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活的别致
10082400000078

第78章 初娘家

回到老家时,见到了秀国表弟,他已喝得满面红光。他倒说了句大实话:总理好啊,总理让我们农村大变样了,有好日子过了。人逢盛世精神爽,这次回家看到家乡的道路有了很大变化,从前那个闭塞的小山村,现在都铺上了沥青路,一直铺到村口。

我们从南宁出发,到了县城换了一辆底盘高的车,到镇上时,街上到处是爆竹的红衣。从镇上回到家里,还要走一段路程。家乡是蔗区,红土地,蔗区公路常常坑坑洼洼,以前一碰上下雨天,泥泞不堪。幸好近期天气异常晴朗,乡村道路车行不多,平坦如新。

从村部往老屯走去,穿过一片青纱帐般的甘蔗林,偶尔露出一片空地,是刚刚砍运完的甘蔗地。虽然这段时间旱得久了些,但对我们那片红土影响不大。车拐过弯时,又出现一片绿油油的秧苗,是桑叶。村里现在除了种甘蔗,还大规模种植桑叶,养蚕。我们村属于两县交界处,地多人少,只是土地比较贫瘠,农民大多广种薄收。甘蔗给大家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种桑养蚕比种甘蔗收益更大,农民更是乐此不疲。今天在路上,看到许多农户在给桑树施肥,再过20多天,就可以采叶了,那时蚕宝宝就开始蚕食桑叶,丰收在望。

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11月我回了一趟老家,我们村还是六合彩盛行,所见所闻都是与六合彩有关。今天回到家,大家的话题有了很大改变。我妈妈、姐姐、姑姑们都在说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历数村里某某生病住院了,花了几万块钱,现在又得回多少多少(农民纯朴的语言),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又可以报销多少多少;某某车祸后,住院一个月,现在可以报销医药费,又挽救了他们家,如果是以前,他们家早就支离破碎了,等等。秀国表弟说现在去上街可方便了,路修好了,摩托车速度快了,一下就到了,说得大家都笑哈哈的。还有好几个怀抱孩子的年轻人过来打招呼,我都认不出来是谁家媳妇。一转眼,晚辈都长大成家了。

农村变好了,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变好了,家乡人的穿着更是光鲜了许多。今年姐姐家已砍运了100多吨甘蔗,收入3万多元,还有100多吨没有砍完,看来年成不错,一高兴啊就杀了一头猪过年。农民就有这个豪气!

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房子是越起越高,越来越漂亮了,但是村里的卫生状况还是很差,遍地垃圾。在池塘边,我坐了许久,与从城里回去的表妹怀念过去孩童的美好时光。我在《夜行白沙大道》一文中,曾提到过此生见过最有排场的木棉树,一是白沙大道上,二是我家乡的池塘边。当年的池塘,在我们小孩的心目中大得像海一样,绿波荡漾,老牛饮水,鸭子浮动,村妇洗衣,我在浇菜。池塘边,那一路的木棉,那一树的红红绿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最喜欢的却是那一路的木棉。人间四月天,一树红红的花朵。我小时候常常用木棉的肉花瓣,掰开两边贴在额头上,当成公鸡的鸡冠,然后喔喔喔喔地叫,所以对木棉有种久远的难以忘怀的记忆。花开过后,又是一树的新绿,蓬蓬勃勃,间或飘浮一些花絮,若隐若现。平生见过最有排场的木棉,一处是家乡的池塘边,木棉树环抱着那张塘,一年又一年,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花就红了。大人们说又到了清明,而我们却又欢欣鼓舞。”

这就是我对家乡木棉的记忆。只是现在,池塘只剩半亩方塘,几个孩童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完全没有那种欣喜的冲动。正是冬季,木棉还没有吐蕾,也许是缺水,完全没有生气。令人伤心的还有那两个菜园子,已没有一棵青菜。村里喝的是地下河水,从地下30多米深抽水上来解决人畜饮水,已没有多余的水来浇菜,所以菜园丢荒了。当年一进村就看见两个大大的绿油油的菜园子,别村的姑娘就老想嫁到我们村,今非昔比啊。与小女说到以前的这些,她老是怀疑我在编故事,我却还在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的那天。

回乡见闻,感慨良多,赋诗一首,权当存念。

向阳花木春来早,

十八姑娘变阿嫂,

怀抱稚儿叫阿婆,

惊觉自己还未老。

隔壁同桌叫阿娇,

当年村花何其俏,

如今三代已同堂,

幸福洋溢满脸笑。

左顾右盼步轻巧,

淡妆浓抹仍妖娆,

要是当年不计划,

今日我也当姥姥。

少小离家像飞鸟,

逢年过节才回到,

三姑四姨成长辈,

长江后浪催人老。

(写于2007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