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繁花有褶皱
9181900000008

第8章 散的文(7)

我不是阿Q。我坦承,这几年宁波是真的落后了。想想八九十年代时,杭州、宁波两地铆着劲地争省里的“头把交椅”,争得不可开交。那时候,杭甬在各方面均在伯仲之间,难分上下,在综合实力、某些重要经济指标方面,宁波还略胜于杭州。然而,新世纪开始后,宁波渐渐地落后了。最近这几年,论生产总值宁波已落后于杭州,且与“后面”的温州、嘉兴等兄弟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可以说,宁波“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处境危殆。论城市建设,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了,西溪湿地建起来了,“品质之城”的框架初现。反观宁波,东钱湖整治了,地铁开建了,然而城市的面貌未见改善提升,在很多外地人的眼中,宁波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工场”。宁波的城市建设并没有使普通老百姓有真正的“获得感”。论产业结构,杭州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以阿里巴巴为代表)领跑全省、领先全国。而宁波,产业结构越发重工化,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空心化”趋势突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途漫漫。论环境,杭州城市整洁,空气温润,城市形象日益亮丽,越发像个俏丽的“西子姑娘”。而宁波,由于重工化的产业结构,环境污染有严重的趋势。宁波,似乎“得病”了,有些衰败了,像个徘徊、喘息、踟蹰的“中年人”……

我每年几次到杭州出差、开会或旅游,深切地感受到了杭州的蜕变。然而,不知为何,对我来说杭州总有隔膜,有一种深深的疏远感、陌生感。在我心里,我始终爱不起这个美丽的省会大都市。我依然深深地爱着、眷恋着我的故乡—宁波。并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宁波是我的“家”!我生于斯,长于斯,我只是她忠诚的子民而已。

勇于承认落后,知耻而奋进,是古老而年轻的宁波应该做的事情。掩耳盗铃、充耳不闻、坐井观天、不思进取,那才是自欺欺人。落后的根源在哪?是产业结构,还是经济文化建设?是市民的综合素质,还是领导的理念、水平?好像都有点,但又不全是。依我这个“小人物”的一己之见,我认为,可能是气度,是胸怀!如果一味地把追赶的“目标”“参照物”定位在杭州的话,那么宁波永远只能是“千年老二”,落在杭州后面亦步亦趋,而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实质性的超越。宁波唯一可以做的是,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以更广阔的胸襟把自己置于全世界竞争的大格局、大环境、大浪潮中去考量,瞄准纽约、巴黎、悉尼等世界一流的大城市,以创新驱动,大步赶超,方才有可能超越杭州,而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上海第二”“香港第二”。否则,就只能永远地徘徊在二、三流城市的行列中,难有作为。

宁波,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应该有这样的实力。宁波,有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沉淀;有勤劳刻苦、智慧善良的百姓;有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产业结构;有北仑、梅山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的优势;有敢为天下先、内敛务实的甬商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宁波人在“新常态”下发展“港口经济”最深厚、最强大的支撑和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领先的时候,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当我们暂时落后的时候,也大可不必灰心沮丧、妄自菲薄。我们需要做的,是静气凝神,打好基础,强化“内功”。在我的心中,宁波一直是个神奇的城市,是个值得托付梦想的地方。她低调,不张扬;她开放,包容一切;她多元,博纳兼蓄;她积淀,又与时俱进。所以,这些年,全国文明六连冠等各种各样的荣誉都来了。我一直相信,只要秉承这样的气度,这样的胸怀,进一步深化改革,宁波还将续写她恢宏的篇章!

话,又回到文章开头。其实那天聚会时,我很想对那些老朋友说,是你们看错了!宁波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于我,宁波是我家,我有幸生于此;我希望,死,亦在她温暖的怀抱中。

一张旧照片

前些日子,单位里的人事干部找到我,告知:整理档案时发现我的档案中缺少相关资料,尚需要补充相片、学历证书复印件以及出生证明等等。是夜,回到家中,我翻箱倒柜,终于在阁楼的犄角旮旯的小柜子里找到了那本二十三年前军校毕业时获得的学历证书。

证书的纸张已微微发黄,封面却依旧红得艳丽。翻开证书,我久久凝视。吸引我眼球的,自然不是几行楷书小字和大红印章,而是那张满是时代印痕的二十三年前拍摄的个人毕业照。那是一个一脸青涩,但又阳光真诚的军校学员;那是一个充满憧憬,眼神无比清澈的军中男儿。这是二十三年前的我。二十多年了,岁月荏苒,白驹过隙,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近八千五百个日日夜夜,世间的多少人与事尽付沧桑巨变中。

抚今追远,我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思绪万千,梦回那段流金岁月。那可真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啊!陌生的城市,满天的尘埃,封闭的高墙,守望的亲人,高强度的训练,高密度的学习,不时穿插的站岗执勤,简单的饭食,现在看来有些简陋的校舍……然而,这一切,我却从来不曾抱怨过,因为胸中升腾的是熊熊炽烈的火焰,脑海中奔流的是对未来无限的希冀。那是一段饱满充实的岁月。

那也是一段磨砺人的时光。那时候的我,二十出头,一样的羞涩懵懂,一样的青春洋溢;一锅大锅饭,同甘也共苦;一间大通铺,酣睡到天亮;白天学习训练,晚上自习谈心;一切都那么简单,那么纯粹,大家都是那么豪爽,那么至真,那么包容。那真是一段让人怀恋不已的岁月。

这是人生中一段平凡的时光,却也是一段阳光灿烂、激情迸发的年代,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总是泛着金光,那些日子总是充满着阳光。然而,岁月的河流慢慢地淌过,我默然地走到今天,时常无端地感慨。我会经常抚摩心口,多少次暗暗地拷问自己:如今的生活,如今的我,可还是当年的“我”?现在的我,可幸福?可还开怀?现在的日子可是自己想要的?

现如今啊,人已非,情已冷。鬓角染霜,两眼昏花,皱纹渐生,肌肉松弛,我时常端详镜中的那个自己,却发现我与自己愈发陌生了。在功利的现实社会中,理想枯萎了,信念动摇了,文思枯竭了。曾经简单、阳光、青涩的青年,被复杂的人情世故、欲望、名利、琐事冲蚀得迷失了方向。每天不变的三点一线,带着沉重的伪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有气无力的活,在熟悉的人群中隐没,在陌生的人海中沉浮。时间久了,渐渐地,我屈服于世俗的权威,臣服于这岁月的洪荒中,随波逐流了。

有时,我会思考一些问题。诸如,新的淘汰了旧的,简单变成了复杂,新观念代替了老思想,这些所谓的“进化”与“进步”,一定是好的,一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吗?有时,我真的很迷惘。

朋友,你有没有过如此这般的境遇?一张老相片,几件老物什,三五老朋友;一杯新茶,几杯浊酒,几缕烟雾,几曲老歌,几多似曾相识的话语,突然间让人眼眶一热,心头一悸,有种想逃离当下时光的冲动,回到往昔的那段时光中?

那岂不是变成老朽之人了?!可是不知为何,总是心有不甘,是为那还有余温的情怀吗?

“甬尚”用餐记

生活,不是戏剧,但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1月21日,因为一场大雪,脆弱的供水系统持续“罢工”,家中断水四天,生活起居、饮食都成了大问题。1月31日夜,又因为一场意料之外的降雪,打破了家中的平静——我家里的供电中断了。2月1日下午,我一直忙着修理。等供电恢复了,洗衣机、热水器又不知何故坏掉了。生活,就是如此这般,不全是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七七八八、油盐酱醋,是风雨兼程。毕竟,生活是现实而锋利的。

上午,忙着接送女儿补习;下午则忙于做家务、修理电器,里里外外折腾。不知不觉间,已华灯初上,买菜烧饭怕是来不及了,只好如前几天一般进入全城“觅食”的模式了。这几年,宁波的餐饮业风起云涌,各大菜系相继涌入,外国菜、时尚菜、概念菜等等新兴餐饮业态也风生水起,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在车厢内,我们一家子议论来议论去,觉得还是家常菜最对胃口,且相对经济实惠。于是,趁着茫茫夜色,顶着寒风,奔向宁波书城旁的甬尚人家私菜馆。

正是晚六点半,甬江畔,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甬江里,驳船穿梭,江波翻涌。在冷冷的霓虹灯光的掩映下,甬尚人家餐馆就像是一个俏丽羞涩的民国名媛,安静祥和。进入厅内,空气暖暖的,灯光柔柔的,整个馆子沐浴在一片温馨的香氛之中。馆内环境整洁,井然有序,墙壁的柜子上简单地装饰陈列着若干厚薄不均的书,错落有致。大厅里,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餐桌排了不少,令人感觉有些拥挤。用餐的客人不多,零零散散的,占据了大厅里一半左右的空间(在春节前夕,这样的客流量似乎并不算很多)。

夜里的景致很美。于是,挑选了一个邻江的餐桌位坐下,想着可以边用餐边欣赏难得的冬夜景观。我们一家子都是标准的“吃货”,三个人竟然点了整整七个菜。餐桌边,一个侍者殷勤地忙碌着。不一会儿,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精致菜肴就上桌了,烤菜年糕、塌苦菜炒笋片、酱爆螺蛳、泡椒牛蛙、海鲜杂拼、西兰花牛仔骨,尤其是那盆桃仁红羹,黑的薏米、黄的蛋花、白的酒酿圆子,稠稠的、柔柔的、滑滑的、香香的,一丝一缕间,我隐约嗅到了芳菲四月天桃杏满园的气息。色、香、味,俱佳也!

室外,大江泛流;室内,静享美食。只见邻桌边,二男一女,正低声热切地谈论着什么。断断续续传来投资、装修、食材、风味等词。听多了,方才明了:那是从事IT行业的时尚男女,可能对IT行业有点烦了、腻了,欲明年投资餐饮行业,准备开餐馆。听着听着,我有点恍惚了。我很纳闷:餐饮业,可是宁波经济的另一片“蓝海”?餐饮业,是否真的到了“狼来了”的境况?想必在未来几年里,宁波的餐饮业将迎来更加惨烈的行业竞争,空前的“贴身肉搏”将在无声无息中展开。想想,这也正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各领风骚数十年。餐饮业每年总归有新人加入,也有旧人离去。我只是期待着,大浪淘沙后,这个“永远的朝阳产业”会更加健康、更加亮丽,葆有持久的竞争力。

八时许,一家子用餐毕,走出餐馆。室外,寒气袭人,夜色阑珊。书城一片阒静,与甬尚人家餐馆遥相呼应,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动一静。见此,我又突然联想到两者的交集了。在这电商纵横的年代里,实体书店日益式微了,在城市中越来越难寻觅到有特色、有“态度”、有情怀的书店了。曾有人预言,不出几年,实体书店将销声匿迹,纸质书也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阅读等新兴媒介。然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其实,作为书商,更应反思的是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那万千图书,就好像是千百道美食,要学会取舍搭配。只有更好地迎合读者的口味,拴住他们的心,才能牢牢地把握住行业的前进方向。墨守成规、不思变革,那真是死路一条。说白了,要学习、借鉴、运用经营餐饮的理念来打理书店,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方能拥抱未来。反之,餐饮业也是同理。现如今,宁波百姓的生活水平早已超越了温饱线,要懂得如何在消费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时尚元素,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收获不一样的精神愉悦,有“物超所值”的体验感。打价格战、剑走偏锋等注定是一条“不归路”。说到底,利润不过是餐饮企业在提供服务后所产生的一种附加价值,它不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更不是全部。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坚持特色、坚守底线、拥抱文化,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久、更好。

走出餐馆,就是生活;走进书店,也是生活。一座山,一条江;一个餐馆,一家书店;一个家庭,一方城市——岁月风尘中它们好似默默地在宣示着些什么。时间久了,我渐渐明白:要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活在当下,大家都不容易!

马兰

中午,我为家人亲手烹饪了一道宁波家常菜:马兰炒香干。马兰洗净控干后切成丝,香干切成小丁。热锅后淋油,放入蒜末爆香,马上放入香干小炒几下,继而放马兰,同炒两三分钟后起锅装盘。这样,一盘色泽可人、清火泻毒又飘着清香的马兰炒香干就上桌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马兰是我在乡野采撷的。乡村里,阡陌边,因为前期连日的雨水滋润,路边的马兰(还有野葱)碧绿、鲜嫩,泥土里,石头边,到处恣意地、野蛮地生长着。见此,回到父母家中,我拿了把小剪刀,躬着身在乡间小路上采撷起成丛成片的野生马兰来。五六分钟后,就采集完毕了。我稍作休息,站在岩石上眺望起乡野的景致。地,还是这儿的地;人,还是这儿的人,然而我离开故土近三十年了,总有一种沧桑巨变的感觉,又熟悉,又陌生。有些记忆,依稀在,然而早已物是人非;有些景象,早杳然,但永存在内心最深处了。

中餐后,女儿努了努嘴说,以后还想吃。看着女儿,我会心地笑了。说到底,并不是家乡菜特别好吃、上口,是因为其中有一份浓浓的家乡情结在;并不是家乡菜多有营养、多美味,是因为大家都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乡音难改,乡土难离,乡情难泯,家乡始终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根”。

人,毕竟还是感情的“动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