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18

第18章 山岭桥梁(7)

第五天天刚蒙蒙亮,奇迹出现了!人们在村口发现:苦苦寻觅了四日四夜的老母牛哞哞哞叫着,得意扬扬地回来了,其后还尾随着四只活泼可爱的小牛犊。全村老少闻讯后,都好奇地围了上来。东家的脸色好看多了,放牛娃一家更是欢喜得眼泪直流。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岳林庄的眯眯菩萨真慈悲,他老人家不愿看到穷苦人家雪上加霜的惨状。有的则说,母牛一胎竟然生了四头牛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那是放牛娃一家苦求四天的缘故,“四四相吻”,是眯眯菩萨的赏赐。最后,东家把一头小牛犊赠送给放牛娃一家。这户穷得叮当响的人家,破天荒有了一头属于自家的牛,日子变得好过起来,真是应验了“祸兮福所倚”的老话!

当地有这样一句民谚:“勒白非萝卜,弥勒真弥勒。”它似乎在传颂着布袋和尚在勒白岙潜心修行的千年往事。

裘国松整理

欢喜岭墩的传说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小康王赵构东奔明州,乘舟经温州、台州至象山港,由泥马渡江至翔鹤潭,而追兵尾随而来。在夜宿甲岙中堂房后,为了安全,赵构的军队决定放弃道成岭的官塘大道,改走白岩山小道。

白岩山峰高路陡,赵构走到岭巅,早已气喘吁吁,两脚酸痛。回头一望,见裘村峻碧溪方向烟尘滚滚,人喧马嘶,金兵追来,转瞬即至,顿时大惊失色,暗道:“天亡我也。”谁知眨眼间白岩山云雾笼罩,依稀见到金兵沿着官塘大道追去,乃转忧为喜,放心休息,待云消雾散,金兵已不见踪影,又见四周郁郁葱葱,凉风习习,俯瞰裘村、甲岙炊烟袅袅,南眺象山港白浪滔滔,渔帆片片,心情豁然开朗。

康王心里想:这样美丽的岭墩应该也有个名字,因心里欢喜,便命名为欢喜岭墩。

根据《裘村街道志》整理

康王桥的传说

南宋时,金兵入侵,康王逃难。

那年六月,康王逃难至六板桥西边的路边凉亭。康王走进凉亭,拜过关公菩萨后,上路走到小桥上,忽听山后金兵的追杀声,一时无处躲避。康王急中生智,立即跳到小桥下躲避。江对岸有一姑娘正在河边洗衣服,金兵赶到河边,大声问姑娘是否看到有人过去。姑娘回答:“有,已有一些辰光了,此人已向西边逃去。”金兵一听,就向西方追去,康王才逃过了劫难。这时天色已晚,康王在水中被蚊子叮得难受,脱口说:“蚊子呀蚊子,不要叮我脚,快去叮桥脚。”

皇帝金口,此言一出,蚊虫纷纷避离康王。从此以后,桥下的蚊子不再叮人,都去叮桥脚了。以后当地群众就称此桥为康王桥。

朱贤夫讲述,陈英章整理

弥勒佛山的传说

当初,身为岳林寺和尚的布袋和尚,在从武夷山募化海杉回来的途中,与奉化东南沿海一带的旗螺山意外邂逅。后来,他落脚于天华寺、岳林庄,与旗螺山朝夕相见,对旗螺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现在,因自己疏忽大意,法术屡屡泄露,尤其是昨日分身五个,为乡人插秧,被豆腐郎识破,传得沸沸扬扬,这块风水宝地已无法待下去了,只好重归奉化岳林寺隐藏真身。”布袋和尚思忖之际,偶而抬头南望,又见到了再也熟悉不过的旗螺山。

那山山体孤傲独立,北视岳林庄和大片塘田,南临象山港富饶的海湾,气势不凡,风采奕奕。猛然间,布袋和尚的脑海里闪出这样一个念头:我要是变成一座山,长留这里,永远看着难分难舍的乡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田耕耘,下海捕鱼,那有多好!

说变就变,但见布袋和尚口中念念有词,霎时空中呼呼作响。过了一会儿,布袋和尚把自己长期佩挂的那串佛珠,抛向了旗螺山顶,不偏不倚,正好套在山头的巨岩上。顿时,整座旗螺山隆隆有声,彩光闪闪,那山渐渐变了模样,活脱脱化作布袋和尚平时打坐念佛的形象。

邻近乡人得知布袋和尚离庄出走的消息,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岳林庄。他们如数家珍一般,回忆着大肚庄主曾经做过的桩桩好事。大家讲着讲着,转而责怪豆腐郎和砍柴小子,舌头介长,闲话介多!要不然,这位菩萨心肠的大肚庄主也不会轻易跟我们分开的。人群中有人提起发生在昨天下午的稀奇现象,说是见到一长串五光十色的东西,自天空中飞掠而过,眨眼间,飘落在旗螺山顶;又见山头呈现出一圈七彩光环,熠熠生辉,再定睛细看,却无影无踪了。一位长者听了,认为此乃佛光,为世间所罕见。旗螺山突然出现如此奇幻现象,八九不离十,肯定跟刚走的大肚庄主相关。既然有法力现化神圣的佛光,那么大肚庄主肯定是一位大菩萨化身。

经过这位长者一番点拨,众人不由地齐将目光移向南面的旗螺山。“哇!旗螺山变了,变得太像大肚庄主了!”大家一齐惊喊起来。

人们熟悉的旗螺山,才隔一夜工夫,就变成了布袋和尚打坐念佛的形象。那山头分明是他慈祥含笑的面容,就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惟妙惟肖。眉毛下左右分列的两块突出的岩石,犹如他的一双慧眼。明显隆起的山坡,酷似他经年袒露、能容天下难事愁事的大肚子。山腰略下处,依附着对称的两个残丘,好似他盘曲着的臂腿。这座山两侧的一处弧形小高地,仿佛是他念佛静坐时丢在一边的大布袋。

此后,岳林庄里的大肚庄主是大菩萨化身的说法越传越广。岳林庄周围的乡民,请人雕刻了大肚庄主的石像,送到他曾经修行过的勒白岙,跟原先就供奉的一尊当方土地菩萨石像相伴相邻,接受朝夕劳作的山民们的朝拜,以期一方太平无事。同时,还在岳林庄里塑了他的金身,称之为岳林庄大肚眯眯菩萨。这尊略带土气的乡村菩萨像,与之后大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弥勒菩萨形象如出一辙。

当地乡民常到这里朝拜,祈求年年五谷丰登,季季海产满舱。那些渡海的各路商旅,也总要在岳林庄跪拜一番,烧上一炷香,愿象山港风平浪静,盼一路平安无事。

关于这座佛山,当地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据说,国清寺的一位高僧,在赴明州途中,曾到岳林庄探望布袋和尚。那时布袋和尚已离庄而去。正当那位高僧欲离庄赶路时,走来一群热心的乡民,他们请高僧评点一下南面这座旗螺山,以印证乡间土人们的眼力准不准。高僧来了兴趣,毫不推辞。一番端详思索之后,开口道:“此旗螺山,在这边看像一面海边高悬的指路大旗,到那边瞧如同一只伏在塘田上的大田螺,置身岳林庄一带,观其形,分明是你们大肚庄主在打坐。老衲揣摩良久,定是大肚庄主点化的结果。”众人一听,暗暗叫绝,都说:“慧眼能识珍珠,高僧您老不愧是大寺院出来的大和尚啊!”

众人送那位高僧出庄,方到庄外驿道上,高僧忽然止步,又发高见:“此旗螺山之螺,并非农家水田中的田螺,而是海中之海螺。你们大肚庄主点化旗螺山时,已用法力将海螺变成佛家常用的法螺。只是大佛所吹出的浩浩法螺之声,我们道行不够的常人,难以听到罢了。”

旗螺山经布袋和尚点化,成了他自身形象的佛山。国清寺大和尚点评旗螺山之后,这山又多了一个布袋和尚点化佛家大法螺的说法。清末有一位远道而来的诗僧,爬越了旗螺山,倾听了布袋和尚在岳林庄的诸多传说,有感而发:“斯人不重见,魂留此山中。”

夏明仁整理

小仙天的传说

在奉化裘村境内的象山港北岸,有个叫小仙天的地方,此地有一条奇特的溪流,多少年来,无论天气多么晴朗,溪水总是浑浊的。说起这浑浊的溪水,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以前,小仙天有座规模巨大的寺院,住着很多和尚。寺院依山濒海,景色迷人,美中不足的是这一带水源缺乏,寺院用水就靠小和尚和佣工们到五六里外的溪坑去挑,往返很是费力,和尚们为此伤透了脑筋。

一次,得悉外地有位著名的和尚将光临小仙天寺院,寺院准备隆重接待,这样的话,用水量将大大增加。老和尚们商议后,决定雇十几个庄稼汉,事先将寺院里的十几个大水池装满水。那天中午,庄稼汉们在寺院吃饭后就忙着去挑水,唯独一个黑大汉,满脸通红,喘着粗气,醉醺醺地在寺院的廊房里睡觉。有个老和尚见了后就毫不客气地叫醒了他,那个黑大汉醒来后,伸伸懒腰,揉揉睡眼,懒洋洋地对老和尚说:“师父,我不会白吃饭的,不会白拿钱,我早已把水挑来了!”老和尚见他说话不着边际,油腔滑调,更是不快:“别说酒话了,还不赶快去挑水,人家早就去挑了!”话音刚落,那黑大汉就拖着老和尚往外跑,直到寺院外的山崖边歇了脚。老和尚抬头一看,一股浑浊的泉水从石缝里涌出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正往下流呢。老和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这里怎么会出现泉水呢?惊奇之余,老和尚回过头来,一看黑大汉早已不知去向。

老和尚这才知道,这位黑大汉不是凡人,定是神仙,于是发疯似的奔到寺院,上气不接下气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大小和尚。和尚们听了后面面相觑,问:“这是真的吗?”这时,一个年长的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善哉!善哉!这个黑大汉想必就是象山港的海神,他见我们寺院缺水,凭借神术把对面山上的水引到这里来。刚才他好像在睡觉,其实是在做功,刚把泉水引到山崖边,事未完善,就把他叫醒了,因此这股泉水没有到水池,也不清澈!”

听了这位长老的话,大家都感到很有道理。果真,现在还是老样子,从泉中涌出来的溪水常年都是浑浊的。

沈亨成整理

火爬岭的传说

相传在明嘉靖年间,鄞县芦蒲村的舒氏家族完成了修谱,举行隆重的庆典,准备做三天三夜的戏文。芦蒲村附近五百岙、营口、湖头渡等方圆几里的村庄百姓得知消息后,纷纷到芦蒲村看戏赶热闹。

有一天夜里,戏文散场后已经是半夜光景,又恰逢农历廿九,夜晚没有月光,黑灯瞎火,天黑行路十分困难,更别提翻山越岭了。有一个头脑聪明的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叫每人手拿一个火把,用来照明,看戏的人成群结队,火把照得整条山岭如同一条长长的火龙。

这时候,海盗要到沿海来抢劫,船已经到了象山港边,刚巧正值戏文落台,长长的火龙从芦蒲向四面八方移动,海盗认为是官兵,不敢冒然过来,即刻调转船头,跑了。从而保住了附近村庄的安宁。

后来村民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感谢那个想出用火把来照明的人,真是一举两得,因此村民把这条岭叫作火把岭。因为“火把”和“火爬”是谐音,后人叫成了火爬岭,一直沿袭至今。

李贤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