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死丘的秘密
被科学家列为世界上难解的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死丘事件”,大约发生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当时,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上的一座远古城市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直到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才第一次发现这座古老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
4000多年以前,摩亨佐·达罗的人为什么突然灭绝?毁灭他们的原因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使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了70多年,至今仍未找到一个较完满的答案。
然而对于“死丘”毁灭的原因,科学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种种推测。
学者R.L雷克斯、S.威尔帕特等人,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于特大的洪水把位于河中央岛上的古城摧毁了,城内居民同时被洪水淹死。然而,有些学者不赞同上述说法,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特大洪水的袭击,城内居民的尸体就会随着洪水漂流远去,城内不会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髅,而废墟里也没有发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任何证据。
有些学者猜测,可能是由于远古发生过一次急性传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这一说法也有其漏洞,因为无论怎样严重的传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全部死亡。从废墟骷髅的分布情况看,当时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里干活,并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传播而导致死亡的说法。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规模进攻,大批屠杀城内居民的说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谁呢?
在对“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即在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留下的痕迹,爆炸中心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且破坏程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碎块,这是黏土和其他矿物烧结而成的。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1400℃~1500℃,这样的温度只有在冶炼厂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处才能达到。然而岛上从未有过森林,因而只能推断大火源于一次大爆炸。
其实,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有许多描述,如“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等,都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
那么,造成“死丘事件”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发掘,考古学家在古城堡遗迹中找到了发生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令人十分惊奇地是,摩亨佐·达罗城焚烧后的瓦砾场,看上去极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长崎,地面还残留着遭受冲击波和核辐射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
绝大多数人认为,核爆炸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一些学者推测,也许存在着来自远方的外星飞船袭击的可能。却又苦于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有人认为,由于宇宙射线和磁场的影响,大气层会产生出具有化学活性的微粒。这些微粒聚积成团,并越积越大,进而形成燃烧着的黑色球状闪电。当黑色球状闪电爆炸后,空气中会出现大量的毒气。这些毒气可能是摩亨佐·达罗居民猝死的原因。可是,即使黑色球状闪电是造成摩亨佐·达罗城毁灭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又不能解释为何废墟中存在着放射性物质的痕迹?“死丘”毁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通古斯爆炸之谜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5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通古斯卡河原始森林里,发生了一次猛烈的大爆炸,这就是人们探索了90多年的通古斯大爆炸。有人通过计算,认为这次爆炸的威力超过广岛原子弹爆炸1000倍。据当地目击者说,爆炸时,从空中升起一个比太阳还要亮的火球。烈火和浓烟上升到20多千米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柱,然后成为蘑菇云状。爆炸的冲击波使方圆32千米以内的树木几乎全部被连根拔起,冲击波形成的飓风把周围几百公里内的马匹、房屋全部卷光。距离爆炸中心1000公里的地方也听到了爆炸声。在爆炸之后5个小时,向西推进的空气湍流越过北海,使英国各地的气压持续20分钟剧烈波动。因爆炸而产生的地震,波及到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在西伯利亚、亚洲、北美洲的北部还接连出现了三天“白夜”。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如此巨大的爆炸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地震学乃至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探讨通古斯事件的资料也堆积如山,不可胜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陨石爆炸说。前苏联矿物学家科列克认为,如果不是重量至少几万吨以上的宇宙物体,突如其来坠入地球的大气圈,单靠普通的暴风和山火,是不可能造成这般惨重破坏的。于是他带领考察队先后四次对通古斯进行实地考察,以期发现陨石坑。然而,在爆炸中心地带却没有找到像美国桑利亚那大陨石坑那样的巨大环形坑,只发现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平坦的洞穴。他们选择了其中一个最大的洞穴,把钻头打到75英尺深的土层中进行探测,寻找陨石,可他们连个碎片也没找到。科列克解释说,那些洞穴可能是“反弹坑”,陨石在那里刚一碰到地面,就又被反弹回空中,或许就地气化了。但对此深表怀疑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一块陨石。
核爆炸说。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参加调查通古斯事件的科学家来到广岛,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与通古斯惊人相似的一幕:距爆炸中心几百米的地方,树叶尽落,树木枯焦,但仍屹立不倒,像一根根电线杆似的挺立在那里,而其余那些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则朝着爆炸中心呈放射状倒在地上。于是,科学家们推测通古斯大爆炸也可能是一次核爆炸。那种突如其来的耀眼的“闪光”,是核爆炸的闪光;那种远在60公里以外的目击者还能感觉到的灼热,是这种闪光所引起的热辐射造成的;那种上升几千米高的耀眼的“火柱”,就是原子火球;那种在整个地面上空飘荡的“黑烟浓雾”,就是蘑菇云;那种驯鹿所患的皮肤病,就是光辐射烧伤的结果。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普列汉诺夫率领科研人员,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对通古斯地区的土壤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放射性剂量的测定,发现爆炸中心的放射性剂量比三四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高1.5~2倍。1961年,一位科学家推算出这次大爆炸的光辐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30%,这个比例是核爆炸所特有的。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通古斯事件是一次核爆炸。但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发明出原子弹,那么,这么大规模的核爆炸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天外宇宙飞船失事说。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是前苏联科学家卡扎切夫,他认为,可能是一艘遥远地方的高级智慧生物制造的核动力宇宙飞船,选择西伯利亚作为它的降落地点,大概是飞船仪器失灵,着陆前在空中爆炸了。由于宇宙飞船闯入大气层时没有减速,当它向地球接近时,情形就会像一颗陨石一样,由于摩擦生热而燃烧起来,接着便发生了爆炸。
除以上的观点外,还有人提出了“微型黑洞说”、“天然气田燃炸说”,“地球内部热核强爆”、“太阳喷射出具有磁力的等离子粒团爆炸说”,等等。
继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之后,1983年3月26日晚,在前苏联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地区又发生了一次类似通古斯的大爆炸。
根据数百名目击者的回忆,在发生大爆炸的那天傍晚,托木斯克地区的上空,先是出现一个像“照明弹”一样的东西,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然后它又变成一个大火球。接着,火球上出现了橘红的尾巴和发出两三次蓝绿色闪光。在炫目的闪光之后,在10公里的高空,这个火球爆炸了,红色的火流射向地面,但没有到达地面就消失在夜空之中了。爆炸时,半径150公里范围内,都可听到雷鸣般的响声。
托木斯克大爆炸发生后,托木斯克大学和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了调查队,对这次大爆炸进行了调查。当时的目击者向调查队提供了许多奇怪的现象。
火球飞行时发出奇怪的响声,有时像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有时像发动机发出的扑扑声,有时又像铁皮屋顶在微风吹击下的轧轧声。许多目击者都是在听到这些响声之后才发现火球的。
还有,这个火球带有异常强的电磁场。在通过城市和乡村上空时,电视图像受到干扰,路灯发生故障,电灯被烧毁。但是,在火球爆炸地点下面宽20公里,长30公里的范围内,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痕迹。
这次火球也是沿着通古斯一样的路线飞行。
通古斯爆炸和印度“死丘”的爆炸,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核爆炸的猜测,但是,这两次著名的爆炸都处于人类并未发明核武器的时代,尤其是4000年以前的摩享佐·达罗,更是无从说起核能呀?但是,一些考古学家通过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久远的古代有许多证据证明地球上已有很先进的科技了,他们为此提出了印度“死丘”和通古斯爆炸的间接证据。下面就是一些佐证材料。
佐证一:土耳其神秘的地下城。
1963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300公里的卡巴杜西亚高原上的德林库尤村爆出一条大新闻:一个农民在院子里掘地时,偶然碰到一个洞口。村民们架着梯子顺着井口似的入口,通过8层过道,找到一个无所不有的地下城镇。纵横交错的隧道两旁排列着无数住宅,还有作坊、水井、食物贮藏室,以及专做墓地的洞室。52个通风管道通向地面隐蔽处,几条供逃跑用的地道造得非常巧妙。据估算,这样规模的地下城可供3万人安身。
隔了两年,又一个同等规模的地下城在凯梅克里附近被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更令人惊讶地是这座地下城与德林库尤村的地下城是个双连体,有一条10公里长的地道把两城连接起来。
之后,规模不等的地下城陆陆续续发现了36座,当然,有的只能算是地下村,因为它们小的只能容几户人家到几十户人家安身,最大的就是那两座相通的具备城市规模的地下城。
而在更早以前,在卡巴杜西亚高原已经发现过千座岩洞和地下洞窟。它们凿在小岩石山内或悬崖上,有的相当富丽堂皇。岩石被巧妙地琢成拱门、圆柱、拱顶,每一寸壁面和柱体都装饰着线纹和图案,这些壁画栩栩如生,甚至人们的厨房、卧室里面的祭坛、餐桌、坐椅、床铺、家具也都为石头制品。
那么这些石头城是怎样凿成的?
在纯粹手工劳动的情况下,从坚硬的岩体中掏出这么大的空间,单从地下清运出那么多的石渣,就要克服多少困难啊!古代的卡巴杜西亚人为何要挖这么大规模的地下城市呢?
根据地下城遗留的几千年前的人的遗骨考证,他们肯定不是土著,而是从远地避难而来的。之所以选择卡巴杜西亚,是因为它荒凉,绝无人迹,不会引起外人注意。
于是有学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卡巴杜西亚人是为了躲避核袭击而选择在地下营造地下城的。
佐证二:环球地下隧道之谜。
地下世界,或者说地下文明的存在,是一种假说,但这种假说似乎是有根据的。
在墨西哥发现的地下世界(即阿加尔塔)有无数洞穴、隧道和曲折交错的地下长廊,那里埋藏着无尽的宝藏。许多科学家和探险家为找到地下世界的入口而甘愿冒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人拉姆曾率一支考察队,在墨西哥恰帕斯密林中发现了印第安人把守的一个地下长廊的入口,那里任何人不得进入。经过向导询问,才知道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叫拉坎顿人,是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1943年3月,罗斯福总统向拉姆等人下达了“寻找阿加尔塔”的命令。消息灵通的希特勒也派人潜入美洲。美、德双方展开了争夺战。
尽管对于他们寻找的结果,人们不得而知,但“阿加尔塔热”却从未降温,几十年来,在各地都有新的“发现”,探险家们发现了许多“入口”和“长廊”,作了许多大胆的假设。
从危地马拉的入口下去,走50公里,可以到墨西哥,而墨西哥也有一条通到危地马拉的地下通道。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推断,在美洲可能存在一条纵贯南、北美洲的地下长廊。
俄罗斯西伯利亚科累马河流域的许多网状地下回廊,穿过契尔斯基山脉底部,继续向西南延伸。阿塞拜疆的“无底洞”,是整个高加索地区连绵不断的地下长廊的一处出口。阿尔泰山的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大戈壁,有人认为,中国的敦煌可能是个出入口。
英国探险家报告,在非洲尼罗河等地也发现了地下长廊,其中有些段落宽达400多米,有明显的人力切削痕迹。
这样,有人进一步大胆设想:地下长廊环绕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穿陆过海,首尾相接。
与环球地下长廊的猜想相伴而来的,必然有这样的疑问:这是“谁”建的?为什么地上有路不走,偏要转向地下呢?
有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这是大西洲人的杰作。在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后期,他们预知了来自天外的、地上的和核战争的灾难,于是开凿了地下长廊,作为疏散通道和保存文明的场所;当灾难真的降临时,他们就顺着通道逃往美洲,继续创造玛雅文化;也有一部分逃往非洲和亚欧大陆。
佐证三:巴格达电池之谜。
1936年6月的一天,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忽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面刻有许多古代波斯文字。工人们感到非常惊奇。他们继续深挖,结果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石板砌成的古代坟墓。古墓惊动了伊拉克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他们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发掘。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考古学家们找到了许多文物。尤其是打开石棺以后,发现了大量从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时代的器物。在这些古物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卡维尼格这样描述:“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之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一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覆盖着,看上去像是一层铅。铁棒的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像是一组化学仪器。”经过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论断震惊了考古学界。如果承认这是一个古代电池,那就意味着,早在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波斯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池了。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的第一个电池早了2000多年。这个结论是否说明古人在久远的时代已掌握了很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否核技术也已涉足?
无独有偶,南非一个金矿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神奇莫测的事。一群矿工在岩石中挖出数以百计的金属球。这些金属球类似人造的球体,它的顶端和底部都是平的,中间有3条镂刻完整的槽线,尤其惊人地是,在这些金属球中,有一个球能自动在它的轴线上旋转。
据一些地质学家说,从发现地点来看,这些金属球很可能是20亿年前的物体。那么,在如此久远的古代如何会有这种人造的金属球?为何有的还会自动旋转?这些都令人不可思议!
佐证四:远古时代铀矿利用遗迹。
1972年9月25日,法国一家工厂在检查从非洲加蓬共和国奥克洛铀矿进口的铀矿时,惊奇地发现这些铀矿早已被人使用过。一般铀矿中的铀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这批铀矿的含量还不到0.3%。
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兰·T·西伯格提出:只有在极度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被“烧掉”,而且必须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极纯净的水,在地球上任何自然水中都找不到的。
不久,联合专家小组在奥克洛铀矿区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核反应堆”!这是一个由6个区域组成的“核反应堆”,大约使用了500吨铀矿,但输出功率只有100千瓦左右。据考证,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是20亿年前,成矿石不久,“核反应堆”即开始工作,而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谁能想像,在那么久之前,就有人设计出了如此杰出的高科技产物,并用于实践了呢?1976年,前苏联瓦什卡河岸上,发现了一块拳头大的闪着白光的怪石,经过分析,这是一块稀有金属的合金。其中锡占67.2%,镧占10.9%,钕占8.7%,其他还有铁、镁、铀、钼,但没有铀的衰变物。专家们惊呆了:这一块人造合金,年龄超过10万年,它极有可能是用只有几百个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冷压而成。对这样小的物质,加如此高压,其设备和手段,即使是当今现代科技,也难以办到呀?
通过以上的考古证据,人们对印度“死丘”和通古斯的核爆炸就有一定的理由相信了。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