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19

第19章 寺庙庵堂(1)

宝花寺的传说

出奉化南门三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宝花山,山岙里有一个荒寺,叫宝花寺。寺里老早时有一株宝花,也不晓得是在什么时候,这株宝花不见了,一直下落不明。

有一日,城里厢来了一个识宝客人,这个客人串街走户,寻到一户人家。看见这户人家的鸡棚顶上搁着一株花,花倒并不大,花瓣特别厚,颜色像鸡血一样红,交关光亮,像雕出来的红宝石一样。识宝客人问主人:“侬这株是啥花?”主人家摇摇头说:“这花勿晓得是啥名堂,是上代传下来的,眼下过日子要紧,也没人去管其,自生自开,后来花坛搭了鸡棚,所以把它搁在鸡棚上了。”

识宝客人问:“既然没人管,这株花卖勿卖?”

主人家讲:“侬要就卖给侬,不过价钿要相当,侬讲讲价钿看。”识宝客人讲:“十两银子卖不卖?”

主人家有点勿大相信,想:平常一株花顶多值几百个铜钿,眼下这株花能值十两银子,其中一定有缘故。便对识宝客人讲:“我一个人也做不了主,等会儿同屋里人商量商量,明朝侬再来一趟吧。”

夜里,两夫妻一商量,老婆想出一个主意,连夜把这株花搬走,一把火把鸡棚烧掉了。第二日,识宝客人走来一看,鸡棚已经成为一堆灰。主人走出来可怜兮兮地讲:“运道太坏了,连十两银子的福分都没有,昨夜鸡棚着火,等我和屋里人赶出来,鸡烧得精光,花也烧死,花盆也碎了,早晓得介结局,还是昨日卖给侬好了。”识宝客人叹了口气,“真可惜,千年宝花,以后再没处寻了。”主人问:“这花到底有啥用场?”识宝客人讲:“宝花寺后有块大岩石,是一道石门,里头是一座佛殿,佛殿里有十八尊金罗汉,这宝花就是佛殿的钥匙,只要用这宝花向石门敲三下,石门自开。真可惜,那十八尊金罗汉以后再没人可得了。”说完摇摇头走了。

听了识宝客人的话,主人家暗暗欢喜,他发财心切,当夜就捧着宝花摸上宝花山,转到寺后面敲石门,连敲三下,石门果然自动移开,进去一看,佛殿里金光闪亮,连眼睛都睁不开了,连忙走过去抱起一尊金罗汉放在门外,返身抱出第二个罗汉。奇怪,第一个罗汉不见了,连忙去抱第三个罗汉,只见第一个罗汉在原来的位置上。等到第三个罗汉抱出门外,第二个罗汉又不见了,进去一看,还是立在老地方。这样,宝花主人奔来跑去,忙了大半夜,一个罗汉也没抱出来,最后一次奔进去时,石门已经轧轧作响,慌忙转身奔出来,一只脚差点被石门轧住。等自己清醒过来,才发现宝花还关在里头,忘记带出来了。

从此,千百年来,宝花寺的石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李翰屏整理

中塔禅寺的传说

中塔禅寺,地处封山(现中山公园)东麓,古代时因为下面建有封山寺(俗称下塔),山顶有上塔庵(俗称上塔),上下相连,中塔处在中间,因此得名。封山中塔乃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安葬之地。

据《宋高僧传》记:布袋和尚,唐末五代后梁著名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幼时自奉化县江漂流到县城北面的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夫妇收养。成年后,在岳林寺剃度出家。他身矮腹大,笑口常开,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每以偈语与人交谈。有人问他有法号否,他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因此世人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平素行藏坐卧都在距寺一里之外的封山寺,相传在他圆寂前一年,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自知大限已近,便在封山踏步,见此地山灵水秀,幽雅脱俗,于是向山主沈成全求得一块墓地。翌年(917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岳林寺东廊青石上坐化,对跟随的弟子蒋摩诃念了最后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寺僧按他生前的遗愿,将其肉身葬于封山之腹。

据传,布袋和尚葬于中塔后,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可见。有人又见他负布袋复现他州而行,于是四众认定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化身。

裘国松整理

白云窝与赤云窝的传说

奉化尚桥谷坑岙山里有白云窝和赤云窝两座山。传说从前,有个小皇帝登基,不相信佛教、道教,要拆除天下寺院庵庙,赶走天下僧尼、道士。太后娘娘心肠慈悲,再三劝其不要得罪神道,连累众生,小皇帝叫人在午朝门外搭起三丈高台,下搭纸梯,台上挂着纸钟,若有僧道人等能登上纸梯,敲响纸钟,便收回圣命。

这事被在白云窝修行的云刚软禅师知道了,他驾着白云,来到京师。云刚软禅师把气一提,“噔、噔、噔”快步上了纸梯,拿起纸槌敲纸钟,“当、当、当”声音洪亮震耳。有人奏知皇上,太后娘娘带了宫娥彩女忙来到台下跪定,求佛祖爷保佑。云刚软禅师下台正要驾云回去,一见太后娘娘跪在地上,上前搀扶。一搭手,一阵温热柔软,顿时心猿意马。就这么邪念一转,云刚软禅师的祥云已由白色变成红色。云刚软禅师一见,方知大事不妙,连忙收神,但为时已晚,只得驾着赤云回去,法力大减。在离白云窝十里的地方降落,此地就是现在的赤云窝。

汪文电整理

圣姑庙的传说

现在的亭山村,事实上应称停山,山脉自奉化北部的同山,经长岭延袤至长汀,越龙溪由金钟山迂回曲折至茗山,南跨西岙河,停脉于此,所以叫停山,村子也因山而得名。

原来,在圣姑庙山门前有一副对联:山拥三峰屏色润,水弯一曲镜光新。这“三峰”指的是右面的宝花山,左面的金峨山,前面的笔架山;“一曲”指的是进化江从村前流过。停山村依山面水,按照老人传下来的说法是风水很好。

传说在唐僖宗乾符己亥年(879年)八月间,村前的江水涨潮,随水流过来一座石头神像。一群放牛的小孩设法把它捞了起来,放在停山脚下,并尊它为神。有人前去祈求,往往有求必应,非常灵验。因此,到了唐僖宗辛丑年(881年),百姓为此神像建了庙,塑了三尊娘娘菩萨,香火十分旺盛。

到了宋庆元四年(1198年),金兵入侵,宋宁宗派夏缝统率军队抵抗。这时,正值酷暑季节,在两军激战后的空隙,忽有三个女人向双方军队送水慰劳,一个女人为宋军送水,两个女人为金军送水。宋军喝了送来的茶水后,精神焕发,斗志倍增,而金军喝了茶水后,立即发病,失去了斗志,刚开始还认为是水土不服的缘故。这时,为宋军送茶水的女人对夏缝统率说:“我已给金军投放了药物,金军不久就可退军了。”夏缝统率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她是什么人,女人回答说:“我是四明停山玉女。”说完就告辞了。不久,传来军情,金军果然因感染瘟疫而退军。当时宋军监军是原颖川郡郡守邬文伯,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对大家说:“这里附近有个停山村,听说村里的圣姑玉女神十分灵验,那女人定是圣姑娘娘无疑了。”

后来军队班师回朝,邬监军把事情奏明皇上,皇上马上命秘书监李沐前去调查。此时恰遇大旱,李沐向圣姑娘娘虔诚祈祷,果然在当天就下了一场大雨。李沐马上把事情经过禀奏皇上,皇上就下了一道圣旨,委派本地郡府通判蒋一通在此建造庙宇,皇上又命令主事沈文,护送皇上诏书来封,诏书上写着“敕封圣姑玉皇仙女庙”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块直督牌匾就一直悬挂在圣姑庙的头门上。

后至宋理宗端平年间,迪功郎邬忠臣等在庙中扩建穿堂两廊,重新塑刷娘娘神像,并在三个娘娘的上方各制匾额一块,中间一块写着“宋室褒封”,左面一块写着“浮石成灵”,右面一块写着“墉官妃素”,又请何大圭写了碑文,碑文上详细记载了事实情况。碑文上赞曰:“除却寇军,护国有功,拯灾救患,惠民无穷,女中丈夫,礼宣褒封,巍峨庙貌,天地始终。”

邬惠珍整理

法海寺的传说

很早很早的时候,奉化城郊原是一片茫茫大海。一日,日岭墩渔民海星在东海捕鱼遇险,幸得观音菩萨相救,施法退潮后成为现在的海螺畈,海星的渔船倒覆之处形成现在的尚桥覆船山。

公元904年,后人在覆船山麓建寺时,取其佛法广大且与海有缘之意,定名“法海禅寺”。

建寺后,每年二月初八被定为佛节。届时,方圆百姓、沿海渔民,络绎不绝抵寺祈祷,争吃“丈夫饭”,以保佑丈夫平安,祈求夫妻白头偕老。久而久之,法海禅寺成了佛祖恩赐芸芸众生家庭和睦、平安幸福的净土圣地。

公元1126年,小康王遭金兵追击,正值岌岌可危之际,也是天理注定,佛祖显灵。瞬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浇得金兵人马裹足不前,小康王才得以脱险。脱险后,小康王快速上山,奔入法海寺内,向佛祖合掌叩首,“为黎民、社稷,化险为夷,平安归朝……”叩毕,惶恐登山,疲于奔命。至山腰柏香岩龙潭,康王见龙潭神水清澈如镜,俯首畅饮。饮毕,精神大振,翻越望海尖山脉到莼湖渡海而去。时隔几年,康王坐宫登位,降旨赐禅寺“佛法信原”金匾一块。从此,法海禅寺威震江南大地。

明朝洪武年间,武举方丈,化缘扩寺,修建大殿三座,又在东西两侧建有一百零八间厢房,供众僧香客通宵静思,念佛诵经。法海寺香火更加旺盛。

法海禅寺内有棵蟠松树。据传在一次百鸟朝凤时,凤凰高翔天空,对此松树十分迷恋,就在树的顶端停了一会儿。从此这株青松,枝叶盛发,向横伸长,循序盘绕,松针平整,层次分明,似龙蟠一样,故名“蟠松树”。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火动乱,加之长期失修,法海禅寺已全部被毁,终成废墟。但每年二月初八,方圆百里的香客仍络绎不绝。

李武平讲述,沈基康整理

灵峰寺的传说

在尚桥覆船山顶有一座灵峰寺。

当初,云刚软禅师打算在这里营造精舍,但是此地群山环抱,峭壁千仞,根本没有通向顶端的路。如果攀着藤葛上去的话,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一条险道。禅师把砖石积聚在山下法海寺,请人运往山巅,被请的人都婉言拒绝。那么高陡的山路,空手爬也累得半死,谁敢挑担上山!

一天中午,村头大樟树下聚了一群村民,一个村民对他的邻居们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和你们一起运砖石到山顶。那条路虽然陡峻,但是不像以前那样难走,一夜之间走了不知多少来回,身体累得不行,所以今天,日上三竿还起不来。”邻居听了大吃一惊:“我昨天晚上做的梦怎么和你一模一样?”

这事传遍了全村,结果发现这夜全村的壮年男人都做了同样的梦。不一会儿,有和尚来邀请众人说:“昨天晚上承蒙大家齐心合力把砖石运上山,今天吉时上梁,特来请各位登山观礼,饮酒一杯,聊表心意。”大家半信半疑地跟着他去,刚到山坡,就发现以前的高陡山道,已经变成坦途。到了山顶,砖石都在那里,更奇怪的是,六丈高的檐阶石,实在不是二十来个人所能移动的,不知道怎么竟然也到了这里。

就这样,灵峰寺建成了。

沈基康整理

康亭庙的传说

很早以前,康亭一带是一个比较富饶的地方,土地肥沃,百草茂盛,庄稼年年丰收,百姓过着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早稻快成熟时,突然发起了洪水,百姓失去了快要到手的粮食。到了下半年,又大闹虫灾,没几日,成片的晚稻田里只剩下随风摇晃的稻草。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人们的心中好似被油煎一样难受,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人们点起香烛,求助菩萨保佑,灭虫消灾。也有人四处寻觅所谓的“仙水”,然而一点用处也没有。其中有几个聪明人提出一个建议,派人向县上老爷报告灾情,县老爷一定会有办法的。

县官姓陈,听了灾情,眉头拧在一起,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决定亲自下乡,察看实情。

第二天,烈日当头,陈县官来到了康亭,看到庄稼被蝗虫吃成那个样子,不由怒上心头。他要百姓把蝗虫捉来,一见蝗虫,想到蝗虫的可恶,又想到百姓对他的期望,只觉得浑身发热,不由分说,一把将手中的蝗虫放进嘴里嚼了个稀巴烂。越嚼越恨,越恨越嚼,不一会儿,把捉来的蝗虫都吃进肚子里去了。

没过多久,陈县官大汗淋漓,满面通红,肚子也痛了起来。人们见了,不由乱了阵脚,赶紧把县老爷送往县城。原来县老爷中了蝗虫的毒,后来不治身亡。县老爷死后,老百姓非常伤心,到县衙来吊孝的人陆续不断。人们为纪念这位清廉为民的好县官,就在康亭造了一座庙,里面供奉着陈县官的塑像。

陈县官灭蝗身亡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为表彰他的功德,传旨下来,追封陈县官为“保安王”,御赐一块“汉室明臣”大匾额,并准许每年行庙会时能举行半副鸾驾的隆重仪式。

从此,康亭庙的名声很快传开了,香火也兴旺起来了。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陈君庙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赵构率兵与金兵作战。金兵作战勇猛,赵构的军队不敌金兵,连吃败仗,只得带领十三卫士落荒而逃,金兵随后追击,紧咬赵构不放。十三卫士为保卫赵构的安全,在与金兵抗击中,一个个相继阵亡。到余家坝谢大岙时,只剩下一个姓陈的卫士。后面的金兵一直紧追到山脚下,在十分紧急的关头,一位姓陈的卫士冲入金兵阵中,与金兵搏斗,让赵构有时机继续往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