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铁岭市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适宜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1/5,商品粮占1/4,为辽宁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辽北粮仓”之称。1992年康平县、法库县划归沈阳以前,铁岭市的粮食产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位,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8亿公斤。康平、法库划归沈阳后,铁岭市的粮食产量一度居于沈阳之后,位于全省第二位。
近年来,铁岭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使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了32.5亿公斤、35亿公斤、37.5亿公斤三个台阶。2011年,铁岭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0.15亿公斤以上,重新回到全省第一的宝座,比2005年增产11.25亿公斤,增长39.0%,年均增长5.6%;粮食亩产达607.5公斤,比2005年增产125公斤,增长26.0%,年均增长3.9%。2011年,昌图县和开原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铁岭的粮食生产为全省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主要做法是:
一、适时早播、早插,全力打好春耕生产仗。铁岭市十年九春旱,在抗旱保苗上,铁岭市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措施,即春耕秋备、春墒秋保、春旱秋防、抢墒早播,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一早躲“三灾”,奠定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铁岭市春耕生产总的要求是,4月初玉米全面开犁播种、水稻全面开始育苗,分别在4月底、5月底全面完成大田播种和水稻插秧任务,坚决不种五月田、不插六月秧。为此,铁岭市始终坚持立足“早”字、突出“实”字,全力以赴推进春耕备耕生产。一是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市委联席工作会议以及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上,都要对春耕备耕生产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积极筹措春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物资,落实结构调整计划和技术措施,为高标准、高质量打胜春耕生产这一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4月初,召开全市春播生产现场会,组织动员基层干部和群众适时早播、早插,及时掀起春耕生产高潮。二是充分发挥农机作用,加快整地和春播进度。铁岭市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1个,覆盖了铁岭市大部分乡镇。目前,铁岭市大田整地和播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10年秋季,铁岭市机械整地面积达407.0万亩,比上年增加26%,其中,深松整地达168.32万亩。2011年春,全市投入拖拉机达6万台、其他整地机械1.6万台、播种机2.5万台,最高日播种进度达80万亩。截至2011年4月25日和5月30日,全市大田粮食作物播种和水田插秧分别全部结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前7天和5天左右,实现了不种五月田、不插六月秧的春耕生产目标。铁岭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660多万亩,其中玉米560万亩、水稻104万亩。
二、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近几年来,铁岭市主要依托粮油高产创建、玉米螟综合防控等项目,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在高产创建上,从单纯的万亩示范片向整乡推进试点和整县推进试点方向发展,高产创建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推进。2011年,铁岭市国家级万亩示范片达78个,比上年增加24个。昌图县实行玉米整县推进试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高产创建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市政府把高产创建作为一项重点农业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考评范畴,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昌图县由县长亲自担任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和主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农发局等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局。领导小组的组成和工作职责以县委正式文件下发到各乡镇。二是创新机制,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在国家项目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一方面,铁岭市坚持由农业部门组织科技培训、现场观摩,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另一方面,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防代治服务,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铁岭县组织7个农作物新品种合作社、11个农机合作社、19个植保专防队为高产创建开展各项专业化服务。铁岭市涌现出了铁岭县依农科技公司、开原市宏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昌图县宝力农场水稻专业合作社等为农民开展水稻代育代插等先进典型。
在玉米螟绿色防控上,铁岭市坚持田外防控和田内防控相结合,全面实行统防统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市、县两级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动员大会,制订防控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签订防控责任书,落实任务和责任。二是实行防螟物资政府采购,保证防螟物资质量。三是全面培训、及时组织专业化防控。2011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村级以上技术人员3078人次,受训专业队员28400人,印发“明白纸”60万份。组织封垛及放蜂专业队11980个,出动白僵菌封垛及放蜂防螟专业队员36800人次。4月25日铁岭市白僵菌封垛现场会在昌图县召开;5月5日封垛工作全部结束,共封37万垛,实现控制面积560万亩;6月17日,除西丰县外,铁岭市进行第一次田间放蜂;6月23、24日进行第二次田间放蜂;6月27日,铁岭市560万亩玉米田全部投放了赤眼蜂,实现了铁岭市玉米螟放蜂防治全覆盖。从防效调查看,大部分地区白僵菌封垛后僵虫率超过了60%,最高僵虫率达95%;放蜂防螟大部分卵寄生率在60%以上,高的达90%,防控效果比较理想。
通过项目的示范和引导,铁岭市粮食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了大面积集成推广。玉米耐密品种种植面积达95%,水稻辽星1、沈农265、吉粳88等优质高产品种占90%以上;水稻大棚育苗和机械插秧技术加快推广,铁岭市水稻育苗大棚达635个,机械插秧面积达40万亩。
三、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提升粮食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铁岭市按照“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截至2011年底,除饲料企业外,先后建成和在建的昌图生化科技、辽宁博大民生集团、铁岭万顺达、开原金信生化等4户玉米加工企业,年生产淀粉能力达240万吨,年可加工转化玉米360万吨。规模以上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40万吨。
铁岭市全力以赴开展农业大招商活动,注重引进粮食深加工大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由益海嘉里集团投资的玉米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推行十大市直部门包扶责任制,力争铁岭市市级示范社发展到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个。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优先支持土地股份制经营流转,铁岭市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100万亩。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2011年,铁岭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铁岭市农田基本建设完成总投资8.98亿元,完成骨干工程374项、土石方515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9.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2万亩,完成河道生态治理面积25363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2座。铁岭市连续五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二是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造林47万亩。铁岭市林业工作连续第五年位列全省第一集团。三是农机总动力达到200.4万千瓦,铁岭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6%。昌图县整合资金800万元,新建2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个,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铁岭市农机工作位列全省第一名。四是农业气象服务手段进一步改善。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15个,总数达到57个。
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2011年,铁岭市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52133万元,比上年增加5113万元,补贴总面积达690.9万亩,每亩补贴标准达75.45元。落实良种补贴资金7079万元。二是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铁岭市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1年,铁岭市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四种作物参保面积达630万亩,占四种作物播种面积的85%。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生产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铁岭市在建设新铁岭、大铁岭的过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讲政治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粮食生产纳入对县(市)区农村工作考评范畴,调动各地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春耕生产、水稻开发、玉米螟绿色防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滴灌节水工程建设等粮食生产重点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
“十二五”时期,铁岭市要全力实施“10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铁岭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登上90亿斤的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