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失败后,一些被俘的重要将领多留有详略不等的供词,它们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史料,亦为史学界所普遍重视。如李秀成供词即为其中之尤著者。干王洪仁玕、幼天王洪天贵福及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被俘后的供词各一份,中国史学会主编的《太平天国》第2册据《逸经》胡氏旧藏清刻本编入,亦为学者所广泛利用。20世纪60年代萧一山先生出版新著《清代通史》,曾部分引录台北收藏的洪仁玕、洪天贵福的其他一些供词、诗句。受萧先生此书的指引,1994年初我受张玉法、陈三井先生之邀去台北,因林满红、魏秀梅、庄吉发等先生之助,得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获见萧先生所引述诸件之全豹,又有其他若干新的发现,所见计有洪仁玕供词7份、绝命诗1份、驳《李秀成供》述词1份;洪天贵福供词、诗句10份(段);洪仁政供词3份;黄文英供词4份;此外还有尊王刘庆汉、誉王李瑞生供词各1份(刘庆汉、李瑞生供及洪天贵福供词1份系日本小岛晋治先生获见并赠给复印本)。这28份供词和材料中,4份为上述1952年出版的《太平天国》所已刊,24份除萧先生书曾部分引述外,为学界所未见,较现在已知的史事,有很丰富的新内容,既可大大增进对太平天国的了解,也可校正现今通行著作中的一些错误。其中洪仁玕和洪天贵福亲笔书写者达一万余字,亦为有文物价值的文献。28份中的一份,是《太平天国》已刊的洪仁玕供词的亲笔原稿,其已刊本较之原稿有大小错讹50余处。故该次获见这些材料,对我本人和对太平天国研究,都是幸事。现综合这28份,主要是其中的24份的较重要的新史料,分为七类酌作介绍;有些并稍作辩证分析。另附对已刊的洪仁玕供词中较重要错误之校正。希望这些新史料和我的辩证分析能为历史研究所利用。
为便于读者选择利用,今将本文之小题先列于下:
一、金田起义前后
二、洪仁玕在香港和去天京
三、洪仁玕同李秀成的关系
四、天王之死和幼天王等被俘
五、为何未能会合侍王、康王
六、被俘以后
七、洪秀全父子的家庭和生活
八、人事和制度
九、已刊洪仁玕供词之校正
洪仁玕供词中1份是亲笔,1份注明是"抄呈亲书供词",绝命诗和驳《李秀成供》2份均亲笔;洪天贵福10份中8份是亲笔。其他各份,中有自称"小的"者,称太平天国为"伪"者,应是书吏笔录。洪仁玕、洪天贵福、洪仁政、黄文英等有些份供词并非亲书,但其中自称"我",称洪秀全为"老天王"。这些份的原标题只有在南昌府供或在巡抚衙门供字样,但同一份供词中有不同的笔迹,应是分别由几个人按着字数拼抄的,看来也似是亲供之抄件。
洪仁玕于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夏历清同治三年九月初九日深夜(实已是初十日)、公历1864年10月9日在江西石城古岭杨家牌兵败被俘;太平天国天历十月十一日、夏历十月二十五日、公历11月23日就义。与洪仁玕同被俘或稍后被俘并同时就义的,有昭王黄文英、恤王洪仁政。尊王刘庆汉稍后于洪仁玕数日被俘,因已重伤,在石城县留供词后即被处死。誉王李瑞生早于洪仁玕十余日在铅山之湖坊战败被俘;据沈葆桢奏片,俘李者是赣军统领道员王德榜部,现存供词是王德榜录供抄送沈葆桢者,应是未解送南昌即被处死。洪天贵福于兵败与洪仁玕失散后,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即夏历九月二十五日、公历1864年10月25日在江西石城荒谷被俘;天历十月初六日、夏历十月二十日、公历11月18日被处死。除李瑞生、刘庆汉外,其他几人都从被俘地被解送至南昌,经该府和巡抚审讯。他们留下的供词和其他材料之未注明日期者,都应作于以上时期内。
28份中,有些是清方审讯时的答词,通常称为供词;有些是被俘后在囚禁中自行写出的材料,或可称为自述。这里的供词、自述,性质无甚区别,而且都是中性词,故在本文中一般统称为供词。为以下行文省便,将28份名称编号列后,其已刊者加符号。
一、洪仁玕供词
1.在席宝田军营之一--原题"席营提讯逆酋供"。
2.在席宝田军营之二--原题"抄呈伪干王洪仁玕亲书供词"。
3.在南昌府之一--亲书供词,即《太平天国》已刊一篇的原稿。该已刊篇文字有错讹。原篇末有另笔迹"廿七日亲供"字样。
4.在南昌府之二--原题"南昌府提讯逆酋供",末署"(夏历)九月廿七日"。
5.在南昌府之三--原题同上,末署"(夏历)九月廿八日"。
6.在南昌府之四--原题同上,末署"(夏历)九月廿八日"。
7.在江西巡抚衙门--原题"本部院提讯逆酋供"。
8.绝命诗--末自署"廿七日仁玕"。
9.亲书签驳《李秀成供》--原档无题,馆方编目标题为《论忠品性之毛病及坐守苏常嘉等郡情形》。
二、洪天贵福供词
10.亲书供词之一--原无标题,自署"甲子年九月廿七日"。
11.亲书供词之二--原无标题,下缺。
12.亲书供词之三--原无标题,上缺。
13.亲书供词之四--原无标题。
14.亲书南京出来之人名单。
15.亲书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16.亲书请安本章格式和赞美诗。
17.亲书送唐家桐诗。
18.在南昌府供词--原题"南昌府讯洪天贵福供一本"。
19.在江西巡抚衙门--原题"本部院亲讯洪天贵福供一
本"。
三、洪仁政供词
20.在席宝田军营--原题"席营提讯逆酋供"。
21.在南昌府--原题"南昌府提讯逆酋供"。
22.在江西巡抚衙门--原题"本部院提讯逆酋供"。
四、黄文英供词
23.在席宝田军营--原题"席营提讯逆酋供"。
24.在南昌府之一--原题"南昌府提讯逆酋供",末署"(夏历)九月二十七日"。
25.在南昌府又供--末署"(夏历)九月二十七日"。26.在江西巡抚衙门--原题"本部院提讯逆酋供"。五、27.尊王刘庆汉供词--原无标题。
六、28.誉王李瑞生供词--原无标题。
一、金田起义前后
关于金田起义前后的事迹,已刊的洪仁玕供词颇多涉及,今新发现的洪仁玕及洪仁政、李瑞生供词,均有新材料。
洪秀全青年时期屡试不售,尝在乡村为塾师。究竟曾在哪些地方设教?据太平天国官书《太平天日》及洪仁玕述、韩山文著、简又文译《太平天国起义记》,有官禄本村,有其表兄李敬芳所在村莲花塘。《太平天日》记洪秀全曾向五马岭彭姓三人讲道,而据彭姓后人口传,该时洪秀全在五马岭田心庄教馆。又据洪氏后人述,洪秀全曾在其妻赖氏之本村授徒,据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36页,村名"九关"或称"九间"。今誉王李瑞生供词28,称他曾从洪秀全读书四年,并说洪"先前在九间庄杨家村教学"。"九间庄杨家村",不知是一个村抑或两个村,是否即其妻赖氏之本村,尚待熟悉当地地志者辨别。李瑞生供词28称系广东惠州人,其父在广州西门外开店,他本人从洪秀全读书四年后,回店经营,洪秀全起义占永安州,李瑞生前往参加,娶妻,封职,以后一路参加各次军事行动,又随石达开出走到江西、湖南、广西,后来回天京,"在洪秀全身边为军机,管办公文"。有的著作记他的籍贯是广东花县,有的著作称他是李秀成宗弟,据供词28,均不确。他的供词中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他随石达开回广西后,"会着亲人,云母亲亡故,停在山上。小的当时求石达开奏请赏假回籍安葬母亲后,遂由广东搭洋船至南京"。求石"奏请赏假",从文字来看,似应是请石奏请天王赏假,这说明石达开出走后与洪仍有直接联系。但从事实看,既随石远到广西,赏假葬母何以尚须南京批准?或文句原意,"求"即"奏请",意思是向石达开奏请给假,但书写欠准确。书此两解以供研究。
恤王洪仁政是洪秀全的堂兄弟。他的供词21谈到了洪氏族人参加起义的片断情况,他本人"种田营生","有亲戚王尔观在广西的贵县下六十里大圩地方做酒米生理,小的前往投奔帮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寄信到贵县之大圩,邀小的前往同打江山,并说拜上帝好,小的就前往金田,有本家洪秀年、洪阿斌、洪赐福一共四人同馆。那三人后来均已身故了"。他提到,因参加拜上帝会,自己的房屋被人烧毁了,又说,他前往金田时,那里已有一万多人。按大圩在贵县赐谷村南,而赐谷村为洪秀全表亲王盛均家所在村,洪秀全曾往传教、活动。据《太平天日》,洪秀全初至赐谷村王盛均家时,在那里遇见过洪仁政,其时洪仁政已跟从洪秀全信拜上帝。王盛均家有多人参加起义。洪仁政前往大圩亲戚王尔观家帮工,又去过赐谷村王盛均家见洪秀全,可见王尔观与王盛均或是一族。由此可知洪家与贵县王家有不一般的历史因缘。洪族另三人参加起义,虽事迹不详,也使我们增加了对洪族与起义关系的了解。
洪仁政早年参加起义,但只是为洪秀全管厨房、衣服等事,建都南京后,曾随韦志俊出征并镇守武昌,但无实权。黄文英虽较年幼,其供词却涉及起义及其兄之事迹。黄文英系随兄黄文金参加起义,供词24称,他"十三岁时随堂兄黄文金即贼营内的伪堵王,同表叔叶开方在广西平南县师纲墟地方投入贼内……那时贼匪共有一万余人"。历来认为黄文金系广西博白县拜上帝会一方起义之首领,而此供则明确说是在平南参加起义,并有表叔叶开方一起参加,这是新的事实。黄文金初任"承宣"之职,黄文英因年少只在其兄馆内当"小把戏",东王杨秀清曾要他去东王府当差,后来说他不能干,又送他回黄文金处。他记述,黄文金曾随杨秀清出兵打扬州和湖口,由江西转回南京,被封为永忠侯。杨秀清出征和黄文金封侯,都是较重要的史实。太平天国前期封侯者寥寥无几,现得知黄文金是其中之一,足补今之传志之缺。
洪仁玕几次供词都谈到他和洪秀全的早年情况。供词7说他"八岁读书,二十二岁以后训蒙,考过四五届,未曾进学"。《太平天国》已刊的洪仁玕供词说,他自幼读书至二十八九岁,经考五科不售。洪仁玕被俘时四十三岁,二十八九岁当道光末年,知他在金田起义前夕尚曾赴考。供词7又说,"老天王是我堂兄,长我九岁。他从前也是读书讲究文章,我少时从他受学一年,当时只是为人忠信,未见奇异也,考到三十四五岁也没进学"。
供词7还谈了洪秀全信上帝和上帝教的教义:
后来得了九本书名《劝世良言》,书内说这拜上帝的道理,他天生聪明,从此大彻大悟。那道理就是《圣经》内说的,惟皇上帝降衷于民,若有恒生之意。乾吾父也,坤吾母也,故称天父。人都是天生的,耶苏头一个发明天理,故称天兄。虽敬奉耶苏,却与外洋的天主教、辨真教微有不同,究与孔孟敬天畏天一样道理。
梁发所著《劝世良言》有九卷本、四卷本,由上可知,洪秀全得到的是九卷本。所言洪秀全对《劝世良言》和上帝的理解,值得重视。从后来洪仁玕到天京后的著作和言论来看,他对上帝教的信仰,与洪秀全是有差异的。上述关于上帝与敬天畏天关系的看法,是否代表了洪秀全抑或是他本人的理解,似需审慎区别。
洪仁玕随洪秀全拜上帝,但没有赶上起义。供词7述其原因和情况说:
我从此也学拜上帝。老天王云游湖南各处,我舍不得老母,未能随他。老天王金田起义时,有知县下乡查访,因无实在形迹,就瞒过去了。我怕家里坐不稳,到广西寻他,他望(往)湖南去了。
洪仁玕供词2谈到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说洪秀全在三十岁时就已和他筹划了打江山的大计:
予自少读书,粗知春秋大义。前者吾天王于三十一岁即留须发,游幸天下,与予筹划大计,欲先定南京为开基根本,倚长江之势,握镇江之咽喉,控安庆之上游,先取南七省,次征川陕而东,则大事成矣。殊于癸丑定鼎后,并守镇江、安庆,未定南方即行扫北,似失机宜。
对于"似失机宜"的事后批评是可能和合理的,但称洪秀全在三十岁时就和他商议了造反开国的大计和战略,是否确是当时发生之事?供词7说,"老天王是堂兄……考到三十四五岁也没进学"。既三十岁就已留发,如何在几年后还能再去应考?这是矛盾。洪秀全在三十岁即1847年的3月去广州罗孝全教堂学道。据罗孝全在该月27日写给友人巴克(W.Buck)的信,洪秀全和洪仁玕前去问道,态度诚挚。去教堂短期学道,与密谋起义也许不矛盾,但洪秀全接着就申请受洗入教会工作,在当面考核接近通过时因要求薪金为罗孝全不喜,因而未能实现,然后离广州去广西会合了冯云山。他去广州教堂学道、考核未通过等情,罗孝全事后在Putnam月刊发表的文章,有具体的叙述,不可能是向壁虚构。这与三十一岁即1843年时就筹及夺天下的具体计划,是很难一致的。洪秀全在病中梦魂升天后,产生了朦胧的救世主意识。但他何时起意武力反清,是一个需要具体研究的问题。洪秀全在起义前一年曾从广西回到广东花县,与洪仁玕相处颇久,这时洪秀全确已有起事的计划。洪仁玕以上一段记述,可能在时间上有所混淆。
二、洪仁玕在香港和去天京
洪仁玕未赶上金田起义,其后在香港数年。他在供词5中对在香港的情况有所陈述:"小的……因地方官严拿不能家居,带家小于癸丑年到外洋香港地方。那香港系英吉利所属,有两个夷长理雅各、詹马士二人在那里,名为叫人学好,其实为他国中办事。小的在夷馆中教中华小孩,系读唐书,那夷人小孩,则听夷长教读番书。在香港共有七年,中间到过广东东莞县医卜一年,并到上海教读二年。"此处所述,微有疏漏。洪仁玕在香港不只是教读,还受雇于伦敦会,任布道师和传教士助理。1854年5月,他去上海,拟到南京参加太平天国而不成,"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是年冬返回香港,在上海看来只半年多。所述"夷长"二人事则重要。理雅各,即伦敦会牧师JamesLegge,后来为著名汉学家。詹马士,大概是伦敦会另一牧师JohnChalmers,通常中译名为湛约翰。供词7说,"到香港洋人馆内教书,学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尽皆通晓。洋人知道是老天王之弟,另眼相看。住香港四年,故与各头目多半相识,其国中体制情伪,我亦尽知"。洪仁玕后在《资政新篇》提到理雅各、湛约翰和其他多名外国人,认为他们是与他相善的人。他在香港的这几年,是他经历中的重要部分。
洪仁玕在香港数年,何以又离港去南京参加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已刊的供词有这样的语句,"己未年,洋人助路费百金……于三月十三日到天京","予原意只欲到京奏明家中苦难,聊托恩荫,以终天年"。这似是说,为了谋生而去。
但他在供词5中则说,在香港数年,"嗣闻堂兄伪天王洪仁坤即洪秀全已在南京建都。他既创业于前,我何妨续之于后,就要前往南京寻找伪天王"。供词7并说是有意去香港学本事以备将来辅佐洪秀全。
供词2则说,"及至己未九年,予因七旬又二老母逝世,为子道终,始进天京,以尽臣道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