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将保护地蔬菜开发作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和“四个一百万亩”工程的重点来抓,为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在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到2011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70万亩,实现总产量800万吨,总纯效益实现70亿元。其中保护地播种蔬菜面积达到118万亩,总产量可达到600万吨,总纯效益实现50亿元,人均单项纯收入将达到2500元。主要做法是:
1.集中规模开发,打造产业化生产基地。铁岭市的蔬菜生产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市形成了昌北、昌南、开中、开西、铁南、铁西、西丰七大生产基地。黄瓜、西红柿、韭菜、草莓、西甜瓜已经成为铁岭市五大主栽品种。规模以上小区面积占铁岭市设施蔬菜面积的45%。40个重点乡镇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75万亩,占全市保护地蔬菜面积的82%。
2.典型示范带动,建立市级示范区。2009年铁岭市建立了10个市级设施蔬菜示范区,经过两年的发展,10个市级示范区发展态势良好,为全市保护地蔬菜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铁岭县凡河新调线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面积达到20000亩,年总产量2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2000万元。开原市三家子草莓示范区,生产面积已达11000亩,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8000万元,纯效益5200万元,人均增收2600元,占全乡人均收入的50.1%以上。昌图县平安堡十里示范区面积达到8500亩,主栽品种为豆角和胡萝卜,蔬菜年产量可达3.4万吨,产值6800万元,纯收入4800万元。西丰县郜家店示范区面积达到2500亩,总产量达到3.5万吨,实现年总产值5600万元。
3.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效益提高。据相关部门统计,铁岭市设施蔬菜新品种普及率达到100%。设施蔬菜新技术应用率达到40%以上。2010年全市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面积13426亩,嫁接育苗技术225855亩,滴灌技术285954亩,二氧化碳施肥技术31100亩,蜜蜂授粉16137亩,使用反光幕增温56232栋,无支柱日光温室37560栋,使用卷帘机82350个,在棚内从事农机作业的有78700亩。
4.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铁岭市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各种方式,建立了4个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铁岭东升种苗有限公司每年加工西兰花、辣椒、南瓜、黄瓜、生菜、大白菜等蔬菜4000吨,出口韩国2000吨。辽宁川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多年与日本西本贸易、川商贸易、天纪食品等公司合作,年出口速冻草莓65吨。开原圣亚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辣椒、白菜、萝卜达到4772吨,出口韩国等国,出口量3700吨。开原市鸿浩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萝卜、白菜、辣椒、花生4300吨,全部销往国内市场。龙头企业的带动,使蔬菜生产每亩增加效益800—1000元。
5.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销售。铁岭市建立了昌图农贸批发市场、老四平批发市场、西丰永得利蔬菜批发市场、西丰旺德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八家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8万吨,年交易额6.6亿元。同时涌现了王富、王德林、朱向春、赵伟等一批蔬菜经纪人,他们通过办协会、办公司、建基地、建市场等多种形式,吸纳菜农入会,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目前铁岭市有各种蔬菜专业协会38个,会员发展到1万余人,基地建设占地面积9.3万亩,年生产量22万吨。
设施蔬菜作为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时期要通过采取加大投入、实施规模开发、强化龙头牵动、提升产品质量、落实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等措施实现大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冷棚由现有的75万亩发展到100万亩;地膜、地扣面积由现有的32万亩发展到50万亩),露地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总产值实现120亿元,总纯效益达到80亿元,农民单项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保护地蔬菜总产量达到800万吨,实现总产值90亿元,总纯效益60亿元,农民单项纯收入达到3000元。建立蔬菜标准化示范小区10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0%,绿色、有机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0%以上。蔬菜加工率达到6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35%。出口率达到30%以上。重点培育和发展蔬菜经纪人6000人,蔬菜专业合作社达到120个,蔬菜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以蔬菜重点乡镇为核心,新建设或改扩建蔬菜产地、专业批发市场1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