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神秘地带
10120900000007

第7章 怪异地带之谜(下)

奇妙无比的沙丘“歌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听说过会唱歌的沙丘吗?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当风吹沙舞的时候,辽阔的沙漠上就回响着各种美妙的声音,有时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的乐声,有时则宛如银铃丁当作响,似乎整个的沙漠都在唱歌,在这个合唱队里,唱得最响的是沙丘的沙粒。当沙丘开始崩塌时,沙粒会发出时强时弱的隆隆声,很像飞机从头顶上掠过时所发出的轰鸣声,有时则更像大海中航行时轮船的汽笛,在风和日丽的午后,当你漫步在沙滩上,爬到沙丘顶上,又沿着陡坡下滑时,则会听到类似犬吠的声音,冷不防会吓你一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鸣沙”或“响沙”,也有人叫“吼叫的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发现了100多处地方有这种奇妙的沙丘。

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齐沙漠上,就有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响沙湾”;在大不列颠群岛、夏威夷群岛、南美西海岸、西奈半岛沙漠、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和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漠都有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在前苏联的科拉半岛浅滩、贝加海滨、维仰伊河以及贝尔加湖畔也可见到这类“响沙”。

那么,沙丘为什么会唱歌呢?古代科学不发达时,人们一遇到响沙就异常恐怖,以为是鬼怪在作怪,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神秘传说:有的认为这是打入十八层地狱的魔鬼在呼叫,有的则说是美丽的妖女们为引诱海员在海滩上唱歌,有的还认为是地下寺院隆隆的钟声呼唤着僧侣们去祈祷……

后来人们通过长期的实际观察,发现“响沙”都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一般沙子只在风沙起舞或风和日丽的时候,直径为0.3~0.5毫米的非常洁净的石英沙才能发出声音,沙粒越干燥声音就越大,而在潮湿的天气、雨天或冬天沙粒通常寂静无声。

究竟是什么使沙子发出声音呢?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猜想,科学家们对此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学者认为声音是由于沙粒带电而产生的。当沙粒被钙和镁的化合物所形成的薄膜覆盖时,由于摩擦挤压的关系,沙粒就会带有静电,一遇外力,就相互碰撞,因而产生放电现象,像日常放电时出现的情况一样便发出了声音。

另一种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沙丘里,在不太深的地方,都有一层压得很紧的湿沙层,当沙丘发生崩塌时,表层沙由于经受的摩擦力较小,比下层的沙流动要快,这样就形成了特殊的轮廓清晰的、波浪形的表面,表面又将震动传经湿沙层,湿沙层就像琴弦移动时产生共鸣的乐器一样开始振动,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有的轰鸣声。

有的科学家还认为产生声音的基本原因在于沙粒空隙间的空气运行,构成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音箱,当沙丘崩塌时,沙粒间的空隙时大时小,而空气则时进时出,这样就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当振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天然的音箱发生共鸣时,于是产生了各种音响。

另有人企图用温度的升降以及沙丘的不同形式的运行来解释这一奇妙无比的响声,然而,科学家们绞尽脑汁,至今也没有研究出沙丘唱歌的确切原因,这一自然现象目前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湖南岳阳君山响山之谜

位于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拥有72座山峰。其中的响山为最高峰,海拔为70余米。

清人龚显行《响山赋》云:“疑玉女金石叮咚,千岩韵逸,万壑声洪。疑帝子瑶瑟玲珑,骤惊啸虎,遥谷哀鸿。”张元忭诗云:“山自坐中见,声从行处闻。却疑仙乐奏,欲问洞庭君。”

其实,响山之响,仅限于其山麓200余米地段之密林中。此处下临悬崖峭壁及浩瀚的洞庭湖水,人行于此,可闻叮咚之声,宛若行走于楼板之上。传说,君山下有地道,与对岸之岳阳城相通,另外,还有“吴楚乾坤一眼通”之说,更是神乎其神,说的是君山下的地道可与江苏太湖的苞山相通。

君山果真是内藏金屋,以供仙女奏乐的吗?那金屋就建在响山里面吗?也许,这不过是浪漫诗人的遐想?根据声学的原理,是否是在远古洪荒的年代,由于地壳运动,使君山的内部结构,形成若干奇特的空洞,而成为天工造物的奥秘?

音响圣地令人神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许你早就听说过响山、回音谷、耳语洞、琴石、音乐泉等大自然的音响圣地,然而,你知道为何会有这种万籁之声吗?其实,这也是科学家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有些音响圣地的发音机制已被探明,如漂浮在哈苏埃尔岛附近的冰山能发出像风琴演奏的乐声,是因为那座冰山上分布着一条条宽大的裂缝,从印度洋不断涌来的波浪使冰山四周的水位忽高忽低。当水位下降时,大量空气进入裂缝,而当水位上升时,空气又被海水迅速排挤出来。空气穿过裂缝的一进一出产生振动,于是便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风琴声。又如我国河北青龙响山,也是因为它的岩隙罅穴格外发育,加之诸峰对响山成合围之势,所以阴雨大风季节,人们就能听到如大自然管弦乐队合奏般的微妙的和声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万籁之声都能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得以解释,至今仍有许多“音石”、“响山”的发音机制在困惑着人们。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石,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来到这里,点起一堆堆篝火,那滚滚浓烟笼罩着巨石竟会发出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犹如抒情小夜曲,忽而又传来哀怨低沉的悲歌。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块巨石尊崇为“神石”而顶礼膜拜。但迄今为止,人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块巨石只有在宁静的月夜,并被浓烟笼罩时,才能发出悠扬的乐声?这块石头究竟包藏着什么秘密?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片“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拿小锤敲击这里的石头,无论大石、小石或碎片,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音色和谐清脆。可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去敲打,不管怎样敲,只有沉闷声,与普通石头一般无二。

为什么石头放在异常带就能发声,挪动位置就失声呢了?有人分析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场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时会受到谐振,于是发出声音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还没有得以充分的证实。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个叫“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关于它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一个名叫狄阿尼西亚士的暴君,手段残忍,选了这个山洞监禁政治犯。狱卒伏于洞顶,用耳朵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犯人间的交谈,对统治者的不满言论,筹划中的越狱行动,一字一句都传到狄阿尼西亚士那里去了。许多义士因此惨遭杀害。后来,犯人只敢细声耳语,但仍被狱卒听去。犯人终于明白,囚室处处有耳朵。

这个奇特的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深40米,人在洞顶贴耳俯壁细听,可听到洞底人的呼吸声,更不用说是人的喃喃耳语了。但是人们至今却无法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辖区内,北濒长江,东临鄱阳湖。一山飞峙,雄奇秀丽,气吞长江。山体略呈椭圆形,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地形外陡上平,边沿峰岭陡峭,而山间谷地宽广,自然景观丰富,奇峰峻岭近百,不乏深峡幽谷,湖池溪间,飞瀑流泉,且多雾日,平均每年达190余天,云遮雾障,颇富朦胧之美,因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夏季亦凉爽,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摄氏度,是国内外知名的避暑胜地。

云雾弥漫,蜂峦隐现,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的庐山充满了无数的谜。

1931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带北大学生去庐山考察时,发现那儿的一些第四纪沉积物,若不用冰川作用来解释,很难理解。以后的几次考察,从不同的角度再研究这些现象,确信是冰川作用的结果。于是,他在一次地质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提出了庐山第四纪冰川说,其主要证据是平底谷、王家坡U形谷、悬谷、冰斗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在堆积方面,他指出庐山上下都堆积了大量的泥砾,这些堆积显示了冰川作用的特征。

当时,国际地质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第三纪以来,中国气候过于干燥,缺乏足够的降水形成不了冰川。英籍学者巴尔博根据对山西太谷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认为华北地区的第四纪只有暖寒、干湿的气候变化,没有发生过冰期。他指出,一些类似冰川的地形,既可能是流水侵蚀所成,也可能是山体原状,而王家坡U形谷的走向可能和基岩的构造有关。法籍学者德日进也排除了庐山冰川存在的可能性。

以后的几年里,李四光也在寻找更多的冰川证据,用以说服怀疑论者。1936年,他在黄山又发现了冰川遗迹,更加证明庐山曾有冰川,他的论著《冰期之庐山》,总结了庐山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庐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碛泥砾,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发现的纹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在书中专门写了“冰碛物释疑”一章,对反对论者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反驳。对于泥砾的成因问题,他否定了风化残积、山麓坡积、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砾的冰川成因。不久,他又著《中国地质学》一书,着重讨论泥流和雪线问题。对于泥流,他认为即使承认如此巨大规模的泥砾是融冻泥流所形成的,那就完全有必要承认在高山上发生冰川作用,因为如果山下平原区发生了反复的冰冻与融化,以致产生了泥流的低温条件,按升高100米温度降低1摄氏度计算,庐山上面的温度就要比周围平原低10~15摄氏度,这样就不可避免要发生冰川了。据此,反对庐山冰川的泥流作用,反过来却成了有利于主张庐山冰川的有力证据了。对雪线问题,他认为在更新世时期,雪线在东亚有降低,因此,虽然庐山海拔较低,也能发生冰川。

20世纪60年代初,黄培华再次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提出质疑。其依据是:所谓“冰碛物”不一定是冰川的堆积,其他地质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地形方面,庐山没有粒雪盆地,王家谷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遗迹遍布,何以在山南绝迹?庐山地区尚未发现喜寒动植物群,只有热带亚热带的。支持冰川说的曹照恒、吴锡浩也从庐山的堆积物、地貌、气候及古生物方面反驳了黄培华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持非冰川论观点的旋雅风、黄培华等又进一步从冰川侵蚀形态、冰川堆积和气候条件等方面,对庐山第四纪冰川说给以否定。持冰川论观点的景才瑞、周慕林等人则从地貌、堆积,特别是冰川时空上的共性与个性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庐山冰川的可能性。

在其最新论据的争论中,持非冰川论观点的谢又予、崔之久做了庐山第四纪沉积物化学全量分析,“泥砾”中砾石形状、组织的统计、分析,以及电镜扫描所采石英砂表面形态与沉积物微结构特征等,认为庐山的“冰川地貌”是受岩性、构造控制的产物,而不是真正的冰川地貌,所谓“冰川泥庐”也不是冰碛物,是典型的水石流、泥石流和坡积的产物。

以上的争论并没有完结,面对庐山的地貌和沉积物这一共同事实,争论一方说是冰川作用的证据,而另一方却判定为非冰川作用的证据。

庐山真面目,至今仍是个谜。是否存在过冰川,这对我国第四纪地层划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

庐山之谜,最著名的有:天池有佛灯;庐山雾听之有声;庐山雨自下而上;山上无蟑螂。

什么是庐山的佛灯?即大天池、文殊台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前山谷中忽现一光如豆,渐渐发展到几十以至几百个亮点。科研人员对历代关于佛灯的记载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山中可能蕴藏着镭和金矿;另一些科研人员则认为,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空中磷化氢引起。

庐山的云雾有声音,雾日里游人耳贴树木,便可听得“呼呼”、“哗哗”的声响。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观测,终于发现庐山雾的声音原来是风声。由于庐山顶上弥漫着云雾,使人弄不清真相,误认为云雾有声。

庐山年雨日达166.8天,而绵绵雨滴有时会自下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科研人员发现悬崖边上有少量正在下落的雨滴突然向上跑,其运动的轨迹呈抛物线,雨上升后,再洒散下来。经过多次观测发现,雨向上跑仍然是风在作怪。剪刀峡下面的山谷是一个很深的喇叭口,雨落下时受到强大的谷风影响,大大超过重力作用,于是形成了雨滴由下而上的现象。

庐山的宅野无蟑螂也是一个谜,而山下九江的蟑螂特别多。生物学家认为,庐山上可能存在着一种蟑螂的天敌;植物学家则认为,庐山上可能长有一种或多种使蟑螂无法生存的植物;环境学者指出,无蟑螂区高度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因此庐山无蟑螂可能是山高氧稀所致,但一些生物学者否定了这一看法,因为与庐山高度相同的黄山、武夷山等地仍有蟑螂存在。最近,专家从庐山的地质与气象研究着手,发现庐山的低温和特异的气象环境可能是无蟑螂的原因之一:蟑螂一般在四月间苏醒产卵,而庐山这时尚处冬天,蟑螂根本不可能繁殖生长。

从1986年至今,已有不少科学家对庐山之谜作了考察和研究,做出了种种分析和推测,仅仅是初释,有待进一步将谜底揭开。

耸人听闻的海地“还魂尸”

在西印度洋岛国海地,时常能听到关于“还魂尸”的故事和传说。说者言之凿凿,有名有姓。以至当地有些人在亲人死后要将其喉管割开,或在心脏上钉上一枚大尖钉,据说就是为了避免让死者再活过来当“还魂尸”。

所谓“还魂尸”,是指一个人死后又被巫师行法唤醒,成为供驱使的奴隶。“还魂尸”能行动,能吃东西,听从对他发令者的话,有时甚至也能讲话,但没有记忆力,也不知道他自身所处的环境。如同我国古老迷信传说中的僵尸。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无这样的“还魂尸”?这神秘而难解之谜,激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好奇和兴趣,他们都试图去打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戴维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向世人宣布:“还魂尸”确实存在,而且今天仍有。从科学上讲,是巫师掌握了一种强效还魂药。

戴维斯曾深入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土著人部落,致力于土著动植物的药理和毒性效力研究。他发现这里有很多毒草、毒物,如马钱子、曼陀罗、河豚、蟾蜍等都含有生物毒素。马钱子毒被土著人涂于箭端,用于捕猎、进攻和自卫;曼陀罗在一些土著部落被用作一些手术的麻醉剂……这些毒素的毒性极强,研究认为,河豚毒素的麻醉药效比可卡因强16万倍,蟾蜍毒素、曼陀罗毒素有很强的致幻作用。

土著巫师、巫婆懂得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千百年来,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和分析,掌握了一套剧毒药的毒性机理和配方使用原则。

戴维斯从日本人吃河豚中毒死亡后,埋葬时又苏醒的两起事例中得到启发,他认为使用恰当剂量的毒素会使人假死。于是,他抱着虔诚的态度向土著巫师请教。巫师秘而不宣。但在戴维斯颇具眼力的分析和追问下,一位巫师悄悄告诉他:用一定剂量的配合毒素使人假死,然后再用一定剂量的解毒致幻剂使其复活而任人摆布;但致死剂量要恰到好处,一旦中毒太深,就还魂无术了。

戴维斯设法搞到了一些“还魂药粉”和“还魂膏”,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还魂尸”就是人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最终揭开了“还魂尸”的秘密。

原来,巫师配制了含有蟾蜍毒素、河豚毒素和其他一些植物毒素的药剂,选定一人,将药涂于他的皮肤上。于是,此人就会心跳变慢,脉搏变微而被当作死人埋入墓中。然后,巫师把他从地下掘出,解毒弄醒,再让其服用山药(解毒药)和曼陀罗制剂,使其处于稳定的中毒沉醉状态,从而任人摆布。

海地岛上流传着一个名叫纳西斯的“还魂尸”的故事。1962年,纳西斯因与家人不和,被其兄弟毒死了,当地医院出具了死亡证明。纳西斯在举行葬礼后被埋入了坟墓。1980年,他又俨然一个活人重返故里,把认识他的亲朋故友都吓坏了。他承认自己当了“还魂尸”,18年前被人当作奴隶卖给了一家甘蔗园,两年后他的主人死了,他便在外流浪了16年。海地太子港精神病研究中心对纳西斯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探索,确认他确实被施行过还魂术。

纳西斯的经历正好支持了戴维斯的理论:稳定的麻醉状态就是还魂尸的基本状态。

但是,对于制造“还魂尸”的一些毒物的更多情况,目前还不很清楚。不过对戴维斯来说,上述初步发现已是很大的鼓舞。他说:“从研究还魂尸的经验来看,即使是那些耸人听闻的报告也是有研究价值的。”他将为此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彻底拨开迷雾,找到完整的答案。

巴巴多斯棺材之谜

宇宙中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常识来解释,但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岛会移动的棺材是什么力量使然,却是一个不解之谜。

这种现象发生在巴巴多斯奥斯汀湾的一个墓地中。这个墓地用珊瑚石建成,并由一块沉重的蓝色德文郡大理石板封口。它的一部分在地上,另一部分则埋在地下,上下用一段台阶相连。墓顶从里面看是拱形,从外面看却是水平的。1812年举行葬礼时,人们发现上次安葬的棺材不可思议地被移动过了,有的被翻了个身,有的挪到一边。按照当时的巴巴多斯习俗,富有的种植园主家庭通常使用笨重的铅封结构棺材,这种棺材需要6~8个壮汉才能移动。对此,参加葬礼的白人们第一反应是谴责看管墓地的黑人,但遭到黑人强有力的反驳。4年以后,在又一次下葬时,人们目瞪口呆地发现,陵墓中几个棺材又一次被弄得乱七八糟,但陵墓出口上挡着的蓝色德文郡大理石依然纹丝不动地放在原处,丝毫没有遭到破坏的迹象。6个星期以后,又一位死者的灵柩将要下葬此墓地。下葬前,人们仔细地检查了那块沉重的石板,看上去它没被动过。打开石板后,人们再一次发现陵墓里一片狼藉。人们认为,地下水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于是他们检测了陵墓的湿度,但每一处看起来都相当干燥,所有墙和地面也都没有裂缝。1819年,克拉克夫人去世,陵墓将为她再次打开。这次葬礼吸引了大批兴奋而好奇的看客。这次棺材又被挪动得乱七八糟。根据地方长官的命令,人们把棺材重新排整齐,又在地面上撒上一层白沙,以便将来能留下些痕迹。随后,沉重的石板又被水泥封在了原处。地方长官叫随行人员在水泥未干之前,盖上他们的封印。

岛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兴奋和好奇,他们急不可耐地等待着下次葬礼。1820年4月18日,岛上的居民经过讨论决定,为了解开棺材移动之谜,他们不再等待下一位家族成员的去世,立即打开陵墓进行检查。从外表看,墓口大理石水泥封面上的封印完好无损。但水泥被敲开以后,大门却很难推开。原因很快找到了:一个超过半吨的铅封棺材被竖起来,顶在门上。真是不可思议!人们将石门打破后发现,所有棺材再次被野蛮地移动了,但沙子上却没有任何痕迹。陵墓里的每个部分都像当初建造时那样坚固,没有松动的石头,也没有密道。

人们对此不知所措。地方长官认为一切应该到此为止了,他命令将所有的灵柩都厚葬在其他地方,该陵墓成了一座空墓,一直到今天。多少年来,人们为了解开巴巴多斯棺材之谜,提出了许多解释——黑人的报复,突发的洪水,巨大的真菌,小规模地震,等等,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香地、香河、香石之谜

世界上隐藏着许多奇谜趣事。几年以前,人们在中国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清水村西北方向4公里远的山腰上的一块凹地里,发现一块面积大约只有50多平方米的“香地”。这个地方,四周是环绕的群山,没有人烟。它的上边是悬崖峭壁,下边是潺潺的小溪。

“香地”这个地方从表面上看去,跟附近的地带没有任何区别,这里的花草树木也很平凡。土壤的颜色跟附近地带也没有一点儿差别,可是,它却可以散发出一阵阵神奇的香味。

发现这块“香地”的人,是一个采药的农民,他在这块地采药时,忽然闻到一股香味。这是什么香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呢?他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闻了一下,果然闻到一股非常神奇的香味。他一边转悠一边闻,闻了闻那些花草,没有那股香味;闻了闻那些树木,也没有那股香味。奇怪,这香味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这个农民趴在地上一闻,那股神奇的香味居然就是从他脚下的土地散发出来的。

这个农民回到家以后,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乡亲们。就这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香地”的名声就到处传开了。人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纷纷来到这块凹地,享受着美妙、神奇的香味。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股神奇的香味仅仅存在这5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里面,只要往外多走出一步,这股香味立刻就会消失,怎么闻也不会闻到。

接着,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块凹地里面的香味有一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它有的时候很浓,有的时候却很淡。早晨露水没干的时候,那香味就显得特别浓;中午太阳正当头的时候,那香味就变得特别淡了,只有一股轻微的香气。到了黄昏或者雨后天晴的时候,那香味又会慢慢地由淡变成很浓了。

“香地”的消息越传越远,前来闻香的人也越来越多,当中有不少专家。开始,这些专家不相信会有这么一种能够散发出香味的“香地”。可是,当他们来了以后,立刻被那神奇的香味吸引了。于是,专家们开始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最后,他们认为:“香地”的地下可能有一种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放射出来和空气接触后,就会形成一种带有香味的特殊气体。“香地”的香味时浓时淡,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强弱与气温变化有关系。

不过,这只是专家们的一种推测。这神奇的“香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说它与放射性元素有关系,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元素呢?为什么它仅仅存在于这一片小小的范围里面呢?这些问题,专家们也回答不上来。“香地”只能是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团了!

除了“香地”外,世上还有“香河”。“香河”在安哥拉境内,河长6千米,香气袭人。离河道百里之遥,便可闻到香气。有人猜测,香气是河底植物释放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河底泥沙含有香味。香河的香气从何而来,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广西天峨县向阳镇平腊村的山路上,有一块能发出浓郁茴香气味的大石,当地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茴香石”。

茴香石重约2吨,颜色接近棕褐色,呈三角形。许多人路过该香石时都不约而同地驻足观赏,有些人想带点香石回去,于是就敲掉一小块,奇怪的是,当小石片离开母岩后,香气就渐渐消失。茴香石如何形成的呢?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谜。

大土坑之谜

一个叫弗·勃洛茨基的俄罗斯护林员亲口讲述了他的一段非凡经历。1961年4月27日晚9时,他路经科尔普湖岸,然后在离这里7公里的一个护林站住了一夜,次日凌晨他又返回去。当他踏上归途再次路经前一天经过的那条湖岸时,突然发现湖岸旁新出现了一个大深坑,前一天晚上他经过这里时这个坑还没出现。这突如其来的大土坑长27米、宽15米、深3米。须知,要在一夜之间挖出如此大的土坑,必须有6台大马力挖掘机连续作业一昼夜。这个大土坑的底部几乎与湖水毗邻。再往前走又发现一个与土坑相通的大冰洞。根据这个大土坑的形状判断,像是用一种巨大而相当沉重的奇特工具瞬间内挖出来的,因为大土坑的底部泥土变得坚实而光滑,似乎有一个强大有力的金属器物从坑底通过。

负责调查这一事件的军事专家组组长阿·卡拜金少校认为,好像有一种巨大的平底铁犁从这里犁过,然后就形成了这个宽15米的沟堑。穿透湖冰的那个冰洞似乎是这个大土坑的延续。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被弄碎的大块湖冰应浮在水面,可这里的水面只有微乎其微的小冰碴。那么,其余的大冰块哪里去了呢?而冰洞周围的湖冰却完好无损。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大土坑的周围连一点“挖”坑时留下的散土痕迹也找不到,尽管掘出这样的大土坑至少得有1000立方米散土。

于是,潜水员潜入湖底准备对大土坑的底部进行考察和研究。最初,专家们估计,这可能是采用纵向爆破技术形成的大土坑,便千方百计地寻找其留下的痕迹和证据:哪怕在坑沿上能找到被烧焦的野草或爆破时散落的泥土也可以作为证据。但令人费解的是,寻找却一无所获,连一点儿类似的物证也没发现——既没有找到一棵烧焦的野草,也没找到一点儿散落泥土。

后来,专家们又来到湖面上考察,他们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团团灰色泡沫,再仔细一看,这些泡沫中还有一些黑颗粒,这些黑颗粒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很脆,用手指轻轻就将其碾碎,它们似乎是空心的。后来,专家们在湖面漂浮的冰碴中还发现另一种叫人琢磨不透的纤维状物质。这种物质被送到圣彼德堡工学院进行研究,对其化学分析表明,这种纤维状物质中含有镁、铝、钙、钡和钛。

研究人员对这些黑颗粒进行显微镜分析和研究表明,它们具有金属光泽和结晶的金属结构,而且不溶解于任何一种酸。因此,专家们提出一个结论:这些黑颗粒是无机物,看来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们只有在发生一种高温过程的条件下才能生成。

专家们在发现这些黑颗粒之前,潜水员浮上水面报告说:“在湖面出现冰洞的湖底发现一些碎冰块。”看来,这一大土坑的形成过程犹如闪电般之快,乃至被压入泥土中的冰块还未来得及浮上水面,所以,在湖面上丝毫找不到散落的泥土和冰块的痕迹。此外,潜水员在湖底考察时,还发现一条20米长的不明辙迹,在这条辙迹的边缘形成一条高1.5米的圆棱状土隆凸,它好像是一种管状物沿湖底运动时留下的。而在湖面冰洞范围以外的湖底却仍完好如初。

潜水员在湖底考察时,还发现一块微小的片状物,它厚1毫米,长20毫米,宽5毫米。研究人员对这一片状物所进行的光谱分析和化学分析表明,它是由铁和硅构成,其次还有白金、钛和铝的混合成分,但尚未发现它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当潜水员浮上水面时,偶然碰翻了一块浮块,这一被弄翻的浮冰块却使在场的全体考察人员大吃一惊:他们发现这块30厘米厚的浮冰下半部分呈鲜艳的绿宝石颜色。接着,研究人员又连续翻开几块浮冰,结果它们的下半部都呈鲜艳的绿宝石颜色。可是,当研究人员把湖面其他地方的冰砸碎几块后,却没有发现这种颜色。

于是,研究人员把几块“绿宝石”冰块运到圣彼德堡一个实验室进行研究,专家们对其化验和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些融化的“绿宝石”冰水中所含的某些成分是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具有这种绿色的。

然而,这还并不是未解之谜的全部。潜水员确认,散落到湖底的泥土量远远少于挖成此坑应有的土方量。况且,无论在大土坑周围还是在冰洞周围,连一点儿泥土也没发现,那么,从坑里取出的绝大部分泥土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它们不翼而飞了?

另据护林员弗·勃洛茨基介绍,那天早晨,当他亲眼看到这个神奇般的大土坑并着手进行调查时,离这里3公里远的邻村居民在这方面向他提供了许多佐证:那天早晨约8时许,一个圆形球飞碟以极低的高度贴近地面飞行,然后不知怎么又来了个俯冲飞行的急转弯。顷刻间,目击者们听到一声撞击地面的声音,奇怪的是,这个神奇的飞碟并未撞毁,它又以极低的高度继续飞行,既不改变电行方向,又不改变飞行速度,一会儿便消失了。这个不明飞行物的大小跟一些大型飞机差不多,飞行时无声无息,当它俯冲和急转弯时却能清清楚楚听到它撞击地面泥土时发生的碰撞声。

又据另外25名目击者介绍,这个撞击地面泥土的飞碟呈蓝绿色,飞行时曾出现从一侧轻轻摆向另一侧的姿态。

当然,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官方科学是无法接受一系列具有神秘色彩的解释的,于是便开始提出与地球本身有关的一系列假说和推断:能否是陨星?闪电?溶解陷穴现象?

关于大土坑是陨石留下的推断遭遇到圣彼德堡天文学家的驳斥。为此,专家们又重返出事地点进行第二次考察和研究,终于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这个撞击地面的不明飞行物不可能是陨石。其理由是,第一,假如是坠落的陨石,它陨落后必然在地上留下陨石坑,这个长宽尺寸规整的长方形沟堑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成是陨石坑吧!而且,其形成角度更加排除了与陨星有关的可能;第二,陨石坠落后在地上形成的陨石坑约是其陨石大小的2~5倍,甚至连1千克重的陨石对天文学家来说都是一次瞩目事件。假定这个大土坑是陨石坠落后形成的,那么在现代化观测技术和手段十分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如此之大的陨石陨落都发现不了——这怎么可能呢?而且,科学家对这个大土坑的多次仔细的研究证明,那里丝毫没有陨石陨落后留下的熔化痕迹。况且,陨星陨落时,绝对应产生易辨的视听效应。然而,发生这次事件时,却丝毫没有听见陨星陨落时产生的那种视听效应。因此,对这一事件彻底排除了陨星的可能性。

还有人推断,这是美国制造的一种专门用于超低空飞行的间谍飞机,由于它超低空飞行,所以不能被雷达发现。然而,这一推断更引起了人们的嘲笑,因为航空专家认为,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有这样先进的飞行器——能以如此神奇的巨大力量“轰”地一下撞到冻土地上,然后还能继续飞行,而且任何部件都完好无损。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的大土坑呢?俄罗斯著名超自然现象专家弗·基泽尔认为,这是一个来自地外的探测器,它完成正常考察——取完地球土样后便悄然离去。

后来,又有几个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这个大土坑。在1979年的一次考察中,研究人员对这个地方进行了磁强测定等考察,但毫无新结果,而考察队员们的唯一新发现是,那个大土坑里竟长出繁茂的植物,尽管大土坑周围几乎没有任何植物。另外,在离大土坑100米处还发现了另一个土坑,奇怪的是,还从未发现有人为了某种用途在这里从事这种土方作业。这一新发现的土坑周围也是什么植物也没有,而坑里却长出了一小丛茂密的小树。

俄罗斯科尔普湖之谜迄今悬而未解。然而,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1968年4月1日,在瑞典的韦特恩冰湖上,有两个渔民发现一个形状奇特的大冰洞——在一个90厘米厚的冰面上竟出现了一个三角形大冰洞,冰湖上散落着被击碎的冰块。这一冰湖事件也像科尔普湖事件一样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一支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考察,潜水员在湖底发现一种奇怪的鳞状物,但研究人员对其来历还无法作出解释,不过,当研究人员考察邻近的几个湖泊时,发现冰面上也出现了一些三角形冰洞,它们的大小恰恰跟瑞典韦特恩湖上发现的三角形冰洞一模一样。

这究竟是何物?给地球人类留下诸多的待解之谜后便悄然离去,然而,现代科学尚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背离自然的地方

地球上有些地方发生的事,用常理是无法作出解释的,有时离奇得让人无法相信。

巴西靠近巴拉圭边境的彭塔波朗村,村里居住着一家叫大川的日本移民。大川的木结构平房建在小岗的半山腰,住房对面盖了栋两层的仓库。一天夜里,大川听到仓库传来一阵撞击声,声音越来越急,大川急忙出门查看。怪事出现了,停在后院的吉普车竟然自动行驶,爬上了50多米的坡道撞到仓库的墙壁上,撞出一个大洞。大川仔细检查地面,不见车轮的辗印,难道吉普车是从空中飞过来不成?更奇的是,大川家里的家具常常会自动挪位。

美国犹他州有一条“重力之山”的斜坡道,通过这段斜坡的公路长约500米,如果驱车而下,在半途刹住车,车子会慢慢后退,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拽着,硬是往坡顶爬去。人们如果将婴儿车、篮球等从坡顶放下去,总是一滚到底,从未出现往坡顶倒爬的现象。也就是说,这条斜坡道专开重物的“玩笑”,质量越大的物体,越容易往上倒爬,质量过轻的,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