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佟林时,我注意到了,他每当说起李满堂书记时,仍然叫首长。对于一个军人来说,也许,他认为这样的称呼才是最亲切的。佟林又对我说,他上班以后,曾给首长发过很多次短息,他说要去看望首长,感谢一下,但不知道首长住在哪里。可是,首长却始终不肯告诉他自己的住址。所以……他说,直到现在,还一直没有机会感谢首长,只能是在逢年过节时,给首长发去一条祝福的短信。他这样说着,脸上又流露出遗憾和不安的神情。
我对他说,也许,你努力工作就是对首长最好的感谢。
他点点头说,是啊……
30
我曾经尝试着向在李满堂身边工作的干部询问,他这些年究竟帮助过多少复转退军人。但是,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他身边的人只是说,他是大家公认的“双拥书记”,他对军人,尤其是复转退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做的这方面的事情数也数不清……
在我的手头有一份2010年12月25日的“广东省情内参”,上面登载着一篇题为《拥军热潮为什么在这里奔涌不息——东莞樟木头镇党委书记李满堂的新国防观和拥军实践》的文章。在文章的前面有一段编者按:
国防意识,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制度下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公民意识。但近些年来,不少地方、不少干部在实践中或多或少的淡漠了国防意识是公民意识的观念,将拥军工作简单看成在节日、纪念日给部队送米送肉送电脑的应景活动。时代进步,社会转型,拥军,不仅要让国民懂得军人的奉献精神,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更是构建时代社会核心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动力。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对东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调研中,发现了李满堂这个有着鲜明军人气质的乡镇党委书记,他守望军旗三十年,在发展经济与重视国防建设之间找到了一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他培育社会的爱国情怀,让群众感恩部队、感恩军人;让干部零距离地接触部队,用部队的精神作风鼓舞、教育地方干部。李满堂的拥军实践不仅彰显了新时期的拥军精神和双拥文化,更是对新时期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实现路径进行的有益探索。
31
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他执着地找寻五位烈士的遗属,在当地大张旗鼓地开展“感恩部队、感恩军人”的拥军活动;
他推动镇人大立规,规定当地每个青年高中毕业后都必须参加四个月的军训;
他号召当地党政干部向军人学习,把每一个党支部的活动放到部队中去开展;
……
他就是李满堂,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书记,中共“十五大”代表,曾任长安、东坑、横沥镇党委书记,市委副秘书长。他从戎十年,经历了南疆自卫还击战生与死的考验,为国防贡献了十年的无悔青春。
转业二十四年,历任四个镇街的党委书记,每到一地,他都高擎拥军大旗,为支持国防建设抛洒满腔热情,书写了构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新篇章。
和平时代拥军的意义在哪里?现代社会发展还需不需要拥军?当前,不少地方的双拥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氛围淡化、机制弱化、形式老化等矛盾和问题,面临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对拥军工作的质疑和困惑,在李满堂的拥军实践中,我们能找到新的答案。李满堂的拥军实践,启发我们用崭新的视野,去思考新时期双拥工作更为深刻的内涵;去探索在市场经济新形式下,如何树立公民的国民意识和爱国观,如何以新时期双拥工作的创新发展,实现军地谐调发展,为国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后盾……
国防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要把国防意识转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和平时期,不少人都在问: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关系吗?还需不需要拥军?面对质疑,李满堂给出的回答是坚定的:“只要是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人,都要重视拥军工作。”……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长安、樟木头,还是在相对落后的东坑、横沥,李满堂走到哪里,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都不忘搞好军民共建。他把爱国拥军作为军民共建的重头戏,要求全镇干部既要致力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拥军优属,把军民共建工作纳入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无论在东莞哪个镇任职,有没有驻军,他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不管是工作决策,还是活动开展、难题协调,他都要亲自参与。最初在长安工作时,当地并无驻军,但李满堂依然每逢春节、“八一”组织拥军慰问团,走访慰问沙角驻军和广西边防部队官兵。20多年来,他每到一个镇任职,第一件事就是带队到当地驻军慰问,至今已先后率团走访慰问了广东省军区机关、东莞军分区、赤山部队、宝山部队、东莞边防检查站、市边防支队等十多支部队,慰问次数达一百多次。
李满堂在拥军工作的实践中体悟到,做好双拥工作的关键在于增加群众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制度下的公民都必须具有的公民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民的公民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但公民的意识中应有的国民意识却在不同程度地弱化,甚至造成了个人利益追求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核心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他经常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组织各级党委、政府,针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开展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活动,使全社会树立起“居安思危、富而思安”的思想,让爱国拥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长安镇,他曾因一次性安排二十多名现役军官家属就业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东坑和横沥工作时,累计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支持部队建设和慰问帮扶优抚对象,并且要求相关部门每年都组织中小学生大规模地进行军训。在樟木头镇工作近三年时间,镇政府也先后拨款两千五百万元,帮助驻地部队铺设拥军路、建设官兵文化中心和办公楼,还通过安排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
李满堂对拥军工作的真情付出,点点滴滴,汇聚成当地社会爱军拥军的暖暖春潮,干部和人民群众在长期引导和熏陶下形成了关注国防、支持国防的良好风气。有一年,驻西藏部队到长安镇招兵。这是广东兵首次上青藏高原,艰苦的高原生活与全国经济强镇富裕生活的强烈反差,曾让人担心无人报名,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十一个名额竟有着三百多人争相角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32
在樟木头,驻军部队的官兵们对此深有体会。拥军给部队带来了经济物质支持的实惠,使官兵们分享了地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双拥活动的交流,部队官兵更多地了解到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并自觉理解国家政策和支持国家发展。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拥军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部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这种精神上的强心剂,更能让官兵明白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献身国防,拥政爱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使命感。
可以说,这几年来,东莞的樟木头等镇在全市双拥的大氛围下,从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到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从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到文化拥军,每个活动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双拥工作的深入发展。全国双拥办称赞“东莞系全国双拥理念的创新地”。李满堂也因此多次被东莞市委、市政府、东莞军分区评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
要做好新时期的“双拥”工作必须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当代意义,开展“双拥”的活动,不但是稳定军心、建设强大国防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李满堂所工作过的几个镇,特别是长安镇和樟木头镇,都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强镇。为什么在这些市场经济发达,人们市场经济意识十分强烈的地方,却能营造出如此浓厚的拥军气氛呢?曾有专门的调研组为此走访了东莞市有关领导、驻军部队、干部群众和复转军人。结合李满堂在东莞长安、樟木头等镇的拥军实践,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推动拥军工作创新发展的主导作用。
由于当前的双拥工作并未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中,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重经济建设轻国防建设的倾向比较突出。干部和群众的国防意识淡化,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对军人形象矮化,是造成当前许多双拥气氛淡化、工作机制弱化、双拥工作形式老化的主要原因。过去双拥工作所表彰的都是个别模范典型,未能形成社会氛围,只有从制度上转变,从组织上推动,拥军工作才能长期保持下来……加强建立和完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已成为推动双拥工作社会化和促进双拥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为此,应该建议把双拥政策法规提高到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高度来认识,针对新形势下双拥工作遇到新的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促进双拥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和社会化建设。拥军工作的创新发展,法律保障是主体,行政干预是必要的补充,尤其是对有一定伸缩性和可塑性的政策层次的拥军优属工作,更多的需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操作,政府行为来落实。双拥工作应及早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把为部队和优抚对象付真情、办实事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要素,以硬措施促落实。
应该说,这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