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子演义
14134900000005

第5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1],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4]。夫唯不居[5],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细细体会,颇有意味。作者何以不直截了当地讲“天下皆知美”及“皆知善”则如何如何,偏要强调“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呢。似乎是要道出其间有个知与不知的区别,而这正是关键所在。全然无知之前,天下合该一总是美,一总是善,—或者说无知便是美,便是善。当然他只是讲自然状态如此,并无所谓“美”与“善”也。从其中提出“美”与“善”,亦即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恶”与“不善”,此知之罪,亦名之罪也。名与知皆是划分。说“美”,便划分了“美”与“恶”;说“善”,便划分了“善”与“不善”,原本的自然状态也就不保了。这里显露出《老子》作者所关注的是整个儿天下,而非其中之一部。他以体道者自居,所面对的永远是“一”,不是“之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均是就整体而言,前述之“美”与“恶”,“善”与“不善”,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关心秩序,而不关心个人。他根本抹煞个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是针对群体说话,也就是“使无知”,—既不标举“美之为美”,又不标举“善之为善”,连“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区别也一概不让大家清楚。如此方为道之体现者,所以说是“圣人”。圣人是作者理想中某一秩序的统领者,或为君主,或为侯王。

圣人如此行事,乃是体道结果;圣人之于百姓,有如道之于万物。“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之于万物便是如此。三十四章云:“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也是此意。一切都自然而然,道也就体现于其中了。“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说的是道,亦是得道圣人。道“不居”其功,道乃长在万物;圣人“不居”其功,圣人永治天下。

注释

[1]王弼本此句原作“长短相较”,据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遂州《道德经》碑(简称遂州本)改。

[2]王弼本此句原作“前后相随”,据遂州本、顾欢《道德真经注疏》(简称顾本)改。

[3]王弼本此句原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据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简称范本)改。

[4]王弼本此句原作“功成而弗居”,据吴澄《道德真经注》(简称吴本)、焦竑《老子翼》(简称焦本)改。

[5]王弼本此句原作“夫唯弗居”,据唐景龙二年河北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简称景龙本)、遂州等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