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17

第17章 山岭桥梁(6)

一日,来到了现在的常照村,净修僧终于看到了与梦境相同的地方,于是安顿下来,开始筹化募资。这样,净修僧上至大堰、董李、万竹,下至尚田、奉化,募化三年,又用三年时间建成了用石块垒起来的石拱长桥,极大地方便了常照附近几个村的几百户农家的出行。

桥造好后,当地老百姓围着净修僧感恩戴德,把他当成附近几个村子的福星,于是把他造好的桥命名为福星桥。为讨吉利,把靠桥的村子也改名为常照村,意即“福星常照”。如今,这座桥已被称为浙东第一石拱长桥,是宁波市十大名桥之一。

毛节常整理

顶拱尖山和石山的传说

在古时,有一天凌晨,赤脚大仙用一根麻杆挑着两座岩石山,从外地路过万竹,想把两山挑往东海。

不想,刚过南溪行至万竹时,碰到一位早起的身怀六甲的妇女,这个孕妇见到赤着脚而又高大无比的人挑着两座黑乎乎的大山迎面而来,不禁大叫起来:“咋会介大气力呀?一个人竟然挑得起两座山。”赤脚大仙被人一叫,于回顾之间,两座山就摇晃起来,连忙用右手抓住前面的一座山,后面的一座却怎么也抓不住摔了下来,跌成一片碎石,而前面的那座山被他的右手紧紧抓住平稳落地。赤脚大仙吸了一口气,想继续把两山挑走,可是身后的那座山已经摔成了碎石,而自己又被孕妇喊破法,于是两座山怎么也挑不起来了。他知道两座山已挑不走了,只得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把麻杆一扔,扭头而去。

从此那根麻杆就变成了现今的奉化江源头万竹溪,而两座大山就成了现在的顶拱尖山和石山。

王正华讲述,汪绍木整理

筛谷坪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大堰村山脚下(现在为红梅园)住着一户邬姓人家。这户人家拥有良田数百亩,竹林、树林各有多爿,家境富裕,子孝孙贤,婆媳和睦,祖孙三代共居一堂,安居乐业。这户人家还济贫救苦,广结善德,因此远近闻名。

那年,邬老员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准备安排后事。经多处打听、考察,最后在明州(现宁波)请来有名的风水先生择地做寿坟。

先生到后,邬员外每日以上客招待,并选派专人服侍。如此历时一月有余,先生踏遍方圆三十里内的各个山头,比对考量,终于定下在四角坪做寿坟。

四角坪这处坟地背倚连绵的横山山脉,到四角坪山冈突然高起(玄武勇猛),经过小小山脊(咽喉结气)又形成一个小山头。这小山头两边高耸呈八字状,即向上呈八字开张(青龙蜿蜒、白虎驯顺),中间低下,又有一地突出。形状活像一只向天开口的狮子头(形为雄师仰天吼),墓穴就造在中间突出的这块地上(狮子舌尖头),前面有约宽十五丈、长五十丈的一块平地(明堂开阔),平地过后有一小山为案山(朱雀头飞舞),对面半山村上山冈为朝山,四面群山环抱,层层叠叠,呈圆形状态。每到晴朗之日,早上望去有一股淡黄之气,从坟地的突出之处升起,到一定时候化成一把伞的形状。风水先生断言:“这处坟地葬后子孙必出大将。”

寿坟做好几年后的清明前,邬老员外一病不起,寿终正寝。邬家子孙大办丧事,定于清明当日出殡。可是天不作美,大雨、小雨下个不停。大堰村到四角坪冈有三里多路程,而且多是黄泥上坡路,下雨后泥泞路滑,空手也寸步难行,何况要抬着棺材上山,更是困难重重。

无奈之中,有识之士开动脑筋:把砻糠筛在路中黄泥上,边筛边走,这样可将棺材抬到山上。可是附近一时没有这么多砻糠,只好派人到各地张贴告示,以谷换砻糠。

最初附近挑来的是以十斤谷换一箩砻糠。随着路途增加,代价也不断变大,由十斤、廿斤一直涨到以一箩谷换一箩砻糠。

这时邬家后人感到以一箩谷换一箩砻糖实在太不合算了。于是下令不再调换砻糠,直接把谷筛在黄泥路上。

就在出殡那天,正好太白金星路过,见邬家人如此暴殄天物,急奏玉皇大帝知晓。玉帝听后龙颜大怒,大发雷霆,命天牛(牛魔王)碾断龙脉,挑断龙筋(现在尚存的牛碾塘冈),破掉风水。

邬家从此家道败落,卖田卖山,坐吃山空。没过几年,邬家一贫如洗,求乞度日。后来也不知在何处落脚了。

从此,人们就称这座山冈为筛谷坪,年长日久后就改为四角坪了。

王武定讲述,王力行整理

神仙加岭的传说

万竹南溪村东面有条岭,叫东坑岭。东坑岭由欢喜岭和教训岭组成,这教训岭是神仙加上去的。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阿三的商人,挑着一百多斤重的山货去宁海调换海货。他爬上欢喜岭,放下担子,揩揩汗,开口说道:“介长欢喜岭,总算给我爬上了,现在啊,我可做神仙的阿爹啦!”讲完后就坐下来闭上眼睛养神。不料,阿三的闲话刚好被路过的神仙吕洞宾听到,吕洞宾想:“侬介会占便宜,做神仙也差不多了,哼,还想做我的阿爹,给侬吃点苦头。”吕洞宾挥挥手,搬来一座大山,加在欢喜岭上头,等阿三睁开眼睛,见欢喜岭上又有一条又高又长的岭。

吕洞宾教训他:“我劝侬以后讲闲话小心点,不要老是去占人家的便宜。”说着就不见了。

商人阿三听到这句话,简直后悔死了,后悔自己乱讲话,得罪了神仙。

王加廷整理

凤凰山和大刀城的传说

唐朝唐明皇在位年间,县分成鄞县、奉化两县。奉化县城筑造得同牡丹花一样,样子交关好看,人们生活也交关幸福。

县城西门有座凤凰山,这山中的凤凰每日五更光景会啼鸣,是一只金凤凰。

到了明朝,来了一位新知县,会看风水。这日早上,带了两个跟班,爬上锦屏山一看,左边牡丹城,右边凤凰山,心里一想“凤采牡丹”,奉化这么好的风水,朝朝出大官,隔十来年会出一个娘娘,以后奉化知县难做,拜客都来不及。他就动了脑筋,想把城墙改造改造,断掉龙脉。

县官在各乡绅面前放出风声,说是风水虽好,牡丹还欠一把柄,城墙稍微动一动,牡丹就会变活。后来,县官就派人在凤凰山脚打石掘沟,把城墙拆掉一角,改为大刀形,刀口朝着凤凰,断了龙脉。从此凤凰就不啼了,四城门常常发生火灾,弄得百姓心惊胆战,金凤凰被大刀杀死了,火就是凤凰溅出的鲜血。

奉化从此也没有出过娘娘。

李翰屏整理

和尚塘缺的传说

话说裘村镇马头村,地处象山港北边的海湾。

相传在几百年前,上代太公围海筑塘,种稻度日,人们安居乐业。可是,天长日久,潮涨潮落,塘绳(拦水大坝)被海水冲掉,水稻被咸水浸煞。从此,马头村村民肚皮饿得咕咕叫。

那辰光,马头北边有个庄下村,村中有个岳林庄,庄内有个布袋和尚。他菩萨心肠,听说马头塘绳倒掉,百姓没饭吃时,觉也困勿熟,饭也吃勿好。咋办呢?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一条锦囊妙计:到东海龙王地方去借一条塘绳,放在马头的海边。这样咸水进勿来,水稻浸勿煞,百姓日子不是笃定泰山了吗?说到做到,布袋和尚乘着一股西风,到象山港龙王处去借塘绳了。

龙王听布袋和尚一五一十如此这般一讲,也发了慈悲,动情地说:“借可以,何时归还呢?”和尚心想,塘绳是不会倒的,因此拍拍胸口讲:“等到塘绳上开花了,我就还给您吧,一言为定。”龙王听了,满口答应。布袋和尚喜出望外,乘着一阵东风,来到马头海边。他见四下无人,就“哎嗨”一声,放好塘绳。第二日,马头百姓见了,欢天喜地,从此以后,水稻年年有了好收成。

星移斗转,光阴似箭。话说有年春天,布袋和尚来海边观光。不知咋的,一粒南瓜籽从一个和尚的口袋里漏落到塘绳上。说来也怪,到秋天,塘绳上开出了一大批黄金般的南瓜花,被海龙王发现了。立时三刻,天昏地暗,大雨倾盆,塘绳摇来晃去。布袋和尚觉得苗头不对,是龙王来讨塘绳了,于是马上派两个和尚去守护,可是潮水排山倒海,有拔树掀屋之势。“哗啦”一声,天崩地裂,一眨眼,和尚被淹没了,塘绳被卷走了,此处冲出了一个深潭。

自此之后,马头人把这里称为和尚塘缺。这真是“布袋和尚借塘绳,为民造福颂千载;龙王见花发大怒,塘绳倒缺又成灾。”

陈英教讲述,陈宗曙整理

石像长留勒白岙

话说五通洞这边的布袋和尚为岳林寺漂完了木头,神采飞扬地大摇大摆走下了山。见不远处还有一座大寺院,便走向寺院,映入眼帘的是“天华寺”三个稳健有力的魏体大字。他入得山门,拜访了方丈,又有滋有味地喝完小僧奉上的野茶,便匆匆辞别了。跨出山门后,环顾四周,禁不住放慢了脚步,他深深地被天华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吸引:北枕一片锦屏似的青山,南濒潮起潮落、天水一色的海湾,近旁是神奇无比的旗螺山,海雾山岚,忽隐忽现……“真乃世外桃源,修身福地!”布袋和尚边走边看,赞不绝口,油然打定了一个主意。

一年之后,布袋和尚进入天华寺所属的勒白岙坐关。勒白岙俗称萝卜岙,离天华寺仅四里之遥。岙前盘踞着两座对称的山梁,踞东的叫作东湾,靠西的唤作西湾。两座山湾的冈头上,各种着一溜排开的“风水树”,以樟、松为主,每株树数抱之大,高插云霄。那山岙间流淌着一条清亮的小溪,岙底还辟有数亩水田。整座勒白岙树木葱葱,栖鸟鸣枝,水若抚琴,环境十分幽深而清寂。

天华寺在勒白岙内建有一排禅房,专供寺中高僧修禅之用。布袋和尚离开勒白岙以后,当地乡人十分怀念这个乐于扶困济危的大肚笑和尚。于是,照他的模样,精心雕刻了一尊石像,供奉在勒白岙他修行过的地方。人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年以来,尽管这尊原始的雕像处在密林深处的山岙里,但香火仍经久不绝。

传说从前,一个穷人家的娃娃在勒白岙一带的山中替人家放牛,放的还是一头有身孕的老母牛。可是到了炊烟四起,准备回家时,那头老母牛不见了。寻到天黑,仍无踪影,放牛娃只好哭着回家。东家得知后放话出来:“四天之内必须寻牛回来,不然要么照赔不误,要么罚孩子无偿放牛三年。”穷人家哪里赔得起一头牛呢?第二天清早,放牛娃的三亲六眷一齐出动,满山满岙细细搜寻,还是不见牛的踪影。做爹的便在勒白岙布袋和尚石像前,苦苦哀求,一连求了四天,那头老母牛还是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