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操纵与反操纵
1426300000019

第19章 要往人堆里面扎——三人之语就等于权威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都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这种行为,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很显然,从众心理有利有弊。那么,如何把握好这种心理,在与人交往中进行操作与反操纵呢?

从众心理是普遍的社会心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也称“羊群效应”。羊群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所以“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是人们“从众心理”的形象刻画。

从众心理是人们最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受到大多数人趋向的影响。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卖菜的地方没有人买,当你走过去挑菜准备买的时候,就会有人跟着过来挑,一会儿人就聚满了。这些人,就是“从众”。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你可以做个试验:当你站在大街上抬头往天上看,立刻会有第二个人站在你的旁边抬头往天上看,接着就是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一会儿就会有一大帮人跟着你往天上看,其实天上除了云彩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从众。

个人很容易受到人群行为的操纵,让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个人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从”。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精明的商人喜欢利用这种心理来操纵人们,例如商业广告就是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使人们的认识趋同,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有时候也是人为的宣传、渲染,我们称之为热炒。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于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为什么人们会从众呢?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所以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在处理事情时,就要注意人们的这种心理,遇事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操纵别人。

想说服别人,就扣上“多数人”的帽子

心理学上,有一种概念称为“名片效应”,它指的是,如果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形成一张有效的名片。

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自己根据“名片”打造出的形象,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

当然,这里的名片效应就是向被说服者扣上多数人的帽子的典型心理回馈。

里根迎合选民的手法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明显地拉近了他与当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销了他的形象。他所使用和操纵的,就是一种名片效应,是一种强大且具亲和力的说服方式。

总之,说服的艺术在于产生共鸣,而共鸣的产生不是强硬优越的强迫性说服所能产生的,所以要将自己与要被说服者进行换位思考,给自己扣上我“相同于你”的帽子,送出你的“名片”,进而掌握和操纵他的“心理名片”,使其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说服于心的最佳效果。

坚持思想的独立性,不要被众人所左右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格兰文森小城的一家杂货店主。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5岁生日那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这就是爸爸赠给你的人生箴言,就是爸爸给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礼物,它比那些漂亮衣服和玩具对你有用多了!”从此,罗伯茨着意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下定决心要塑造她“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生导师”,玛格丽特坚实地成长着。

因为特意要为女儿营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的氛围,从小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后来玛格丽特入学后,她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他们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多么诱人啊。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玩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的目标明确、悉心全面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的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

有时候,跟着大多数人的步伐往前走可能是最安全的,但是盲目的从众会操纵你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给你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从众带来个性的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三四十年以前,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生”,一旦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矫枉过正了。这就是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

其次,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通过,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地排队买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地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地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行为,都是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

第三,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众不是一无是处,在很多榜样的树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也起到过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时提倡创新的时代、鼓励个性飞扬的年代,我们不要被从众心理所操纵,要有坚定的主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