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6991300000011

第11章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6)

兄友弟恭是传统道德的又一重要规范,它体现了兄弟姐妹间的手足情深。兄弟姐妹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谅互让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诗经》中把兄弟比作棠棣花的花萼和花蒂,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原句为:常棣之华,鄂之不。这是很有道理的。

1.兄爱而友。

《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十义中,“兄良弟悌”是传统家庭对兄弟之间道德规范的要求。“兄良”就是要求兄长要爱护弟弟,“弟悌”就是指弟弟应该敬重兄长。《左传》说:兄爱弟敬……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古人认为,同胞之间的关系是人际间最亲密,最可依赖的关系之一。元代王结说过:兄弟者,同胞共乳,分形连气,至亲至厚也。古人以手足为喻,盖谓四肢虽异,本系一体。兄弟姐妹血肉相连,互敬互爱出于天性,而且同胞之情,也应互相友爱,互帮互助,互相谦让,同甘苦共患难。古代的兄弟友爱,是建立在长幼有序的基础上。清代名儒张伯行说:古代称兄弟为雁行,谓其行次不乱。颜元说:因人兄弟相敬,便叫他兄友弟恭。无论男兄弟、女兄弟,都是兄爱其弟,弟尊其兄。康有为说:兄弟与父子不同,只可以恩,不能以威。故传统道德规范中对兄的要求是“友”,对弟的要求是“恭”,这也是很有见地的。

小资料

(1)王结:元代大臣,字仪伯,易州定兴人。早年学经史,晚年致力于《易经》研究,主张废科举,提倡学校“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著有《文忠集》。

(2)张伯行(1651-1725):清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字孝先,号恕斋。康熙进士,历任巡抚和尚书等高官,康熙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治程朱理学,著有《困学录集粹》等。

2.弟敬而顺。

在古代,人们把“敬长”“从兄”“事兄”作为调节家庭关系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具体要求弟弟对兄长要敬重友爱,谦恭礼让,把兄长作为自己的榜样,按照兄长的话去做,不忘兄长的教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弟弟尊敬兄长的事例很多,成为古代人学习的楷模。如《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开国功臣李绩任宰相时为其生病的姐姐煮粥而致胡须被烧的故事,《晋书》中庾衮细心照顾三哥的故事,《后汉书》中郑均劝谏为官的哥哥的故事等都是弟敬而顺的典范。

小资料

(1)《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三百多万字,记载的历史横跨16个朝代,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李绩(594-669):唐初大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家富有,初从瓦岗军起义。后归唐,赐姓李。多次出征,深得朝廷信任,被太宗誉为“长城”。他多谋善断,爱护将才,作战多捷。

3.和睦共助。

古人一直把兄弟和睦看作家庭兴旺的重要标志。林逋说:内睦者,家道昌。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家庭生活和谐安宁的关键。兄弟冲突对家庭的破坏作用极大。《晏子春秋》说: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

造成兄弟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古人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利益纠纷。兄弟成家后有了自己的利益,有了小家庭,难免有些利益之争。曹植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是结婚后夫妻关系对兄弟关系的冲击。颜之推说: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古人的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因此兄弟之间既要处理好利益关系,还要处理好妯娌关系。要像《左传》所说: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康有为说:家庭之间全要委屈,弃小嫌而全大伦,方可。这样,兄弟间才会和睦共助,团结一心。

小资料

(1)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居生活及闲适心情。代表作有《山园小梅》等。

(2)《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3)曹植(192-232):三国魏时文学家。字子建,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因富于才学,曹操一度欲立其为太子。后曹丕、曹睿又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华丽,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1.古语中“兄弟如手足”中,兄弟有几层含义?

2.“兄友弟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3.兄弟齐心协力、和睦共助,家道昌,御外侮,反之祸起萧墙,家破人亡。这种说法是否有理?请举例说明。

三、做一做,练一练

1.查资料:梁朝时王氏兄弟争相替死的故事。

2.说一说曹植作《七步诗》的背景,并背出全诗。

3.讲一讲北宋司马光奉长兄如严父的故事。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五)团结邻里,外睦事济

邻里与家庭密切相关,这是我国社会中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邻居是人们居家生活中比屋相连、守望相助的小型自然群体,它是一种地缘关系。只要不离群独居,总会有邻居。因此处理好邻里关系,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社会安定,家庭幸福,青少年健康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邻里关系。正确处理邻里关系,要求与邻为善,提倡互助、互惠、互尊、互让、互谅。具体表现在关心邻里,扶危济困,亲善邻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1.关心邻里。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邻居,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对每个家庭以及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大影响。王梵志说: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急缓相凭仗,人生莫不从。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居家过日子,总有缺东缺西的时候,总有一些琐事需要帮忙。尤其是突发事件,须及时求助。万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因此请邻居帮忙是捷径之一,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朱柏庐说过: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确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处理邻里关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也有许多关心邻里的故事。如明朝苏州人王玉涧,好救人之急,济人之困。邻村陈、张两家欲结成儿女亲家,却无钱完婚。王玉涧自己拿出二十两白银以男方家名义促成婚姻,张、陈两家始终不知钱由王出。又如清朝乾隆年间,江苏连云港人解士雄乐于助人,以帮助穷困乡邻为己任。后遇灾害,其本人及妻子等一起办粥厂救助穷人,整整半年多,慷慨解囊,传为佳话。

小资料

(1)王梵志:隋末唐初人。其诗以说理议论为主,多宣扬佛教思想,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语言浅近易懂,有诙谐之趣,唐时流传甚广。原有集,后散佚。有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

(2)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字致一,号柏庐。明生员,清初居乡教授学生,专治程朱理学。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另著有《四书讲义》等。

2.亲善邻里。

人是社会性动物,过群体生活。“乐群贵和”成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原则。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互尊是一条重要准则。互尊首先要尊重他人人格。因为每个人或家庭的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性格志趣等不一样,彼此需要尊重。王通的《文中子》中载: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林逋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另外对邻居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也要尊重,不能随意加损。如果邻居影响或干扰了自己的生活,也应在尊重邻里的基础上设法调解。当然对邻居一些违法乱纪或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干扰他人生活的行为,则必须严肃指出,否则也不是真正的亲善邻里,尊重邻里的表现。如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因邻家小孩怕驴叫声而卖掉爱驴,步行上朝的故事;又如《清史稿·夏士友传》中记载,夏世友去世后,其邻居张姓青年学习夏士友生前关心他人的事迹,悉心照顾夏母的故事。这种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宽容、同情、理解,尽全力救人于困境,“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正是传统道德的真实写照。

小资料

(1)洪应明及《菜根谭》:洪应明,明朝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功名,晚年隐居山林。《菜根谭》是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2)杨翥:字仲举,明朝人,《明史》有传。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后官拜礼部侍郎,有厚德,能宽容忍让。

(3)《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书。赵尔巽任主编,全书共536卷。

3.礼让邻里。

邻里间各个家庭成员性格、志趣各不相同,但接触多,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人都愿意与好邻居为伴,而不希望与不善的邻居为伍。故孔子说:里仁为美。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但这只是美好愿望。我们对待邻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互谅、礼让、谦恭、和睦相处,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小是小非问题上讲风格。礼让、谦恭是传统道德要求之一。邻里互让,是处理邻里矛盾的前提。故吕坤说: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洪应明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杨继盛说: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恶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这句话可谓是待人的至理名言,不可不学。晋人朱冲对粗暴贪小的邻居谦让感召的故事,清康熙时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各让三尺成“六尺巷”的故事,都是在说要礼让邻居,邻里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

小资料

(1)杨继盛(1516-1555):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因弹劾权相严嵩十大罪,被诬陷下狱受酷刑而遇害。著有《杨忠愍文集》等。

(2)朱冲:少有至行,闲静寡欲,贫而好学,常以耕艺为事,是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

(3)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得康熙信任。曾任《大清一统志》等书的总裁官。

(4)“六尺巷”故事: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处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打起官司。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欺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二、议一议,辩一辩

1.你家与邻居关系好吗?举些交往中的例子。

2.是“远亲不如近邻”还是“有些近邻徒增烦恼”?

3.有人说:现在都市人的邻里关系是人际交往沙漠。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三、做一做,练一练

1.查一查,王玉涧成人之美的故事。

2.叙述一下杨翥卖驴的故事。

3.说说“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三节处世道德规范

人生在世,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关系。每个人在为人处世中都应当明确自己所担负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职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交往道德、职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文明古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人在人际交往和职业活动中,向来尚礼义,重诚信,尊德行,尽职责,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处世道德规范,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处理人己道德关系的规范,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谦恭礼让、严己宽人、慎交重谊等;第二种是处理群己道德关系的规范,如乐群利群,爱民爱众,团结友善,以和为贵,趋善避恶等;第三种是处理人与职业道德关系的规范,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等。这些处世道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团结,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敬老养老,爱幼教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