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神秘地带
10120900000006

第6章 怪异地带之谜(上)

西诺亚洞中的“魔潭”

在地球上超出自然界的正常规律、背离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某种强外力场的事例不少,除前面讲过的之外,还有非洲西诺亚洞中的“魔潭”。

西诺亚洞是津巴布韦境内的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它是由明暗两洞及两洞间的一个深潭组成的。深潭位于一个竖井般直伸地下的石洞底部,距地面数十米,一潭深蓝色的清水宛如一块巨大的宝石,晶莹闪光。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两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从这里流出,绵延形成长达15公里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为什么有“魔潭”之称呢?原来它有一种魔法般的引力。明明潭面只有十余米宽,按理说将一块石头从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该费什么力气,可事实上连大力士都绝对无法将石头扔过去,飞石一进潭面必定要下坠入水。许多人不相信,都要试一试,结果谁也扔不过去。人力不行,借助于枪械总可以吧。但一颗子弹射出去,同样不能击中深潭对面的石壁,就如同被什么神力吸住了似的,往下一栽溅落潭中。

这样的实验已进行过无数次。西诺亚洞中“魔潭”的这种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引力由何而来?直到今天,仍没有人能揭开这个秘密。

地球上类似的重力之谜很多。在台湾台东县东河乡都兰一个地方,有一处“水往上流”的奇观。这条小溪位于东静公路都兰附近,这里的溪水都流向下游的水田里,唯有靠山脚旁的一股溪水却朝上流去,是名副其实的“逆流河”!至于这股溪水往上流的原因,有关专家正在研究之中。

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乌恰县,距县城190千米处有条名叫什克的小河,呈南北走向,河水从低洼处沿着山坡,像蛇一样逶迤而行,最后竟爬上一个高十几米的小山包。此河为什么会向高处流淌呢?测绘人员专程来此勘察,证实山包确实高出上游河面14.8米。该现象到目前仍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

我国云南滇池水也是倒流的。古书《水经注》中注解道:“滇者颠也。”也即颠倒而流之意。滇池水是向北流,而北侧地势比南侧高。看到“水往高处流”的奇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是地心引力的指向在这里出了毛病?

上坡容易,下坡难

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安平乡姑嫂城村西北角,有一座海拔570米的白石砬子山,山的南坡有一段奇特的坡体,冬暖夏凉。这一奇特地段长约500多米,宽约50米,都是白色的风化碎石。盛夏酷暑,人们站在这块山坡上,顿觉凉气上涌,透人肌骨;到了寒冷的冬天,又变得温暖异常,坡上从不积雪,洞穴石缝中微微透着热气,长出小草的嫩芽。据当地村民介绍,天越热,山坡越凉,石缝中甚至结冰,这片山坡为何冬夏颠倒,至今仍是个谜。

在大连西南的旅顺口附近有一村庄,叫小陈庄,附近1公里处有一奇异地段,长几百米,在这里,汽车上坡不用加油门,自由上滑,而下坡则要加油门方可行驶。有人曾做过试验,骑自行车下坡时必须用力蹬,而上坡时则可很省力地上去。这样的怪坡,在铁岭附近的一段400米公路路段也发现过,此处距沈阳约40公里。

在沈阳市薪城子区清水台镇阎家村蛤蟆岭附近的哈大公路段的东侧约1公里处,有一段长60多米、宽15米的坡路,也是一个“上坡容易下坡难”的奇怪路段。

一天,具有多年驾驶汽车经验的司机师傅,驾驶着面包车路经这里,将车停在这段坡路的底部,摘档熄火,跳下车到路边办事。这时车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向坡路顶端冲了上去,一直冲出近60米远,直到车后轮被一块石头挡住,车才停了下来。面对这汽车自动向上滑行的现象,司机感到很费解,他带着疑惑和不解向人们述说了这一事情经过。这样具有神秘色彩的怪事很快就传开了,由此引来了许多好奇的人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并且还发现,骑自行车和走路都会感到上坡省力,下坡费劲。

1992年5月16日《新晚报》刊登了哈尔滨的张兴亚对沈阳“怪坡”的亲身体验:前不久,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偶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沈阳附近有一怪坡,自行车或汽车到此下坡时,自行车不蹬不往前走,汽车不加油门不往前行,觉得确是怪事一桩。惊奇之余,仍有点将信将疑,心想还是眼见为实。

机会终于来了。5月14日,我利用到沈阳出差的机会,办完事之后,一行三人于早晨驱车前往怪坡所在地。怪坡位于沈阳至长春公路的沈阳至铁岭段,距离沈阳大约40公里处的右侧向南400米的一个小山坡上。汽车行驶不到1小时,我们到达怪坡现场。只见坡长约60米,宽约10米,正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有500人左右。为亲身体验怪坡之“怪”,我和同事及司机3人坐在车内,车在坡的上方,像平时一样,松开闸,不加油门,想让汽车顺坡下滑,但这时“怪事”发生了,汽车不但不向下滑行,反而向坡上移动。只有司机在加油门时,汽车才向下行走。

为进一步领略怪坡之“怪现象”,我们将汽车掉过头来,对着上坡,司机将发动机熄火后松开车闸,这时汽车却自动往坡上行驶,真是怪哉,围观的人群也无不啧啧称奇。我们上坡后,又见到一辆载有40多人的大客车,在熄火的情况下,正在从下面自动地向上爬坡。

来这里一次不容易,我还想试试。又花1元钱租了一辆自行车,从坡的上方往下骑,按常规自行车下坡根本用不着使劲,但在这里不使劲蹬自行车就是不往下行走,一松劲还往上倒行。我又将自行车掉头冲着坡上,人群中走出一位警察,坐在自行车后架上,载着两个人的自行车居然自动往坡上行驶。

据悉已有科学家到此考察过,但怪坡之谜至今尚未揭开。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目睹和亲自体验,沈阳怪坡这种反常现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山东阳谷迷魂阵村之谜

中国山东省阳谷县阳谷城附近有个迷魂阵村,地理特性奇异。这是一个奇特的小村,外人进村后,难辨东西,以致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错觉。南边的村叫大迷魂阵村,北边的村叫小迷魂阵村。大迷魂阵村小,小迷魂阵村大。大、小迷魂阵村距阳谷县城25公里,在阳谷城东北。

迷魂阵有传奇般的来历。传说4000多年前,孙膑、庞涓的老师鬼谷子曾在这里教他们演习兵法布阵。“迷魂阵”就是孙膑与庞涓斗智的一例,迷魂阵村为后人沿袭他们的阵法建成。

小迷魂阵村是一个分成东西两部分并列的村庄。东半部称前迷魂阵,西半部称后迷魂阵。但是当人们进入前迷魂阵时,会感到后迷魂阵是在北方,当人们进入后迷魂阵时,会感到前迷魂阵也在北方。

进入村子,沿街巷向前行,却难以把握前进的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走了大半天,却又回到了老地方。在这里以太阳推算时间,也会产生几小时的误差。在前迷魂阵,你会把上午10点的太阳当成正午12点;在后迷魂阵,会把正午12点当成下午16点。这种奇异村庄,世界罕见。

令人费解的冬热夏冷之地

也许你知道有冬季从地下冒出热气的地方,也许你听说过有夏季从地下冒出冷气的地方,那么,你是否知道集夏冒冷气、冬冒热气于一身的地带呢?这一非常罕见的地带就在我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县,从桓仁县沙尖子镇船营沟向西南延伸到宽甸县的牛蹄山麓。

据有关报道,19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桓仁县沙尖子镇的农民任洪福在堆砌房北头的护坡时,偶然注意到扒开表土的岩石空隙里,不断冒出阵阵寒气,感到非常惊讶。当时任家就在冒气强烈的这段护坡底角,用石块垒成了长宽各约半米,深不到1米的小洞。至今这个小洞所表现出冬热夏凉的特点,仍然令人不解。

盛夏洞内温度仅零下2摄氏度,石缝为零下15摄氏度,洞口放鸡蛋冻破了壳,洞内放杯水变成冰块,雨水泄入石缝冻成缕缕冰柱。人们站在洞口六七米外,只消一两分钟就冻得发抖。据说,1946年的夏天,一个国民党军官将大汗淋漓的战马拴在洞口附近的树桩上,第二天早晨,这匹马已冻得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近几年来,每逢夏季,任家都利用这口天然小冷库,为乡亲们和沙尖子镇街上的饭店、医院、酒厂、兽医站等单位储存鱼、肉、疫苗、曲种、菌种等物品,冷存效果十分理想。

然而立秋以后,周围地温不断转冷,而这里的地温反而由冷趋暖。到了严冬腊月,野外冰封雪冻,寒风凛冽,各种草木纷纷枯萎凋零。但在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温暖如春。凡是山冈上冒气的地方,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冰雪。特别是任家屋后,种下的蔬菜叶壮茎粗,青草茵茵。1986年,任家在冒气点上平整了一小块土地,上面盖上塑料棚,栽种大葱和蒜,割了两次蒜苗。据测,棚内气温保持在17摄氏度,地温保持在15摄氏度。

自1984年8月,桓仁县发现异常地温带的消息在《本溪日报》《辽宁日报》披露以来,国家地震局、冶金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地质部门及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曾多次派人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一系列的仪器测试,并对其成因展开学术讨论,至今尚未有定论。有人认为这里地下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使地下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而且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冬季,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也有人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始终在同时释放冷热气流。遇到寒冷季节时,冷气不为人发觉,而热气惹人注目;遇到暑热季节时则寒气变得明显。还有人猜测,大概这里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冬天吸进冷气,放出热气,夏天吸进热气,放出冷气……更令人惊讶地是,1987年在原址以南300米处,又发现了一处类似的神奇土地。人们期望科学家能尽快弄清这异常地温带的奥秘。

1991年开始,由本溪市地质学会、气象学会、环境学会联合组成考察组先后7次对该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条长5公里、宽2公里的地温异常带和4个异常出露点。冷点在山坡低处,终年寒冷;热点在山坡高处,终年散热。冷热点相距约百米。根据气体采样化验结果,这里氨含量比空气中正常氨含量高出100倍。考察结果证实地温异常与氨有关。

氨为什么会导致地温异常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需要先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旧式电冰箱以氨作制冷剂,在标准大气压下,氨在零下33.35摄氏度由液体变为气体。压力增加,沸点也会提高,气化的同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能。据测定,1千克氨气化时如果从周围的水中吸取热量,可以使10千克的水温降低32.7摄氏度。冰箱的压缩机使氨气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经过冷凝器降温成液体,通过毛细管进入蒸发器。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液态氨迅速气化,同时吸收热量,使冰箱内温度降低。氨气再进入压缩机,循环往复,使冰箱内保持低温状态。“冷热地”相当一台大冰箱。不过氨气化后散在空气中,没有循环。

我们设想“冷热地”深处有一条处于封闭状态的富氨带。上覆岩层和地下热能使它处于高压高温状态。其上部岩石有裂隙A通到浮土层。在封闭带一侧有岩石裂隙B,下通地下深处,上通浮土层。地热沿裂隙B源源不断输送到浮土层,使它在严冬也能保持在十几摄氏度,比气温高出40多度成为明显的“热地”。裂隙A的宽度与富氨带的宽度相比微乎其微,相当电冰箱的毛管。由于上覆岩层和地下热的作用使氨处于高温高压(相对于氨的沸点)状态。氨经过裂隙A到浮土层,压力降低,迅速挥发,同时吸收热量使浮土层温度降低甚至冻结。如果挖土时正好使岩石裂隙或冻土层裂隙暴露,空气压力远低于土壤的压力,氨迅速蒸发,附近温度急剧下降。气温愈低、氨蒸发速度愈慢。当气温低于零下33.35摄氏度时,氨成为液体,不再有制冷作用。

以上是根据当地氨含量高产生异常所作的解释,更深层的问题是地下“富氨带”是如何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把“富氨带”揭露出来,实际研究它的成分和地质构造。这样一来,原有的封闭条件会被破坏,神奇的“冷热地”将不复存在。因此,目前我们只能对它做以下推测,这里远古时期曾经是个湖泊,像有些湖泊沉积了大量氯化钠(食盐)、硫酸钙(石膏)一样,这里沉积了大量铵盐(碳酸氢铵、硫酸铵),由于地热作用,铵盐分解产生氨。从现有经验来看,由于铵盐易分解,大量沉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界确实存在着超出一般规律和人们现时认识的特殊事例。铝出世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铝性质活泼,不可能以单质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电解法是从铝矿物中获得铝的唯一途径。1953年,在西晋将军周处墓中发现铝制腰带饰件。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晋朝时没有电,怎么可能有铝制品?因为“不可能”,专家们认为它是参与掘墓的人带进去的,但是始终没查出“罪魁祸首”。《众神之车》的作者丹尼肯认为,这个铝饰件是外星人送给地球人的礼品。1983年,在广西贺县发现了自然铝,含铝量达96%,可以直接锻、压加工成需要的形状。既然有自然铝存在,西晋人就可能发现它、利用它;周处墓中的铝饰件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地温异常带的“富氨带”是否也是类似的特例呢?

地球的童年时期,氨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冷热地”是否是“返祖”现象,具备分解或合成出氨的特殊功能?

“冷热地”刚刚撩开神秘的面纱,它还没有袒露深处的秘密。愈是这等朦朦胧胧愈显出它特有的魅力。

紫荆山风门坳奇风之谜

紫荆山位于广西桂平县北,周围百余里。北连蒙山、平南诸山,西通象州、武宣各县,中包田地村庄,形势险要。1844年,太平天国创始人之一的冯云山曾在此进行革命宣传。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洪秀全、冯云山在此建立拜上帝会基地,领导汉、壮、瑶各族人民向腐败的清朝统治者作斗争。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山前的金田村领导起义。

紫荆山山势较高而东部较低,其北、西、南三面逐渐向东倾斜,形成畚箕状地形,丛林如海。东部的风门坳长10余公里,为沟通山内外气流出入的唯一孔道。这里早晚风向不同,常有罕见之奇风。有一首歌谣在民间流传:“风门坳上有奇风,风向早晚各不同。晚上山外风吹进,早上风出刮断松。”

传说当年太平军总部设在紫荆山,清将(广西提督)向荣率3万清兵夜袭。大队人马,浩浩荡荡,顺风而来,于大亮时抵达风门坳。突然风向逆转,山内刮起狂风,迅猛异常。清兵在慌乱之中,睁不开眼睛。忽闻炮声四起,杀声震天,太平军从内杀出,清军大败。原来洪秀全利用这奇风,早已做好准备,因此大获全胜。

然而,风门坳之奇风为何早出晚归,晚风由山外吹进,晨风又由山内吹出,如此循环反复形成了规律?难道是由于紫荆山中浩如烟海的林木大军早晚不同的呼吸运动所造成?是它们早晚的一呼一吸形成了风门坳强大气流的出入吗?气象科学的检测能否揭示其谜底,展示其中的奥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大明湖中蛙不鸣

由芙蓉泉、珍珠泉等众多泉水汇集而成的济南市著名风景区——大明湖,总面积86公顷,其中的水面积为46.5公顷。沿湖楼阁参差,水榭亭台,错落有致。湖之北有元代北极阁,登临其上,可饱览湖光山色;湖之南有清代遐园;湖之东有纪念宋代名人曾巩之南丰寺;另外还有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纪念祠,以及铁公祠、历下亭、浩然亭、汇波楼、小沧浪等名胜。此外,还有新建的鸳鸯亭、月下亭及百米喷泉等。湖中荷叶田田,绿洲片片,景色清幽。诚如铁公祠门联所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如此湖光山色,万类悠游,鸟语蝉鸣,蛙声阵阵,本是常情。这里一般情况如常,然而令人惊异地是,这里虽有众多的青蛙而无蛙鸣。特别是盛夏之际,别处湖区都有蛙声起伏,热闹非常。这里的蛙们,却是“噤若寒蝉”。好事者将大明湖之蛙迁至护城河外,便都照鸣不误,而将别处之蛙放入大明湖又不叫了。

此中奥秘何在?难道是因为大明湖之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与别处不同,致使生活于此的蛙群生理异常而失声?或是其他的缘由影响了蛙群的情绪?谁能揭开这满湖蛙不再呜叫之谜呢?

湖北五峰怪洞奇风之谜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姚家坪村的三面环山地带,有一处竖井式天然溶洞,俗称龙洞。其海拔1800米,洞口最宽处为15米,呈不规则之椭圆形。

此洞于每年春夏秋三季,终日有奇风。而人们在洞口外的方位不同,感受亦迥异(距洞口约20米内甚为明显):其西北侧为腥风,腥若鱼蛇,东北侧为冷风,寒侵肌骨;其余方位则热风拂面。远近人士前往探奇者,无不称绝。

一洞三风举世称。此洞神秘幽深,自古以来无人敢入。难道洞中曲折迂回,又通往许多奇异的世界?其中既有巨蟒之洞、冰晶之洞,又有热流、暗湖……均以此处为出气口吗?

据说,过去曾有人见一巨蟒自洞中钻出。又有人将一只鸡捆住,置于筐内,以长绳吊入洞中,下落50米提出,鸡不见了。还有人将巨石投入洞中,其响声延续竟达数分钟之久。难道这些不足以证明其中结构之庞杂而确有巨蟒之类的存在吗?

然而,更令人迷惑地是:为何洞口外周围数米内,近腥风者为不毛之地;近热风者植物则萎靡不振;近冷风者则绿草如茵、杨柳依依,生机勃勃。那么,这来自洞中的不同的风,都给这方土地带来了什么?而使这些绿色生命苦乐不均,悲欢不一。

据说,上述的几种现象仅出现于春夏秋三季,而在冬季唯见洞口雾气蒸腾,袅袅升起。这些风云气象的骤变又说明了洞中何种变化?它同气候的变迁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安顺龙宫漩塘之谜

贵州安顺龙宫风景区主要由天池、龙门瀑布、暗湖及云山石林等组成。天池既为龙门瀑布之源,又为龙宫之入口。龙宫是由明洞、暗洞及峡道组成的地下洞湖。全长4000余米,共有龙宫5进,现已开放其一进。包括迎客厅、水晶宫、龙女牧羊、五龙抢宝及长扛三峡等大厅。舟行洞中,岩溶映波,景观奇丽,宛若仙境。

龙宫景区内有一座直径100米的神奇水塘,尤为游人所注目。其中的水流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旋转,转一圈约需3~4分钟,整天不停地转动。塘的附近有一条小溪,溪水从中间为界,相背而流,形成奇观。

我们不禁要问:这座神奇的水塘内,有一处涡轮式的溶洞吗?是它使塘内的水流形成漩涡运动吗?附近的水溪为何又以中间为界相背而流,是这里独特的地形造成的吗?漩塘与溪流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俄勒冈漩涡”及类似现象

在美国俄勒冈州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个方圆仅50平方米的怪异的地方,被称为“俄勒冈漩涡”。这里有一座古旧的木屋,其歪斜程度犹如比萨斜塔。走进木屋,会感到有一种巨大的拉力把你往下拉,就像是地心引力突然加强了。如果往后退,还会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你拉向木屋中心。

一到“俄勒冈漩涡”,人马上会本能地回避,飞鸟也会突然地回头下垂,此处生长的树木的树干则倾向北极。

许多科学家对“俄勒冈漩涡”进行过长时间考察,试图解开这个谜。他们用铁链连着一个13公斤的钢球,把它吊在木屋的横梁上,这个钢球明显地违背了重力定律,倾斜成某个角度,晃向“漩涡”中心。你可以轻易地把钢球推向“漩涡”中心,但要把它推向外却很难。

“俄勒冈漩涡”的力量确实存在,但这究竟是什么力量?是如何产生的?人们不得而知。

无独有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湾北岸圣克鲁斯市附近也有块不大的异常地带,飞机从它上空飞过时,所有表盘的指示器都瞬间失灵。这里生长的树木,都朝同一方向倾斜。自从它在1940年被发现之后,不少游客和科学家都涌来参观和研究。这里也有一个倾斜欲倒的小屋,进屋的人都打破了地心引力定律而倾斜站立,有人竟倾斜45°站立而不会倒下。屋的一角斜放着一块板,形成一个斜坡道,将一只球放在坡道的高端,那球却并不向低端滚落,而保持静止,若将球推下去,它顺坡滚动,还未滚到最低端就回头往上“爬”,直到顶端又停止不动。在这里,正常的人会感到头晕难以适应。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科学家们的解释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重磁异常,强大的重力转变为磁力,而强大的磁力又导致重力异常。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大的重力呢?到现在人们还不清楚。

在世界各地还有一些地方有类似“俄勒冈漩涡”的现象。在乌拉圭的温泉疗养区巴列纳角,也有一块异常区,汽车开到这里停住,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推动车辆继续前进,上坡爬行几米才刹住,平坦路段则自动滑行几十米。

美国犹他州有一条“重力之山”的斜坡道。这段斜坡的公路长约500米,若驱车而下,在半途刹住车,车子竟然会慢慢后退,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着,硬是往坡顶倒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质量越大的物体越容易往坡上爬,质量过轻就不能产生这种效应。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地心引力”这个概念要重新思考,地心引力在地球的各处分布是怎样的?这个引力的结构与地心的结构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我们对此还知之甚少。

海南东山岭石泉之谜

海南省东海岸万宁县的东山岭,素有“海南第一山”和“海外桃源”之称。这里有闻名中外的三绝,东山羊、鹧鸪莱和水流鼎泉水。

“水流鼎”即东山岭著名的八景之一——“海眼流丹”(其余七景是:瑶台望海、碧水环龙、冠盖飞霞、仙舟系缆、蓬莱香窑、正笏凌霄、二七峡巢云)。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曾到此游览并留下翰墨。田汉《游东岭》诗云:“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啃芝草,茶好伴名泉。”这名泉指的就是水流鼎。

水流鼎位于岭上的东灵寺内,这里有个天然的石池,石池上又有一口天然的石锅,直径约1米。泉水从石崖缝穴中流出,源源不断,日夜不息地流入石锅,石锅水满便自动溢入石池,而石池的水总是保持那么多。奇怪的是,当人们走到泉边,明明听到流水淙淙之声,却不见水的流向,神乎其神。

传说远古之时,有仙翁在这儿取水炼丹,他一挥手,地面就涌出一股泉水,供他使用,而其来龙去脉则无人知晓,有人认为,它流向岭下的山河;也有人认为,它流入了汪洋大海。那么,它在岩洞中又是怎样潜流的呢?

还有个传说,在更加遥远的年代,一次海龙王来游东山岭,其随从金甲蛇为美丽的山景所迷,愿意在此长留。它伏于岭上第二峰,口中不断吐出的涎水,便是“海眼流丹”,即水流鼎泉水。

这泉水来龙去脉不仅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它的功能也神乎其神。据说,闻其气可治病,舔其味可健身。果然如此的话,那么,这泉水中又蕴含着哪些有益于人体的物质呢?

漱玉泉闻钟鼓声沸溢之谜

白石山位于广西桂平县城东南35公里处,道书称“白石洞天”,为全国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奉圣旨敕造寿圣院,明后成为游览胜地。山之东有独秀峰,孤峰如削;西有鹅头峰,奇特险阻;山麓为寿圣寺,寺后峭壁千仞,上有摩崖“白石洞天”四字。寺侧有漱玉泉,椭圆似瓮,宽约2米多。池壁有小口,泉水澈淌,终年不涸,清流见底。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曾有记载。《百粤风土记》一书记漱玉泉有一奇观,即每逢晨昏,寿圣寺僧敲钟鸣鼓之时,泉闻声而沸溢,似烧开之水,滚涌而起,钟声停则寂然。于是慕名而往观者络绎不绝,而泉水闻钟鼓之声而沸溢,遂成千古之谜。

然而,首选破解此谜者,仍是徐霞客。他已久闻奇观之名,特地专程前往考察,不仅访询住持及诸僧,而且细观寺侧泉流、石壁及溪流网络等,始知泉水沸溢,自有常度。过去,寺僧每当晨昏泉沸,便去敲钟击鼓,以做善事。以后习以相沿,遂按时而鸣钟鼓,并非泉水闻钟鼓之声而沸溢也。

山僧闻知,极为钦佩。后经人们观察,即便晨昏钟鼓不鸣,泉水仍然依时沸溢,证实徐霞客之言极是。

千古大谜固然已解,而谜中之谜未释。泉水并非闻钟鼓而沸溢,则其沸溢之由为何?莫非与泉眼内之气体及水压之增加有关?其具体又机制为何?

当你前往桂平白石山游览时,伫立山头远眺,桂平、玉林、梧州风光尽收眼底,金田村起义旧址亦历历在目。当你在漱玉泉边小憩,饮一杯清凉的甘泉之后,对这座神秘的泉潭看个仔细,说不定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法国“圣泉”水令人称奇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个叫劳狄斯的小镇,镇上有个岩洞,洞内有一眼清泉长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成千上万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的“圣泉”。

传说1858年,一位名叫玛莉·索毕拉斯的女孩在岩洞内玩耍,忽然,圣母玛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脸,并且告诉她这泉水能治百病,说罢倏然不见。

100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泉水经年不息。前来圣泉求医的各地人也络绎不绝。它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病、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他们不远千里来这儿,仅在圣泉水池内浸泡一下,便能减轻病情,有的竟不药而愈!

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他身患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经破坏了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辗转几家医院后,他的左侧从腰部至脚趾被打上石膏,且却被宣告无药可医,而且预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程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沐浴。密查利在几名护理员的照顾下,脱去衣服,光着身子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

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从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明确显示出那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了。4月,他已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

这一病例,现代医学竟无法解释。

像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据报道,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在劳狄斯的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该机构由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30名医学专家组成,各个专家均是某个专科的权威。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谜团。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雕制作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般的水,却没一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在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东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绝,“圣水”为当地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圣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神奇的医治疾病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口石棺总容量还不到300升,而每年从这口石棺中流淌出来的水却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灾之年,石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澄清的圣水。据当地的居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一夏天,石棺还溢出水来。

1961年,石棺内的水源之谜吸引了两位来自格累诺市的水利专家。他们试图解开石棺内的水源之谜。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使它与地面隔开,为了揭开谜底,他们还用塑料布将石棺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所有的办法都未使石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解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一些相信“超自然力”的专家作了这样的解释:圣物在被带到此地之前,曾在一个罗马教堂里置放过,而那个教堂旁一定有口泉水井。这是目前当地居民唯一相信的解释。

然而这“两个圣水”都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这难道是巧合吗?

湖北腾龙洞交响乐之谜

山、水、洞三者融为一体,具有雄、奇、险、秀、幽特色的腾龙洞风景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其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包括孔雀迎宾、腾龙欲飞、卧龙吞江、一线天险、高山架笔、眺望日出、金玉龙潭、地湖泛舟、洞中云雾及峡口观彩等。

腾龙洞中有一座奇特的交响石壁,引起游人的很大兴趣。这座石壁在一个白洞的左侧,这里有一个天然的浮雕长廊(长200余米),其中部有一段凹入的金黄色花纹,宽约1米。奇怪的是当人们走到这花纹近前,就能听到一种优美动听、气势非凡的“交响乐”;而当人们稍微离开这一段花纹,乐声就骤然消失。这一“造化玄机”的奥妙何在?它与长廊上的花纹究竟有何关系?为什么只有在人们走近这个地方时,它才开始奏鸣?而当听者刚过此处,乐声就戛然而止?难道游人竟是这个“交响乐”的指挥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连串的问号,至今无法解答。

这一奇妙景观,古代有个美丽传说:远古之时,有一条恶龙在此兴风作浪,汹涌的洪水把清江两岸的美好田园通通淹没,激怒了雷公。终于有一天,雷公显灵,把恶龙禁锢在腾龙洞的夹层之中。从那以后,这龙口中所含的宝珠,一见来人就发出美妙的交响音乐,而人一走就哑然无声了。

腾龙洞原名落水洞,洞口水流势若腾龙欲飞,故又名腾龙洞。清江河水至此陡落30米,急流瀑布潜入地下而为伏流,故又有“卧龙吞江”之说。有人认为,清江伏流的各种流水之声,经过洞内各种复杂构造的反射。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徐缓,有的激越,终于形成美妙的交响乐章。那么,究竟是什么奇巧的构造,形成这一奇特的景观?难道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与日夜奔腾的流水,是弹奏这些仙乐的乐师吗?这些谜中之谜,有谁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