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1145900000040

第40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1)

(第一节) 转识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迷乱与基于迷乱而来的人生苦恼,都是“识”显现,因执著有外界实体的对象,加上又执著那个“自我”,于是由于对外、内“能”、“所”之执著而起苦恼。唯识学强调,外在的东西是内识的显现,那在真实上是“无”的;外界的东西既然是“无”,那么认识其内在的“识”,并把它作为“认知者”来看,其实也是不能够成在的。由这样看来,那被概念化、被思惟化的戏论的世界就会止灭;同时,也能够实现无分别的“胜义的世界”。虽然说戏论寂灭而实现胜义,但在唯识学,并不把戏论寂灭的空性,认为是事物的“有”“无”或生灭变化的意思,因为那种见解,是会违反不生不灭的缘起的理法的关系。唯识学将此情形表现为:作为“能”“所”二者相对应而显现的世俗世间变成了不显现;未显现的胜义,变成了“现显”或者称为“了得”。所谓的“现显”或“了得”,是与“已正在认识”同义的言词,所以了得“胜义空”,是说胜义空从不能够认识的状态而到达了能够认识的状态的意思。这与世俗世界的“知识”之认识有分别,而成为特别的“认识状态”的意思,故用“智”之语。戏论寂灭的境界,是转迷悟,也就是把“识性”状态转变为“智性”的意思,所以唯识学称之为“转识成智”或“转识得智”。所谓的“智”,是离开了“能”“所”的二元性的“超世间的知识”的意思。

唯识将这种“超世间知识”分为四种,是意识转向的四种智慧,获得了这四种智慧,即成为“佛”。这四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何作智,现依《成唯识论》卷十所述,简释如下:

1.大圆镜智,亦称大圆镜智心品,这是由有漏的八识聚所得的智。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纤毫不遗。这有漏的第八识,含藏万有种子,现起五根器界,能为种现的依持,毕竟恒时现起一切境相。“谓此”第八识的“心品”,在因中没有任何计度,到果上远离我我所执,同样是“离诸分别”的。因中行相最极微细,内执受境亦是难测的,到了果上,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相及行相,都是为极微细难可了知的,所以说“所缘行相微细难知”。因中能缘三类性境,不缘虚妄的,不会差谬的,到了果上,也就“不妄不愚一切境相”,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是缘事的智,一切智是缘理的智。因中虽则相染而性净,但是到了果地,自智光开发以后,所有有漏永亡不存,于是“性相”俱得清净,离诸一切虚妄“杂染”。在因中是所熏性,染熏就成为染的,净熏就成为净的,到了果上转成无垢,唯与白净善法相应,离染离杂为纯净圆满具足一切“德”相。纯,是纯一而无杂的意思;净,是清净而离染的意思;圆,是圆满而无缺的意思。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中说:纯简因中的无漏,净简一切的有漏,圆简二乘无学所有的功德。“现种依持”,是说为现行功德的所依,为种子功德的任持。简单地说,任持胜无漏的功德种子,变现佛果的诸现行功德法而为其所依。在因中能持种子,能生现行,能现身根、器界,到了果上,同样能为清净现行所依,亦能持彼清净种子,亦“能现”无量“身”,现无量“土”,乃至其余的“三智”之境皆悉“影”现。而且这个现起,不是一时的,短时间的,而是能够无间无断的穷于尽未来际。如是身土等诸相现于这个智品上,犹如于“大圆镜”中,影“现”种种的“色像”,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庄严经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智体光明鉴净无垢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一切身土此智能现故,余三智是此影故。”《佛地经论》卷三说:“大圆镜智者,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别智,境相差别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住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如上二论所说的大圆镜智,与《成唯识论》卷十所说“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大体是差不多的。

《佛地经》说:“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世间的镜子有各式各样的形状不同,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椭圆的,有的是长方的,尽管形状不同,而其影现则同。现在所说的镜是圆镜,圆镜高悬能影现出种种形像,所谓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人来人现,猫来猫现,什么东西来就什么东西现,是为影现众像。这镜子的功用事实,世间人谁都知道的。

世间镜子固然有这样的功用,如来智镜当知亦如圆镜一样,能够现出一切身心世间来,所以依于如来的智镜,能够现出内六根、外六境以及缘此根境而生的三智心品及心法。由于是以识为主的,所以总名诸识,即以此诸识名众影像,因为种种行相差别,都是由心识所起的。从这大圆镜生起的影像,是极为分明的,没有一点儿含糊,所以称其为“现”,因为是以大圆镜智为缘,才能生彼种种影像的。还可以这样说,处是指的六根,境是指的六尘,识是指的六识。如依这样的分别,所谓众像影现,不妨是说十八界的众影像,是随平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三智心品而现起的,而三智心品的生起,又以如来镜智相应的净识为缘而生起。如此说来,一切的一切,如影像一样,在大圆镜智中分明显现,大圆镜智也能摄受彼相使之生起。虽说大圆镜智没有能取所取等的种种分别,然而确有一切智影,从大圆镜智现起,如世间的圆镜生起一切影像一样。由于如来能证一切诸法影像,因而如来能无颠倒地说一切自相共相。至于如来能成无忘失法,亦由此所知影像在一切时,能于如来大圆镜智分别显现。如来的大圆镜智所以唯以世间的圆镜而为譬喻,就是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世间圆镜能现种影像,佛的大圆智亦能显现诸法影像;世间圆镜是无分别的,佛的大圆镜智亦是无分别的。由于如此,所以如来妙智,称为大圆镜智。

2.平等性智,亦称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恒共相应,平等度一切众生。《成唯识论》卷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这是由转有漏的第七识聚所得的智,谓此第七识的“心品”,在因中有漏位时,恒向内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于是在一切法上分自自他分,立疆立界,种种差别不得平等,而与贪、嗔、痴、慢、见恒共相应,不能生起平等大悲。现在从有漏转成无漏时,在内证到了平等理性,在外观一切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是平等的,再也见不到自他彼此的差别。因为有自他平等的思想存在心中,所以“大慈悲等”就“恒时”与之“相应”而起,随着登地以上诸觉悟有情(菩萨)的“所乐”,“示现”他的“受用身土影像差别”,为诸大地菩萨说法开导,使得他们受用大乘法乐。因中的第七识是第六识的不共所依,所以到了最高的佛果位上,平等性智也就成为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悲智平等,所以无住涅槃也就依它所建立,而且如大海水一样的“一味相续穷未来际”。《佛地经论》说:“建立佛地无住涅槃,更无易转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相续。”由此智心品悟证诸法的平等理性,所以名为平等性智。《唯识了义灯》说:“本释真如名平等性,智缘于此云平等性智。”唐代圆测法师说有情平等,《庄严经论》说众生平等,说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比较各说,当以本释为合乎正理。假说是众生平等,试问由什么能缘众生平等?由于证真如平等,是一切法的平等性,所以能缘生而为平等。同时说为平等性智,不是为“平等智”,当知众生不是平等之性,诸真如才是平等之性,是以不得已说为有情平等。

《佛地经论》有段和《成唯识论》所说相似的文字:“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庄严经论》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亦现佛影像故。”但是像这样的平等性智,怎样才能修习圆满成就?《佛地经论》卷五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应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证一平等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说言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若广说者,一一地中各证无量平等法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经典中接着有十种平等,论典中对这十种平等亦有解说。经中所说的十种平等是:(1)相差平等,(2)领受缘起平等,(3)离异相非相平等,(4)大慈平等,(5)大悲平等,(6)随乐示现平等,(7)敬受所说平等,(8)世间寂静一味平等,(9)苦乐一味平等,(10)无量功德平等。

3.妙观察智,亦称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系转第六识所得之智。此智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谓此第六识的“心品”,在有漏位的因中,善能遍缘一切诸法,所以到无漏的果位,亦即善能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并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无碍而转”。果上缘诸法的自共相,神用无方,名之为妙;具缘诸法,名为观察,合起来就叫妙观察智。又因善巧的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所以能摄观无量的总持门。所谓的“总持门”,就是陀罗尼,即为明咒。其余之智虽亦有这样的功德,但是出入诸禅,总持差别,不及此妙观察智。摄就是藏义,观是观察,以此智心品于总持门善为观察,亦能摄藏,不会有所忘失的。《成唯识论》卷十说:“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这珍宝不是指世间的财宝,而是修六度及所修的道品诸功德宝。并由善巧地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于大众会中,能现无边的神通作用差别,而且一一皆得自在,雨大法雨,转大法轮,断除一切众生的疑惑,令诸有情皆获利益安乐,是为妙观察智遍知一切。

《佛地经论》卷三说:“妙观察智者,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摄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妙定等。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此论所说与《成唯识论》完全一样。

《佛地经》说:“复次,妙生!妙观察智者,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经中说的如世界持众生界,是举喻说明。世界就是通常所说的器世间,众生自然是指有情世间,谁都知道,有情是生存在器世间的,当与器世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器世间是有情心识所变的,就以这所变的器世间,作为有情生存的天地,是以器界不但能建立众生,而且能任持众生。如来妙观察智,当知亦是如此,就是以妙观察智建立一切法,任持一切法,使一切法不失。《佛地经论》卷五说:“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还说:“三摩地者,谓增上定即健行等诸三摩地,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诸三摩地,余不能胜故名健行;又佛菩萨健士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及佛得此定故。”以无碍辩说,就是四无碍辩,以此为众生辩说妙法,所以为辩说。诸佛妙法,是指佛果位上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的无量佛法。该论还最后解释任持说:“妙观察智转意识得,作用宽广,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诸功德故,说能任持。”

经典中还说到一切如来的妙观察智,能顿了一切所知的境界,好似所知境有众多的相现起。不特如此,论典中更解释欢喜因说:如世间有很多可玩耍的地方,像园林泉池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娱乐)场所,不特供游人玩赏,而且要予以种种庄严绮饰,使得每个人看到,都感到无限欢喜,而且不忍遽然地离去。这对现今的旅游业是很好的提示。当知如来的妙观察智也是如此,是有种种可现玩的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的无量功德,庄严这个妙观察智,令诸菩萨欢喜爱受,认为亦须求得这样妙智,自然而然地不忍放弃自己所应行菩萨行。而且有了这个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的增上力,说法界理,起法界教,使诸世间的一切天魔外道异论,不能倾动如来所立的法界理及所起的法界教。

4.成所作智,亦称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这是转有漏的前五识聚所生得的智。《成唯识论》卷十说:“……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说此前五识的心品,为欲利乐地前的菩萨、二乘、凡夫等的一切有情,乃普遍于十方所有世界,示现种种的身土及“变化等的三业”,以成就本愿力所应作的一切事业,所以名成所作智。换言之,成所作智系转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得之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成本愿力所应作之事。

关于示现种种变化三业,原因成所作智能成如来化身,而这化身又可分为身化、语化、意化的三种:

身化每分为三,即:

1.身业的神通化:如世间众生勤励自己的身业,能做世间正当的事业,如合理的经商、农业、务工等。但世间的众生这样去做,目的是唯求自己的利益,假定对自己无利,或许就没有兴趣去做了。但是如来成所作智的勤身化业,不是为了自己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如来所作事业,与众生为自利而勤劳身业,其性质完全是不同的。至于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亦不如世间众生技艺高超而起傲慢,而正是为了度化这些贡高我慢的人,佛才示现工巧等,以示自己胜过世人,降伏自恃技高的傲慢众生。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身业的现受生化:世间的各类种生,因有受用的身业,所以受用种种的色等境界。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为了教化一切有情,起种种变化受身,同时现生受用境界,如现化于天人中一切生处,示现与众生为同一类,可是不论哪一类中,佛都居于最高的尊贵之位,以摄伏下类的众生,令他们得到利益安乐。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