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忌讳
14402000000006

第6章 学书遵正道

书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在岁月的流变中,永恒地散发着芬芳。从古至今,有造诣而特立独行的著名书家如群星灿烂。由赵冷月主编《十大书法家》,介绍的是历代书家中的十位: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而在全国评定的近代十位书家中,我的老家湘潭就有两位:毛泽东、齐白石。湘潭书风历来强盛,普及面广,而且有成就的不少。200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它“书法城”的美誉。

现在,学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如何学而有所获,学而自盛开番面目,此中的“正道”是什么?最忌讳的是什么?

著名书家费新我在他编著的《怎样学书法》一书中,提出了“习字”和“学书”的概念:“可以说‘习字’的要求,只把字练得匀称、端正、熟练,为了达到应用上的效果就可以了。而‘学书’的要求,则在于把字练得匀称、端正、熟练以后,再提高到骨力、有丰韵、有气力的效果。”通俗地说,“学字”重在应用性,“学书”则立足于艺术性。

要成为一个书家,其字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同时又有创新意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得到广泛的认可。

“习字”一途,有“身法”、“工具使用法”、“指法”、“臂腕法”、“运笔法”、“点画法”、“笔序法”、“结体法”、“择帖法”、“临摹法”,费新我称之为“习字”十法。既有正确方法的说明,也有禁忌的方面,如“身法”:“全身须松开下沉,肩不要耸,背不要弓。站着写大字,脚站稳,用腰推动肩,肩带动腕,这叫‘力发于腰,其根在脚’。”

我的友人中,有不少是闻名遐迩的书家,如弘征、刘国泉、施杰荣等。在交谈中,他们常谈到“学书”的“正道”,以及此中的忌讳。

“学书”应从楷书入手,这是基本功夫,不能一开始就习行书、草书。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一个站立不稳的人,学走、学奔,那只会摔跤。当代学书的人,往往忽略这一点,所以最终难成气候。更忌以写“丑字”、“怪字”为荣,字无出处,刻意去“创新”,那只能吸引无知者,内行一看就知道是“野狐禅”。

《怎样学书法》中,费先生说:“先就一般临习步骤,举二例:(一)大楷——中楷——小楷——小行——中行。(二)大楷——中楷=小楷——章草=小行=大行=章草=行、草。”他强调的都是从楷书入手,再是行书,而后草书。

楷书历代名家名帖很多,忌都去临摹和学习,那样会变得芜杂、混乱,当然精力也不够用。费先生说必须“专攻一家”:“先习楷,重点临一家,或一碑,或一帖,也须兼临些他家,这样既有某家(或某碑某帖)特色,也有其不同处。”

重点临学一家,或一碑一帖,再兼及别家,并融会贯通。主体面貌让人一看明白出自何家何碑何帖,细辨又有他家的笔意、风致。只临习一家一碑一帖,没有任何变化,则称之为“书奴”,亦为大忌。楷书如此,行、草亦如此。

弘征年长我十岁,已七十有余。他诗文俱佳,精于治印,书法上篆、隶、楷、行、草皆能,但历年来主攻汉简、楚简,再融入他体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面目。

与施杰云同居一城,与他交往几十年,他的书法广受关注:楷书以欧阳询为主,行书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草书主学孙过庭的《书谱》,再兼顾各家之长。

成绩斐然的书家,忌胸无点墨,忌孤陋寡闻,忌不懂诗文。当今不少书家一开笔作书,便是古贤人语录,便是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篇、名句,自己的“话”一句也不见,便让人轻视。现当代书家中的鲁迅、郭沫若、启功、郁达夫、王一川……字写得好,同时兼有作家、诗人、学者的身份,书写的内容多出自己心,真正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两美互映,让人钦服不已。