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洞之谜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中国一些古籍多次提到海外有个神秘莫测的无底洞。《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级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事实上地球上确有这样一个“无底洞”。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据科学家测算,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000万千克。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有人怀疑它有一个出口。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做了许多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白费心机。
为了揭开其中的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颜色经久不变的深色颜料溶解在海水里。这种颜料随海水灌入“无底洞”中。接着他们又查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屿上的河流、湖泊,满怀希望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海水,可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他们没有看到灌入“无底洞”中的颜料。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颜料稀释得太淡,以致人们无法发现?
几年后美国人又进行了一种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上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试验者把130千克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海水里。片刻功夫,这些小塑料粒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试验者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他们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半年多时间,仍一无所获。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没完没了地“漏”下去。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呢?
日本魔王洞穴之谜
日本山口县的秋吉台有一处钟乳洞穴,当地人说它是“魔王洞穴,有去无归”。日本山口县的这个“地下世界”真有那么可怕吗?
秋吉台位于日本山口县的中部,3亿年前此地是一个海底世界,堆积了无数的古代生物的残骸化石。这里长达10公里的钟乳洞穴,堪称是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这个洞穴入口很狭窄,而里面却相当广阔,像个小型的飞机场。在这个神奇的洞穴里,有蔚为奇观的景色,也发生过让人战栗不安的怪事。
在秋吉台一带的广大土地上,本来是寸草不生的,但是在它北方的一角却树木茂盛。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洞穴内有一座小山,那几乎就是座小型的富士山,和真正的日本富士山差不多一模一样。在小型富士山的四周还有几百个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石灰岩磐,它们像阶梯一样层层重叠向上,就像人工所为一般。
洞穴内的另一个怪现象就是违反常规的颠倒现象。在这里有一瀑布,当地人叫它“幽灵瀑布”,它之所以像个“幽灵”,是因为每当天下暴雨时,它就会自动停水;而外面天气晴朗、阳光普照的时候,它却会流出大量的水。这不是颠倒了吗?但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又莫过于那条巨大的黄金柱,其嶙峋可怕的形状,总让人不寒而栗。
关于这条黄金柱,在1988年8月还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一个来洞穴参观的观光团要在钟乳洞内拍张全体合影照留念,可是当摄影师把底片洗出来时,却出现了一幅令人惊骇的情景:照片上没有观光团成员的影像,却是一个巨大的黑色人影。那黑影的装束居然武士气十足,“他”头上扎着古人发髻,手里拿着日本刀……
日本山口县的这个“地下世界”为什么与其他的钟乳洞如此不同?难道它不是地球历史的产物吗?那它又来自何方呢?这一切都令人费解和着迷。
卡什库拉克山洞之谜
在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有一个叫做卡什库拉克的神秘洞穴。凡是到这个洞穴来考察的专家,都有过一些令人震惊的经历。当这些人进入洞中的时候,有的人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内心恐慌,然后荒不择路地冲向洞口。当人们出来以后,往往不能解释自己为何会惊慌失措地逃跑。似乎,在那一刻,他们都失去了控制。
那么,卡什库拉克洞穴里到底有什么?人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有如此惊慌失措的、不正常的举动呢?难道这仅仅是人在漆黑的地下所产生的幻觉吗?为了探索这个奥妙,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到卡什库拉克洞穴进行考察。
1985年,西伯利亚医学研究所的巴库林带领一批洞穴专家来这里考察。在洞穴里经过几个小时的考察工作后,他们平静地依次向洞口走去,最后一个往洞口走的是巴库林。他胸部戴着专用的防护带,防护带上牢牢地系着绳子,他来到洞口,拉着绳子准备向上攀登。忽然,巴库林感到后面似乎有一种凝重、专注的目光盯在他的背上,巴库林立刻觉得身上一阵发热。这时候,他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但是他的腿似乎注了铅一样跑不动,此时此刻,他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从内心深处袭来,现在,他根本不敢回头看一看背后到底有什么,弄明白为什么他会那么害怕。
巴库林的奇遇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新西伯利亚洞穴探测俱乐部的一些成员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人们对于在洞穴里发生的一切所进行的描述大同小异。由此,有人开始怀疑:会不会是洞穴里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在作怪,从而让人们产生某种幻觉?
为了探究真相,巴诺夫斯基教授决定与其他学者一起去考察卡什库拉克洞穴。教授一行人进入洞穴后,就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行走。
渐渐地,巴诺夫斯基教授面前出现了一条裂缝,深约70米,要想绕过去这条裂缝,就必须经过一段狭窄的斜坡。没有别的选择,大家只好走到斜坡上,他们四肢都撑到地上,然后用手一点一点地摸索前进。逐渐地,前方变得宽敞起来。
以前,人们曾经在这个洞穴的深处修了一个专用的洞穴实验室。探险队的学者走到这里后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试验、测量,用来观察人的心理变化。在一块岩石上,以前的人们已经安装了一台磁力仪。在仪器的刻度盘上,还有数字在不停地闪烁着。学者们发现,仪器刻度盘上的仪器是在不停地变化的。这也就是说,洞穴的电磁场是经常摆动的。在众多的信号中,有一个固定的脉冲出现。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学者们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脉冲就是来自洞穴深处。
于是,人们认为这大概就是岩石的地球物理特性决定的。然而,有关专家研究了信号和记录后,作出了结论:在卡什库拉克记录到的信号,和任何自然现象无关。具有这种振幅变化的频率脉冲,只能是人工装置发出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记录到这种脉冲信号的时间,和人们在洞穴中出现神经过敏、感到压抑以及惊慌失措并跑向光亮地方的时间,竟然精确地保持着一致;而且,越往洞穴深处,这种状况就越明显。
于是人们试着将一些软体动物带入洞穴进行试验。果然,当脉冲信号一出现,这些软体动物就蠕动起来。原因搞清楚了,但是这个信号究竟来自何方呢?人们找遍了整个地下,还是一无所获。
这种信号对巴诺夫斯基教授也产生了影响。在他开始向洞外爬行时,最初一切都很顺利,可是距洞口不足5米时,他右腿上的自动推进器突然失灵了。这个装置一坏,巴诺夫斯基教授只好无援地悬在地下顶棚的下面,像钟摆似的来回晃动。他又不能再下去,又没有办法靠近陡壁。他唯一的出路是往上爬。于是,他痉挛着,抓住绳子,缓慢地挪动着身子,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他的同伴为他在上面提供电筒照明。一边还安慰说:“没关系,慢一点儿爬,小心点儿,一会儿就上来了。”教授一边答应着,一边小心地继续爬。就在教授爬到电筒光附近时,同伴的电筒忽然灭了。同时,只听沉闷的“啪”的一声响,教授的身子直往下掉。原来,绳子扣突然滑掉了。不过,幸亏绳子结实,保险绳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教授的同伴在他往下掉的时候,也及时拉住了他。
脱险后的巴诺夫斯基教授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性能良好的自动推进器怎么会坏了?手电筒的灯光怎么会在关键时刻突然熄灭?绳子上起支撑作用的扣为什么会滑掉?这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故,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卡什库拉克洞穴里面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谜?如何才能揭穿这个谜呢?
奥克兰岛的海洞之谜
1886年5月4日,澳大利亚的麦尔邦港的一艘叫做“格兰特将军”号的船驶出了港口,朝着茫茫的大海深处航行过去。
“格兰特将军”号船上有一些旅客,还装载着黄金、皮革、羊毛和一些别的货物。它要经过新西兰的南部岛屿,开往英国的首都伦敦。
“格兰特将军”号在海上平稳地航行着。天气非常晴朗,海面上的风浪也不怎么大,因此,在5月13日的时候,它就已经驶进了新西兰南部一个叫奥克兰的岛屿附近了。
这时,天色已黑,风也越刮越小了。“格兰特将军”号的船长命令舵手放慢了船速,朝着奥克兰岛缓缓地开了过去,然后,他就干别的事情去了。整个海面上显得特别安静,只有船桅上的绳索发出一阵阵轻轻的声响。
“格兰特将军”号又往前航行了一段路程。此时,负责瞭望的水手对值班的大副说:“报告大副,奥克兰岛就在眼前了。”船果然就要到达奥克兰岛了。于是,大副传下命令,对舵手说:“改变航向,绕过奥克兰岛,继续前进!”舵手接到命令,立刻转舵。没想到,船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航向上,根本没动地方。舵手感到特别奇怪,赶紧一连转了几次舵柄。可是,船还是没动。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格兰特将军”号已经陷入了强流当中。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奋力想使船只脱离险境,都不起作用。最后,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格兰特将军”号终于撞到了奥兰克岛的石壁上,船舵“咔嚓”一声就被折断了。
“格兰特将军”号上的旅客们被惊醒了。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地急急忙忙跑到了甲板上。旅客们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只见他们的船正在强烈的海流当中“滴溜滴溜”不停地打着转儿。忽然,又冲过来一股海流,冲击着船转了一个大圈以后,就朝着岛屿的另一处石壁撞了过去。更可怕的是,人们发现那个石壁下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黑糊糊的大海洞。那个大海洞好像要把整个“格兰特将军”号吞进去。
海流还在猛烈地冲击着“格兰特将军”号,“格兰特将军”号最后身不由己地被吸进了那个巨大的黑洞当中,船长和旅客们感到好像是天塌地陷了一样的恐怖。接着,人们什么也听不见了,耳朵里只有那汹涌海水的吼叫声,他们再往周围一看,黑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哆嗦着坐在杂乱的甲板上等待奇迹发生。
经过几个小时的恐怖等待以后,天终于亮了。船长借着黎明的光线一看,“格兰特将军”号正在大海洞的洞口里边,船的桅杆紧紧地顶在海洞洞口的上部。看样子,如果不是桅杆顶在洞口上,整个船只早就被吞进去了。
船长决定用救生船先把旅客们弄下船,送到岛屿上去。于是,他命令3个水手,放下了救生船。一部分旅客们开始下到救生船,划到了海洞的外边。
就在这个时候,海水又开始涨潮了,汹涌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格兰特将军”号,一瞬间,“格兰特将军”号的船底就被浪潮巨大的力量冲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格兰特将军”号开始慢慢下沉了。
船上的旅客们纷纷跳进海里想逃生。可是,那个黑糊糊的大海洞一下就把那些人吸进了海洞里。只有4个人侥幸逃到了洞外的救生船上。
海浪无情地冲击着“格兰特将军”号,它终于慢慢地沉入了深不可测的海洞当中,船长和船上的人们都不见了踪影……
那些逃到救生船上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格兰特将军”号沉入了海洞,心里感到又惊又怕。得救的人们将“格兰特将军”号沉船的消息很快地传播开了。那些沉入海底的黄金立刻吸引了许多敢于冒险的人,他们组成一个个探险队,怀着发财的梦想,陆陆续续朝着奥克兰岛进发。
1890年3月26日,从大海洞死里逃生的“格兰特将军”号的旅客大卫·阿斯渥斯,也驾着一艘名字叫做“达芬”号的船到了奥克兰岛。这艘船上有一个船长和4个水手。大卫·阿斯渥斯也想去捞金银财宝。
大卫·阿斯渥斯驾驶着“达芬”号,一边朝着那个大海洞前进,心里一边美滋滋地想着发财梦。不过,发财的美梦不是好做的,他们从此就一去不返了。其他到奥克兰岛那个大海洞寻找黄金的探险队,也都失踪了。
那么,这些寻找“格兰特将军”号沉船上黄金的船只和人们,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他们是不是也被那个大海洞吞掉了呢?这些问题,谁也不知道。
神秘的“喷物洞”
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东部大约70多公里的地方,有座名叫“马洪拜”的小岛,岛上有一个神秘的深坑。它形如圆锥形的螺蛳壳,直径有300米左右,坑的内侧砌有护壁。从1795年被人发现起,这个坑里就不断地冒出一些古物和财宝。其中有古币、剪刀、金箔、线团、盔甲、短剑、宝石、耐水木料和首饰等,人们称这个神秘的深坑为“喷物洞”。它使一个难以引人注目的小岛,变成不少科学家关注的地方。
1795年夏天,一位名叫丹尼尔·马克吉尼斯的加拿大青年在树林中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坑旁边有几枚古币和一把小剪刀,他好奇地用树枝向下挖了挖,又有一些物品从土中喷出来。这使他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他找了一些人在这里开始挖掘。每向下挖一点,都会有所收获,虽然不是巨大财富,可是却吸引着人们继续干下去。挖到10米深处,遇到了一层木制平台,阻挡了人们继续下挖。这是一个用防腐木料制成的平台,仍然很结实。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拆除了它。他们一直再向下挖了30多米深,每隔10米就遇到一个防腐木平台,他们一共又拆除了3层这样的平台。工程太艰巨了,可是平台的出现更诱发了人们的探宝欲望,下面很可能是人类的宝藏,或隐藏巨大秘密的地方。可他们实在已无力再往下挖了,发掘这个坑洞的工作就被搁置起来。一晃就是8年,另一位加拿大人西米昂·林德斯联合丹尼尔·马克吉尼斯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探险队,又到这里继续挖掘,他们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挖到90米深处,遇到了一块盖在下面坑口上的石板。上面刻有“深渊的下面埋着举世无双的珍宝”的字样,这使这些掘进者们兴奋极了,胜利在望,“喷物洞”就要揭秘了,而且很可能将会获得巨大的财富。然而,他们又下挖了不久,地下水就湍急地喷涌而出,坑口瞬间就被水淹没了。人们只能空怀希望,望水兴叹。谜,又没能解开。
又过了近半个世纪,法国人组织力量再探此洞,他们避开原洞口,试图从周围挖掘坑道接近水下的深洞。他们从“喷物洞”东侧100多米处的砾石地带开始下挖。一干就是几十年过去了,所有的尝试都没能接近深坑,地下水仍然是他们的拦路虎。可能是被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所感动,地下深处传递给他们又一个重要的信息。1897年的一天,波浪将一张油纸从法国人挖的坑道中浮上水面。人们从这张纸上看到了“威廉·基德”的字样,这使水下的财宝有了线索。威廉·基德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海盗,一生作案无数。1701年被英国政府捕获后处死。他死前曾多次求饶,愿意以巨额财富换取生命,但他的请求都被断然拒绝了。看来,“喷物洞”底就是他的藏宝之处。这使这个神秘的坑洞更加诱人,因为据权威人士估计,这里埋藏的威廉·基德的财宝总价值达数十亿美元之多,只是现在人们仍然没有好的办法挖到下面的宝藏,而科学家则更着迷于研究这个地方原来为什么会发生往上喷物的现象。探险者们仍然没有放弃这个神秘的“喷物洞”。
好色的“魔洞”
传说在埃及有一个“好色”的“魔洞”。1976年1月13日,刚刚新婚的比尔偕新娘玛利亚在埃及阿列基沙特亚城的坦尼亚大道上散步,突然玛利亚被吸进了路旁一个小洞,比尔先试图救新娘,但新娘已无踪影,惊恐的他便慌忙报警,警察迅速赶来现场,只见那个小洞仅有半尺深。经查是水务局掘地修理地下管道后留下的一个小洞。警察马上召来水务局的工人,用铲土机把路面掘开。那个小洞很小,连人的小腿都塞不进。掘开整个路面,还向下掘了四五米深,却仍然一点线索也没发现。
在阿列基沙特亚城类似这样的事情并非第一次,玛利亚已经是第六个如此失踪的新娘。并且所有失踪者都是十分漂亮的刚结婚的新娘。
1973年3月的一个晚上,新郎沙德伴着新娘梅丽柏走在波亚大道上。突然道路上出现一个小洞,新娘跌进洞中,随即便不见踪影。
同年10月,有一对新婚的美国夫妇到这座城市游览。新娘卡文泰和丈夫步行在坦尼亚大道上浏览市容,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被一个突然出现在道上的小洞吸走。马上围拢来的人们,同样也找不到新娘卡文泰。1974年5月,希腊籍新娘哥特尼夫人也突然在波亚大道上失踪。
1975年,又有两个美丽漂亮的新娘,被“好色”的“魔洞”吸噬吞没。
难道“魔洞”真的是好色?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它总是专门吸走漂亮的新娘呢?这个谜至今未解。
发出几十种怪声的“怪”洞
在印尼某地,一位叫海纳的杂志女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岩洞,洞中光线微弱,进入小洞口后,里边有一个长圆形巨洞,犹如在巨形鸡蛋壳内,四壁上布满细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蓝色幽光。当一踏上四壁有小方孔的中间地段时,洞内立刻打破宁静,有类似拉风箱的鼾声,接着嗑瓜子的喳喳声、剧烈咳嗽声、砸夯似的脚步声,还有刺耳的哭声、怪笑声、叫骂声、哀号声……这些怪声是从小方孔中发出来的。难道四壁是收集这些人间噪音的收集器不成?由于惊慌,这位名叫海纳的记者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时除上述噪声外,又增加了野兽声、风雨声、重磅炸弹声、雷声等。细听起来,里边有驴叫声、马嘶声、猪嚎声,此外还有汽笛声、马达声、警报声、枪炮声等。这些噪音的响声越来越大,由80分贝到120分贝、140分贝,很快就超过人耳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最后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噪声发声器。有人说这个洞是专门由某些神来制造的,它的目的现在还不明确。
发出奇妙乐声的古洞
中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有座古鼎山洞,洞的周围古木参天,奇花异草星罗棋布的洞里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龙潭。龙潭并不很大,和人们常见的水潭相比也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就是这看似平淡的小潭,却能发出悠扬悦耳的天籁之声,这真让人难以置信。
传说,这一泓潭水是天上仙女梳妆所用的镜子,深潭的底部是龙宫所在,内藏蛰龙。它每3年打醮一次。每当蛰龙打醮之时,便可以听到鼓钹、木鱼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如果仔细倾听,还能听出在其中伴有诵经之声。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古鼎龙潭”能够发声,却是早就被人们发现了的。洞内潭水演奏的“龙打醮”的八音之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出现过3次,之后销声匿迹了20年。
1986年1月9日的清晨,偶然经过这里的农民听到洞内的深潭里突然发出了“丁丁东东、呜呜喳喳”的鼓钹之声,这声音由小而大,由缓而急,愈响愈烈,悠扬悦耳,仿佛有一支庞大的民乐队在洞内的水潭上演奏。乐声忽高忽低,时远时近,极尽起伏变化,声传数里之外。被乐声惊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聚集在洞的四周,聆听着或高亢嘹亮、或舒慢低缓的美妙音乐。从黎明到黑夜,从黑夜又到黎明,听众换了一批又一批,这“天然音乐会”一直持续了50多个小时,直到11日上午才渐渐停歇下来。随后,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此事发生后不久,一支地质勘探队为了勘察洞内的地质结构,弄清奇妙音乐的由来,来到这里。他们对山洞内外环境作了观察之后,决定派人潜入水底,探查水下洞穴的究竟。当潜水员泅过两道石门,向第三道石门泅进时,感到一股强劲冷风喷射而来,阻止他们深入。虽然进行了多次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没能突破这道看不见的冷风屏障。
我们知道,风的生成是由冷、热气流对峙而成的,在那幽深的水潭底部,到处充盈着潭水,冷、热气流是如何对峙的呢?如果真的是“空穴来风”,那潭底的空洞是如何阻止水的充填的呢?而那神秘的“音乐”,又是来自何处呢?
涌鱼的洞穴
人类对洞穴的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百年来,经过生物学家和洞穴专家的努力,人类对洞穴有了许多的了解,能够解释很多有关洞穴的神秘现象,但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洞穴涌鱼就是其中之一。
涌鱼的洞穴在中国为数不多,主要有官封鱼洞、鱼泉洞、没六鱼洞、鱼山洞等。涌鱼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在春季,有的在夏季,有的在每年春天第一声惊雷之后。持续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几天,有的几个月。由于洞穴周围无光,湿度大,温度变化大,使得在洞穴泉水中生存的鱼不但品种珍贵,而且形态各异,是鱼类中的珍品。
没六鱼洞,位于广西南宁和百色之间,在平果县城东南1000米处。这里山石奇巧,洞幽泉涌,属于石灰岩溶洞。全洞共长70多米,与右江附近的几条小溪相通。据史料记载,没六鱼洞在300多年前被逃荒的百姓发现,那时溶洞口及通道十分狭窄,人出入要弯腰爬行,山上杂草丛生,无路可攀。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发展旅游事业,拨专款重建和拓宽了洞口及洞内通道,铺设了上山的道路。没六鱼洞中的涌鱼属珍贵鱼种,经有关专家鉴定,此鱼为岩鲮,是鲤科岩鲮属,当地人称之为“没六钱”。
岩鲮是没六鱼洞里暗河的特产,它生长在清凉阴暗的地下河流中,以摄食岩石上附生物为主。每条不足300克,鱼嘴长在头下边,下唇肥大,和常见鱼种不同。每年春夏之交,或冬至前后,鱼随着洞口喷涌的流水游出。由于终生在暗河中生存,它已不适应溶洞之外的环境,出洞几天后就会死去。当地水产研究所曾做过养殖试验,但没能成功。
鱼山洞,位于广东清远市阳山县白莲乡境内。这里四面环山,景色十分壮观。鱼山洞洞口呈弓形,约20平方米,每逢雨季,洞口会涌出很多鱼,有鲢鱼、鲩鱼和鲤鱼,附近的百姓每年都可捕捞到2000多公斤。鱼山洞涌鱼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至今还没有人敢进入洞口考察,所以整个鱼山洞还是一个谜。
鱼泉洞,坐落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野三坡附近的马各庄。20世纪80年代这里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景色秀美壮观。鱼泉洞入口狭窄,洞内有一条地下暗河,水由何处来无人知晓。每年谷雨时节从洞中涌出黑背白肚、大小均匀的鱼,鱼的重量在0.5公斤左右,鱼骨坚硬,当地人称这为“十口鱼”。
一些专家认为,洞穴涌鱼这一奇怪的现象可能和鱼类洄游产卵有关,但这一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
三峡“夏冰洞”之谜
1994年3月在中国长江三峡发现奇观——夏冰洞。该“夏冰洞”是四川省旅游局长江三峡旅游线规划组的专家、教授在万县市巫峡县红池坝考察时发现的。
夏冰洞坐落在红池坝草场东一座大山顶的哑口。据当地人介绍,只要红池坝气温在15℃以下,无论冬夏,洞内均不结冰,但坝上气温超过15℃,气温越高结冰就越多;气温下降,洞内的冰则开始慢慢融化。
夏冰洞,这一有悖自然常规的奇观原因何在?专家、教授认为,这可能与洞穴岩层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关。据悉,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类似夏冰洞的奇观。但在江苏宜兴的善卷洞中却有恒温(23℃)洞厅。
“奇风洞”的奥秘
在距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东北5000米的歪头山东南坡上,有一个岩洞,洞口宽约1米。人们发现有阵阵怪风从这个洞内发出。其特点是,开头轰地一声巨响,接着这山洞便不断吼叫,并仿佛有鼓声,像古战场一样。一股强劲的风从洞口出来,洞外被弄得尘土飞扬,树枝摇摆,哗哗作响。这样过了三四分钟后,风力便逐渐减小,最后变成了回风,一些杂草、落叶还被吸进洞里。回风一两分钟便消失了。一两分钟后,洞内又开始第二次向外喷风。但这次持续时间和风力都比不上头一次。第二次喷风结束后,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完成了一个喷风周期。下一个周期的来临因季节而不同,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间隔的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这个洞被人们称为“奇风洞”。奇风洞为什么能喷风?地质工作者经过反复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原来这是石灰岩岩溶地区的一种罕见的虹吸现象在作怪。人们在考察中发现,在奇风洞东面100米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着的山沟,沟里有个由石灰岩受溶蚀而生成的奇特而深邃的落水井。一股清泉从上游流来,跌落井中,并从井底的岩石裂隙流入地下,成为暗河。如果落水井的井壁上没有其他裂隙,则井中的水终究会漫出井口,成为一条哗哗畅流的小河。但这个落水井的井壁上恰巧有裂隙,而且还是一个贯穿山体的向上拱曲的虹吸裂隙。当井中的水位没有超过弯道的顶点,是不会产生虹吸作用的。一旦水位达到这一高度,虹吸作用便会产生。这时井中的水被急速地沿弯道抽走,并沿着下面的通道排向暗河。由于水流急速便产生如千军万马奔腾的隆隆响声,与此同时,本来淤积在弯道中的空气也受到流水的推压,迅猛地从通向奇风洞的通道中排放出去,形成喷风。当落水井中的水因为被大量抽走而急剧下降至虹吸裂隙口处时,空气便重新进入弯道,虹吸作用停止,喷风也停止,而且由于地下的洞穴中出现了瞬时的真空状态,所以空气还会通过喷风口向里回灌,形成回风。又由于在这个地方同时存在两套虹吸系统,致使每个喷风周期由两次喷风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