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变革
1182200000166

第166章

徐秀珍停了会儿又说:“他不敢在当地露面,只有在离我很近的一个寨子里帮人做长工。1945年老地主张雨林死后,我们一家四口才回到老家,第二年他就病死了。”说完,她又问向从军道,“你见过唐成玉大爷的儿子大富吗?”

“大贵兄弟抬着我时,让我帮忙打听他哥所在部队的下落。我答应伤势痊愈后帮他去问。那时部队流动性很大,不可能马上打听到。后来部队在过黄河时,我在渡口见过大富一面,还跟他讲了大贵兄弟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他当时可能是个连长,忙着招呼他的部队去了。我们营正准备过桥,敌人的飞机把浮桥炸断,我们只好返回来,跟红二方面军到了延安。幸亏我们部队没有过河,过了河的红四方面军两万多人在往新疆的路上被马步方的骑兵给打散了。大富可能牺牲在了这次行军的路上。”

徐秀珍听完,叹了口气说:“可怜成玉大爷这几十年盼啊、想啊,向回来的老红军一个个地打听,都说不知道。组织上也请上级部门寻找过,同样没结果。这下,成玉大爷两个儿子的下落终于弄清楚了。虽然老人对他们活着早就不存在任何幻想,但他就这样在一天天的期盼中度过了几十年,那想儿子、思儿子的日子多难熬呀!”

向从军心情沉重地说:“是啊,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实在太大了。可新中国成立已三十几年,他们的生活并不怎样,甚至有的地方还很穷,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国家对这些地方照顾也不够,我们欠老区的情太多,实在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我们这些从老区走出来还活着的同志心里有愧呀!本来这些地方就穷,既偏僻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又没有很好地加以建设和发展。以前即使中央想把这些地方搞好,但国家穷没有钱,只好等着。到我们把经济搞上去了,国家富了,才有能力来发展老区建设。所以小平同志要求全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把心思和重点集中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努力进取,把经济搞好。我想在不远的将来,老区建设和人民生活都会随着经济大潮的到来,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那些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烈属,政府会给予很好的照顾,使他们能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我知道地方政府现在还很穷,这项政策落实得不够好。不知大贵兄弟的爹现在的日子过得咋样?你回去时,帮我给他带五百元钱,就说是我向营长的一点心意。祝他老人家长寿,我们大家都是他的儿子。”说完后见夜已深了,便提议休息。他们只顾说话,客厅里只剩下他俩,徐秀珍眼睛刚做过手术不能熬夜,也同意回房间睡觉去了。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大雁排成人字形,在天空中欢快地叫着向南迁徙。徐秀珍由任素群、高素芬陪着爬上了八达岭最高处的城墙,望着飞去的大雁,感慨地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要不是几十年前毛主席领着咱们闹革命,就没有今天穷人当家做主的日子。他老人家尽管去世好些年了,可他会在世世代代农民的心中永远活着。”说着,她问身旁坐着的任素群,“大妹子,毛主席纪念堂明天是不是会开馆?其他地方可以不去,但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看看。”

“你放心,明天一早我们就陪你去。”任素群一边看着飞远了的大雁一边回答着。这时,只听见后面的天空上又一群大雁在发出叫声,她转过头去,看见这队大雁个个精神抖擞,比前两队飞得更高。它们整齐地一同扇着翅膀,头一律朝向前方,双脚像飞机的起落架一样紧贴腹部笔直地向后伸着。大概是为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和保持两脚的温度,大雁才用这种姿势。大雁不停地发出叫声,仿佛是以此来作为统一飞行动作的口号,又仿佛是相互间说的鼓励话语。那只健壮的大雁一直在前面带路,它领着这支南迁的队伍躲避北方即将来临的严寒,等到明年春天来到时,它又会带着众多的大雁飞回来。当它们再回来时,已不是现在的这十几只了,而是一大群。任素群看着飞过头顶的这支雁队,情不自禁地发着上面这些感慨。之后,她便扶着徐秀珍往下边的长城走去。

长城外面的山坡上,树木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红色。山下明十三陵的红墙绿瓦,从树林的间隙中显现出来。徐秀珍一行从长城上下来便又往那里走去。沿着古木参天的通道到了地宫,这是明朝永乐皇帝的坟墓。通过一道道粗大笨重的石门,最后到了皇帝的灵柩边。徐秀珍问到过毛主席纪念堂的任素群:“主席的墓也是这样修的吗?”

“不是,毛主席纪念堂是用钢筋混凝土建的,主席遗体通过防腐处理后,是放在一副水晶棺内的。”任素群回答道。

“明天是星期五,我们早点去排队,等一开馆咱就进去瞻仰主席的遗容,完了再去看故宫博物院,那里面稀奇的东西可多呢!我公公已和故宫博物院联系过了,他会带着我们一起参观。以前我来北京好几次都没机会看成,这回能如愿了。”高素芬边走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