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22

第22章 寺庙庵堂(4)

楼隘有座仙梅寺,以前叫仙梅庵,因庵里的住持尼姑年纪大了,改由和尚做住持了,因此名字也由庵改寺。

仙梅庵里有一株梅树,传说九百年前死过一次。当年楼茂郏因与吴越王钱镠政见不合辞官后,携家眷晓行夜宿,欲回到他驻守过的地方——奉化,觅一隐居安身之处。时值隆冬,这天他来到鄞奉交界处的徐盛岭山谷,但见周围冈峦起伏,山水毓秀,不由满心欢喜,就吩咐安营歇息。他将自己所骑的马匹系于一棵光秃秃的枯梅上,同时暗暗对天祷告:如果此树能够重生,此处就是我楼某安身立命之处。晨起一看,但见梅树枝头花苞累累,枯梅果真重生了!

于是他就安顿下来,并出资在梅树旁造了一个庵堂,取名仙梅庵。

楼忠盛整理

丁松庙与安松庙的传说

古时,裘村镇双竹桥东侧有一座丁松庙,庙里的菩萨医术高明,能医各种疑难杂症,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到此庙来烧香求神,香火十分兴旺。

有一年,当时的皇上得了怪病,御医们多次会诊,采用各种御药医治,都无济于事。皇上的病情一天重于一天,眼看即将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只好到处张贴皇榜,招集民间名医,并许诺,如能治好皇上的病,必有重赏。

丁松庙菩萨得知皇上得病的消息后,便化装成一个郎中,来到京城,在皇宫大门口揭下皇榜。守卫在皇榜旁边的卫士和太医,见揭榜者是个鹤发童颜的老者,太医问他医道,他都能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太医十分高兴,立即把他引到皇上的病榻前。菩萨拜见了皇上,并为皇上诊脉。他见皇上龙颜憔悴,气息短促,双目无神,舌苔黄腻,脉搏微弱,体温微热,便知此病是温热积滞所致,就对症下药,交给侍卫珍珠百宝丸九粒,嘱咐一日三次,每次一粒,三天服完。这药丸果然神力无比,皇上服下后,第一天可以进食,第二天可起床行走,第三天完全康复,竟能上朝理事了。

皇上自然是龙颜大悦,合朝庆贺。万岁传旨,在光禄寺设宴招待郎中,并封赏。就在此时,却不见了这位郎中,宫内到处找遍,都不见郎中踪影。酒席上,皇上蒙眬之中,见那郎中飘然而至,伏地而跪,口称万岁,说道:“吾实非凡人,乃浙江奉化忠义乡丁松庙一小神是也!”言毕,就不见了。皇帝睁开眼睛,知是菩萨显灵,便亲自执笔拟旨,赠土地一百亩,扩建庙宇,重塑金身,敕赐牌匾一块,派钦差大臣送往丁松庙。钦差大臣奉命来到奉化,便会同县太爷,带着大批人马,开锣喝道,直往丁松庙进发。

那天,来到裘村丁松庙附近的潘家小村(即现在的双竹桥自然村),时近傍晚,钦差向潘家小村村民打听丁松庙位置,并把详细情况向村民一说。这潘家小村只有几户人家,一听大队人马要在这里过夜,这开支怎么应付得了?族长太公心生一计,对钦差说:“这里没有丁松庙,向东再走二十里到松岙村有座安松庙。”钦差听罢,认为一定是皇上在梦中听错了,便传话下去,继续向东前进,把敕赐牌匾送到了松岙。松岙乡民知道后,欢喜得不得了,人人奔走相告,族长太公召集乡民,连夜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宴请钦差及县官等一行人马。第二天,由族长、乡绅、地保带领,到庙里摆上三牲福礼,请菩萨,放礼炮,敲锣鼓,挂牌匾,好不热闹。再说丁松庙菩萨,眼看到手的皇帝封敕被潘家村人断送了,越想越有气,盛怒之下,变成一只三脚老虎,把潘家小村十几户人家的男女老少全部吞到肚里去了。钦差大臣一行在安松庙送好匾,办好公事,回京复命。路过潘家小村时,只见一片惨状,满地是血,村上已不见一人,感到十分奇怪,便传话停止前进,就地察看。只见附近确有一个丁松庙,庙门上写着一小诗:“潘家小子骗钦差,丁松建功安松得。神怒变成三脚虎,吞尽冤孽恨才罢。”钦差与县官才知上当受骗,办了错事,便进入庙宇,向庙中菩萨躬身跪拜说:“昨日之事,潘家庶民有错,我等也有疏忽,待回京后,奏明皇上,请旨定夺。”说罢便回京城去了。钦差到达京城,向皇上如实奏明发生的一切,皇帝听后,沉吟半响说:“丁松身为尊神,不爱庶民,为私利而灭宗族,本当拆其庙宇毁其神位,现念其为朕治病有功,留其庙宇和神位,但永远不得享受祀奉。安松庙神爱民,民尊神,错送敕赐,不再收回成命。”

从此,安松庙的香火不断,越来越兴旺,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都要上演灯头戏,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要去赶庙会,可说是人山人海。可丁松庙,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已很少有人去烧香了。

佚名

曹王庙的传说

曹村位于裘村镇西面,发端于唐代,到宋代已初具规模。村的南面,有一座曹王庙,这是为纪念建阳王曹彬而建造的。曹村乡民为什么要建造这个庙宇?这得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

建阳王曹彬,字国华,生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其父曹荣系唐末名将,母亲宋氏出自书香门第。曹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学文习武,中进士,入官场,深得宋太祖器重。他从枢密使到节度使,后成为宋朝第一任元帅。他爱兵如子又身先士卒,率领的部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战契丹,破南唐,平西蜀,定吴越。在歼灭南唐的战役中,不但攻破南唐国都金陵,还活捉南唐后主李煜,是宋朝之栋梁。后被追封为建阳王。

唐末,黄巢起义。时任枢密副使的苏州人庄翊忠与曹彬同朝为官,私交甚笃。在一次苏州的战乱中,曹彬曾舍命搭救过庄翊忠一家。后庄翊忠为避战乱,携带家小和他的塾师加亲戚吴思等人自苏州老家漂泊颠沛,渡海来到浙江,最后在象山港畔的松岙镇湖头渡登陆,从此开始在奉化繁衍生息。为沿袭姑苏故乡旧名,曹村和吴江泾就一直流传至今。

公元999年,曹彬因病仙逝。消息传到浙东后,乡民士卒非常沉痛,哭声震惊朝野,特别是曹村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永铭曹彬的恩德,遂立庙祭祀。此庙后被尊称为曹王庙。他在奉东、鄞南一带深得民众百姓尊重和敬仰乃至神化。家乡有一句谚语曰:“有缘转金峨(即鄞州金峨寺)到曹王,来世不用见阎王。”此话一直流传至今。

夏建奎、裘英敦整理

娘娘殿的传说

娘娘殿位于奉化市松岙镇松宁畈南侧,殿的样子好似假山,山上面有一幢房子,现在还住着人家。说起这个殿,有一个传说。

南宋时,金兵入侵,康王逃难,从西边逃往宁波。刚逃至松宁畈,金兵紧追而来,康王四面一望,都是田畈,无处可躲,只有大田中央有一幢房屋,就沿着田间小路跑去。只见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坐在屋门口的竹箩上,边做鞋子,边管晒在地上的谷子。

康王一看,要求姑娘救他一命。姑娘红着脸问他什么原因,康王气急败坏地说:“我是个好人,路见不平,触犯金兵,被追杀。”姑娘边听着边想,金兵会到处搜查,屋内不可躲。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办法说:“其他地方无可躲藏,只有我屁股下的竹箩里可以躲,看你命运如何了。”康王一听,马上蜷缩在箩底下。然后姑娘若无其事地仍旧坐在竹箩上干活。

不久,金兵来到晒谷场,凶狠地问姑娘:“有没有看到一个男人到这里来过?”姑娘马上回答道;“刚才是有一个人,飞快地从这前面跑过,往那边岭脚方向去了。”说完手指指往宁波的湖头岭方向。一名金兵不信,跳下马去屋内寻找,看看一间屋内也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一伙金兵就飞快地向东边岭脚追去。但等金兵追过湖头岭,康王出来,姑娘指明方向,叫他往金山峡沿海往景祐庙方向雇船去象山。康王再三道谢,走前还承诺一句话说:“我以后如有出头之日,一定封您为后。”

后来,康王在临安登基即位,也就是宋高宗。他想起逃难时对救命恩人承诺的话,就派钦差大人调查姑娘身份、家庭地位及生活状况。可惜姑娘没福气。自从康王离别后,姑娘每天想一次“封后”的承诺,他究竟是啥人,是不是个皇帝?因为从前的姑娘没与男青年接触过,这样一来她日思夜想,不久便得病身亡了。

钦差大人就将此回复皇帝,宋高宗就追封她为娘娘,把这里的房屋四周加高两米后,重新建造了一座娘娘殿。

李位明讲述,汪仕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