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6991300000012

第12章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7)

尊老爱幼一直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道德原则,代代相传。今天它仍是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和谐社会,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1.尊老养老。

人类社会,有少便有老,人皆会老,谁也无法逃避。“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这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当人年老时,体力、智力下降,病痛缠身,因此需要被照顾,而且老年人在年轻时对家庭、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理应得到后人照顾。所以尊老养老,不但是美德,而且还是责任和义务。

尊老奉老美德,历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已初步形成。《史记·周本纪》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于是天下诸侯、贤士、德高之人多归往西伯。孔子将“老者安之”作为首要道德要求。孟子更明确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经》上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这些都明确提出了晚辈要敬老亲老,养老乐老,侍老学老,使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人社会阅历广,经验丰富,为人处世能力强,理应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上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养老尊老,一方面要奉养老人,满足他们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所需,另一方面要尊亲敬老,认真虚心地听取老者建议、意见,真正地从内心尊重长者,体贴老者。在《弟子规》中有全面概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些礼节的规定,就是尊老奉老的基本要求。

小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李毓秀所作。以《论语》“学而篇”为中心,具体列出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上应遵守的规范,影响很大。

2.抚幼教幼。

抚幼教幼事关人类种族的繁衍,文明的继承,以及人生价值的全面实现。因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特别重视对幼儿少年的扶养培育。孔子提出要“幼有所长”“少者怀之”。各派思想家基本都认为孩子若要健康成长,长大成才,必须在抚养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化,德育,使之从小懂得做人之道,并要从实从严,使之少小努力,广采博取,修身自立,逐步达到德才兼备,事业有成。他们具体提出了三点措施:首先必须要厚养优育,养教结合,不能偏爱溺爱。“厚养”指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使之体格健壮,“优育”指以先进思想文化教化,使之德才兼备。养是教的基础,教是养的目的,二者结合才会成才。李觏说: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礼节,使之趋荣而避辱,学者皆知其难也。李翱说:幼弱者得其养,然后可以教化。这里不是说不教只养,更不是说要溺爱、偏爱,而是指古人认为养教同等重要,要以养施教。其次抚幼教幼必须治教有方,循循善诱。古人提出了明确的教幼的内容、方法、目标、步骤等。有许多蒙学教材,在启蒙孩子学知识,学文化同时,增心知,长道德,懂礼义,能规范。吕坤说: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亦有义理。朱熹说: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入大学,教之以礼,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悌、者。最后一点,扶教幼教必须广辟途径,博收广采。古人早就提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三条途径,指出三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教化之源”,“养不教,父之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不严,师之惰”“孟母三迁”等都说明了三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古代教育以培养做官为目标,“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等都是对其的反映,有局限性,应予以批判。

小资料

(1)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字泰伯,号称旴江先生。曾创旴江书院。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在哲学上,他认为自然由阴阳两气合成,认识来自客观事物。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2)李翱(772-84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习之,西凉王李暠后代。贞元进士,曾师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同韩愈。哲学上,主张“反佛”。著有《李文公集》。

(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4)《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令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命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3.助残恤孤。

人生在世,境遇各别:身体有强弱之分,心智有聪愚之别,生活有贫富之差,容貌有美丑之异。且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注定了人的各方面条件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扶弱助残,扶贫脱困,需要有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社会上的残障人、孤寡者、贫病者、遭天灾人祸者等要予以关心帮助,尤其是残老孤儿,更是重点的帮助对象。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道家提出要“为而不争”“行善积德”,强调敬老恤孤,助残扶弱,助人为乐。佛家提出“应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两者都主张助残恤孤,行善积德,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成为传统美德之一。历史上,尊老爱幼,助残恤孤的故事俯拾皆是。如张良进履、黄香扇枕、孟母三迁、董永卖身葬父以及晋代的刘敏元为救素昧平生的老人甘愿以身请死。《世说新语》所载“辄含饭著两颊,还,吐与二儿”等先贤事例都值得我们学习。

小资料

(1)刘敏元:东晋时人,字道光。不喜读史书,但酷好星历阴阳术数之学,潜心研究《易经》《太玄》等。后官至中书侍郎、太尉长史。

(2)张良进履:据传说,有一天,西汉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既而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你下去给我拾鞋子!”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动手,只好下桥取鞋。取来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在此会面。”第二次会面,因张良迟到不欢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送予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那边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感到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见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为后人虚构,但它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和敬老精神。

(3)黄香扇枕: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自小懂事,帮父亲干活时很勤劳,读书时很刻苦,对父亲也很孝顺。当夏季炎热的时候,他拿扇子给父亲扇凉,晚上为父亲把床上的枕、席也扇凉,驱赶蚊虫;冬季寒冷时,他替父亲把被窝暖热。黄香成年后知识渊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后即以“黄香扇枕”为恪尽孝道之典范。

(4)董永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青高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湖北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

(5)《世说新语》:又名《世语》,是南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这是一部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二、议一议,辩一辩

1.对待老人,要“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道理?

2.在《礼记》中,老年时期被分为五个阶段: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岁曰期颐。为什么这么分,这说明什么道理?

3.古代蒙学程序归纳学童为“八学”,具体指哪“八学”?

三、做一做,练一练

1.列举古代有训诫内容的著名家训。

2.列举古代著名的蒙学教材。

3.查找以下故事:张良进履、黄香扇枕、孟母三迁、董永卖身葬父。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二)乐群利群,团结友善

中国传统道德,特别强调群体本位,认为人只有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才能生存;只有融入群体,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只有服从整体利益,才能维护群体的团结统一。因此一直主张乐群利群,以和为贵,团结友善,慎交重谊等道德规范。乐群利群、团结友善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对维持社会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此而引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道德精神,更是影响深远。

1.乐群贵和。

“乐群”即乐于合群,“贵和”即贵在和谐。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乐群是和谐的条件,和谐是合群的目的。“合群”是人和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合群必须利众,因而古人提出了“济众”“爱群”“乐群”“利群”等道德原则,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小我服从大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韩诗外传》说:君子不以私害公。黄宗羲说: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范仲淹更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乐群贵和来处理人际关系,其实是人本主义,是以德治国,修己安民思想的体现。人本主义,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仁政及“民贵君轻”,保民而王,提出“重民”“爱民”“惠民”思想,这不但在古代,在今天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小资料

1.《韩诗外传》:西汉时韩婴所著的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

2.人本主义:主要指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学说和以君主为中心的学说。这里指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学说,包含有人本主义思想。

2.精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