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子演义
14134900000006

第6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1]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读《老子》,觉得虽然尽多玄虚之言,末了总要落到一个实处,即是“圣人之治”,所以看透这主要是一本有关如何统治的书。如果说二章之圣人尚且高高在上;这里所言,则有“民”作为他施治的具体对象,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变得很实在了。

不妨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与二章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联系起来看。“尚贤”、“贵难得之货”,即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而民之“争”、“为盗”,也正是“斯恶已”、“斯不善已”。然而有所不同的是,二章所言尚且限定在知的范围内,现在“民”却进一步诉诸行动了,于是天下大乱。何以至于如此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反过来讲,“见可欲”使“民心乱”,则“民”的种种举动乃为欲之所驱使无疑。然而此使“民心乱”的欲,又受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的左右。“民心乱”是因为“见可欲”,而欲其实是社会总体上的欲也。

所以“圣人之治”之要害,便是彻底泯灭社会价值取向,所谓“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皆为此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治而言,是为一项举措;以“民”而言,则是回归其本来状态,亦即“无知无欲”。“使民无知无欲”,是就未然而言;“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就已然而言。“民”如不能“无知无欲”,便为“智者”,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说:“智者,谓知为也。”也就是一度蠢蠢欲动罢。然而圣人既“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则“民”虽知亦等于无知,也就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乃是一句总括的话。

注释

[1]智者:才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