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24

第24章 亭台楼阁(2)

彭祖回家,等生日一过,又到周公家去做客。周公见彭祖回来了,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静心一想,亲自摘下店面招牌,备上好酒好菜请彭祖上座共饮。酒过数巡,周公试探彭祖回家后的经过,彭祖本来就是心直口快之人,借着酒兴将桃花女怎样怎样指点和九星庙的经过一五一十全盘托出。周公闻言暗惊,原来是桃花女在捣乱与他作对。如果此人不死,他卜课店的招牌永远也挂不成。

周公没有儿子,只生一女。一天,周公在花园闲逛,抬头看到自己女儿也在花园里快乐地荡着秋千,心想:女儿已经不小了,也得给她找个婆家了。周公突然想起桃花女之事,何不以借婆家名义,设计要桃花女的命。

第二年春天,周公苦思冥想找来一个媒婆,说是给外出的儿子向桃花女提亲,媒婆到桃花女家一说,桃花女父母知道周公没有儿子,便与媒婆发生争吵,桃花女听到后劝父母息怒,马上应允媒婆:“如果周家肯下重礼来娶我,我就嫁给他儿子。”媒婆带上桃花女的意思回去复命。

周公听了大喜,心里暗想:桃花女虽聪明,却不如我,周家娶你之日便是我周公除你之时,你命休矣。择日备上金银珠宝、绸缎礼品,定下迎亲日子,谢过媒婆。周公扬扬得意,以为成功指日可望了。

定亲后,桃花女来到父母膝前跪下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含泪诉说女儿不孝:“这次周公不是要娶女儿做媳妇,而是因彭祖叔父之事下不了台,来要女儿的性命,周家送来的礼金用来赡养双亲,以后服侍父母只有靠兄长来完成,万望父母原谅女儿。”言罢,母女抱头痛哭。桃花女告诉母亲:“周公迎亲单上写的日子是五鬼值日,恳求母亲到时必须依照女儿所说来破解。”并要求父母还要另请一个陪娘与我同行,离家后破解的事,只能托付陪娘来完成。

迎亲那天,周家抬着八人大轿来接新娘。母亲依女儿所言,给她喂上几口米饭并放声大哭,口中唠着女儿过门后吉言,喂完饭戴上头巾,叫兄长抱她上轿。进轿坐稳后,叫贺喜的亲朋一起扛起花轿原地倒三转,又顺三转,转时还派人在花轿顶上撒点白米,起轿动步时叫兄长抓住轿子用力倒拉三把。就这样,破解了第一关——上轿瘟。

花轿到了周家,由陪娘找来一个童女护新娘下轿,正当童女掀起轿帘时,老作头彭祖在轿前放了三个大炮仗,惊醒轿中新娘,迎新娘出轿。原来桃花女早就安排叔父彭祖破解第二劫,即出轿瘟。

接着新娘进入新房,周家没有儿子,新郎由女儿代替。“新郎”见新娘在一侧站着,上前施礼,挽新娘到床前下坐。桃花女明白今日谁坐到床杠上谁就会没命,淡淡回敬“新郎”先坐,这样敬来推去,谁也没坐到床上。时令一过,外面急催拜堂。就这样,避过了第三个所谓坐床瘟的劫难。

三关过去,第四关是拜堂瘟。这时周公夫妇早就坐在堂上,“新郎”、新娘来到堂中,堂中突然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小夫妻”按照口令一一作揖完毕,又听得“送入洞房”,“小夫妻”在陪娘和众亲友的簇拥下返回洞房。周公对今日堂中的异常行为欲言又止,败兴回到房中歇息,心里也暗暗佩服桃花女的确是深通奇门的能人。

原来桃花女事先派陪娘借故说昨夜姑娘下楼时不小心膝盖扭伤不能下跪,买通周家主婚人,将下跪改为作揖。主婚人收受好处,也知道这样没新郎的婚事反常,料定周公也不会过分声张和责怪,所以才形同虚设,草草了事。

再说值日厉鬼来阳界抓人,必须要在被抓人躺在床上或跪地参拜时才能下手,可今日堂上新娘一直没有跪地参拜过,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只好凑完热闹后空手回去复命。

第五关是上床瘟。要是新娘在这天十二个时辰内上床睡觉,就会立即毙命。为了不动声色地拖延时间,桃花女提前托叔父彭祖在新婚之夜多带几个青年男女来吵闹洞房。彭祖听后面有难色,心想我这般年纪,而且也算是长辈,怎可去闹侄女的洞房。桃花女猜透叔父的心思,又补上一句:“新婚之喜就是三天没大小,你必须帮我。”当晚彭祖带着好多男女老小来到洞房中,有喝茶的,有唱歌的,也有猜年纪算辈分的,新房中一直热闹非凡。直到十一点过后,按时辰已属次日子时上头,才渐渐散去。就这样一拖再拖,拖到次日才破解了第五关上床瘟的劫难。

婚礼之后,周公本想害她,到头来却反而得款待她,因此天天闷闷不乐,没事就时常到后院转悠。有一次闲逛时无意中见到园中有一株桃花特别醒目,与众不同,周公心怀好奇,到家为此算上一卦,发现此花与家人有关,意识到这个家人无非就是桃花女。为证实这一猜测,又补上一卦,果然正是桃花女生辰八字里的旺盛之期。对此,他胸有成竹,认为自己的推断完全正确,叫彭祖把这株桃树拦腰锯断。彭祖将周公叫他去锯断桃树之事告诉桃花女,此时的桃花女知道自己来凡间要找的人就是周公。他自从在周家看见一辆木制的独轮运输小推车时,早就想好借秋收时运输便利结束他的性命。她听彭祖说锯桃树之事后,乘机唆使彭祖:“听说今年收成不错,为早日完成,利用这推车把田头的粮食直接运进库房,叫周公把去库房所要经过的九道门槛改作可脱卸的活动门槛。”周公听了不知是计,认为用车子直接进库房,既省工又省力,这一改每年可少雇好几个零工,节省好多费用,实属一举多得。

秋收将近,周公立即派人请来工匠,锯断九道门槛,改作可脱卸的活动门槛。没想到门槛被锯断后,周公就卧床不起。此时的桃花女也因桃树被锯断而病倒了。不日,两人相继去世。可想而知,桃花女这柄宝剑带着剑鞘(周公)上天复命去也。

周公一死,那周家的一切事务都由当家老作头彭祖来料理,久而久之,周氏家人相继离开人间,只剩下彭祖一人。周氏家业最后就应了北斗在九星庙中赐给彭祖衣食不缺之言。

蒋家池头村村中的凉亭正好造在石拱桥之上,桥下有向东流去的溪水,据传有个有名的六字先生经过凉亭时说,村中的溪水从桥下东流,象征村中财宝流失,兆头不吉。所以在凉亭东墙特地绘制具有神奇宝剑含义的周公、桃花女的彩图来震摄,防止村民财宝外流,并将此凉亭命名为镇宝亭。

根据《蒋家池头村志》整理

躲婆弄的传说

有一天,王羲之在绍兴街上散步,碰见一个卖白折扇的老婆婆,上来兜生意。王羲之见老婆婆衣衫褴褛、瘦骨伶仃,着实可怜,就问扇子的价钱,老婆婆讨每把十文钱。王羲之拿过扇子,取出随身带着的墨盒和笔,在每把扇子上写了几个字,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为难地说:“先生,扇子上写了字,还能卖得出去?”王羲之笑笑:“你去卖五十文一把,如果卖不掉,我来赔钱。”老婆婆听后,将信将疑,只好听他的话沿街去卖扇。一会儿工夫,扇子全卖完了,老婆婆高兴极了,说:“谢天谢地,我今朝碰着贵人了。”

从这以后,每隔几日,老婆婆就拿着扇子来请王羲之写字,生意交关好。日子一久,王羲之怕耽误公事,以后老婆婆来寻他题字,他就躲进一条弄堂里避开。后人就把这条长弄堂称作躲婆弄。

王如苗讲述,庄严整理

应皇基地的传说

相传,明朝时有宁波府台称,奉化溪口山清水秀,瑞气高升,龙凤呈祥,是“应皇基地”,不出皇帝,也要出相国。

当朝皇帝听闻后十分紧张,马上命深谙周易阴阳八卦的莫讲僧赴溪口密访勘察。莫讲僧潜进溪口,登上溪口武岭上的武岭墩,向四周观望,见溪口村外有狮子山、白象山守门,里面有狗山、笔架山、凤凰山、蛇山等重重相叠,四周青山相托,汇于溪口一体,断定此地必有“应皇基地”。后几经勘测,终于找到了“应皇基地”的确切位置。

于是,莫讲僧施法,在龙脉上用力踩了三脚。经莫讲僧这么一折腾,最后溪口没有出皇帝。

佚名

百丈沙的传说

明代著名的风水先生吴国才是溪口人。据说他算命看相样样精通,并且百算百中,奉化有许多传说,大多与他有关。

传说吴国才不但会算人的死期,还会算鸟兽百草的死期。

这一天,他在奉化城里,算到自己要在今天死去,连忙骑马急急回家。路过剡溪江口,看到路旁边有一株小草,也和自己一样苦命,眼见就要死去。他交关同情,索性跳下马来,看这株小草到底是咋个死法。一息工夫,一个行贩挑着一担咸货走来,挑到吴国才旁边,也想休息一会,便把篰篮一放,一只篰篮刚好压在小草头上,嵌进篾丝里。没多时,行贩起身赶路,装担时把篰篮一拖,小草被连根拔起。旁边的吴国才看得连连摇头。忽然他想起自己也快要死了,如再耽搁恐怕赶勿到家了,便急忙翻身上马。他一只脚套进马踏,另一只脚还未套进,慌忙向老马屁股猛抽一鞭,马一跳,把吴国才掀翻下来。由于吴国才一只脚还套在踏脚里,马却拼命奔跑,吴国才就被活活拖了一百多丈路,死了。后来人们就把吴国才被马拖死的这段路称为“百丈沙”。

佚名

炭书入山亭的传说

入山亭始建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建造者为雪窦寺住持达观颖禅师,定名为雪窦山亭,后改名雪窦禅关。过了二百八十年,到元至元元年(1335年),方丈石室瑛禅师“见其岁久且就圮”,“撤而新之”(元代项棣孙《入山亭记》)。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圮不克复”,由戴澳捐资重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侵华日军烧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文人杜月笙来溪口,为讨好蒋介石,出资重建。亭子占地约一百平方米,为两层重檐式建筑,中有通道,两边有厢房。名为亭子,实像殿宇,成为入山一景。

据说,明朝时的唐寅与雪窦寺的入山亭有一段因缘故事,这要与唐寅的遭遇和信仰说起。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明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于世商家庭,江苏苏州吴县人。弘治二年(1489年)参加应天府(南京)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隔年会试,进京赴考,他满怀信心,却不料被诬为泄题作弊,不仅取消应试资格,且被投入牢中。出狱后,唐寅绝意仕途,漫游华中、江南诸山。正德四年(1509年),在苏州城北筑桃花园,开始创作大量书画作品,自号六如居士、逃禅仙吏。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初二去世,葬于桃坞北。由上可见,考试受挫、性喜游山玩水、笃信佛教是明代大才子唐寅来游雪窦的三个缘由。

那天,唐寅带着一个随从来到雪窦山,从东南麓登山。为积蓄力气,进入山亭小憩。在亭内落座后,他随口问随从:“这叫什么亭?”随从抬头朝亭子四面张望,不见有字,回道:“无名亭。”唐寅说:“无名亭?怎么会是没有名字的亭子呢?”随从说:“是啊,如此漂亮的亭子,没有名字,犹如美丽的姑娘没配得体的衣裙,干脆您给它题个名,也不枉到此一游。”唐寅此次悄悄离苏州,抵杭州,至明州散心解闷,一路上未带笔墨纸砚,也没有留下一字半句。听随从要他题字,摇头说:“江南名士济济,不必舞文弄墨出丑见笑了。”随从接着进言:“方今天下,何人及您笔墨功夫?今不显露身手,谁知您来此一游,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留下墨宝,流芳百世啊!”

唐寅搓着双手:“也好,你去找笔墨来。”随从走出几米以外,朝四周看去,只见丛林满目,青藤高挂,野鸟盘旋,杳无人烟,到哪里去找笔墨呢?正在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之际,看到一个卖炭人,肩挑木炭,从山上下来。随从眼睛一亮,心中窃喜,连忙走上前去,讨得一块木炭,回到唐寅跟前说:“这荒山野岭,无法找到笔墨,我讨了块木炭,您看能不能用炭代墨?”说着将木炭递给主人。唐寅看到是炭就生气地说:“孺子,我从未听说以炭代笔,能写出好字,你想捉弄我吗?”随从说:“如果您用木炭写出的字比别人用笔写出的字更漂亮,岂不说明您才气过人、书法功底之深吗?说不定以后还会成为文坛佳话呢!”唐寅一听,不觉心有所动,便拿着木炭,在粉白的墙壁上写下“入山亭”三个大字。写毕,将剩下的木炭还给了卖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