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25

第25章 亭台楼阁(3)

卖炭人看到唐寅写的字很好,笑问随从:“这位先生大名?”随从回答:“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卖炭人一路宣传“江南大才子用我的木炭在入山亭墙上写了字”,溪口有位文人听了后,立即赶到入山亭察看,见亭内果然写着“入山亭”三字。他一面命人制作亭额,将唐寅写的字刻在上面,一面赶到雪窦寺,想会一会难得一见的名士。哪知待他赶到雪窦寺,唐寅已顺小道往余姚方向出明州了。

时光流逝,风雨沧桑,入山亭几经毁建,至今唐寅字迹已难觅踪影,但唐寅炭书“入山亭”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

裘国松整理

御书亭的传说

雪窦山门口有个御书亭,亭里竖着块“应梦名山”的石碑,是宋理宗亲笔题写的,据说当年仁宗皇帝曾梦游过这座名山。

仁宗梦游名山时,因贪看景色,迷了路,又感到口渴难熬,正要呼喊,忽见一个白胡子老头,用竹篮子盛水给他喝,还引仁宗出了山谷。仁宗大喜,问老汉住处姓名,老汉说:“住在名山。”仁宗醒来后,认定这是山神点化,便亲自写了“应梦名山”四个大字,命一个姓谢的太监寻找“名山”赐碑。

神州之大,山川如毛,到哪里去寻“名山”。谢太监把各地名山大川的绘图取来查对,看到四明山东、明州城西、奉化溪口附近果然有座名山,就带了三千御林军,捧着御书,昏天黑地直奔四明山来。

盛夏暑热,三千人马长途奔走,个个叫苦,个个怨声载道,沿途百姓见了,像避瘟疫,碰到问路的,有的装聋作哑,有的指东道西。谢太监和三千人马跑了交关冤枉路。他们在四明山东转西爬,足足走了七七四十九日,眼看交旨期限要到,急得像群无头苍蝇。

这一日,他们走到名山脚下白岩村,找到族长问名山,族长小心翼翼地问谢太监:“公公,你寻名山作啥?”谢太监说:“万岁爷梦游名山得救,钦赐御碑,如今要在名山立碑造庙。”族长心里想,这大队人马开进,全村地皮也要剥掉一层,还是打发走拉倒,就马上跪地说:“公公,到名山还要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九九八十一条岭,那里有个龙潭,名山龙王就住在那个龙潭里,要头顶清香,三步两拜,勿吃勿喝,才会见到龙王。”族长讲得活灵活现,把谢太监和三千人马说得目瞪口呆,就逃到京城复旨,谎奏浙东并无名山,皇上在梦中因祸得福,神人相助,必定洪福齐天。仁宗也就不再查问。

理宗皇帝即位,想起先皇曾梦游名山,谢太监赐碑劳而无功一事,又亲笔写了“应梦名山”四字,盖上皇印,叫石工刻下大碑,择个黄道吉日,焚香告拜天地神灵,相助送碑。拜告完毕,就命人把大石碑投入江中。

想勿到那块石碑过江隔海,朝奉化雪窦山漂来,漂到江口过一点,被一个农夫看见,惊得大喊起来:“快来看,快来看,介大石板会浮!”这一喊,石碑立时三刻驻落,就这样,江边的那村就改名“驻石”,现在叫住宅。这块大石碑一直漂到雪窦山千丈岩脚。

一日夜里,雪窦寺方丈梦见荷花仙子说:“当今皇上赐碑已到千丈岩脚。”方丈醒来,天一亮就带十几个和尚到千丈岩脚下,果然见到钦题石碑,就把它抬上山来,一路抬抬放放,抬到雪窦山入口,再也抬勿起了。方丈就在那山嘴造了个亭子,竖起了“应梦名山”大石碑,这就是现在的御书亭。

方林泉整理

讲经台柱的传说

布袋和尚,奉化长汀村人。相传幼年从奉化县江漂流而下,到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抱到家里,由其妻窦氏抚养成人。张重天为其取名“起此”,意为此儿系在此地捞起,又号“长汀子”,意为长汀人的儿子。

张重天夫妇信佛,起此从小开始,常随父母到和长汀村隔河相对的岳林寺拜佛。稍长,他又常与村里的玩伴到寺里嬉戏。岳林寺高大的建筑,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肃穆的佛事活动,这对起此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天长日久,潜移默化,起此对佛教产生了虔诚的信仰。到十七岁那年,起此就向父母提出了出家为僧的要求。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争霸,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势下,许多人都想找个清净平安之地,躲避战祸。所以,当时佛教比较兴旺,出家也一度成为社会风尚。张重天夫妇自身信佛,见儿子出家意志坚决,也就不再反对。岳林寺方丈本来就和张重天夫妇相熟,见起此圆头大耳,一脸善相,小小年纪又如此虔诚信佛,就欣然接纳,说:“善哉!善哉!本寺添此沙弥,定能香火兴旺。”

方丈亲自动手,为起此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并在他的原名基础上,赐法号“契此”。“契”者,符合也,意为此僧将会成为合格的僧人。

起此为僧后,常常外出云游,走遍四方。人们常见他身背布袋,凡供身用具,以及化缘得来的食物,都投入袋中。布袋成了他的标记。他为人和善,僧俗相处和谐,所以人们都亲热地称他为“布袋和尚”,正式的法号反而逐渐隐没了。

一天,布袋和尚云游至雪窦山,来到千丈岩瀑布后面的一座寺院,当时叫作瀑布观音院,是雪窦寺的前身,便趺坐在山门外一块磐石上,面对千山万壑,青天白云,敲起了木鱼,引得游山玩水的人们纷纷凑到他的身边。于是布袋和尚趁机弘法,开讲兜率陀天的种种曼妙,说得信众个个喜笑颜开,许多人当即进寺院烧香礼佛,寺里一下子香客盈殿,香火旺盛。寺僧见布袋和尚弘法高超,便把他请进寺里,热情接待,视作同门宗师。从此,雪窦寺成为布袋和尚布道弘法的场所。以后,为了让更多佛门信众能听到布袋和尚讲经说法,寺僧们在山门外的四块磐石上铺上木板,搭起讲台,让布袋和尚在台上向十方信众畅谈三世因缘,演说八方四千法门。

布袋和尚年过四十,遇上了雪窦禅宗开山第一祖师常通禅师。常通慧眼识人,见布袋和尚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而且佛根很深,禅净两修,为人谦和大度,就多次邀请他进寺讲经说法。那时,佛教戒律很严,好多人知难而退,而布袋和尚的“人人有佛心”,只要“明心见性”,至诚皈依,就能立地成佛的理论,正是信佛的人们求之不得的法门,所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雪窦寺的香火也越来越兴旺。

布袋和尚当年打坐讲经的那组磐石,在二十世纪末还保留在原来的山门外,溪口亭下湖一位从事佛事活动的王师父曾经来此指认,是四块立柱形柱石,时人称它为讲经台柱。

裘国松整理

狮子阊门青石条的传说

大堰村下宅有一座狮子阊门,阊门楼下左边有一根青石条,一头紧依阊门楼柱底下的磉盘石,一头紧贴石狮子底盘,六尺长,三尺半宽,一尺高,颜色青中透黄,锃锃亮,滑溜溜,夏天坐上去冷冰冰的,非常舒服。

这根青石条是有传说的。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大堰下宅有个名叫邦的太公,他身高八尺以上,腰围一抱还多,手掌似蒲扇,脚板长一尺出头,因没有那么大的鞋,只好终年赤脚。他声音洪亮,喊一声方圆五里之内全能听见。他食量特大,一斗米吃一天还只能半饱。他力大无穷,平常使用的一把锄头就有六斤多重,一根檀木锄头杆直径五寸。俗话讲:“会吃会做,不如甮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他只好起五更落半夜地干活,自己家的田地不够种植,只能向荒山求粮,平时就经常走三里多路去四角坪山上开荒种玉米、番薯等杂粮,以弥补粮食不足。

这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邦太公在四角坪玉米田削草后准备回家,看见四角坪冈靠后山村方向的山坡上有后山村兄弟两人正在抬一根青石条,这兄弟俩皆虎背熊腰,也是有名的好劳力。只见两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像坐跷跷板一样,你直起,我坐下,我直起,你坐下。你埋怨我不用力,我责怪你欠抬劲。挣扎苦撑了半个多钟头,就是无法把这根石条抬起来。邦太公见了,想帮助他们一下,于是走过去叫他们两人抬一头,他一人抬一头,石条总算是撑起来了,但身子站直后,他们两人却无法开步。邦太公见此情景,便说:“你们俩这么没劲道,怎可来抬这根石条。如果换我,一人就能把它背下去。”后山村的两兄弟想:我们俩平常挑三五百斤的担子不在话下,这根青石条我们两人撑都撑不起,至少有一千几百斤,你一人能背动,是吹牛,真是个是“番薯干啃啃,大话吞吞”

的人。

想到此,兄弟俩齐声说:“如果你能背去,就让你白背去。”“讲话算数?”“当然喽!”邦太公闻言后,即将青石条一头用手搭起,叫他们拿掉抬石用的竹索箍,将石条翻到高三尺多点的坎中搁起。用刀割了一小把茅草,对折后弄成枕头状,裹在青石条上,把青石条在平地的一头用手搭至肚皮前,然后用锄头杆拄在石条下面,一手固定锄头杆,一手把草垫放在肩上。在石条中间一蹲,“嗨”地一声,就把石条毫不费力地背起来了,兄弟俩看此情状,呆若木鸡,连说“佩服佩服”,邦太公说:“多谢你们挖出这根青石条,我下宅狮子阊门门楼下的石凳残缺不齐,这根青石条背下去正好当凳子坐,谢谢你们了。”说完就以锄头杆做朵柱,一直背着青石条来到狮子阊门门楼,把石条放下垫平。

人们看到这么好的石条凳,都来坐坐,时间长了石凳就越来越滑。如今这根大石条仍旧躺在狮子阊门门楼下。

王力引整理

范尚正之墓的传说

从前,离舍辋村西三里多的德胜庙附近住着柴、白两姓人家。村后水山脚,有一座古坟,是明朝范尚正之墓。

这座墓建筑规模宏伟,墓前有两匹石马相对蹲在两旁,中间是墓道,直通大路,约有五十米。两旁种有松柏,离墓二十米的地方有四尊栩栩如生的石像,手里拿着朝笏,站在两旁。再进去不远的地方有四只石狮子相对蹲着,还有两尺高的石笋一支。据传说,墓内埋有金头,为防盗挖,这样的墓共有十八座,这只是其中一座。

据传,墓前的石人不但外形酷似活人,而且夜里常常出来作怪,柴、白两姓人家深受其害。水山庵里有一个老和尚。一天晚上,他看见一人进庵,身材高大魁伟,偷偷地把放在厨房里的酒给喝了个精光。当时和尚怕得很,不敢声张,只是偷偷窥看,却见偷酒的人极像墓前的石人。第二天就把夜里所见告诉村人。村里人不由联想起自己家里莫名少了鱼、肉、鸡、鸭等菜肴,一时议论纷纷,大家既害怕又愤怒,却又无计可施。不久,石像遭雷击,有两个被劈了头顶,一个被腰斩,一个倒地,据说是犯了天怒,从此这里就衰败了。柴、白两姓人家也纷纷远徙他乡。

王述坤讲述,王述敏整理

白云亭的传说

白云亭坐落在菩提岭岭巅,原有小屋三间,石梁木柱,三面砌石为墙,朝路的一面敞开,内置石凳,是匆匆赶路的行人休憩的场所,也是古道的点睛景物,是明嘉靖年间甲岙人沈城募资建造的。

史料记载,有一年冬天沈城去岭后办事,发现道旁有槁尸一具,猜测可能是上岭时又累又饿,在凛冽的寒风中因饥寒而死的,于是沈城就萌发了募资建亭的念头。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一连十多天坐在岭上向过往行人募集,终于建成凉亭一座。后人见亭四周平坦,仰望天空白云卷舒,故名白云亭。近代又经过鄞人俞四福夫妇两次出资重修,就有了现在的规模,但原匾额已无处寻觅。如今白云亭的石柱上只能依稀发现刻有不少文字,可惜时过境迁,已很难分辨具体内容了。

根据《裘村街道志》整理

爱日堂的传说

相传,当地的松溪卓氏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燕国。松岙下六方西三房祖卓杰,字民奇,生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在明朝永乐年间考取了举人,后以乡贡进士身份编纂《永乐大典》。卓民奇从小丧父,由母亲汪氏苦心护养、教诲培育成才,他长大后念念不忘母亲的养育恩惠。

卓民奇的母亲汪氏一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平日孤苦伶仃,在家念佛。卓民奇在永乐八年(1410年)建造新堂一座,供母亲念经。为官期间,他即使公务繁忙、工作劳累,也时时想念老母。回乡更是多待一时是一时,多侍奉一日是一日。所以卓民奇将此堂命名为爱日堂,意为日日爱、时时爱,尊敬长辈于千百世。

从此之后,爱日堂被卓氏族人作为宗祠,成了族众祭祀、议事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李贤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