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9181300000006

第6章 乡村地名(6)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1645年,张煌言(时任兵部尚书,浙江鄞县人)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反清,并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1651年,张煌言奉命驻防奉化鹿颈头山(又称凤凰山岛)。该岛位于象山港中,全岛面积仅0.5平方公里,西边是属桐照地域的悬山岛,东边为属裘村镇杨村地域的南沙山岛。张煌言军纪严明,善于用兵,很有威望。当时已有数千士兵,后与郑成功合并,声势大振,先后攻克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极大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随后,郑成功兵败南京,还舟闽海,率部跨海收复台湾。后张煌言孤军作战,深入险境,几乎全军覆没。于是下令分散突围,自己身边仅留一童一卒,便服夜行入浙西,经两千里奔波,历时五个月,终于抵达象山港。1660年,张煌言第二次驻兵鹿颈头山岛,散兵复集,声威又振。

清政府害怕沿海百姓与张煌言联络,为义军提供给养,想尽办法镇压义军。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清廷决定实行“坚壁清野”。所谓“坚壁”,即在象山港北岸的大嵩、湖头渡、裘村、应家棚、吴家埠等地屯兵驻军,将房舍的砌石、墓庐的石墙等石料悉数运来,建造石城。所谓“清野”,即以清兵部尚书苏纳海曾巡视之路为界,将所辖村庄房屋拆毁,居民内迁十余里,散住内地。这一招确实奏效,义军失去了支援,食粮失去来源。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是解散旧部,退隐到象山南田岛,鹿颈头山岛才被清军攻破。同年七月,由于奸人告密陷害,张煌言在悬山岛被捕。清朝廷多次劝降都遭到他严词拒绝。最后,张煌言就义于杭州,遗体葬于西湖南屏山下。

张煌言被杀后,清政府对石城的驻防也日趋松懈,逐渐减少驻军。至光绪年间,石城内已无兵驻守,城内房屋也因年久失修,多数倒毁。民国元年(191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村民陈醉渔向省政府购买了石城所有权,并对石城进行墙体和内部房屋的修缮、整治,还在空地上绿化栽果,并在1922年将全家搬入石城居住。现在,石城已成为应家棚村老年活动室。城内还遗留有石墙和当年栽种如今已合抱粗的皂荚古树。

夏建奎、裘英敦整理

松岙的传说

春秋末年,松岙已有先民居住,居民多以狩猎、落小海为生,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宋建隆初年、乾道、嘉定年间,卓姓、李姓、汪姓先祖先后迁来松岙,形成村落,后成为千年古村。

北宋建隆初年(960—963年),卓姓祖先绍、继、缵三兄弟为避闽乱,迁徙至松岙。半路遇上了景祐庙庙主祖琙,于是四人结伴同行。

祖琙又名贞夫,文武双全,官拜殿前司统制。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异姓武将兵权。祖琙称母有病,以急需用钱和居家照顾老母为由,递上辞呈。赵匡胤立即准奏,说:“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你明天带上十万银票回家去吧。”

祖琙原籍福建松溪,归途中,在福州城里碰到卓氏三兄弟带着全家老少要出远门。祖琙忙问清原委,同时也如实告知自己也是辞官回乡。卓绍说:“这是圣上出钱买太平,你不能回家去。你若用这些银子招兵买马,赵匡胤也不会放过你;如果让乡人知道了,他们会不断地向你借钱,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还是和我们一起去吴越国明州奉化鄞阳乡福庆里暂息栖身吧。”祖琙听他们言之有理,就拜卓绍为师,带着银票与他们一起迁徙到松岙落脚。

他们到松岙后,第一件事就是在邓夹岙、岙口、乌石头下办学堂,置办书籍,由卓绍教书,不收学费,适龄孩童不论贫富,均可入学。又从邓夹岙口到三亩田头开掘一条人工溪河,长约六公里,解决了松岙无水之虞,并在大坟头附近的人工溪河上造了一座桥。

因祖琙是福建松溪县人,为纪念故乡,故取溪名为松溪,桥名为松溪桥,背后山为松峰山。这里峰高岙多,又有松溪,松岙之名由此而来。

李贤君整理

马头村的传说(一)

马头村的东南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大树,山下有连绵的水田,环境幽雅。几百年来,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挑着一副米箩担来到里陈陈家岙,搭建了一个草棚住下。过了几年后,有一天,有位过路客人路过此地,见天色已晚,要求借宿,太婆热情招待留宿。第二日,客人因为腹泻,把被窝弄得一塌糊涂,沾满了秽物,客人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不声不响叠好被褥,悄悄离开了。

一周后,这位客人又来向太婆借宿,太婆依旧热情招待,安排在原来的房间留宿。客人一看床上的被褥是他离开时折叠好的模样,看上去像没有动过,心想这下今晚要睡脏被窝了。当他掀开被褥一看,里面干干净净的,一点污迹也没有,被褥早已洗晒过了。客人心里很高兴,睡得特别舒服。第二天,客人对太婆说:“我是个专看地理风水的莫讲僧,你家心胸宽广,量大福大,我给你家指定一处基地,在前面海滩边。书上说‘东面旗,西面鼓,不是文,就是武’,将来定能发迹。如果在西边屿山(鞍山)苍龙卷水处建堂是发财不发丁,如果在横路下建堂是发丁不发财,你要发财还是要发丁?”太公说:“有财无丁,要财何用,只有发丁,丁旺才能有财,堂建路下吧。”莫讲僧说:“那就在路下建一舍小堂,前用黄荆树做后檐柱,屋旁堆一堆稻草堆。不久就有一只牛来帮你耕种发族。”这就是黄金屋柱自来牛的发族象征。莫讲僧又说:“日后在苍龙卷水地建阴宅,子孙也能发财。”太公依莫讲僧所言而行。

马头地处象山港畔堇阳江边,象(象山)奉(奉化)航运中心就在此地设立马头渡,象山人到鄞县,需乘船过港上岸,经过马头再去鄞县。一天,有个象山牛贩子赶了一群牛去鄞县做贩卖生意。从东山嘴吴公渡上岸,趁着月夜,沿着山路,经过马头时,这群牛中有一只母牛,要生小牛,离群逃至小堂前边草堆生下了小牛。次日,牛贩子来寻找失牛,见草堆边有两只牛,对太婆说:“这牛不是我的,我只丢了一只。”说完,这位牛贩子就走了,留下的小牛就这样帮太公发族起家了。

根据《马头陈氏家谱》整理

马头村的传说(二)

马头村古时称。在村的大山东边,有一片广袤的良田,中间河道纵横,两旁竹木参天,成群结队的鸟,在这里代代繁衍生息,“”就成了村的名称。

相传,布袋和尚为了造福百姓,治理水患,在堇阳江(翔鹤潭)的江底用巨石筑了一条大坝。随着日深月久,大坝被海浪冲了一个大缺口,所以称为“和尚塘缺”。明正统年间,马头有位太公陈良铨,组织堇阳江上游十座庙宇(即马头、翔鹤潭、陶坑、石盆、阎家、裘村、双竹桥等十村)的百姓重筑跨江大坝。大坝建成后,因在村的西南部有一座形似马嘴的小山,叫马头山,故以山命名,设立“马头渡”。象山到马头渡船,登岸后,向北经裘村,过盘松,到横溪下航船抵宁波。反之,宁波货物经原路,至马头渡下船到象山。因此,马头渡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繁华地。又因为马头山、马头渡都有“马头”两字,而“马”又有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之意,比“”更吉祥,后来村名就为马头村了。

陈宗曙整理

湖头渡的传说

湖头渡濒临象山港口,北邻鄞州,南望象山,是鄞县与奉化、象山的重要交通口岸,也是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因此,元朝官府在湖头渡开设渡口,旧时称为田下渡。

相传在明清时期,官府专门雇五六名船夫,给过往的商贾行旅摆渡过港,渡船由此渡起航,到象山横里,每天来回一趟。船夫的工钱和伙食都由官府承担,可见当时官府对湖头渡口的重视。

湖头渡紧扼象山港咽喉,是奉化的海上门户,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宋朝时设有田下寨,元朝时设田下巡检司,到明清时期一直是重要海防据点。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奉化县县令萧万斛,为防倭寇,迁塔山巡检司到湖头渡,在湖头渡建起一座石城,设立山海公署所,南面设门,上面设置更楼,用于早晨与夜晚的巡逻。建起东西两房中堂用来作驻守官员的住所,两楹各十二间用于兵伕的住宿,时共有兵员八十六名,十桨飞船十艘。

巡检司城巍然屹立,战旗猎猎,号角锣声响彻海天。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田下渡改名为湖头渡。

李贤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