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耐住寂寞,30几岁打破沉默
930100000017

第17章 追求卓越自我,树立品牌打破沉默 (1)

30几岁,在职场上正是中坚力量。30几岁的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对手头的工作乃至整个行业都有自己逐渐成熟的见解。经历了20几岁的磨砺,你不需要沉默和低调,你需要的是打破沉默,追求卓越自我。在公司,抬起头,让领导看到你的努力和你努力的结果;凡事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不断超出老板的预期,成为老板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在整个行业,具有超前的思维和前瞻眼光,成为行业的领军人和时代的弄潮儿。

别再埋头苦干,抬起头一鸣惊人

职场中,总有朋友会有这样的不忿:某某的工作能力远不如我,对很多事情的考虑也不如我成熟,为什么升迁名单中却有他?职场中考验职场人的到底是什么?

一项调查显示,有38%的受访者认为老板能主动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2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暗示和提醒”,老板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更有35%的人认为老板根本看不到自己做了什么。

可以说,职场中总是存在一些“时运不济”的人。他们工作比别人努力,得到的却并不多,甚至有时候,明明事情是他做的,功劳却算到了别人头上。

然而,当我们抱怨不公平时,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职场成功与否大致是由专业表现、个人形象、能见度三方面来体现的。其中能见度所占的比重为60%。从某种意义上说,职场考验的不是你是否做得好,而是你是否懂得醒目而又不刺眼地亮出自己。

所以,已到而立之年的30几岁的你,经历了若干年的埋头苦干之后,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是否懂得如何一鸣惊人呢?

小珊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好事情再说话,因此她每天总是在办公室埋头苦干,既不会出现在茶水间的闲谈中,也不参与办公室的闲聊,更不会出现在上司的午餐桌前。开会时,她几乎从不发言,因为担心自己的见解不够优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想法,使她总是没有机会开口。小珊觉得自己像高贵的画眉难开金口,而坐在她对面的莎莎则像聒噪的喜鹊。

莎莎总是喜欢在午餐时凑到主管的桌前,告诉他自己读了一本什么书,或者是刚刚学过了管理学课程,而她所说的那些管理学知识,小珊在几年前就已经很熟悉。莎莎还特别勇于在部门会议上发言,有时候甚至将小珊私下跟她探讨的那些不甚成熟的想法拿到会议上去讲。小珊暗暗嘲笑莎莎无知无畏。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喜鹊”小姐很快升职,而“画眉”小姐还在原地踏步。小珊实在看不出莎莎究竟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可是主管却很欣赏她,认为她积极向上、富有魄力、敢说敢做,具备可贵的领导才能。

30几岁的你,可能很优秀,但往往脱不了“清高”的窠臼。你总是以为只要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却不知道在这个“发光要趁早”的年代里,如果你不跳出来,是没有多少人有时间有耐心去发掘你的。

琳性格内向,来公司已经有好几年了,从不张扬,默默地做了不少事。然而,令她苦恼的是虽然自己工作很尽心,很努力,但总是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得不到老板的青睐。尤其令她伤心的是,老板多次把本该属于她的功劳算到了别人头上。

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是老实人的特征。在老实人看来,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奖赏。老实人以为,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在老板的视野里,老板对员工的评价自有明见。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通常,做老板的只会把注意力放在比较麻烦的人和事上面,规规矩矩、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反而容易被忽视。

埋头苦干型员工的另一个认知陷阱是,害怕同事批评自己喜欢表功。在惯性的思想深处,我们一向以“谦逊”为美德,不习惯大大方方、直接地“宣扬”自己,同时也对他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存有非议。

其实,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一个是建构自己,也就是指人对自身的设计、塑造和培养;另一个是表现自己,也就是把人的自我价值显现化,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这个表现上。

一位在外企只工作了4年就做到公司高级副总裁的女性,有人问她怎样才能在一个公司里飞速攀升?她说当然要靠能力。不过这个能力不单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真才实学”,而更是指表现能力。她的意思就是说,生活如同一场接一场的秀,一个人作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在生活舞台上的票房号召力。

30几岁的你,经过职场的历练,褪去了20几岁的青涩和张扬,已经在十余年的奋斗中发展成了一个团队的中坚力量。所以,你应该在此时绽放出个人的光彩了。你应该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告诉同事和上司你所有的努力和成绩,当他人都认为应该对你刮目相看时,在职场,你就已经是小有成绩了。

核心技能,让你变得不可或缺

在公司里,人员更替的现象很普遍。要想让自己永远不被老板、不被时代所淘汰并获得更高的薪水,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上司身边不可或缺的人。

在《财富》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失业的美国人中,绝大多数感到沮丧的不是自己失去了某个工作,真正让这些人感到恐惧的是:失业让他们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有用了。这时的他们感觉到了失落,明白自己的技能不能创造任何成绩了。

30几岁的你,是老板觉得可有可无的人呢,还是上司身边不可或缺的那个人呢?

19世纪中期,德国伟大的农学家列比格发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短缺元素规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元素,而某一时期植物缺少的只是某一种,这就是“短缺元素”,只要增加这个元素,植物就会有新一轮的生长。而不缺少的元素就是增加了也没有用,反而会有害。

在职场中,老板之所以付薪水给你,是因为你有他需要的某种能力。同样,你在别人的眼里是优秀的,也是因你在某一方面被别人需求。换句话说,一个人被其他人需求的程度决定了他所能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他,那么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人。

现在好多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自己刚进一个公司的时候,老板对他是如何如何器重,而当他把才华全都献给公司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就来了。按情理说,一个曾经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应当受到公司的尊重和妥善安置。但从现实来说,这也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一开始,你能够进公司,是老板千里挑一挑出来的人才,在老板的眼里无可替代,老板当然对你很器重,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当你的能力、你的热情逐渐暗淡时,老板就要另请高明来替代你了。

市场是无情的,面对员工的止步不前,老板必须让新员工替代不能与时俱进的老员工,否则市场就会让别的企业替代这个企业。市场优胜劣汰企业,而企业也在优胜劣汰员工,想要保住职位并得到升迁,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在错综变化的职场中,如果你能打造出并且延续自己的核心技能,做到思维超前、新意别出、应对自如,也就不用担心会被别人替代了。

前不久,小陈的公司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被迫要紧急裁员,具体到他们部门,八个人里要裁掉一个人。该裁谁呢?

八个人当中,小陈是主管,不会被裁掉。在剩下的七个人里,有四个老员工,掌握着很多公司的机密,裁掉他们显然也是不明智的。现在只剩下三个人了,该留下谁呢?

小陈作为主管,决定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他仔细分析了剩下的这三个人,其中有两个虽然资历不是很深,但是很会做人处事,平时的工作做得不错,和同事们的关系处得也很好。而另一个性格有些沉闷,不喜欢和大家说话,总是让人觉得他有些游离于团队之外的意思。

“那还犯什么愁,把那个人裁了不就行了吗?”有朋友对他说。

可是小陈摇摇头说:“不,最后我从那两个活泼的员工中选了一名辞退了。”

“这是为什么啊?”朋友不解地问。

“因为我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而且缺点也是可以改过的。但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却是无法替代的。那个比较沉闷不合群的人,虽然性格上有些小问题,但是论工作能力,其他六个人加起来也就刚刚能和他持平,他每个月为部门创造的利润能占全部利润的一半!”

从这个小事例里,我们可以看到核心能力、核心技能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抵消你的某些缺陷,为你在公司、在企业赢得一个稳定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即使有严重的金融危机,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发展。因为核心技能不可复制,任何企业都需要这样不可或缺的人才。

所以说,在这个处处充满了博弈和竞争的社会里,谁能够拥有一项核心技能,使自己真正做到无可替代,谁就是真正的王者,谁就可以乘风破浪,不断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迈进。

30几岁的人要想成功,就要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也就是要使自己变成企业发展中的“短缺元素”。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能力,但重要的不是你具备哪种能力,而是你的能力是否是你的企业所不可或缺的。

总之,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是你赢取高薪的重要砝码,也是你在公司的第一使命!

不断进取,走在时代前列

如果一个人已经非常满足于在平凡的生活中随波逐流,安于取得的成就,对大部分未被利用的潜力无动于衷,那么,他就不会再付出努力,不会展现自己,也就不会创造出什么成果,更别说走在时代前列了。

有人问一位美国薪水最高的职业经理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我还没有成功呢,没有人会真正成功。前面总是有更高的目标。”

只有小人物才会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伟大的人从没有达到过他们的目标。因为随着他们的进步,他们的标准会越定越高。随着他们眼界的开阔,他们的进取心会逐渐增强。换句话说,只有满足于眼前成就的人才会停步不前,而进步者总是无法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去追寻更伟大、更完善、更充实的东西。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拒绝这种来自内心的召唤、这种激励你奋进的声音,那么就要留神,别让它越来越微弱以至消失。当这个积极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时,一定要注意聆听它,因为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指引你走向光明和快乐。

从前,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村里,住着一位卑微的马夫,后来这位马夫竟然成了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就是查尔斯·齐瓦勃先生。

齐瓦勃先生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他的成功秘诀是:每次谋得一个职位,他从不把薪水的多少视为重要的因素,他最关心的是新的职位和过去的职位相比,前途和希望是否更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