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守望潞盐
13875900000002

第2章 盐神乎战神乎

在世活着称英雄,死后化作天上一颗亮星,享受这种优厚待遇的人物,从古至今有多少?看来极少极少。而山西河东解州人蚩尤却有此殊荣。“司兵之星名蚩尤”(《经史答问·八》)。蚩尤星似乎又是彗星,它身后拖着的紫霞赤气人称“蚩尤旗”,连大史家司马迁都白纸黑字写道:“蚩尤之旗,类慧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史记·天官书》)见了能打胜仗,一个吉兆。所以从春秋霸主晋文公开始,直到秦皇汉武,都将蚩尤尊为战神,平日立祠祭拜,其地位在阴阳日月四时之上,岁首祭祀时要用相当贵重的祭品,仪式非常隆重。到了出兵打仗的时侯,还要专门举办祭拜大典,以利战事。

那么,中国这位战神是什么模样呢?几千年前没有像样的画家和照相术,所以没能留下什么标准像之类,只有古书中的文字画像,但多少种古书就有多少种描绘法,很难一致;好在大同小异,基本形象是这样的: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八肱八趾,耳鬓如剑戟,头上长着牛一样的利角……

据史书说,当年蚩尤死后,黄帝的天下并不太平,为了镇服八方万邦,他让人画出蚩尤像,广为张贴,“以威天下”。但这种画像怕是永远见不到了。中国历史发展到南北朝的时侯,江苏镇江那地方有一批民间能人,将蚩尤像终于画了出来,并刻在砖上,成了画像砖。又过了1500多年,这样的一块画像砖终于被当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人们这才有幸一睹战神丰姿。原来他被画成鸟头、牛角、人身的样子,左手执着一把宝剑,右手持着一张大弓,两只脚像鹰爪一般紧扣大地,作一副动态感极强的战斗状。很显然,这张蚩尤像带有强烈的图腾色彩。

既然是战神,有何能耐呢?具体来说,打过些什么大仗、硬仗、恶仗、胜仗呢?有怎样独特的战略、战术、计谋、武器呢?对手是谁、盟友是谁、手下又都有些谁呢?马克思主义者讲究正义与非正义战争,这位蚩尤打的又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呢?也就是说,它是为什么而战呢?……诸如此类,应该有个交代。不妨先从最后一个问题说起: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乔治·科恩编过一本《世界战争大全》的书,收集到人类社会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984年期间发生的大小战争1700多场。其中,记载的最早的一场战争,是发生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赫梯人征服安纳托利亚的战争。难道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战争吗?显然不对。其实在中国,具体讲在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一带,也就是在以运城盐池为中心的周边地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侯,在三个大部落之间,早就发生过不知多少场战争了。

经常发生战争的这三个大部落,按照台湾学者柏杨先生的说法,一个是神农部落,根据地在陈丘,今河南淮阳,酋长姜榆罔,也就是炎帝;一个是有熊部落,根据地在有熊,今河南新郑,酋长姬轩辕,也就是黄帝;一个便是我们的战神蚩尤,它是九黎部落的酋长,根据地在涿鹿,今山西解县。(《中国人史纲》)

在他们之间的无数次战争中,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次史称“阪泉之战”,发生在黄帝与炎帝之间;一次史称“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联军与蚩尤之间。但也有一派学者认为“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是同一次战争;而炎帝与蚩尤也是同一个人。究竟如何,这也一下说不清,继续留给史学家们去聚讼斗法去吧。

我们且说蚩尤故事。他既然是古河东涿鹿、今运城解州人氏,因何要与远在河南的炎黄二帝开仗呢?权威的《辞海》谆谆教导说,战争就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这话可太皮相了!人类战争的本质很简单,就是为争夺生存资料,为争夺盐、铜、铁、金、煤、土地、粮食、石油、水、海底资源和太空资源,一切政治目的不过是堂皇借口和遮羞布罢了。具体到“阪泉之战”或者“涿鹿之战”,那就是为盐而已。这一点,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看得很准,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阪泉在今山西省南部解县境,大抵(河南)这两部族的势力均在向北伸展,渡过黄河,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真可谓一语中的。

这么看来,不是战神好战,跑到人家河南去打炎黄二帝,倒是后者为了抢夺河东潞盐之利,发动了侵略战争。蚩尤守土护盐,打的是反侵略战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来分析,谁正义谁非正义倒是一目了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尊蚩尤为战神不如尊其为盐神,护盐之神!

为盐而战,这在今人眼中也许有点不可思议,盐又不是石油,值得为它来一场“海湾战争”吗?其实在上古时代,对于人类来说,盐比现在的石油还要珍贵得多。如果说钱穆先生的话专指运城潞盐外,那么再听一位美国学者恩斯明格怎么说,这可是宏观论述:“食盐在人类历史占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盐曾发生过战争;有些王朝因为得到了盐而得以建立;另一些王朝因为得不到盐而崩溃;甚至人类文化也是在产盐地周围发展起来的。”(《食物及营养百科全书·营养素》)能为这段精辟论断作最早和最好注脚的,正是我们现在要认真描写的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至少打了三年以上,因为有记载说黄帝战蚩尤,“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为什么屡战屡败,久攻不下?说是因为黄帝“仁义”,“遂不敌”蚩尤。这完全是替“尊者讳”,是一种给成功者黄帝遮羞的说法,既讲仁义,何必发动侵略战争,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大动干戈?实际情况是,黄帝根本不是蚩尤的对手,在战神面前一筹莫展。反过来说,那是因为蚩尤太强大太厉害了。

首先的优势就是守土护盐,正义之师,得到家乡父老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持。古书上说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龙鱼河图》)有的说:“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72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汉学堂丛书》)在这里,81也好,72也好,是不是亲兄弟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蚩尤部落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并且拥有精良的作战武器。

武器精良是蚩尤的第二大优势,这得好好说说。在几本分别叫作《尸子》、《世本》、《管子》的古书里说,最早取得兵器制造专利的人就是蚩尤,这可不是什么石器、木器、骨器,是金器。当然这个金不是金,是铜。说蚩尤能把铜料化开,锻造出“剑铠矛戟”等“利器”。这在5000年前容易吗?这就等于现在放了氢弹、原子弹,等于有了宇宙飞船和航天器,了不得啊!可以想想,双方开起仗来,战神这边是高科技尖端武器,黄帝那边是已经陈旧过时的常规武器,这仗还怎么打?再打也是“九战九不胜”。别小看这武器好,背后意思大着哩,不仅说明蚩尤部落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更说明他们的经济实力要大得多,专业一点说,也就是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先进得多。

事实正是这样。战争之初,蚩尤所在的涿鹿之地,即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早已拥有农耕文化,这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一种文明。这有数十处仰韶文化时期的古遗址作证明,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运城市内芮城岭底遗址、万荣荆村遗址、夏县西阴村遗址等,发掘出来的谷物和高梁碳化物就有数百斤之多,还有蚕茧化石,还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乐器埙等。高梁碳化物不仅一举推翻了高梁来自印度的前结论,最珍贵的还是这枚蚕茧化石,它说明当时已会养蚕抽丝,缝制丝绸衣服了。蚩尤跟乡亲们真是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花钱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生潞盐,PER-HEAD肯定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怪不得大家高兴得要载歌载舞,以埙来伴奏了。自然,GDP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最富的超级大国,就跟现在的美国一样牛,搞个尖端武器实验,那还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国会通过个高额预算什么的跟玩似的。

不过,这里有个疑点值得说明,就是蚩尤造尖端武器所需要的铜料问题,请问他河东故乡一带有铜矿吗?假如没有这种贵重资源,或者资源很少很少,那就难为无米之炊了,那就意味着蚩尤以铜打造兵器的真实性成了问题;因为在那个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从外地购进铜料实在不可能。事实是,整个四百里中条山浑身是宝,潞盐除外,金、银、铜、铁、铅、锰、铬、煤、硫磺、石膏、重晶石样样不少,尤其在盐池所依托的中部山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铜矿资源,丰富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至今开采了几千年,仍然是中国8大铜业基地之一,探明有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3个,铜矿点600多个。这还仅指变质性铜矿而言,还不算变斑岩铜矿、热液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守着如此丰富的宝贝,聪明如蚩尤者能不将死宝变活宝吗?炼出铜来,铸出剑来,打造出几件新鲜玩意儿来还不是小菜一碟吗?公元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紧靠盐池一山峰的半山腰,发现了7个古代采铜矿洞和一处炼铜炉遗址,矿洞之间的山崖上有相关的摩崖石刻,矿洞里的碎石中和炼炉遗址上,还清理出铁锤、铁钎和一些残砖破瓦等遗物。经考证虽然这只是一处汉代采铜遗址,但足以证明蚩尤故乡绝不缺乏铜矿资源,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就会发现这位战神的炼铜遗址。

接下来,再反观入侵者黄帝部落,原先居住在西北高原一带,过的是游牧生活,顶多算个半农半牧的性质,实在没什么奔头了,总算出了个有见识的领导人黄帝,带着部落向中原地区发展,沾了同宗兄长炎帝不少光(后面再细说),不久前才发展得有点像模像样,便乘兴发动了涿鹿之战,倒也不失为一项极富雄才大略的人生选择。但是毕竟家底薄弱,文化档次低,武器落后,兵力也不会很足,这才会出师不利,气得跳脚,“乃仰天而叹”。可笑后来的史家,见黄帝终于坐稳了天下,便大拍马屁,说什么天性仁义故而失败,真是扯淡!

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两支力量悬殊的战争双方,最后结果却是强者败,弱者胜;守土抗战者败,掠土抢盐者胜;正义之师败,非正义之师胜。真算开了一个历史大玩笑。不过,细想之下,也自有一番道理。

这要先从黄帝一边说起。首先说黄帝确实是个伟大人物,不光志向远大,而且坚忍不拔;善于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擅长化敌为友,会搞统一战线;更会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再就是懂得广揽人才,知贤善任;归根结底是善于学习先进文化,边学边干,立竿见影,从总体文明格局上蓄积优势。他后来荣膺五帝之首,委实不是浪得虚名。

且说黄帝久攻蚩尤不下,师老无功,进退失据,不禁仰天长叹,说没说“既生瑜,何生亮”之类的话查无实据。但对蚩尤那个气那个恨那个诅咒是可想而知的;对这场战争继续打还是不打、要不打会怎么样要打又会怎么样这样的难题,也是昼思夜想寝食不安的;总之那日子也是很难熬很难过的。要放在寻常之辈头上,快算了吧,不就为那个盐池吗?老先人祖祖辈辈没这个盐池不也过来了吗?没那个命就认命吧,回河南过个安生日子算了,穷就穷点,不是说了,富也是一辈子,穷也是一辈子吗?再说比起当初在陕北那苦日子已经强多了呀。但黄帝不同凡人,他不是民间思维而是帝王思维:寡人有鸿鹄之志燕雀安知?大丈夫不建霸业立世何为?不取河东风水宝地霸业何成?不占潞盐之利何以平天下安天下?不灭蚩尤又何以取河东领盐池?……说到底,眼下非灭掉挡道的蚩尤不结!

为此,黄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联合炎帝,组成联军;二是起用风后等一批贤臣良将。

先说第一条。

黄帝和炎帝同出西羌?熏均由少典国君和有乔氏繁衍而来?熏那是有血亲关系的同辈兄弟。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炎帝姓姜,叫姜榆罔。黄帝比炎帝要小上大约10岁。说起来炎帝先发达,早年就率领自己的部落离开大西北,沿渭河和黄河东出,一路旗开得胜,降服很多部落,扩大了自己,最后在河南陈丘扎下根据地,一时活得相当辉煌。黄帝也就坐不住了,率领着自己的部落跟踪而来,最后也在河南有熊立定脚跟,与老兄炎帝遥相张望。时间久了,难免生事,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也;再说炎黄二人都不是甘居人下的主儿,就算是亲兄弟,为着一己私利,到急红眼的时候也要翻脸,“兄弟阋于墙”,此之谓也。这兄弟二人谁先翻的脸?不好说。司马迁老先生有一段解释是这样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用现代大白话说就是:黄帝开始得势的时侯,炎帝已经走下坡路了,诸侯之间打仗祸害百姓这样的事,炎帝都管不住。于是黄帝趁机扩大影响,习兵练武,征讨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吓得诸侯们都来归从。炎帝吃醋了,就找那些背离自己投靠新主的诸侯算账。这些诸侯们自然来求黄帝保护。于是,黄帝修行德业,整军备战,研究四时的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地亩,训练一些能够上阵的熊、罴、貔、貅、虎等猛兽,终于跟炎帝开了战。经过三次大的较量,才最后打败了炎帝。从此,兄弟失和,形同水火。

如今,面对强敌蚩尤,黄帝自知孤军深入,久战不下,进退为难,已经犯了兵家的大忌,要想绝处逢生,转败为胜,只有请来援军。可谁又能作援军呢?想来想去,除了那位本家兄长炎帝之外,还真别无指望。但老兄被自己打了个丢人现眼,他能不恨不怨地伸出援手吗?这还真是个大难题,得动动脑子。黄帝是大政治家,玩权术这一套真行,他坚信,在丰厚的利益面前,谁也经不住诱惑,许之以盐池对半之利,再加上共管河东之权,他老兄能不动心?……至于将来给不给他,到时侯还不是自己说了算?黄帝是不是这么运作的,查无实据,但事实是炎帝果然召之即来,兄弟和好,组成了与蚩尤决一死战的联合大军。

再说第二条。

有名言说?押“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困顿中的黄帝大有体会,战不过蚩尤的原因之一,正是缺一批军事能人呀。他发急,一急就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就作梦。这天他作了一个怪梦,梦见突然起了一阵大风,大得将满世界的尘垢都吹走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赶着上万群羊在放牧,那场面让黄帝惊呆了。醒来却是一场梦,但他自觉此梦非常,定有上天寓意,便叫来卜者决断。对方说:吉梦也,主得贤良。风为号令,执掌政令者也,垢去土,留下一个后字,此人名字应该叫风后;能举千钧巨弩的人,真有神力也,能驱万群羊者,善牧也,第二位名字应该叫力牧。黄帝听了又喜又疑,能得贤良当然是大好事,但会有人叫“风后”、“力牧”这样的怪名字吗?疑归疑,但黄帝求贤心切,还是立即派人四处寻找。你别说,没费多大劲还真找着了,“得风后于海隅”,“得力牧于大泽”。

这里只说风后。他就是一位本地人,家住盐池西岸不远的海隅之地,就是现在解州东门外的杜东村。这是位隐逸于民间的高人,文能发明制造指南车,武有写就的《风后兵法》十三篇,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他本无出山之意,将黄帝和蚩尤之战冷眼看了三年,谁长谁短心里一清二楚,尤其对蚩尤制胜的法宝了如指掌,具体说就是对开矿、炼铜、打造尖端兵器这一套样样精通。所以,黄帝得了他,真是如获至宝。至于黄帝是如何得到他的,恐怕要比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难得多,因为要让一个人背叛家乡父老和部落首领,那绝对不是件容易事。总之,黄帝成功了,拜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又重用其他各种能人,加上炎帝开过来的生力军,这战场上的大格局可就发生了不利于蚩尤的巨变。涿鹿之战的决胜局一触即发,但结局已然基本敲定。

蚩尤后来一定是有点骄傲了,有点轻敌了,有点被黄帝的衰兵之计搞糊涂了,甚至来了点妇人之仁,觉得黄帝已然是落水狗再打是不是太那个了……总之是最后一局棋没下好,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是惨烈的,是震惊后代万世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故乡——锦绣河东丢了,天下最大的聚宝盆——盐池丢了,连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灵魂也通通丢了:头被割下来埋在一个地方,尸体被肢解后分别埋在另外几个地方,一腔热血被灌进百里盐池用作点盐之卤,那高贵的灵魂被插上“贪欲者”、“乱贼”的亡命牌而遗臭万年。事情到此还没有完,自从黄帝成了胜利者以后,几乎所有正统的史书,什么《尚书》啦,《左传》啦,《礼记》啦,《史记》啦,包括最早的甲骨文,包括后世更多的野史笔记,都大捧黄帝而大骂蚩尤,什么“作乱”啦,“杀戮无辜”啦,罪名多多,却又列不出一件具体事实来,更有甚者,把蚩尤说成是贪欲的“饕餮”,作为天字第一号反面典型刻画在三代彝器上,那形象真可谓极尽丑化之能事。更可恨可笑的是孔夫子,居然连人家蚩尤能“铸金作器”的本领都不承认,说什么他一个平民百姓中的贪心人,见利忘义,六亲不认,会造什么好东西吗?!最不能容忍的是我们现代人,大讲什么科学、民主,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之类,但在蚩尤问题上却陈陈相因,变本加厉地继续丑化蚩尤,不惜动用影视手段拍出什么《炎黄二帝》、《釜山大结盟》(遭到反对才不得不中途停演)……对一位伟大的盐神、战神来说,这是多大的人间悲剧啊!

西方的战神阿瑞斯名声不好,那是他咎由自取,谁叫他那么凶暴蛮横,那么作战无能却又常常妒忌女战神雅典娜的智慧,他还居然勾引爱神阿佛洛狄忒,竟将爱神心仪的美少年凶残地伤害致死……他确实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我们的战神蚩尤到底有什么错?他是那么聪明智慧,那么勇猛善战,为了保护故乡最珍贵的财富——潞盐,那么公而忘私,不计后果,堪称盐神!为什么却要他的下场比阿瑞斯还要坏上一百倍?这是一个冤案!

还有一种历史记载,说蚩尤被黄帝打败之后,投降了黄帝。而黄帝宽大为怀,不记前嫌,破格重用,“使之主兵”,当了国防部长这样的大官,成了“六相之首”。且不说黄帝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雅量,即使有,刚烈正直如蚩尤者,能干出这种丧失人格的事吗?可以想象得到,这位失败了的英雄,绝对要以死明志,而且在行将就戮之际,一定是视死如归,大气凛然,也许还说过:“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假如蚩尤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殷殷鲜血流入故乡的盐池,化作盐卤,将造福后世万代百姓,一定会发出满足的感慨和安详的微笑。这才真正是一位战神的生前身后。

海盐以宿沙氏为神,井盐以张道陵为神,青藏高原上的无数盐湖也各有各的保护神。唯有潞盐的保护神非常奇怪,最早的叫作“硏宗”,唐朝时又起了个池名叫宝应灵庆,简称灵庆公,遂当成盐神来敬。为什么就树不起一位人性化的具象神仙呢?只怕是除了蚩尤独具资格外,再也找不出可尊奉为潞盐盐神的人物,但碍于他的政审不合格,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搞出些物化之神应景吧。

现在,为这位蒙冤数千载的伟大上古英雄提出申诉的人越来越多,来运城盐池南边蚩尤村、蚩尤冢瞻仰访古、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主张将历来一切诬蔑、侮辱等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将蚩尤与炎黄并列为中华三始祖的人也越来越多。据说河北涿鹿县就把黄帝、炎帝和蚩尤奉为三祖,并修了一座“三祖堂”,年年祭祀不辍。有人送上一幅楹联是:“轩辕祭天,炎姜击壤,蚩尤扬威,五千年文明肇始;釜山合符,江汉开拓,东南辉煌,三百代子孙传承。”可惜这事理应由河东人主办才对。如果说此举尚属民间行为的话,那么在北京发生的事可就有点官方色彩了,就是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古代军事馆中,首展“蚩尤造兵器”的内容,其说明词为:“传说,蚩尤既聪明又勇敢。他将牛角装在头上,作为兵器使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用兽皮制成大军鼓,军鼓发出响雷般的声音,曾让黄帝的军队胆战心惊。他制五兵,造九冶,对中国兵器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人们将蚩尤与天、地、日、月诸神并列,称其为‘兵主之神’。”评价不可谓不低也。

这可真是老天开眼啊!我们期盼着将蚩尤正式尊奉为潞盐盐神的那一天,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