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有多凶猛,世界就有多软弱
13984900000002

第2章 你的每一次坚持,都是一次看不见的进化

真正的竞争者,只会凶猛地搏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当你凶猛时,这个世界才会变得软弱。

而甘愿成为弱者的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又一次听到小徐的抱怨:怎么办,我觉得现在做的这份工作实在很无趣,更重要的是,也看不到什么进步的空间。

小徐口中的“这份工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活动策划,而我这里说“又一次”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已经是他毕业后的第五份工作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从他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到如今才刚刚满一年……

是的,我清楚地记得,小徐上一份工作,只做了三个星期,这一份还好,“长达”三个多月,而实际上最长的一份,也不过半年多。

每一次换工作,小徐都有着自己看似充足的理由,让我们先听听他的抱怨:比如工作环境实在太差;同事竞争意识太强,总是想着勾心斗角;领导更喜欢照顾那些关系户,努力拼命加班的新人,在领导眼中从来比不上那些自带“亲友属性”的员工。在这样的环境里,挫折感不断上升,加上领导说话又不好听,经常性地打击小徐的自尊心。

比如,工作压力太大,对工作本身的热情不足以对付每天巨大的工作量。长期通宵达旦地加班的模式对于一个在大学四年自由快活惯了的应届生新人而言,不啻于直接掉入地狱。虽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家都懂,但那更像是高层打鸡血般的洗脑,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肯定是未老先衰的节奏。

再比如,工作实在无趣,也看不到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的空间,每天都在日复一日地做着相似度99.9%的事情,老员工在混,新员工在学着混,在这样的环境里待着,迟早有一天意志要被消磨殆尽,变得安于现状……

每一条听起来是不是都情有可原?是不是都有的确值得换工作的理由?

凭良心说,我的确也赞同职场勇于放弃,勇于寻找新机会,换一份工作试试的打拼之心,但是这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之前的工作真的是职业生涯的一块绊脚石,或者一直从事它所带来的弊端,肉眼明显可见。

若非如此,我们就不该轻易放弃工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甚至对于社会,对于职场是怎么一回事儿还没有搞清楚,就先给自己找出一堆理由,觉得自己不适合某份工作。这样的人,要么是心比天高,认为自己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哪里都配不上他,容不下他这尊大佛;要么就是喜欢迁就自己,缺乏人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坚持。

坚持,看似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具体聊它之前,我想先说某个人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二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手握一张师范学校毕业证,却完全找不到工作。他的父亲在他两岁大的时候,借口出门买包烟,就再也没回来……因此完全是他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

这个毕业生当时已经穷困潦倒,住在一间狭窄的出租屋里,他想到自己大学时期在学校杂志投过稿,当时刊发后评价还不错,再加上他的大脑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因此,他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并尝试着通过写稿来赚钱。

然而,最开始他的一些短文稿件投出去都石沉大海,不多的回应都是——你的稿件脑洞太清奇了,我怕我们读者根本接受不来。然而他依然坚持投稿,最终一些杂志试用了他的稿件。拿到第一笔微薄的稿费时,这个初出茅庐的写手差点儿哭出声来。

但是靠着这些稿费,根本连饭都吃不饱。于是他开始构思写长篇小说。

在他写小说的过程中,他的朋友、亲人甚至是他的大学老师都一再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不是吃这碗饭的人,你写的那些玩意儿根本不会有人看的,这种风格根本就不是市场主流。如果你真的想赚钱的话,为什么不能找份正经工作呢?

他的母亲虽然并没有反对,但也暗示过,或许可以再去试着找份高中老师的工作,毕竟相比于做写手,还是一份体面工作要稳定得多。

这些打击令他觉得有些心灰意冷,许多个瞬间,他也想过放弃,想过或许自己就不是这块料,但每每这个时刻,他的内心深处就会冒出来一个声音: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下一次就成功了呢?

于是,他又找到了快消失不见的勇气,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继续独自创作着,笔耕不辍……

数个月后,当他拿着人生创作的第一本小说成稿,去找出版社投稿时,对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内容不够大众化,过于晦涩难懂,而且有一些描写他们“不确定”读者会给出怎样的反应。

当时出版社方面还提出一个选择:如果愿意把内容修改成读者喜闻乐见的那些类型,或许可以再考虑一下。没想到,这个提议被他立刻拒绝了,他绝对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就改变自己多年以来的创作风格和思路。

不甘心的他,又去找第二家出版社,又被拒了。继续找第三家,再一次被拒……到最后,这本小说一共被拒了三十次……甚至连拒绝的理由都差不多。

巨大的挫败感,让这个性格本就有一些阴郁的年轻人痛苦万分,他坐在空无一人的大街边思考:是否像他这样处于边缘的人,就不可能写出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作品呢?一时间,他想起那些历史上穷困潦倒一生的作家的名字,或许还有更多的写手,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去从事那些主流社会所谓“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呢?或者说,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转而去迎合读者写一些媚俗、没有阅读门槛的内容呢?

最终,他还是决定坚持自我,趁着年轻,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向别人,更不向自己妥协。

当他回到家里时,他发现自己那年轻的妻子刚刚从垃圾桶里把他出门前愤而抛弃的草稿捡起来,并且看得有滋有味。在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个写手再一次修改润色了这部书稿,第三十一次投了出去……

这一次,终于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试试,他们觉得这个讲述一个有魔力的年轻女孩在饱受屈辱之后怒而复仇的故事还不错。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这本带着浓郁个人风格的恐怖故事,最终卖出了230万册。这部作品叫作《魔女嘉丽》。

而这个当年默默无闻的另类写手,叫作斯蒂芬?金。是的,我们都知道,后来他终于成了划时代的恐怖大师。

他的小说《闪灵》《绿里奇迹》《小丑回魂》《肖申克的救赎》,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并成为经典。可以说正是他那独树一帜、强调气氛渲染而不追求简单粗暴的风格,让恐怖小说也成了主流媒体所认可的出版物。

如果他当初没有坚持下去,而是草率地做出一个又一个改变状态的决定的话,或许,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样一个宗师级的恐怖小说作家,我也会失去一个创作上的导师。

然后我忽然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

他不顾家里的反对,非要去国外念电影学院,毕业之后由于文化、语言的障碍,根本找不到电影圈子的工作,只能在家一边做个“家庭妇男”,一边海量阅读和看片,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模式,构想剧本。

他曾经拿着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迎来的都是各种冷眼和拒绝。还有一次投资人要求他不断修改剧本,但改完数十次以后,剧本却石沉大海……

这一熬就是六年,在这期间无数人劝他转行,去做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行当,比如学个计算机编程什么的,但最终他还是咬咬牙,选择了坚持。

是的,大家想必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李安。

除了他们,还有更多耳熟能详的名字:J.K.罗琳、坂口博信、林书豪、哈兰?山德士上校、奥普拉……

虽然上面这些名字,如今都成了各自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几乎发生在每个年轻人身上。很多年轻人走进社会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各种挫折和重重困难也扑面而来,这个时候,最容易动摇的,就是自己原本就谈不上坚定的本心。

但是,可能我们都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坚持,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生长在野地里的竹子,在生命的前四年里,总共只能长高小小的3厘米,它们看起来如此弱小,如此不堪用,仿佛是自然界毫不起眼的某种生命。

然而,从第五年开始,竹子就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急速成长,短短六个星期之内,就能长到15米——一个足以傲视其他植物的高度。在常人眼里,这六个星期一定意味着重大的变化,毕竟竹子的高度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才突飞猛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关键性的成长,恰恰是那看似不动声色的四年。

这四年里,竹子虽然只在地表上长高了3厘米,但是它的根,却深深地扎进了泥土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根系,只是人们看不到罢了。

而这,恰恰就是坚持的意义所在。当你在坚持,你在克服那些恼人的困难,你在不断说服自己不要放弃的同时,你的成长,可能你自己都感觉不到。几年之后,你会惊讶于自己竟然得到了如此巨大的进步。

看似枯燥无味,日复一日的工作,培养的是你不断增进的业务熟练度;刻薄的领导、烦人的同事,可以磨炼你的职场心态,以及待人接物的高情商;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是你对抗压力的经验和能力的提升……

这些,或许在你的抱怨和烦恼中,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显现,只有当你坚持下去,它们才会如同金子般渐渐发光。而反过来,一旦你放弃了、妥协了,它们可能就不会显现在你今后的人生里。

有句话说得很对:坚持,不一定会让你矗立于山巅之上;可如果不愿意坚持,你连靠近山峰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