着刘邦吃苦耐劳,经历了惊涛骇浪、艰难困苦。吕后是女中英豪,个性强悍,后面还有吕家一大批人,对权力暗地里觊觎着,想要飞黄腾达。所以,刘邦外有一批大臣,内有个吕后,他儿子能否顺利掌权?这就是他晚年最大的心病。

岁月不容刘邦踌躇,他旧伤发作,回天乏术,不得不交班了。作为最后的交代,他给儿子留下一封遗书。刘邦这么有本事,一定有高明的驭人之术。现在快死了,他一定会把这些本领传授给儿子,让权力平稳过渡,江山稳固。可当刘邦去世后,遗书被打开来,真的让人大出意外。刘邦在遗书中对太子嘱咐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讲自己年轻的时候正好遇到秦朝乱世,焚书坑儒,号召反文化,他很高兴,觉得读书没有用。可是,自从当皇帝以后,听人家讲书,自己不时也学习读书,才慢慢领悟到作者的意图,对照自己,才知道以前的所作所为有太多是不对的。

刘邦真的令人刮目相看。这个人的自信力很强,做父亲,他敢在儿子面前解剖自己,把自己的不对讲给儿子听。反省是需要勇气的,对儿子、部下、臣民做自我检讨,更需要勇气。给惠帝讲这些话,是要惠帝学习做人,治理好国家。那么,他要惠帝学习什么呢?他给儿子留下的最宝贵的锦囊妙计是好好读书。这就是一个以反文化著称、被人骂为流氓的人,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最后获得的大彻大悟:要读书!

刘邦要他的子孙后代好好读书,不要恃力用强。读书让刘邦的家族完全改变了,重视文化,后继有人。

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统一帝国的皇家其实也就十来支。其中,西汉刘家的子弟应该说培养得很好。西汉皇帝能人辈出,文帝、景帝时期号称“文景之治”;武帝给中国建立起文化道统,进入盛世;宣帝中兴,将近两个世纪,稳定繁荣。这说明刘家后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家训家规,用读书学习提升子孙后代的素养,转变家风,使得这个家族长期延续下来,得到社会尊重,许多人伪冒刘邦后裔,遂成为中国人数最多的姓氏。

要读书的遗训,使得汉朝发生了巨大的蜕变,从迷信武力、靠军事打天下走向文治。刘邦以后的惠帝、文帝、景帝到武帝,完全走向了文化治国。汉武帝时期更是通过建立新儒家的文化大手笔,给中国建立起主流意识形态。有核心文化和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境内各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融合成为“汉族”。

对一个国家来说,除非那些疯狂的专制主义者会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每一个强盛的王朝都一定会大力弘扬文化,培养人才。近代中国遭受西方的欺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落后,闭关锁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自以为天下第一。晚清支持改革的开明官员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里针对问题的实质,深刻地指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最初的学习来自家庭,家教好了,子女就成才。所以,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训家教对于民族和国家至关重要。

【权贵家族的衰败:骄奢的教训】

处天壤之间,劳死生之地,攻之以嗜欲,牵之以名利,粱肉不期而共臻,珠玉无足而俱致,于是乎骄奢仍作,危亡旋至。

——[北齐]魏收《枕中篇》

人居于天地之间,劳作在生死的土地上,嗜欲攻于内,名利牵于外,美食不求却都充足,珠宝不足却都齐到,于是骄奢淫逸起来,危亡则接踵而至。

平民阶层可以通过接受文化教育获得提升,而权贵阶层似乎不存在教育的问题,子女不缺钱,从小就有书念,其家族应该长存于世,繁荣昌盛。现实的情况如何呢?

我们用真实的事例来回答这个问题。西汉有个无比显赫的家族:霍家。霍家的崛起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出了一位天才的将军霍去病,他和另一位大将军卫青共同深入漠北,驱逐匈奴,取得空前的胜利,解除了自西汉建国以来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的严重威胁。霍去病的军功非常突出,他曾经统率汉军深入漠北2000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歼敌七万多人,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80多位将军、相国等高级官员,乘胜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兵锋直逼瀚海。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瀚海就在今日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带。这一战震动了整个东方,使得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从此匈奴“远遁漠北,而漠南无王庭”(《汉书·武帝纪》)。隋朝最有名的将军杨素写了《出塞》诗,赞颂霍去病“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经此一役,匈奴势力100多年都不曾崛起。

霍去病威名远扬,但天妒英才,年仅24岁就去世了。汉武帝最心痛,所以好好地照顾霍家子弟,最受益的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他被提拔上来,追随在汉武帝身边,出入禁中。霍光为人小心谨慎,做事细致周到,在汉武帝身边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备受汉武帝信任,寄予厚望。

汉武帝晚年,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有人挑拨离间,使得汉武帝误以为太子要造反,想更换太子,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太子被废黜,重新立了太子。当时汉武帝已值暮年,身体也不好,经过这么一场伤筋动骨的宫廷变乱,政局不稳,挫折感伤,内心满是担忧。他派人画了一幅画送给了霍光,画的是周公背周成王的故事。

西周武王推翻商朝以后,很快就去世了。继承人成王年幼,周公悉心辅佐,才使得西周政权平稳过渡。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周公成为人臣的楷模。汉武帝这幅画其实已经隐含着托孤的意思,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佐新的太子。

汉武帝病重以后,霍光去问汉武帝:“您如果百年之后,后事怎么办?”汉武帝跟他讲:“我不是画了一幅画给你吗?你明白我的意思。”汉武帝在病榻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时接受遗诏的还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组成辅佐班子,以霍光为首,拥立新太子继位。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昭帝,当时他只有8岁。

自汉朝建立到汉武帝去世,已经有100多年。其间,官场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人事关系,盘根错节。这四个顾命大臣之间的关系令人眼花缭乱。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的儿媳妇,生下来的外孙女嫁给了昭帝,被立为皇后。所以霍光是皇后的外公,上官桀是皇后的爷爷。霍光的外孙女嫁给昭帝,是谁牵的线呢?是皇帝的姐姐,叫作鄂邑盖主。鄂邑盖主能够做成皇帝的婚事,能量自然很大,在当时的政局中举足轻重,虽然不是顾命大臣,但谁也不敢忽视她。这个辅佐班子,政治利益加亲情关系,非常紧密。可是,权力就很奇怪,可以让对手变成朋友,也可以让亲人成为仇敌。他们同台掌权,很快就产生了权力斗争。

鄂邑盖主,很有政治野心,私生活相当放荡。她养了一个面首叫作丁外人。有男宠也罢,她还要给这个男宠安排个官做,这事情就麻烦了,需要通过朝廷的组织程序。这件事情通过上官桀报给霍光。霍光秉持国政,为人比较正派,觉得这件事情太离谱,不同意,压下来。鄂邑盖主几次为男宠求官,都没有成功,大为恼怒。

辅佐班子中的桑弘羊,也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曾经推动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即把老百姓日常要吃的盐、制造种田农具的铁这两项东西,变成国家专卖,加很高的专卖税,国家从中获利。他想到是国家收税,根本没有考虑老百姓的利益,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怨恨他。桑弘羊也想抓权,想在政坛上培育自己的势力。官员的升迁罢黜都要经过霍光,霍光不同意,就把鄂邑盖主、桑弘羊等人全都得罪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共同利益,结成一条阵线,共同对付霍光,要把他扳倒。

有一次,他们趁着霍光休假,联合起来到昭帝面前告御状,捏造霍光要政变的消息,要求昭帝废掉霍光。当时昭帝12岁,相当聪明,他从时间和人事关系上分析传闻,一听就知道是诬告,不同意。后来,昭帝警告这伙人,说霍光是一个正直的大臣,谁都不能诬告霍光。

这一次罢免霍光的图谋没有成功,他们便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动武。于是,他们勾结外藩的燕王,计划由鄂邑盖主在朝内宴请霍光,席间杀掉霍光,将燕王接引进京,拥戴登基,废掉昭帝,全盘掌握朝廷大权。

他们紧锣密鼓,内外勾结,在推动政变的时候,消息泄露了出去。霍光听到密报,抢先动手,把这几个人全给抓了起来,该杀的杀,该族诛的族诛,平息了这场政变阴谋,稳定了昭帝政权。霍光在汉武帝晚年政局动荡到昭帝中兴的过程中,使朝廷转危为安,稳定时局,功劳很大,堪称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