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被人神化,现在他们依然被崇拜,英雄时代的佼佼者毕竟也只是凡人。看往日叱咤风云的人物,读他们背后的平凡事。换个角度,英雄也有人性的一面。
开拓者的“狼性”——非议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极其深远,而另一方面,他本人的私生活也充满了传奇与疑云,成为两千多年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身世决定的政治立场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是一个在秦国不受重视,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的人。本来他的命运就是终老于赵国,但是他碰到了一个认为他“奇货可居”的大商人吕不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子楚),归而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吕不韦决定对子楚进行战略投资,子楚的命运由此改变。
吕不韦先是进行感情上的投资,和子楚结为兄弟。后来秦始皇执政以后,在赐吕不韦死的诏书上有这么一问:“君何亲于秦,而称仲父?”仲父,就是叔父的意思,吕不韦被称为仲父,应该和与子楚在赵国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有关,他二人结拜为兄弟是可信的。
吕不韦对子楚这个大哥,也是很够意思的。他的小老婆被子楚看中,子楚向他索取,本来吕不韦不太愿意,但是为了他辛苦进行的投资不至于泡汤,便忍痛割爱了。
太史公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说得很明白,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儿子。
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我想寻找证据来反驳这种说法,却没有找到书面上的证据。仅仅从常理分析,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种说法,基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是时间问题。秦始皇的出生,是在赵姬(秦始皇的母亲)被献给子楚的12个月之后,12个月是什么概念?人类妊娠时间从受孕之日算起平均不足9个月,仅为266天。古人因为不知道女性的受孕时间,有了“怀胎十月”这种不准确的说法。如果真的怀胎十月,对胎儿是相当危险的,更不要说怀胎12个月了。现如今,如果过了预产期两周还没有开始生产,医生就要考虑进行引产或剖腹产了。这个时候,子宫内的环境开始恶化,胎盘无法向胎儿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氧气,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羊水的产量也下降了,使得子宫中羊水量减少,胎儿有缺水的危险,皮肤变得干燥、松弛、发皱。覆盖在胎儿皮肤表面的保护性皮脂也会丧失。逾期胎儿会在子宫中排出胎粪,把胎儿皮肤和脐带染成绿色或黄色,并有可能被吸入体内。逾期胎儿的头通常长得过大,导致难产。那么,如果在怀孕12个月后还能顺利地生下健康的婴儿,就只能说是奇迹了。虽然现代偶尔也能见到怀胎1年成功生产的新闻报道,但是都不可信,那或者是孕妇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忠而撒谎,或者是中间有过不明显的小产再第二次怀孕。
这是从医学的角度来判断秦始皇是私生子的不可信。那么,两千多年来,为什么一直有这样的传说,且至今不绝呢?
除了太史公的记载,这还和某些国人的阿Q精神或八卦精神有关。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相当乐观主义的人,他被人揍了,就在心里充人家的爷爷,倒也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中国人一直不缺乏这种心理自我平衡能力。
秦始皇吞灭东方六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大一统,是历史进步。可在当时的东方六国看来,则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屠杀。我打不过你,被你灭了,被你杀了,怎么办?没办法,只好在嘴上占占便宜,求得一个心理上的平衡:“你也是我们东方人的儿子,儿子打老子,不像话。”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便有了秦始皇是私生子的最初版本。
如此还远不止这一次。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就被说成是宋恭帝的儿子,清高宗弘历也被说成是汉人陈阁老的儿子。只要那些统治者的私生活有一点点空子可钻,自有文人出来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所谓三人成虎是也。
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说法,在西汉吕后称制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曾留下“非刘姓者不王”的命令,但是在他死后不久就被打破了,吕后封了很多个吕姓王。有说法认为吕后或吕姓王有篡夺刘姓江山的计划,其实不管有没有这个计划,单凭保住吕姓王的既有地位,他们就有必要在舆论上、在政治上做一些宣传,来说明他们有资格坐上王位乃至皇位。
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微子启为宋公。前朝被推翻了,他的后代仍不失一方诸侯之位,是汉朝建立以前的传统,而且这个诸侯之位还相当的高,周朝分封的诸侯,姜太公那样的大功,仅仅被封为侯爵;而商朝之后的微子启,却被封为最高级的公爵。可见,分封诸侯的制度,是相当地重视血统的。
吕后一家,凭什么血统能坐上王位呢?正好,有个吕不韦可以让他们利用,再加上秦始皇的子孙被项羽杀光了,附会一下,将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我们又都是吕家的,秦始皇的后人应该有一席之地,可他的后人被杀光了,那就让我们来代替吧。这样,吕家心安理得地做诸侯王,秦始皇万分憋屈地认吕不韦做爹。
不管怎样,作为秦国质子第二代的嬴政,在赵国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童年的时光,总是最美好的,这也注定了他对于“仲父”吕不韦,是怀有深切感情的。
吕不韦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材。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经过吕不韦的一系列运作,嬴政跟随父母,离开了赵国,回到咸阳做起了太子。他的命运,从此高高在上。
不久,嬴政的父亲子楚死去,嬴政登上了王位,但是,他离实际掌握权力还很遥远,这时的秦国,被“仲父”吕不韦牢牢地控制着。
类似的情形,在近两千年后的清朝也出现过。幼年即位的福临,因为得不到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对于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充满怨恨,在多尔衮死后进行了残酷的清算。嬴政面临的局面差不多,一方面想要亲政,必须要搬掉“仲父”吕不韦;另一方面,他和福临又不一样,他对吕不韦,应该是有深厚感情的。他充满了矛盾。
温情在权力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嬴政到了要亲政的年龄,他就必须要雄起,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要夺回自己的权力,就要建立自己的亲信力量,这个亲信力量来源于哪里?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不可能站在自己这边,唯一的依赖,就是自己的妻族。
高压统治背后的隐情
秦始皇的妻子,不见于任何史书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有一种说法,认为他自以为功劳盖过历史上所有的圣君,所以称皇帝,基于同样的理由,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他相配的皇后,所以他终身不立皇后。
这个说法,非常地站不住脚。道理很简单,秦始皇的正式成婚,远在灭六国之前,他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王后,这个王后,在他称始皇帝之后,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
秦王嬴政何时立王后成大婚,史无记载。以嬴政的曾曾祖父秦惠王为例,惠王19岁即位,22岁行冠礼成人,23岁迎娶魏夫人立为王后成大婚。惠王所行之冠礼、婚礼,当为秦王室的成例。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行冠礼,正是沿用王室成例。
所以,秦王嬴政的婚礼,应该是在他22岁时进行的。
那么,秦王嬴政的王后是谁?以秦国成例而言,秦王之婚姻,多由太后决定。太后为子王选定的王后,往往是自己的出身国娘家人。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是魏国夫人,她为武王迎娶的王后是魏国夫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夫人,她为秦昭王迎娶的王后是楚国夫人。秦孝文王(安国君)的母亲是唐八子,出身不明。不过,安国君入继大统,是补嫡长兄王太子突然死亡的缺。当时,宣太后尚在,安国君能够成为太子,华阳夫人之所以成为他的正妻,应当都是出于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意愿。
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之间无子,过继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为养子以继承王位。子楚认华阳夫人为养母时,已经在赵国首都邯郸娶赵姬为妻生下了嬴政,这些都是要得到华阳夫人认可的。子楚即位以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太后,成为宣太后以来一直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的核心。
嬴政行冠礼之时,秦宫中有两位太后,即祖母楚太后华阳夫人和生母赵太后,她们将决定嬴政的王后人选。在嬴政行冠礼即娶亲之后不久,代表赵太后的长信侯发动叛乱,为什么?如果此时嬴政的王后是一个赵国女子,这就意味着赵太后和吕不韦仍然控制着秦国,赵太后是不可能发动这场叛乱的。再来看看镇压这场叛乱的指挥者,是楚人昌平君,这一切都说明,嬴政在行冠礼迎娶楚夫人的时候,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班底——楚系集团,也即他的妻族力量。
长信侯叛乱,动用了赵太后的玉玺才能调动军队,嬴政心中,对生母的愤恨,达到了顶点,扑杀赵太后的两个私生子,囚禁赵太后,这一切,做得干脆利落。对自己的母亲能够下此狠手,嬴政从此具有凶狠的狼性,君临天下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仲父”吕不韦没有直接参与长信侯叛乱,嬴政暂时放过了他。但是后来,六国使者长期和吕不韦往来,嬴政深知“仲父”才能,深恐为他国所用,狼性再次发作,对吕不韦痛下杀手。
嬴政亲政后不久,“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对东方六国发起了最后的进攻,经十年,终于统一六国,在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统一的大帝国,从此统一的观念深入中国人心。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嬴政的狼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亲自到邯郸,将童年时期和母亲家里结下了仇的人家,全部坑杀。攻魏时,他命秦军挖开河,水淹大梁城。
秦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各项制度的胜利,嬴政只是一个最后摘取胜利果实的人。这些制度的其中之一就是郡县制,比之东方国家的分封制,远远高出。嬴政吞并六国以后,将郡县制推广到东方各国,不可避免地激起旧贵族的反抗,再加上秦国严苛的法律,不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因此占领六国的同时,将秦国自身也置于了火山口之上。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一直都是严刑峻法,奖励军功。统一六国之后,法律的严苛,更加突出。再加上焚书坑儒的政策,对于文化的摧残,相当严重。而秦始皇幻想的是,通过焚书坑儒来收缴天下之书,达成文化上的统一,进行历史的重新记述。
李斯建议:除官家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者杀头;医药、算卦、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人办学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焚书的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类的人物卢生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这两个人,又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好杀。在一个晚上,这两人弃官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了这些事情后,大怒道:“我对这些方士这么好,他们却在背后议论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咸阳的书生有几百,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一下。”随后,他就叫御史把咸阳的书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书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时,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书生都杀了。公子扶苏替他们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骂了一顿。监斩官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天,就把这些书生全部赶到一个深谷中,用石头把谷填满,把这些书生活活坑埋了,总计有460多人。
坑杀了咸阳的460多个书生后,秦始皇暗想着要把天下的书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书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个计策。他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书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700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命这700多人都为郎官,把这些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700多书生去马谷看一看。这700多书生到了马谷一看,果然有几个瓜果,新鲜得很。大家正在议论时,就听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儿一样从谷上落了下来,瞬间,这700多书生就被砸死在马谷。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瓜果,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书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屈死在马谷中。
这就是“焚书坑儒”,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化灭绝记录。
在秦朝那个时候,全天下也没几个人读过书,把这上千号人集中起来干掉,不说全部毁灭,至少对历史文化的相当大的部分,是彻底的摧残。
关于焚书坑儒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秦朝灭亡六国,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公主们“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故秦朝后宫,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将俘获的诸侯国的美人儿以及钟鼓声乐充实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房宫赋》说,秦始皇后宫中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红色,可见其后宫妇女之多。秦始皇嫡妻称皇后,妄称夫人,夫人之下,还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后宫虽人数众多,却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外,其余无一人青史留名。为什么一直没有关于秦始皇的楚夫人即皇后的记载呢?我们注意到,秦始皇并不仅仅在王后(后来的皇后)一栏是空缺,关于他的后宫妃嫔,也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真相只有一个:历史被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