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开始,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要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今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这是我党工作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转移。
1927年,我们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党的工作重点又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夺取政权转移到巩固政权,从武装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经过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四个五年计划,经过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过了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反复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四人帮”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在我们开始的是一次更伟大的战略转移。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必将空前广泛地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尽快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繁荣富强起来。显著地改善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必然。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说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生产关系必须为生产力服务。我们共产党搞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大家都能过美好幸福的生活。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有许多经济规律,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起决定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即用发展生产的方法,达到保证供给的目的,这是对抗日根据地里社会主义性质经济规律的最早的表述。1952年,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个表述更为周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即国家建设和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消费品的需要,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方法,则是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即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新成就,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这同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是完全一致的。
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和基本经济规律都要求我们党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讲得好,“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我们可以坚定不移地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没有资格去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配叫做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里,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任务,有很多明确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预言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强调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十月革命后不久,1918年4月,列宁就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了俄国”,“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白卫军进攻,打断了经济建设的任务,这个转变当时没有能够实现。当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被粉碎后,列宁又及时提出:“中央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军事任务和决定苏维埃共和国国际地位的任务有关的工作,另一类是国内和平经济建设的工作。”经济建设工作从“国内战争的各条有决定意义的战线上获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的时候起,才提到首要地位的。”接着又强调指出:“现在的任务是要把无产阶级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把无产阶级的绝对统一的力量都投到经济建设的和平任务上去,都投到恢复被破坏了的生产的任务上去。”
毛泽东同志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曾指出,在国内战争完结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向我们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要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服务。当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来,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向自然界开战。毛泽东同志为了领导我们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还为我们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可见,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积极创造条件,把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到首要地位”,用主要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在马列和毛泽东同志著作里是讲得清清楚楚的。
党的工作着重点本来早就应该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早地实现这个转移呢?这就要回顾一下历史。
建国初期,由于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如土改、镇反)尚待完成,随后还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三反”“五反”运动,当时国内国外的阶级斗争很激烈,政治运动很频繁,但经过三年的努力,迅速地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和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高潮。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58年到1961年大跃进期间,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在实际工作的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如刮“共产风”、浮夸风,高估产,高征购,瞎指挥,加上苏修的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我国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三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又迅速走上了正轨。1964年,周恩来同志遵照毛泽东同志指示,提出了在本世纪内要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目标。在这个期间,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在领导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64年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1959年水平,并且开始出现了新的跃进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以来,林彪、“四人帮”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破坏革命,破坏生产。他们大肆叫嚷,“实现四个现代化之日,就是复辟资本主义之时”,把实现四个现代化污蔑为“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到处挥舞“唯生产力论”大棒,搞乱经济工作和企业管理,煽动停工停产,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正是因为林彪、“四人帮”大搞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才迫使我们党不得不拿出很大的精力和付出很大的代价从事政治运动,去保卫我们的党,挽救中国革命。加强和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挽狂澜于既倒,为我们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扫除了最大的障碍。现在,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政治大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也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各国人民,包括第二世界的国家,都希望我们强大起来。可以说,现在实现全党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已经具备。
有的同志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着重点,是不是违反政治挂帅的原则呢?我们说不是的。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政治挂帅,政治和经济是什么关系。林彪、“四人帮”曾经大肆宣扬“政治可以冲击其他”、“上层建筑决定一切”,还有什么“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政治建局”等等。他们把政治说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本来大家都知道,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码常识。政治和经济是对立的统一,政治集中反映的不过是一定的阶级和集团最基本的经济利益和要求。把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这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最大的政治。政治绝不是什么空洞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工作、政治任务等。在某种情况下,经济任务就是政治任务,完成这个最重要的经济任务就是完成了政治任务。列宁说过:“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列宁还提出过,“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国家建设的政治”这样的概念。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诚然,列宁和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不是说政治决定经济呢?不是。这是从我们党和国家的实践活动讲的,也就是说,解决经济问题要着眼于政治。马列主义从来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起反作用,只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才对经济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多次讲过,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是统帅,政治又服务于经济。也就是说政治挂帅只是前提和手段,而发展经济才是目的。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过:“工厂内以实现生产计划为中心,实行党政工团的统一领导。”“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林彪、“四人帮”抛开经济去大谈政治,完全是欺人之谈。他们搞的是祸国殃民的政治、反革命的政治。今后,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一切政治思想工作都要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为这个中心服务。政治挂帅一定要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具体业务上,政治工作一定要贯穿到经济工作、技术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用主要的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是不搞社会主义革命了?这就要搞清楚革命和生产的关系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把革命和生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宣扬“革命搞好了,生产下降也可以”,鼓吹“穷过渡”,叫嚣“要革命就不能要生产,如果要生产,那就成了不要革命的修正主义”。这完全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先有生产,后有革命,没有生产的发展便没有社会革命,而革命又是为了发展生产。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随后上层建筑等社会关系,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任何社会都是如此。马克思论证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列宁则断言,“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在有阶级的社会,由于阶级斗争引起的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火车头的任务是带动车厢,完成运输任务。革命不能代替生产。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只是对生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生产本身有它本身特有的规律。社会生产是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而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就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产活动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劳动技能的掌握,生产工具的制造,都是劳动经验的结晶。不付出辛勤劳动,不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规律,“一锹一镐不动生产就上去了”,这是极其荒唐的。我们共产党人当然是搞革命的,但我们不是为革命而革命。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是发展生产的手段,发展生产才是革命的目的。这是革命与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解释。我们千万不要再上反革命和假革命的当,千万不能再搞“停产闹革命”之类的蠢事了。
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呢?根本没有。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革命运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实验是社会发展的先导。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世界上从来没有超乎物质利益之上的所谓阶级斗争。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我们搞阶级斗争,其终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高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增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充分地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并且逐步缩小三大差别,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唯有高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也才能极大地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有效地对付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发动的侵略,加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否则,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最后站稳脚跟,我们的国家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任何离开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都是错误的,反动的。林彪、“四人帮”打着“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旗号,荒谬地把什么都说成是“阶级斗争”,鼓吹“把阶级斗争当日子过”,到处抓阶级敌人,揪“走资派”,破坏了生产,破坏了科学实验,也破坏了革命,充分暴露了他们反革命的狰狞面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不能始终存在。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是阶级和阶级差别不断削弱直至消灭的过程。如果是始终存在着阶级,那么共产主义岂不就永远也不能实现了吗?当然,现在国内还存在着极少数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我们决不能放松同他们的斗争,决不能削弱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政治战线上还存在着阶级斗争,还会出现来自“左”的或右的方面错误路线的干扰,但这一般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当真正学会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要随意扩大阶级斗争范围,不要搞人为的阶级斗争,不能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阶级关系,不能说一切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不能说任何意见分歧和学术讨论都是阶级斗争的性质,更不能把一切阶级斗争都扩大为敌我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原动力。在有阶级的社会,阶级斗争则表现为直接的动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日益强大,阶级差别日益缩小,阶级斗争作为直接动力的作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而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将越来越表现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主要的直接的动力。
抓纲治国,这个“纲”讲的是以揭批“四人帮”斗争为纲,现在抓这个纲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今后还要不要纲?纲就是主题,主题还是要的。但不能说始终都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内的最主要的任务,它体现了我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现阶段最大的政治,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因而也就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纲。
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开始了,光辉灿烂的远景展现在眼前。让我们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吧!
(原载1979年2月2日《辽宁日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