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湖”
1986年8月21日黑夜,喀麦隆共和国境内的尼奥斯湖轰隆巨响,湖心水底冲起一团气柱,烟雾顺着风势向下游谷地飘移,吞没了三个沉睡中的村庄,许多人在熟睡中不知不觉地死去。一些人在窒闷中醒来,浑身热不可熬,难过得四处奔跑,发出惨叫,撕裂衣衫,扑地抓土,失去知觉,痛苦而死。距湖最近(1.6公里)的尼奥斯村完全毁灭,村民、禽畜全部死亡。从此,尼奥斯湖被人们称为可怕的“杀人湖”。“杀人湖”开始“杀人”是在距此两年之前。
1984年8月16日的清晨,一位叫福勃赫·吉思的年轻牧师和几个人驾驶着一辆卡车经过尼奥斯湖。看见路边有个人正坐在摩托车上,仿佛睡着了一样。
他们走近摩托车时,他发现那个人已经死了。而牧师也觉得自己的身子发软。他们闻到了一种像汽车电池液一样的奇怪气味。吉思的同伴很快倒下了,而吉思却设法逃到了附近的村子里。
当天早上10点半,当局得知已有37人在这条路上丧失了生命,很明显这些人都是那股神秘化学气体的牺牲者。这股化学云状物体包围了有200米长的一段路面。对尸体进行检查的医生断定这些人都死于窒息,他们的皮肤都有一度化学灼伤。
使这些人丧失生命的云状物体是从尼奥斯湖中自然产生的。附近的村民报告说,在前一天晚上听到轰隆轰隆的爆炸声。
是什么引起了这股云雾?火山学家西格德森认为在最深的水中,通过保持碳酸氢盐的浓度,微妙的化学平衡使尼奥斯湖发生了强烈的分层。某种东西扰乱了这种分层,使深水中丰富的碳酸盐朝着水面上升。这种压力的突然变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就像打开苏打水瓶盖一样,这一爆炸形成了5米高的波浪,使岸边的植物都倒下了。这股合成的云状物也就是密度很大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股气体被风带到了路上,停留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西格德森说:很明显,在黎明前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天黑使村民看不见这一云状物。同时,由于这股云雾中含有硝酸,就使人们天亮时能看见它,也能解释死者皮肤上的灼伤。
据调查者说,这一事件是非常奇特的——它具有致命的作用。技术人员曾考虑利用这种分层作用产生的气体作为一种能源,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他们害怕由此而引起巨大的气体爆炸。而现在引起极大关注的是,这种情况可能在喀麦隆其他具有火山口的湖中再次自然地发生,因为这些湖都可能像尼奥斯湖一样地进行分层。
1986年8月再次事发两天半后,直升机才载着抢险队伍和救灾物资空降现场。只见三个村庄建筑物依旧,室内、街巷、河流、森林都是人和牛羊的尸体,恶臭难闻,连蚂蚁和啄食尸体的兀鹰也无一幸存。尼奥斯村1200多人全部遇难,连同其他两个村共死亡1746人,另有3000多头牛丧生。
尼奥斯湖在非洲喀麦隆首都雅温得西北320公里山谷中,是全国30个火山口湖中的一个。灾后观察湖泊,水位下降1米,水成血红色,嘶嘶地翻起泡沫,发出拔除香槟酒瓶塞的声音。从地下深处取出水样化验,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8%。须知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达到2%就会使人头疼难耐,10%可使人丧失神志。
此湖喷出的二氧化碳挤走了氧气,烟雾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0%,横扫河谷村庄,人畜焉能不死?
尼奥斯湖底断层与火山筒相通,火山筒聚积富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二氧化碳不断透过裂隙渗入湖水,沉于湖底,成了一颗可怕的定时炸弹。湖盆一旦受到剧烈触动,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破坏了湖水的平衡,湖底的二氧化碳便喷薄而出。8月正是热带非洲酷热季节,尸体放了两天半,焉能不腐?村落偏僻,人已死绝,无人报讯,以致救灾队伍不能及时抵达;然而,救灾队伍即便当天抵达也是回天无力啊。
可怕的骷髅海岸
在古老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葡萄牙海员曾把纳米比亚这条绵延的海岸线称为“骷髅海岸”。这条500公里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1859年,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来到这里,感到一阵恐惧向他袭来,使他不寒而栗。他大喊:“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到这样的地方。”看来这里被称作“骷髅海岸”的确事出有因。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折痕斑驳的金色沙丘,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交织成一首奇特的交响曲。
骷髅海岸沿岸充满危险,有交错水流、八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经常令来往船只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给风沙折磨至死,骷髅海岸外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
1943年,在这个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一具儿童骸骨,不远处有一块风雨剥蚀的石板,上面有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60里外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他。”这段话写于1860年。
至今没有人知道遇难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遭劫而暴尸海岸的,为什么都掉了头颅。
1942年英国货船“邓尼丁星”号载着21位乘客和85名船员在库内内河以南40公里处触礁沉没。全部乘客,包括3个婴孩,以及42名男船员乘坐汽艇登上了岸。
这次救援是最困难的一次,几乎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所有遇难者的尸体和生还船员,并把他们安全送回文明世界。这次救援共派出了两支陆路探险队,从纳米比亚的温德胡克出发,还出动了三架本图拉轰炸机和几艘轮船,其中一艘救援船触礁,三名船员遇难。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记者指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上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可是诺尔的遗体一直没有被发现,但却给这个海岸留下了名字。
在海岸沙丘的远处,几亿年来由于风蚀作用,把岩石刻蚀得奇形怪状,有若妖怪幽灵,十分恐怖。
死海之谜
死海位于西亚,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5~16公里,其海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最深处为395米。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水中除细菌外,水生植物和鱼类很难生存,沿岸树木也极少,因此被命名为“死海”。死海很美,人未近前,远远望去就会发现它仿佛是平铺在世界最低处的一幅精湛的油画。及至临近,但见那里薄雾缭绕、水面岑寂、碧波不惊,人恍若置身虚幻之中。然而,现在你若去死海,会发现附近不时会出现一个大坑,仿佛龇牙咧嘴的怪兽,其态狰狞。那是死海因缺水而导致地下结构发生了变化。
死海实际上是一个大盐湖,大自然赋予它的那股神秘力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海面上盐柱林立,有些地方则漂浮着盐块,好像破碎的冰山。死海里几乎没有生物,《圣经》中罗得之妻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传说当罪恶的所多玛城和蛾摩拉城被烧毁时,罗得之妻不听上帝劝告而在逃跑途中回首后顾,竟变成死海一根盐柱。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两座城已埋在死海南部的浅底中。
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了。
死海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湖泊在历史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岸,雄峙着玛萨达城堡,登上城堡即可俯瞰死海。因此,犹太国王希律曾以之作为防卫要塞。城堡最初由麦克比阿斯建造,后来希律王又加以扩建。玛萨达城堡北面是艾因盖迪,意为“羊泉”。根据《旧约》记载,大土被以色列王扫罗追捕时,就躲在艾因盖迪。因为该处有泉水,植物繁茂,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据说还有大角羊和豹在那里栖息。再往北就是库姆兰山洞,古代犹太教徒曾把死海稿卷藏匿于此,稿卷记录的时间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68年,其中有记载教士隐居生活的资料。
死海的有趣处和独特处在于它的4个“400”:第一,它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的最低点;第二,它的水最深处是400米;第三,死海水所含的各种矿物质达400亿吨;第四,据说死海底有大约400米厚的盐沉积层。
来约旦的旅游者都把死海作为必游之地。死海北端距约旦首都安曼仅为40多公里。到死海的人出于好奇,十有八九要下水游泳。但是,与世界上任何江河湖海不同,死海是不准许人们“为所欲为”的。你想击水前进时,它会使你立即失去平衡,毫不客气的将你翻转过来;任何游泳好手,无论他采取蛙式、蝶式或自由式,在死海里都休想施展自己的本领。至于潜泳,有史以来,还没有人在不坠挂重物的情况下潜入死海。
死海不容人游泳其中,却让人漂浮其上。它是“旱鸭子”的乐园,不会游泳的人尽可放心地仰卧水面,放开四肢,随波漂浮。风平浪静时,人们甚至可以在水面上仰面捧读,享受在其他江河湖海所不能得到的情趣。
死海的怪脾气和浮力都来自其含量极高的矿物质。各种盐的含量是普通海水的九倍,湖水表层含盐量高达23%~25%,即4斤海水里就有1斤盐。在死海,通常见不到滔滔巨浪,这是因为死海水含矿物质高,减弱了风的威力。
死海里的众多矿物质来自何处,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不错,死海周围的山峦、土地中含有各种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都伴随着雨水,终年累月流入死海。在死海周围,还有100多个含有大量硫磺和其他矿物质的温泉,它们都注入死海。但是,这些都远远不是造成死海含大量矿物质的主要原因。死海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死海里的各种矿泉。传说死海底像一张漏筛,大量的矿物质是从底部喷射出来的。
但是,死海水却在不断下降。1915年测量,死海水面低于海平面387米,在90多年后的今天已下降了13米。依此类推,“海枯石烂”不会太远。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面水补充不足,该地区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干渴的土地早把点滴的雨水吸收了。周围的100多个温泉,虽然日夜不停地向死海供水,但补给量难于补偿长74公里、平均宽16公里的死海蒸发量。名为死海,说明没有生物。死海水里绝无鱼蚌,甚至没有水草。死海边缘有大片沙滩和卵石滩,可是人们找不到半个贝壳或其他显示曾有生命存在的痕迹。在死海的上空,看不见以鱼为食的海鸥。在死海周围,看不到任何一种以虫为食的飞鸟。象征着生命的一切迹象都不存在。20多年来,死海已经由原来的近400平方公里缩减至300平方公里。有人预言,死海面积将缩减至250平方公里,约等于300年前的三分之一。
但是,近来有人提出死海不死的新论点,他们引证最新的科学考察结果证明死海里存在着微生物——大量嗜盐细菌和藻类,它们以含盐量极大的特殊环境为滋养,活跃地繁殖、生长,而污染和不断增加的含盐比重,对这些嗜盐细菌和藻类并未产生威胁。
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死海中还有太多的谜至今没有解开,如其众多的矿物质来自何处,一直没有定论。但是作为特殊存在的自然现象,需要解开的谜实在太多了。
最近,以色列环境部长对媒体宣布,死海正在面临干涸的危机,只有实施彻底的改造工程才能挽救死海。以色列的研究人员认为:目前死海水位以每年近1米的速度下降,邻近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行将枯竭。这样下去,死海将难免从地球上消失的厄运。
约旦专家也对此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和警告。约旦大学地质学教授萨拉迈赫痛心疾首地说:多年的研究发现,在各国的地理书上,都标明死海位于海平面以下392米,但那已是20世纪60年代的老皇历了,在过去的40年间,死海的水面以每年0.5米的速度下降,近几年则更严重。
死海命运多舛,原因是多方面的。死海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年降雨量仅为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40毫米,而连续5年的干旱更使这里恶劣的环境雪上加霜。死海的主要水源是约旦河,约旦河沿岸大量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又截流了宝贵的水源。此外,近年来,死海地区各种工厂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严重污染了这一地区的环境。同时,超负荷的旅游业发展也让死海不堪重负。人类过多的索取和消耗,致使死海的海岸线不断后缩。难道死海真的会这样死去吗?
云南四大毒泉之谜
《三国演义》第89回,描述诸葛亮南征到西洱河,四擒四纵孟获。孟获与其弟孟优逃到秃龙洞讨救兵。秃龙洞主朵思大王夸口附近有四个毒泉,“若蜀兵到来,令他一人一骑不得还乡。”这四个毒泉,“一名哑泉,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二曰灭泉,此水与汤无异,人若沐浴,则皮肉皆烂,见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饮之,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
果然,汉军先锋王平率领几百名军士前头探路,天气苦热,人马争饮哑泉水。等他们回到大营,一个个只会指着嘴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后来隐者又告诫诸葛亮,此地还有三处毒泉,切不可饮,但掘地为泉饮之无妨。
诸葛亮南征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境内,云南有没有这样的四个毒泉呢?现在人们认为很可能实有其事。
有人推测,所谓哑泉,可能是一种含铜盐的泉水,也就是硫酸铜(胆矾)的水溶液,称为胆水。云南处在“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主体位置上,境内遍布大小铜矿,著名的东川铜矿自东汉起就始开采。但云南铜矿多为铜的硫化物矿床,如黄铜矿等,这类矿石中的铜不会溶于水,何以能变成铜溶液呢?由于微生物氧化硫杆菌、氧化铁硫杆菌、氧化铁杆菌等可促使黄铁矿中的低价铁成为高价铁,变成硫酸铁和硫酸,而形成的这种酸性菌液,对矿石中的铜或其他金属又有氧化、分解和溶解等作用,把本来不溶于水的铜转化成含有5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铜(胆矾),溶于水中成了胆水,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胆水泉。
胆水饮后引起的铜盐中毒症状是:呕吐,恶心,腹泻,说话不清,最后虚脱、痉挛而死,与《三国演义》上描写的很相像。胆水解毒最简单的办法是渗进大量石灰水,两者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沉淀,剩下的是解除了毒性的清水。估计救了诸葛亮部下性命的安乐泉,当时就是碱性水,能使铜盐产生不溶性沉淀物。蜀军饮了此泉就等于洗了胃,减轻了中毒症状。
所谓灭泉,很可能是水温极高的温泉,古人也称为汤泉。云南地处活动强烈的滇藏地热带上,现在全省已发现了480余处温泉,是我国仅次于西藏的地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在云南西部,即使是高温的沸泉也很普遍。有“热海”之称的腾冲,90℃~105℃以上的沸泉有10来处,其中以硫磺墉沸泉名声最大。这是一个直径3米、深1米多的圆形热水池,池内热浪翻滚,雾气蒸腾,水温始终保持在96℃以上,俗称大滚锅,真是“与汤无异”。人如果跌进这样的沸泉里,难免“皮肉皆烂,见骨必死”。
在腾冲县城东北45公里曲石乡小石塘村附近,还有一处毒气泉叫扯雀泉。据说如有飞鸟从这儿低飞过,就会不打自坠,一个个被“扯下来”毒死,所以获得如此恶名。几十年前,扯雀泉是一个热浪滚滚的温泉,周围云蒸雾罩,后来由于山洪暴发带来的泥沙掩埋住泉眼,才变成今天这样一口以喷气为主的泉。有人认为扯雀泉就是三国时代的柔泉。经过分析,发现它喷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1%,硫化氢占2.46%,此外还有更毒的气体有待分析。这些气体来自地壳深处的熔岩,沿断裂带涌出地表面。至今扯雀泉中仍不断冒出一股股酸臭味,毒气使整个塘子的周围和上空都受到污染。泉周围经常能看到一些被熏死的老鼠和鸟类的尸体。考察队员曾将一只活公鸡放入泉坑,鸡马上变得迟钝呆滞,90秒钟后大口喘气,8分钟后毙命。解放前曾有两头黄牛来这儿吃草,也被毒死。如果人走近扯雀泉,不仅感到强烈刺激鼻眼,而且立刻感到头晕恶心、手脚无力、呼吸急促。可以预料,如果再呆时间长一些,就会“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了。
不过,《三国演义》上提到的柔泉并非温泉,却是其水如冰的冷泉。云南有没有冒出毒气的冷泉呢?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勘察调查。而且哑泉系胆水之说也仅是推测,并没有发现具体地点。至于与“黑泉”相类似的“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而死”的泉水,至今也没有找到,还是个难解之谜哩。
周期性消失的湖泊
我国广西阳朔县的美女峰下,有一个犀牛湖,面积达300亩。犀牛湖湖面澄碧,湖水甜美。人们在这里可以洗去一天的劳累,打鱼捉蟹丰富餐桌。然而,1987年8月3日,人们来到犀牛湖前时,不禁目瞪口呆。美丽的犀牛湖在一夜之间不知何去,只留下300亩湖底淤泥。
一夜之间,几百亩面积的湖水哪里去了?
据当地人讲,湖水消失前的一个月,犀牛湖附近的地下曾经发出“隆隆”之声,湖水水位比以前略有降低;在犀牛湖失踪前大约两周的时间里,水深一直在2米左右,没有变化。9月30日一夜的工夫,湖水荡然无存。
《阳朔县志》中有犀牛湖约30年失踪一次的记载,湖水失踪之谜使许多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地质学家认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多是可溶性石灰岩溶蚀而成,溶湖、溶洞、溶柱、溶峰和暗河交叉密布。犀牛湖是一个典型的溶湖,老乡听到的“隆隆”之声,会不会是地下溶柱被溶蚀过程中的溶岩断裂之声呢?
犀牛湖水靠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地补充水位,而湖水表面蒸发,地下暗河的流淌又使水位下降。当水位下降速度大于湖水补充速度时,就有可能发生湖水失踪现象。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暴雨倾盆,大水夹带着泥沙涌入犀牛湖及流经地下暗河时,泥沙堵塞了石灰岩的溶孔,导致地下暗河断流,湖水暴涨。雨后溶孔逐渐被水的压力所疏通,湖水又开始了正常的水循环。这时,溶孔加快下渗速度,湖水不断流入地下暗河,湖水补充不及时,就会发生湖水全部流失,一夜之间干湖的现象。可以由地下发出的“隆隆”之声判断,这是犀牛湖底部溶岩的断裂、崩塌形成了大的溶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大大加快了犀牛湖水流入地下暗河的速度,破坏原来的水循环,从而导致300亩2米多深的湖水全部流光。
然而,泥沙堵塞深孔与形成地下溶洞之说,都无法解释犀牛湖为什么大约30年就失踪一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湖水周期性消失呢?
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堪培拉两大城市之间,有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乔治湖。它从1820年第一次失踪至今,已经有过5次消失的历史了,按照时间推算,大约30余年乔治湖失踪一次,令科学家们莫名其妙。乔治湖湖水碧波荡漾,水光湖色招引来无数天鹅、鹈鹕和野鸭,或飞翔盘旋于湖面之上,或觅食于湖水之中。
1982年夏天,乔治湖又神秘地消失了。湖底肥沃的泥土上长满了青草,绿油油地遮盖了整个湖底,代替天鹅和野鸭的是一群雪白的绵羊,湖泊变成了牧场。
有一些湖泊的水涌现和消失往往发生在一年的某个固定时期,俄罗斯奥涅加湖附近的斯莫湖就是这样的。在夏季刚开始时,斯莫湖水总是满满的,而到6月湖水则渐渐变浅,露出岛来,入秋时湖水完全干涸——流入了地下。斯莫湖的东南端有一个环形的凹地下窟窿,即有名的“黑漏斗”。夏初,满满的湖水总是处于不停旋转的运动状态,如果此时将渔网投入此处,会很快被卷成一束并被拖拽到湖中。当斯莫湖水位下降时,“黑漏斗”即露出了黑森森的裂口,并且在裂口中还积着水,而这些水时涨时落——当地居民称这是“黑漏斗在呼吸。”
俄罗斯阿尔罕格尔斯克州的森姆戈湖也曾多次呈现“呼吸状”:2~3天内湖水水面下降14米,尔后又迅速回升。彼得格勒州的一个湖则仿佛在做深呼吸,先是整整8年湖面不断升高,继之3年中水面则连续下降。至于达格斯坦的腊克达尔一霍尔高山湖泊的“呼吸”还要深沉,每隔几年湖中涌水一次,几个月后湖水又全部消失。这种好像是呼吸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其他地质结构有什么联系,有关方面的科学家们目前还未给出定论。
鬼湖、妖湖之谜
在我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的高山原始森林中,有一些怪异的池塘被称为“鬼湖”。之所以叫“鬼湖”,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奇异的怪现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说话,本来晴朗朗的天,霎时就会变脸,接着也就下起大雨来。说话的声音越大,雨下得也就越大。声音延续的时间越长,下雨的时间也就越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黎贡山上的傈僳族人,由于习以为常,并不理睬这种怪现象,却为自己到“鬼湖”就变成能呼风唤雨的“神人”而自豪。
“鬼湖”的四周空气特别潮湿,像是无数水珠凝固的湖顶,只要稍受振动就会纷纷落下。这可能就是人们能在“鬼湖”呼风唤雨的原因吧。不过,这种看法并不为气象学家所认可,所以有关“鬼湖”的怪异现象,至今仍是个有待考察和解释的自然奇象。
俄罗斯卡顿山里有一个湖泊,相传湖中有水妖,谁去就得死在那里。事实上,当人们走近离湖四五百米光景时,就会恶心、头晕、流口水、呼吸困难,如不马上离开,竟会窒息身亡。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原来这个湖是一个盛着几千吨又重又亮的水银湖。在日光照射下,湖上喷出微带蓝色的水银蒸气,这种水银蒸气很浓,凡是动物接触久了,就要中毒而死。
五层湖、两味湖和无底湖之谜
俄罗斯的巴伦支海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岛,岛上有一个奇特的湖。湖中水分为5层,且层次分明,如鸡尾酒那样分层。各层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水质、水色和生物群,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湖中世界。
湖的最上层是淡水层,淡水层下是咸淡混合水层,第3层是咸水层,水色更美丽的是第4层,水色娇红、宛如新鲜的樱桃汁液,第5层是由湖中各种生物的尸体残骸混合泥土而成,这里经常产生剧毒的硫化氢气体。
在各类奇怪特性的湖泊中,两味湖算是奇中之奇了。在印度斋普尔有一个面积大约200平方公里的藏巴湖,一年之中湖水时而甜,时而咸。它每年从10月到第二年5月的8个月中间,含有极浓的盐分。在这个时期,用蒸馏法大约可以制出20万吨的食盐。
从6月到9月的4个月中间,这个地方恰是雨季,大量的雨水在这个地区造成泛滥。这4个月中,盐分完全消失,湖中的水带有甜味,可以作为饮用水直接使用。雨季一过,藏巴湖又恢复了高盐分,变成咸味了。
俄罗斯诺夫罗德州苏霍戈湖边有个不大的村庄。一天夜里,居民们被可怕的喧哗声惊醒,原来是湖中的冰层破碎声,接着仿佛是瀑布的湍流声。翌晨,人们惊讶地发现整个湖水不翼而飞,仅仅在湖底还留着一些冰块和一个很像兽穴的大黑窟窿——所有的湖水都由黑窟窿流入地下。
几年后,在威捷戈尔地区的沃洛格达奇纳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库什塔湖水在三昼夜中消失殆尽。当时居民争先恐后地进入湖底捕鱼,发现在湖的西北部有一个显眼的冰窟窿,其四周的冰层下陷,整个湖水仿佛被窟窿吸吮掉了。当时有人感到好奇,企图测量一下黑窟窿的深度,拿来绳子进行探测,但放了6根(每根长18米)绳子,仍没有探到洞底。
惊马湖之谜
众所周知,马的第六感观力是很强的。当人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它能预知某些动物的存在,比如远处有狼时,马就会嘶叫不安。
惊马湖的故事,就是马的第六感观在起作用。事情发生在西藏希夏邦马峰以西的吉隆沟,这里是人烟罕见的原始森林,沟里有个白果湖,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但水深莫测。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某连就驻守在这条沟里。士兵们从湖边经过时,常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马一到湖边,就恐怖地嘶叫,转身往回跑。如果逼着马往前走,它就惊慌地狂奔而去,过了这个湖,就又恢复了常态。1984年6月的一天,驻西藏某团郑尚贵副团长和几个干部、战士经过湖边时,马又惊叫起来。此时,他们看到湖水掀起波浪,水面上露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背,像一个大水牛的背,灰黑色,它在水里游动,发出“嗬!嗬!”的响声。突然,这个庞然大物从水面露出头的一部分来,形状像一个罕见的大牛头,长有角,几秒钟之后又潜水下去,继续在水里游动。就在怪兽露面的时候,战马战栗地嘶叫着跑离这个地方。就是在冬天,湖面上结了冰,马经过这里照样要惊叫,而且有时还能听到冰下有响动。湖面有一处始终不结冰。很显然,马在惊马湖边受惊是与湖中动物有关。水中是什么动物,至今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