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弄权者:最后一个汉将
832600000017

第17章 七龄皇后

半年以后,上官桀父子如愿以偿地让上官莹当上了皇后。

那天早朝,刘弗陵突然让高昂宣读早已拟好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左将军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一怔,无缘无故、无声无息,皇上怎么给他们封起王侯来了。他看看上官桀,上官桀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不惊不乍,静如卧牛。他正想过去问问,又听高昂传谕:“上官安、上官莹接旨!”

大家抬头望去,上官安拉着打扮得如花似玉的女儿上官莹从殿外走进来。霍光更加迷惑,目问田千秋。田千秋摇头,表示什么也不知道。

上官安和女儿来到丹墀下双双跪地。

高昂宣读另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上官莹为皇后,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没等高昂话落音,上官安就喊着:“谢主隆恩,我主万岁,万万岁!”上官莹不懂什么是皇后,呆呆地跪着,上官安暗暗催促:“快喊我主万岁,万万岁!”聪明的上官莹马上按照父亲教的话喊着:“我主万岁,万万岁!”

霍光怔呆了。

封后大典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国事。按照汉朝礼仪册立皇后,皇帝要身着衮冕,皇后要穿正式的朝服,盛典要由太尉主持。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现在的大司马是霍光,应该由他来主持这个大典。可是,事前皇上一点口风都没有透给他,连宰相田千秋也一无所知。刘弗陵还是个孩子,你上官父子应该知道这个规矩。无疑,他们搞的是突然袭击。

此中秘密霍光迷惑不解,他心里愤愤不悦。

原来是盖长公主帮了上官家的忙,从中说服了皇上,上官莹才得以入宫当了皇后。上官桀父子由此欠下盖长公主一笔交易账。这账不能不还,也不敢不还。

盖长公主是刘弗陵的异母姐姐。按称谓,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姐姐叫长公主。这个长公主因为嫁给了盖侯,史书就称她为盖长公主。盖长公主的丈夫是盖侯王允,也是个将军,早年在北国战场上牺牲,留下盖长公主一个人寡居在盖侯府。刘弗陵对这位姐姐很是同情,就让她住在宫中,一者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二者帮助他整理一些文牍之类的东西。其实,最先提出让盖长公主进宫的是霍光。

自从发生盗玉玺风波之后,霍光就提高了警惕,每天晚上都要戎装佩剑在前殿的前后左右巡逻几次,同时把任胜的禁卫队从长乐宫调过来加强对前殿的防卫。前时,他要离京外出视察,对皇上的安全不放心,就想在皇帝身边安排一个既能照顾皇上又能保护皇上的人。盖长公主早年跟着丈夫学过武功,又是皇上的姐姐,是照顾和保护皇上的最好人选。刘弗陵同意了霍光的建议。霍光委托上官桀去请盖长公主进宫照顾皇上。上官桀却说:“依我看还是早点给皇上选个皇后,陪伴皇上,皇上也就不寂寞了。”霍光知道上官桀又要提起他孙女进宫的事了。让上官莹当皇后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前朝早有过这个先例),霍光怕的是朝臣们说他是上官莹的外祖父,在拉裙带关系。没等上官桀把话挑明,霍光就说:“皇上还小,等他们长大了再说吧!”

上官桀急了,一连向霍光提了三个问题:“等他长大了,那要到什么时候?谁敢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人给皇上再推荐漂亮的姑娘?谁敢保证皇上会不会看上哪家亲王或是大臣家的千金闺秀?”

霍光想起和上官桀在宴席上闹得差点打起来那件事,不愿和上官桀再伤和气,一面推托说“此事以后再议”,一面催促上官桀快去请盖长公主进宫侍奉皇上。

上官桀转念一想,这是个结交盖长公主的好机会。只要和盖长公主拉上关系,由她说服皇上,上官莹就有当上皇后的希望。他先派儿子上官安去拉关系,摸摸盖长公主的态度,自己最后出马,大功一定告成。

上官安来到盖侯府要见盖长公主。

盖侯府院公说:“长公主还没有起床。”

上官安知道盖长公主和舍人丁外人最近正在热恋,经常闭门谢客。他不愿无功而返,就站在院子里苦等。

盖长公主的确没有起床,太阳已经普照了大院,她还和丁外人在床上行欢作乐。盖长公主亲着丁外人的脸说:“跟盖侯结婚三年,从没有像跟你在一起这样快乐过。”丁外人怜悯地抱着盖长公主说:“这几年让你受苦了。”盖长公主哀叹着说:“可惜认识你太晚了,浪费了那么多美好时光。”说着翻身趴到丁外人身上。丁外人盯视着盖长公主那张娇态艳姿的脸,挑逗地说:“所以,你才让我黑夜白天地陪伴你。”盖长公主扭动着身子哧哧地笑起来。

上官安尽管极力耐着性子还是等急了,只得向老院公亮出了身份。老院公听了上官安的自我介绍不敢怠慢,去向盖长公主通报,盖长公主不耐烦地说:“又喊什么?”老院公说:“我知道现在不该来打扰公主,可是……”盖长公主回道:“你没有忘记家规就行。”老院公说:“是上官将军的公子过府拜望来了。”盖长公主断然说:“不见。”丁外人提醒盖长公主:“上官家可不敢得罪,您还是见见吧,说不定咱以后还有用得着人家的地方。”盖长公主想想也是,这才答应接见上官安。她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对丁外人嘱托:“你躲在这里,免得外人见了不好看。”丁外人生了气,扭身向里睡去。盖长公主安慰丁外人:“别生气,咱们总有一天会名正言顺的。”

当上官安被允许走进盖长公主的客厅时,盖长公主也从卧室里走出来。她虽然接近中年,依然粉面桃花,楚楚动人。上官安心里一动。为了掩饰内心的慌乱,连忙扑跪在盖侯的牌位前大哭起来:“盖侯啊,您出征多年,北扫匈奴,西平乌恒,为朝廷建了勋功奇业,没想到功成名就之时,却离我们而去。让人伤心痛惜啊……”盖长公主假装抹泪,痛苦地诉说:“他这一走,留下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孤孤单单、凄凄惨惨,度日如度年。”上官安说:“盖侯和家父是莫逆之交。我来时老人家特意交代一定要在盖侯神牌前磕头跪拜,慰藉他的在天之灵。”盖长公主埋怨上官安说:“我以为你父亲当了辅政大臣,早把盖侯府给忘掉了。”上官安连忙解释:“哪敢,哪敢!”盖长公主问上官安:“我看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什么事你说吧!”上官安说:“我是奉家父之命来请长公主的……”

“砰”的一声,从内室里传出,是丁外人不小心撞倒了桌上的化妆瓶。上官安不由向内室瞟了一眼,盖长公主解释说:“我耐不住孤凄,养了一只猫。”

上官安猜测是丁外人在里面,盖长公主不想挑明,他也就当不知道,模棱两可地笑了笑。

盖长公主问:“难得你父亲还记得我?他请我必有赐教,什么事你说吧?”上官安说:“皇上年纪小,身边又没有一个近人。我父亲想来想去,只有长公主进宫伴驾他才放心。”上官安有意把霍光的委托说成父亲的意见。

提起年幼的刘弗陵,盖长公主掉下了泪来,心疼地说:“可惜我母后早早走了,留下年幼的弟弟。虽然他是皇帝,也是孤家寡人,让我好不挂念。”上官安乘机说:“后宫本该有个皇后陪伴皇上,可是至今连一个嫔妃也没有,皇上难免孤寂。”盖长公主说:“是该给皇上选个皇后了,早点安定后宫才是。”上官安说:“长公主如能进宫照顾皇上,我父亲说大内的事就由你掌管。也请公主多操点心,早日给陛下立皇后才是。”盖长公主问:“听说你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上官安连忙说:“孩子虽小却知书达理、聪明过人。”盖长公主点了点头,又问:“大将军知道我进宫伴驾的事吗?”上官安狡黠地笑了笑:“那是我岳父,我会说服他的。”上官安觉得他已经暗送秋波,把上官家对盖长公主的关心和“恩情”送了出去,应该就此打住。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盖长公主会在女儿入宫这件事情上帮忙,也就知趣地告辞。

盖长公主愿意进宫伴驾,但得和自己的情人商量,毕竟是他俩小别短离的事。

当天夜里,盖侯府后花园花好月圆,风清气爽,本是个快乐惬意的好地方,盖长公主却因为心里矛盾,心情格外沉重。她无心赏月,却向黑乎乎的花木深处走去。丁外人跟在后面,不停地叹着气。

盖长公主突然回转身,紧紧地抱住丁外人,两行热泪从她脉脉含情的眸子中流出来。丁外人像一个离不开母亲的小猫一样扑在盖长公主的怀里嘤嘤地哭起来。盖长公主捧起丁外人的脸,久久地看着,伤感地哀求丁外人:“你还是让我进宫去吧,以后我会想办法把你也调进去的。”丁外人抬起泪眼,可怜巴巴地说:“你以为让我进宫是福吗?我们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地下夫妻。朝臣们若有微词,我就有杀身之祸。”

丁外人讲得有理,禁苑严规是不允许一个下人和皇亲淫乱的。盖长公主无奈地喟然长叹:“是呀,朝中是没有人同意我们结婚的。”丁外人捶胸顿足地痛哭起来:“谁让我是个家奴,不是皇亲贵戚呢!”“你不要灰心丧气!”盖长公主紧紧抓住丁外人的手,眼里虽然含着泪花,神态却是坚信不移:“我要你封侯。只要封了侯,咱们就能结为夫妻。可是——”她又哀叹起来:“谁能帮上我们的这个忙呢?”丁外人突然转悲为喜说:“上官将军现在是一言九鼎,只要他在大将军面前说句话,我封侯的事就成功了。”

她和丁外人毕竟是私情,对皇帝难以启齿,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上官父子去说服霍光了。

上官安第二次去见盖长公主后,回来向老父汇报:“盖长公主满口答应在皇上面前替咱们说话,并保证办成这事。”上官桀一听高兴起来,还夸奖盖长公主:“早就听说长公主是个侠义女人,果不虚传,是个女中豪杰。”上官安又说:“人家的条件是你必须给她办成丁外人封侯的事。”“啊!”上官桀一怔,“还有这么苛刻的条件?她这是在和我们做交易。难怪有人说她是个奸巧油滑、工于心计的女人。”上官桀知道丁外人封侯的难度并不亚于她孙女入宫当皇后的困难。汉朝自高祖歃血白马盟“非刘而王,无功不得封侯”以来,历经八代皇帝,没有一个人敢破坏这个规矩,谅他刘弗陵和霍光也不敢违规逾制,何况这个丁外人还是一个淫乱皇帝姐姐的好色之徒。如果先帝还在,他丁外人早成了刀下之鬼了。

上官桀失望地摆摆手说:“这笔买卖咱和人家交易不起。”

上官安也知道办这件事的难度,却不死心,动员父亲说:“我岳父和皇上是表兄弟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可我们家既不是皇亲也不是国戚,别看你现在位居九卿之首,一旦出了事,上边照例没有人保护我们。不管千难万难,莹莹必须进宫当皇后,上官家早晚也有个靠山。”

上官桀似乎被儿子说动了,说:“你让我再想想办法。”

就在这时,丁外人来了,一进门就喊着:“恭喜,恭喜!长公主把莹莹进宫当皇后的大事办成了。”

盖长公主的确办成了这件事。那时,刘弗陵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对男女之间的那种事还是朦朦胧胧,经姐姐三说两说,也没当成什么大事就随便答应了。以后封后大典的事都是上官父子背着霍光和满朝文武导演的。

上官莹虽然当了皇后,上官父子却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