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05

第5章 乡村地名(5)

楼茂郏,字希哲。长相魁伟雄杰,十二岁就通读《尚书》,精通韬略,善于骑射。传说他任参军后,浙东沿海寇盗蜂起,残虐良民,村民胆战心惊,怨声载道。朝廷得知消息后,派遣浙江东道观察使王式,并命令楼茂郏带兵,来浙东宁波一带平定匪乱。

楼茂郏驻军在奉化,深谙张良训练治兵之法,对百姓秋毫无犯,军纪严明。作战的时候,楼茂郏身先士卒。为了凝聚士兵的力量,对士兵们专门有一套训词:“杀人者,如杀我父;淫人者,如奸我母;鞑人者,如鞑我双亲。”士兵觉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加上楼茂郏爱兵如子,平贼治乱又深得民心,连连得胜,匪乱很快就平定了。

老百姓看到楼茂郏的部队作战勇敢,把好吃的食物都拿给士兵吃。平定奉化的匪乱后,朝廷又派楼茂郏到鄞县、象山、宁海及慈溪、余姚等地,去平定贼寇和匪乱,同样战绩连连。最远的一次,与另一位战将顾全武一起,攻克越州(今绍兴一带)和苏州,取得了全面胜利。

后来,楼茂郏随吴越王钱镠征讨叛军,功勋卓著,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任散兵马使、奉化镇遏右厢虞侯、黄檗隘守将,屯驻于鄞奉两县之间,维持地方治安,官至太子宾客和御史中丞。楼茂郏举家东迁,成了宁波第二大望族楼氏、奉化楼隘村楼氏的始祖。从此,楼隘村周边的六个乡镇,便以忠义乡之名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

楼茂郏死后,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战功,鄞县一带不少地方的庙中都供奉着他的神像。在忠义乡境内,就建造了十八所庙宇,号称“沿海十八将军庙”。清代诗人孙仕伦有诗云:“建节麾旄烂有光,山明水瑟爱鄞阳。卜居暂息驰驱力,恤众无愁锋镝伤。庙食横溪迎社火,家藏鸿玉焕王章。朅来凭吊千年绩,编户犹传忠义乡。”

民国初,忠义乡变成忠义区,“忠义”两字还在。但到1927年县公署改县政府,忠义乡只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头中了。

根据《忠义乡志》整理

黄贤村的传说

相传在秦末汉初时,有一名隐士夏黄公,又称黄石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说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与隐士绮里季吴实、东园公唐秉、里先生周术并称为“商山四皓”。

传说张良年轻时曾得黄石公的指点,在圯桥替黄石公“三次进履”,得黄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

秦末天下大乱,四位老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商山,过着清贫而安乐的生活。汉朝立国以后,汉高祖刘邦宠幸戚夫人,想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惶恐万分,急召张良商量。张良献计,招纳天下英才来辅佐太子,得知“商山四皓”为秦朝博士,于是带着厚礼到商山招请“四皓”出山。张良曾三顾“四皓”,“四皓”才答应出山,成为太子上宾。刘邦问:“我多次邀请各位入朝为官,你们都拒绝,为什么现在到了我的儿子那里?”四人皆说:“陛下轻视士人,辱骂众臣,臣等不愿受辱,逃匿深山。听说太子仁孝,礼贤爱士,天下人莫不引颈乐为太子效力,故臣等前来。”刘邦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于是,太子刘盈经“四皓”辅佐后,继承了皇位,称惠帝。刘盈为表彰“四皓”功德,要重重封赏,“四皓”不愿为官,辞官隐居到象山港,即现在的黄贤商山。

黄贤村取夏黄公的“黄”字和四贤人的“贤”字而成。

庄下村的传说

庄下村在裘村,村名传说要从天华寺说起。

天华寺在唐朝时是江南名刹,因武则天曾亲赐“三足香炉”而名震全国。方丈云清大师为人厚道,专心念佛,修炼正果,但治寺不严。天华寺有僧人百来个,大多数僧徒都是安分守己,遵守佛道,可是以风空为首的一小撮坏和尚,不守本分,为非作歹,横行乡里。

一次,风空在大殿坐班,看到门前抬来两顶小花轿,下来一老一小两位靓丽女子,这两位女子就是明州知府老爷的夫人和千金小姐,她们早就听说天华寺的菩萨无比灵验,还有女皇帝御赐的三足香炉,名传天下。母女俩多次向老爷提出到天华寺一走,很想一饱眼福。

那天,老爷答应母女俩到天华寺进香。云清方丈听说知府夫人和小姐来寺院,邀请母女俩去方丈室,备素斋热情接待,并向贵客传道讲佛,随后夫人将一包银子交给云清大师,道:“难得到佛地一走,愿菩萨光芒普照,匡救万民,保我夫步步高升,今舍施点银子,略表心意。”大师接过银子道谢,还陪同观看了三足香炉。母女俩在菩萨面前求了签后,见天色不早,就与云清大师道别。走出寺院大门,坐进轿子,急急返回。还没走出松树道,天就暗下来了,又下着雨,烂泥路滑,随从和轿夫叫苦连天,也顾不得赶路,放下轿子歇息。风空和尚早已心存歹念,此时,十多个手执棍棒的僧人从山林中冲将过来,为首的僧人正是风空和尚,他大声喊道:“站住,都给我听着,留下这两女的!”夫人的随从和轿夫哪里是这批和尚的对手,都躲的躲,逃的逃。母女俩会些武术,拼命与恶僧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小姐被风空打倒在地,风空欲行非礼。在天华寺挂单的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正好路过,他出手逼退风空,将小姐救起。夫人和小姐走到契此面前,流泪道谢:“多谢活佛救命之恩。”并磕了几下头,才进轿离去。知府夫人和小姐回府后,哭诉天华寺恶僧的罪行,知府大人听了大怒,随即上书奏明皇上。皇上降旨,命知府亲率官兵来天华寺问罪。等官兵一到,风空等恶僧早已逃之夭夭。知府大怒道:“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于是下令众官兵冲进殿宇、僧房,倒油的倒油,点火的点火,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在一片呼喊声中,可怜宏伟、巍峨的天华寺变成一片火海,毁于一旦。

天华寺被毁后,众僧无处栖身,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唯独契此愿意留下。云清方丈道:“我信得过你,在本寺弟子中你任意挑选十多个精壮僧人,收下为徒,尔等同心合力,收拾残局,老僧死也瞑目。”

一天,云清方丈把留下的十来个僧人叫到契此跟前,自己带头一同跪下向天盟誓:“寺院受难,佛门不幸,今拜契此为师,重振山门,继承香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念佛,遵守佛规,我佛可鉴。”众僧对天誓毕,云清大师拉住契此的手道:“老僧无能,治寺不力,以遭此劫,天华寺交托与你了,他日如能重振佛门,此地更名为岳林庄,你作为庄主,主持寺庙,望能指日复兴。”说完带众僧投奔岳林寺去了。

契此当上庄主以后,以身作则,处处以寺院为重,除了念佛诵经之外,常到外地去化缘,不到几个月就筹集了大量的钱财,一年内,一个崭新的寺院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开光那天,契此挥毫写下“岳林庄”三个刚劲大字。

布袋和尚为岳林庄庄主期间,常以佛经教化当地民众,多行善事。他带领民众修筑海塘,建造碶闸,开挖河道,发展农业生产,还倾力安顿逃亡南下的民众,使庄下形成一个村落,因为这个村落在岳林庄的下面,所以称为庄下,沿袭至今。

周志远讲述,王益祥整理

应家棚石城的传说

裘村镇应家棚石城始建于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坐落在应家棚村的南部。据光绪《忠义乡志》载:“城中围一百丈五尺,址宽丈二,两侧砌石,中填夯土,顶部宽丈余,建南北相对两门。”有的石头长达数米,重三四百公斤。1987年被认定为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置有石碑为记。

石城是当时清朝政府为对付西南海岛上的抗清义军而建,这跟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张煌言(张苍水)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