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6991300000003

第3章 中国传统道德概述(1)

第一节道德的含义和本质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道德的含义

1.“道德”原是“道”与“德”两个概念的合称。

(1)“道”:从“首”到“行”,原意为人行的道路,与“行”相通,可行者为道。后引申出原则、规则、规矩、规律、道理、学说等多种意义。

名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2)“德”:古代“德”“得”两字相通。名言:“德者,得也。”——《管子》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道德”一词最早见于《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小资料

(1)《论语》: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2)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名李耳,字聃,河南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3)《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4)《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字稚让,在魏明帝太和年间任博士。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1篇,全书共有15篇。

(6)朱熹和《四书集注》:朱熹(1130-1200),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十九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其地位甚至超过“五经”。

(7)荀子和《荀子》:荀子原名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因“荀”“孙”二字古音相通,所以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一书今存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礼记》:别名《小戴礼记》,儒家十三经之一。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9篇,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

2.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维持的社会规范。——艾思奇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小资料

(1)艾思奇(1910-1966):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他从英文“SH”(即Sheng Hsuen)中得到灵感,把“艾思奇”作为自己的笔名。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3)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志。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二、议一议,辩一辩

原始社会有没有道德?共产主义社会需要道德吗?

三、做一做,练一练

“道德”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分别用“道”和“德”各组5个词。

第二节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即人们运用自己掌握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来区分、评价社会生活,评价他人或本人行为中的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

2.调节功能:

即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的能力。运用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善恶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教育功能:

即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等教育人们,使之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4.沟通功能、激励功能等。

(二)道德的作用

1.“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论”之争。

(1)孔子、孟子、荀子、管子的观点。

(2)费尔巴哈和欧文、圣西门的观点。

(3)韩非子的观点。

(4)叔本华、尼采的观点。

小资料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始创人。年轻时曾为官,一生施教。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与其弟子的言行被编进《论语》,代表作品有《春秋》。后世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名列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管子(约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任齐桓公相时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被誉为“华夏第一相”。著有《管子》一书。

(4)韩非子:即韩非,战国时韩国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一书。

(5)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哲学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著有《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上帝、自由和不朽》《神统》等。

(6)罗伯特·欧文(1771-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实业家、慈善家。欧文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店长,后来成为一家工厂的老板。他也是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试验,但以失败告终。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联系。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

(7)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19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出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前进的过程。他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实业制度或科学和实业制度。主要代表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实业家问答》等。

(8)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