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6976100000005

第5章 古代家族何以传承(3)

昭帝去世,又出了问题。昭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霍光主持朝政,按照辈分,只能从武帝的儿子中挑选接班人。武帝有六个儿子,现在只有广陵王胥健在。可是广陵王胥人品不好,不能当皇帝,霍光非常踌躇。怎么办呢?他不想让人家觉得自己很霸道,什么都说了算。这时候有大臣跟他讲周太王废太伯立季历的故事。周太王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有三个儿子,怎么选呢?他做出的抉择是选取那位最有可能带领周族强大的人。所以,大臣跟霍光讲,应该为国家选择最合适的接班人,而不要过于拘泥辈分,论资排辈。这个建议帮助霍光下定决心,考察再晚一辈,也就是武帝的孙子辈,最终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将他迎接入京,登基称帝。

然而,刘贺一旦登基称帝,马上暴露出原形来。此人很糟糕,按照后来揭露出来的情况,他不管国家政务,却整天在宫内淫秽,连辈分都不顾,做了很多败坏道德风俗的事情。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再一次采取紧急行动,把刘贺的斑斑劣迹报到太后那里,由太后主持废掉他,重新再立新君,第二次稳定了汉朝。

霍光有安定两朝之功,权力和声望十分隆重。霍家的人能不能守住这份功业呢?守得住才是属于你的东西,而能不能守住则同家族的前世今生大有关系。霍光能有这等权势,起家的第一步是托了霍去病的福。那么,霍去病又是如何崛起的,其身世和教养如何呢?

要讲清楚霍去病的身世,就不能不追到更远,从另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说起,因为霍去病是靠着卫青外甥的身份才得到汉武帝关照的。

卫青本不姓卫,他父亲姓郑,单名“季”,叫作郑季。郑季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在县里当差,做个小吏。这个县有一个很显赫的家族,主人是平阳侯曹寿。一提到平阳侯,又姓曹,人们就会想到汉朝开国功臣曹参的家族。这位平阳侯曹寿正是曹参后人,娶了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曹家和皇族通婚,非常风光。郑季就在曹寿手下当差。曹家有个佣人叫卫媪,就是一位姓卫的女佣,“媪”是对上了年纪的妇女的称呼,并不是名字,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郑季在县里当差,和这个卫媪私通,生下一个私生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卫青。

卫媪应该有些姿色,看上她的人岂止郑季一个,她这辈子生了好几个孩子,实在没法弄清楚都是谁的孩子。卫媪生的长女叫作君孺;老二也是女儿,叫少儿;老三还是女儿,叫作子夫;子夫还有一个弟弟叫作步广[1]。这些卫媪生出来的孩子,后来统统跟着卫媪姓卫。

卫媪生下来的女儿,个个漂亮,特别是三女儿卫子夫,因为美貌而遇到天大的机会。刘邦和曹参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对当初一起起义的兄弟照顾得很好,像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荣华富贵,相互联姻,结成姻亲统治圈子。刘家和曹家通婚,所以汉武帝跟平阳侯有亲戚关系,毫不奇怪。汉武帝到平阳侯家走亲戚,看中了卫子夫,卫子夫从此攀龙附凤,扶摇直上,先是被选入宫中,备受宠爱,接着被立为皇后,母仪天下。卫皇后一红起来,她的兄弟跟着就飞黄腾达了。卫青因此得到皇帝的关注,被安排到部队中当郎官。

人说好事多磨,即使有汉武帝如此强大的后台,也免不了一波三折,卫青的故事更是跌宕起伏,曲折惊险。卫子夫得宠,受到伤害的是汉武帝本来的皇后,这皇后出身皇族,是大长公主的女儿,她与武帝属于皇家内部通婚。皇后见到这个没身份的卫子夫得宠,七窍生烟,恨不得把卫子夫生吞活剥。她派人去抓卫子夫的兄弟,把卫青绑架来,送入官府,关进大牢,打算百般折磨后杀掉,以此警告卫子夫。

卫青有一个江湖兄弟叫作公孙敖,听说卫青被绑架,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竟然带了几位壮士去劫狱,把卫青救了出来。这事情闹大了,连汉武帝都知道了。汉武帝也动气了,他得保护卫子夫的兄弟,皇帝的权威不容挑战。于是,他把卫青带到身边,让他成为侍从军官,以后逐级提上来,成为一代名将。

卫青的事情怎么扯到霍去病家呢?原来这里的关系还很复杂。霍去病是卫媪二女儿卫少儿的孩子。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仲孺,霍仲孺和卫少儿私通,生下一个男孩,便是霍去病。

卫子夫得宠,被立为皇后,她的姊妹、兄弟统统都提拔上来。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乌鸦变凤凰,她与人私通的孩子霍去病也发达起来,被汉武帝带到宫中,提携重用,同样成为一代名将。所以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关键的节点是卫媪和得其真传的女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汉武帝很喜欢霍去病,发现他是一块当将军的料,果敢、有决断力,胆识过人,便提拔重用,命他带兵出征匈奴,取得空前的胜利,载誉归来。霍去病以前一门心思都在打仗上,不太清楚自己的身世。他的生父霍仲孺和卫少儿私通生了孩子以后,就和卫少儿切断关系,回家迎娶妻子,生儿育女,有了自己温暖的家。霍去病显贵以后,才听说原来霍仲孺是他的父亲,他还有兄弟,并非孤单一人。

人要认祖归宗,孩子总有认父的感情。霍去病当了大将军,路过河东的时候,专门到霍家去认父亲,跪拜于地,执儿子之礼。他跟父亲讲,自己以前不能尽孝,心里万分悲痛,现在一定要帮助这个家。他第一次见到异母弟弟霍光很是喜欢,将他带出老家,走上仕途。不幸的是霍去病英年早世,汉武帝非常感伤,便把霍光留在宫中,悉心培养,寄托对国家英雄的思念与感谢之情。

霍光从少年时起就有这份特殊的机缘,原来是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给他造的福分。他是汉武帝一手带出来的,所以被寄托心腹之任,早早进入汉朝权力的核心圈。

霍光对汉朝立有大功,家门显赫,尊贵无比,霍家子弟纷纷提拔,权倾朝野。霍光的儿子叫作霍禹,他哥哥的孙子叫霍云,都在汉朝担任重要职务。

霍光去世以后,他的夫人显,给他造墓,规模宏大,封土高耸,神道宽阔,大摆排场,尽显奢靡。他的子侄身居要职,开始有所图谋。汉宣帝最初身处民间,被霍光接回来继承皇位。在民间的时候,宣帝早就听说霍家权势熏天,登基以后,他其实暗存忧惧,担心驾驭不了霍光,汉宣帝直到霍光去世才真正掌握大权。

宣帝曾经立许妃为皇后,但是,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当皇后。怎么办呢?她派人在宫内给许皇后下毒,将她毒死,接着由霍光出面,让宣帝迎娶成君,再立为皇后。如此,霍家成为皇亲国戚,睥睨天下,神气非凡。

然而,许皇后在宫内吃东西中毒而死,这可是个大案子。这个案子查了半天也查不出结果,阻力很大,查不下去。霍光死后,宣帝从各种渠道隐约听到,这件事跟霍家有关。因此,他开始疏远霍家,把霍家的子弟亲属、部下好友一个一个调任到外面,将他们从权力中枢排除出去。霍家人感觉不妙,便一起密谋如何抵抗。到了这个时候,霍光的妻子才把真相讲出来,说当年是自己派人在宫里下毒害死许皇后的。这事情真的太大了,通天大案,如果追查下去可不得了,整个霍氏家族都保不住,已经不是争权夺利的官场内斗了。霍家人一起想办法,最后想了一个最糟糕的方案——政变。于是,他们开始密谋和策划发动政变,废掉宣帝,另立新君。这些靠权势夤缘而上的富家子弟,没有经过磨炼,轻率狂妄,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以为政变如同儿戏。阴谋还来不及实施,消息已经走漏出去,霍家遭到彻底镇压。

一个为朝廷立有殊功的家族,从霍去病讨平匈奴到霍光稳定两朝政局,堪称中流砥柱,却仅仅维持两代就结束了,可以说崛起得快,衰败也迅速。很多人特别关注崛起的故事,其实崛起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能不能守得住,否则便是竹篮打水,过眼云烟。《桃花扇》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霍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写照。破产衰败比艰苦拼搏还让人伤感。霍家为什么守不住家业呢?这其中有非常惨痛的教训。

实际上,从霍去病开始,霍家就有一些问题。霍去病也好,卫青也好,他们来自底层社会,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两个都是私生子,卫媪与人私通,女儿卫少儿也一样,可见家风不好,缺乏家教。霍去病显赫以后才知道父亲是谁,像这种单亲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容易出问题,要么母亲把所有的爱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娇惯过度,要么管束不住而狂野。小时候没有人告诉他规矩,错过童年最好的秩序与礼仪的培育阶段,长大以后就不懂得分寸,自私而偏激。霍去病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获得提拔,姑姑当了皇后,他一下子平步青云,切切实实感到了权力的分量,有权就有一切,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在禁中成长起来的霍去病,看了太多权力争斗的故事,所以他懂得轻重。表现出来的是他不太爱说话,知道专制权力贵在隐秘,最忌多言。他从不泄露朝廷机密,这方面非常可靠。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一旦有权有钱,就会尽情地享受权力,生活奢侈。他带兵到塞外打仗,并不关爱士兵,自己的军帐里面好吃好喝什么都有,士兵却没有东西吃。天寒地冻,他让士兵在草原上给自己搭建很好的房屋,温暖舒适,美酒佳肴,可是,士兵们打得浑身是伤,忍饥受寒,甚至冻伤,他却不管。士兵眼里看到的霍去病是一个很奢侈的人。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他的出身,教养有亏,缺乏对部下、对大众的关爱,就懂得自己追求好生活。这一点在霍家子弟身上也表现了出来,这些不良的风气没有得到纠正,反而传承了下去。

霍光也是在大内长大的,和霍去病相同的一点,就是深谙权力的本质,在政治上小心谨慎。但他同样懂得驱使权力追逐利益,在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家庭中,则尽情地享受。霍光的妻子很奢侈,她的子弟也很奢侈,有什么好的他们就用什么,房子盖得特别大。在中国古代,什么级别的人盖多大的房子,开门几间,用多粗的柱子,都有规矩。但是奢侈的人才不管这些,什么都追求最高、最大、最好,越过分寸。缺少教养的人往往把奢侈当作小事。其实,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大手大脚地花钱,什么都想用钱摆平,心就傲了,规矩也就没了。所以,大手大脚地花钱不是钱的问题,这个钱没有买来幸福,反而买出了一身的傲慢,最后自己张狂,人飘了起来。

当霍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有一位文化人茂陵徐生就讲过,霍家必定破败。什么道理呢?他分析道:“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汉书·霍光传》)一个奢侈的人,内心会不逊,不守法,不守规矩。桀骜不驯的人,一定会看不起上级,怠慢上级,不守分寸,容易犯上作乱。而且,他身居高位,手握大权,挡了别人的路,就会遭人嫉恨。霍家掌权既久,又以权压人,更招来众怒。遭这么多人嫉恨,还不知道收敛,僭越犯上,成了众矢之的,必定败亡。

为什么中国的家规家教强调勤俭,讲究低调,崇尚廉洁,抵制奢侈呢?因为担心的就是奢,奢会使人懈怠,比钱比权,看不起别人,心就变傲,傲则不逊,不逊便失去分寸,做事出格僭越,以致犯上作乱。霍光家族的惨败,不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吗?中国历史上权贵家族的破败,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无怪乎晚清的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札里再三告诫道:“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对于霍家的破败,还有一条教训需要牢记,那就是不少人没有弄清楚权力属性的问题。政治权力是公器,用来管理社会,不为某个人服务。换句话说,权力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很多人对此的认识完全颠倒了,一旦掌权,就想把权力变成私有,垄断它,让公器私有化。人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一定败亡,古代的权臣如此,现代社会的人更是如此。

霍光家族显赫的时候,宣帝很怕霍光。宣帝当皇帝,每次到祖庙祭祀祖宗,陪伴他的总是霍光。这位拥立他、保卫他、对他功劳最大,也是最有权势的大臣亲自陪同,应该非常隆重和亲近。可是宣帝内心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是一种畏惧。他一方面感谢霍光,但另一方面看到位高权重的霍光而如芒在背。后来,换了另一位大臣张安世来陪同,宣帝心里才稍稍安定。霍光掌握巨大的权力,让宣帝感到他气势逼人,而他又把自己的子侄布满了朝廷最重要的职位,紧握大权。霍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无非是想垄断权力,传子传孙。这就犯了私家垄断公共权力的大忌,导致霍家必败。

霍氏家族的破败,给人们两个方面的教训。从大的方面来讲,权力不可私有,千万不要将它当作财宝,企图永远窃据。从小的方面来讲,为人从小就要懂得廉洁、低调、勤俭,切莫骄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