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23

第23章 亭台楼阁(1)

孝子门楼的传说

明朝正德年间,浙江龙溪(今奉化)直街陆家弄阊门,住着生员陆洪及其老母。陆家家境殷实、母子情深。陆洪侍母至孝,不愿远离老母赴试,故无一官半职。

是年,老母西去,陆洪悲痛万分。到了出殡之日,陆洪不让埋葬。众人苦劝无果,只好等他昏睡后,半夜里偷偷地将棺木移至大路边,第二天上山埋葬。说来也怪,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有蛇缠盘在棺木上,出丧时路上有雉鸡伴飞。

陆洪醒后不见棺木,号啕不已,族长太公只得告诉他,棺木已埋在方门对面的陆家山上。从此,陆洪在山上结茅为庐,誓不下山。而陆氏亡者灵堂内午夜偷尸移至大路边的独特习俗却一直被沿袭了下来。

陆洪孝行感动天地。有一年,有个京城官员从宁海经过奉化,轿至方门,时值春天,看到满山杜鹃花红似火,唯独一处山头盛开白花,心里大惑不解。询问路人方知陆洪守墓事情的始末,赞叹不已,回京后奏明皇上。正德皇帝亲行龙溪私访,见果有其事,便御书“拟旌表生员陆洪孝行之门”,地方官员随即营造孝子门楼,并赐陆洪进士身。门楼造好后,正中高悬“圣旨”两字。

自此,孝子门楼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显赫一时,传为美谈。

佚名

追远堂的传说

追远堂是西坞二世祖小儿子让房太公的祖祠,习惯上叫让房祠堂,追远堂是让房祠堂的堂名。为什么取名“追远”,说来有一个故事。

西坞的邬姓始祖老祠堂太公来西坞定居后,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得可、行可、尹可、生可、禄可,分称为温、良、恭、俭、让五房,另有两个女儿。

七个子女加上父母,家中老小九口人,生活十分艰苦。爹娘经商量后决定将出生才几个月的小儿子送人。得可作为家中长子,聪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补贴家用,在家帮母亲照看尚在摇篮里的小弟弟。一天,回家后不见了弟弟,经追问,母亲就把将弟弟送人的事告诉了得可。得可听后,说:“我宁愿每天多砍点柴回来,也不愿把弟弟送人。”当即追上去把弟弟抱回家来。

后世子孙给温、良、恭、俭、让五房祖宗都造了祠堂,因为有这个经历,所以把让房祠堂取名为追远堂。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六十寿诞牌楼的传说

清同治年间,西坞第十六世孙邬孝颖,人称益房太公。孝颖家有兄妹两人,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又是一个跛脚的残疾人,但母亲有剪纸花的手艺。因此,母亲每天把年幼的孝颖寄放在堂兄家里,自己走家串巷,靠剪纸花过生活。

孝颖有个堂兄叫亦孝,是个雕花匠,在宁波江北岸孙裕生雕花店做师傅,孝颖十二三岁时,就随亦孝到宁波学雕花手艺。其时,宁波已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人对中国的雕花艺术颇感兴趣,所以孙裕生的雕花店生意很好。

孝颖为人聪明,工作勤奋,手艺进步很快。以前学师有个规矩:学徒三年,满师后要帮师三年。其间,汉口有个亦孝的同行来奉化老家探亲,路过宁波顺便来看望亦孝。在工场里,他看到年轻的孝颖手艺非同一般,向亦孝提出想请孝颖到汉口去做工,但当时孝颖帮师三年还未满,这里老板待他也不错,现在要换地方,觉得不是很妥当。这位朋友一想,事情的确在情理之中,也就作罢了,可是又时时想起孝颖非同一般的手艺。

过了两三年,汉口的雕花业也发展很快,店里也需要技术好的师傅,亦孝的朋友又想到了孝颖,于是特地从汉口来到宁波想请孝颖到汉口去。在征得老板、师父和母亲三方同意后,孝颖就来到了汉口。

到了汉口,孝颖把宁波、汉口两地的艺术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他的手艺更加精湛。那年,朝廷要给慈禧六十大寿造牌楼,下旨各省府征集牌楼图样。孝颖决心要画一张牌楼图样去应征,白天要为老板做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画着画着,这事被老板发觉了,老板也是雕花出身,看了孝颖的图纸,颇为赞赏,不但没有责怪他,还提供了一些改正的意见,从而使图纸更加完善。

应征的日子到了,经过层层选拔,孝颖的图纸由汉口送上湖北省,再从湖北送上京来,慈禧太后看了许多图纸,对孝颖的图纸非常满意,孝颖被选中了。慈禧太后命令召孝颖上京见太后。在封建社会,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见太后的,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进见太后,太后准赐孝颖为四品官衔。在两湖总督张之洞陪同下,孝颖来到北京,慈禧命一个一品大员接见孝颖,并代表慈禧太后设宴高规格招待。

宴后,太后下旨命孝颖负责督造牌楼。孝颖听了感到为难,自己是雕花出身,不懂建筑一行。张之洞连忙给他出主意:“抗旨是有罪的,你只要管看好图纸,按图办事,下面有许多熟识建筑的工人都会做的,不必担心。”孝颖赶紧谢恩领旨。一年后牌楼建成,慈禧太后亲自验收,十分满意,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

事成后,孝颖返回汉口,京城方面要张之洞重用孝颖。当时张之洞正在举办洋务,就派孝颖到当时的湖北枪炮制造局当采办,除张之洞和满人外,孝颖在制造局里就是第三号人物。

孝颖成为汉口响当当的人物,许多厂、矿都请他入股,当董事,他住过的地方就叫邬家街。

后来他成为富绅,在西坞高丰弄造了“乐三房”,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民国八年(1919年)病逝于西坞。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名阅钜宗”匾额的传说

在西坞邬氏二世祖“盘龙太公”祠堂大门,挂着一块匾额,上题“名阅钜宗”四个大字。这块匾额的传说,与西坞一位历史名人邬元会有关。

明朝时,西坞人邬元会,为三考出身,先后任苏州府知府、广东大主考,官至三品大员。告老还乡后一直居住在老家西坞,那块匾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有一天,宰相叶向高来江南巡查,抵达宁波府时,想起了门生邬元会,就想到西坞看看。彼时,西坞水上交通已十分便利,官船可直达西坞居敬码头。邬元会得知叶宰相要来,亦喜亦忧,喜的是当朝宰相将要光临,忧的是官船大,居敬桥桥孔小,船到这里必须换轿。宰相是一品官,需用八人大轿,可居敬桥边的小居敬桥只有三块石板,八人大轿无法通过。古时有规定,一品官员过桥时需用五块石板铺的大桥,三块石板是违制的。当时情况紧急,宁波到西坞不到一天水路便可到达,再运长石板铺路已经来不及了。这如何是好呢?邬元会经过一番思索,便命人把小居敬桥旁两块与桥板同样宽的护栏石板放倒,正好形成横向五块石板,大大节省了时间。当叶向高到西坞时,桥已铺好,宰相的八人大轿也就顺利通过了。

叶宰相抵达西坞后,自然受到了邬元会等乡绅宿老的热情接待,当叶宰相得知如此大的西坞村是一个姓一个大族时,连连称赞:“确是名门钜宗,名门钜宗!”当时西坞邬氏二世祖祠堂新建不久,正缺一块匾额。邬元会马上提出请叶宰相赐墨宝,题匾额。叶宰相一口答应,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写下了“名门钜宗”四字。

叶宰相走后,邬元会心想:“名门钜宗”虽是宰相所题,我们邬家亦是望族大姓,但毕竟做官不多,自称“名门”未免过于托大,传出去恐会惹人耻笑。他思之再三,总觉不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名门”的“门”字里面加了一个“兑”,变成了“阅”字,希望后代子孙多读圣贤书,多出能人贤才。于是,“名阅钜宗”这块匾一直被挂在西坞新祠堂大门之上。

沈荣泉整理

盘龙太公墓地传说

盘龙公为西坞二世祖,原名为邬得可,又名德远。

相传,盘龙从小聪明懂事。家境虽贫寒,却勤耕苦读,曾考上秀才,在余家坝村教书。

盘龙每天来回于西坞与余家坝,盘龙山是必经之地。他觉得盘龙山是块风水宝地,心里想着,待自己百年之后能安葬于此为最好。当时盘龙山属于余家坝人所有,为此他趁自己为余家坝教书之便,想方设法从余家坝人手中买下盘龙山,然后请莫讲僧选择坟地。

莫讲僧想试试盘龙是否有此福分,并未立即答应看坟地的要求,而是向盘龙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莫讲僧回话,若请我看坟地必依我一件事:盘龙当时已有三房媳妇,大媳妇为我煨头,二媳妇为我煨肚,小媳妇为我煨脚。盘龙听罢,心里实感不快,口上未说,心里却闷闷不乐。

回到家里,三房媳妇看出公公的表情与往日有异,趁机追问原委。公公无奈,才将原委全盘托出。老大、老二两房媳妇听后深感羞耻,无言以对。唯有小媳妇稍作思忖,回话公公,此事不难,一定照办,并解释说,老大做一顶僧帽煨头,老二做一只肚兜煨肚,我自己做一双僧鞋煨脚。大家顿觉非常有理,然后分别去办。

盘龙请来莫讲僧,送上三件东西。莫讲僧一见,心里十分满意,心想这位教书先生福分确实不错,但是莫讲僧还要进一步试试盘龙心思如何。一天,莫讲僧约定盘龙来到盘龙山上,指着一块穴地说,上三尺可做一朝皇帝,往下三尺能做三代一品官,中间一块可得三斗三升芝麻孙。盘龙不假思索,立即回话,我一不为皇,二不为官,但愿人丁兴旺。莫讲僧认定这个教书先生心地非常纯洁,就把正确穴地位置清楚地告诉了盘龙公。

盘龙由此而盛名,直到西坞七世祖邬元会为盘龙建造了新祠堂。当时西坞已成为四明望族。堂前一副对联写道:“一姓五千户,浙东第一家。”可见当时西坞人丁兴旺的程度。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镇宝亭的传说

周公和桃花女是天庭云雾大帝腰间常佩的兵器,即宝剑(桃花女)、剑鞘(周公)先后下凡在人间的化身。

相传,有一天,天上王母娘娘过百岁生日,玉帝下旨要身边掌管四季云雾的云雾大帝必须在庆祝王母娘娘的百岁寿诞时是万里晴空。

云雾大帝接旨,立即前往,仗剑作法,指挥手下将士,将空中的所有云雾拨开,送至万里以外。事毕,云雾大帝疲惫不堪,丢下手中宝剑,卸下腰间剑鞘,和衣睡去。等他一觉醒来,发现剑鞘不见了,就派宝剑下凡找回剑鞘复命。

天上一时,人间一年。周公就是剑鞘投向凡间的化身。他下凡后投胎到书香门第,自幼爱好书画,博学多才,逐渐迷上《易经》,卜得一手好卦,很快远近闻名。后来开起一爿卜课店,还挂起神算的牌子,前面贴上一副对联,上联“一卦卜清平生事”,下联“千里传得神算名”,横批“有误摘牌”。开张之日,周公夸下海口,慕名而来的顾客接踵而至。

有一天,周公自家的一名农事当家作头,名叫彭祖,时年三十岁,打算回家和亲人一起共庆寿诞,便事先向主人请假几天。周公当即应允,并随手给他卜了一卦。卦数一出,周公一算不妙,随即叫过彭祖,给他结清工账,让他从此不用再来了,弄得彭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问何故。周公如实相告:“按卦数推算,你三十岁的寿诞之日,也是你命终之时,这次回去,便没机会回来了。”彭祖一听,顿觉心神不宁。因为彭祖早就知道周公卜卦无一不准,今日回家,难逃一劫。只好拿了工钱,急急回家。到家后闷闷不乐,只想在为期不多的日子里,天天走亲访友,暗暗向亲友告别。最后到了桃花女家,因桃花女的父亲是彭祖无话不说的世交,席间两人边饮酒边拉家常。数巡之后,主人发现彭祖心事重重,便问缘由。彭祖这时才把周公卜卦之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主人听了大惊失色,连忙安慰彭祖说:“你侄女聪明过人,略懂《易经》,叫她下来或许有救。”一面差人叫桃花女下楼。桃花女下楼向父亲和叔父请安后,问明缘由也给彭祖算了一卦,同样回答:“叔父的确只有三十寿命,寿诞之日就是寿终之时。”言毕,父亲急问:“可有办法救你叔父?”桃花女略加思索答:“倒有一计,每年九月初九是九星聚会之日,叔父准备好酒好菜到九星庙供奉,然后你暂时在稍远处的屏风后躲避,待南斗、北斗等九星齐聚会时,有人闻到供奉的香味,就会入席欢饮,再等他们吃足七八分时,你出去跪地相求,此时他们已经接受了你的供食,或许会给你加寿。”

彭祖记住桃花女的叮嘱。待九月初九三更,备上好酒好菜至九星庙供而躲之,少顷,果然听见桌上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彭祖见时机已到,跪至桌前磕头相求。九星见状张口结舌,面面相觑。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南斗翻开寿生册査看,彭祖之寿确实已到,就连连摇头。见此,北斗明白,开始发话:“老兄你是主生的,给他加点寿,不就好了吗?”南斗听了面有难色,最后因已受了彭祖的供食,就给他加了五十年寿,将主生册中三十岁改作八十岁。此时众星个个酒兴大发,异口同声说:“五十年太少了,我们每人要加他一百年。”此时南斗亦醉意难当,抬头一数,共有八个,得再加八百年,就在寿生册上八十前面又加个八字,总共是八百八十岁了。九星所说的话,彭祖听得清清楚楚。“啊呀,不得了了!”扑通一声又跪到桌前,号啕大哭。这一哭,众星看了都发呆了,问道:“我们都给你加寿了,你为何反而大哭?”彭祖答:“我活到八百八十岁,老了拿什么来吃,不是要活活饿死吗?”北斗星听了觉得有理,便随口答道:“那再赐你衣食不缺吧!”言毕。众星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